1、期末达标检测卷(100 分,90 分钟)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 分得 分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6 分)1关于各过程所经历的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书写一个数字所用的时间约 1 s B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 2 sC升旗唱国歌用时约 3 min D普通中学生跑 100 m 用时约 10 s2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每段相同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都比乙车的大C在 2030 s 的 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大D在 040 s 的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
2、相等(第 2 题图)3小军朗读课文时声音太小,离他较远的同学听不清楚,老师请他声音再大一点。 这里的“声音再大一点”指的是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速度4如图所示,医生通过听诊器来了解患者心肺的工作情况,听诊器运用的物理原理是( )A改变发声响度,使响度变大 B增大振幅,从而增大响度C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 D缩短人耳与发声体之间的距离,使响度更大 (第 4 题图) (第 5 题图)5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为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 80 C在第 5 min 时物质已全部熔化 D第 10 min 时物质处于液态
3、6下列热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 )A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雾 B寒冬腊月,田野里出现了霜C冰箱里的水凝固成冰块 D阳台上花盆托底里的水蒸发7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B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面像的位置,光屏上有像出现C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时像会变大 D物体靠近玻璃板时,所成的像将远离玻璃板8小强在水中练习潜水,则能正确反映岸上教练看到水下小强的光路图是( )9如图所示的现象与光的色散有关的是( )10透镜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应用广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这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B近视眼可利用凸透镜矫正C照相时
4、,被照者应站在镜头两倍焦距以内D投影仪能使物体在屏幕上成正立、缩小的虚像11小磊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凸透镜 A 固定在光具座上 35 cm 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甲所示,接着,他将凸透镜 A 换成凸透镜 B 并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移动光屏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 的焦距小于 B 的焦距,显微镜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甲相同BA 的焦距小于 B 的焦距,显微镜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乙相同CA 的焦距大于 B 的焦距,显微镜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 甲相同DA 的焦距大于 B 的焦距,显微镜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乙相同(第 11 题图)(第
5、12 题图)12在平整地面上有一层厚度均匀的积雪,小明用力向下踩,形成了一个下凹的脚印,如图所示。脚印下的雪由于受外力挤压可近似看成冰层,利用冰的密度,只要测量下列哪组物理量,就可以估测出积雪的密度( )A积雪的厚度和脚印的深度 B积雪的厚度和脚印的面积C冰层的厚度和脚印的面积 D脚印的深度和脚印的面积二、填空题(每空 2 分,共 26 分)13(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中,关于“巍巍青山两岸走”的参照物是_。(2)小丽在测一个物体长度时记录的数据为 14.51 dm、14.50 dm、14.53 dm,物体长度测量值应记为_dm。14为了不影响小晶写作业,客厅里正在看电视的妈妈
6、把音量调得很低,这是在_处减弱噪声。音量低是指声音的_(填“音调” “响度”或“音色”)小。15如图,水平桌面上有一块圆形玻璃转盘,距转盘 2 m 高处有一盏灯成像在其中。灯的像距离该灯_ m;若用手水平拨动转盘,则会观察到灯的像的位置_(填“改 变”或“不改变”)。(第 15 题图) (第 16 题图)(第 18 题图)16如图是某小组绘制的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海波的熔点是_,熔化过程经历了_分钟。由此图像发现熔化时间过短,不易观察熔化过程,请你为此提出改进方法:_。17互联网作为 一种信息交流平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值得注意的是,少数青少年由于沉迷网络而
7、用眼过度导致近视,使远方物体成像在视网膜_( 填“前”或“后”),需要配戴用_(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制作的眼镜来矫正视力。18某同学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这时应该_(填“ 增加”或“减少”)砝码;当他在天平右盘中放入一个 50 g 砝码、一个 20 g 砝码和一个 10 g 砝码,并将游码拨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指针恰好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则物体的质量为_g。三、作图题(每题 3 分,共 6 分)19挪威留坎镇被群山包围,难以获得阳光照射。工程师在位置 A 处安装平面镜,使广场中心 B 处被照亮。若太阳位于图中所在位置,请在 A 处添加平面镜并完成光路图。(保留作图痕
8、迹)(第 19 题图) (第 20 题图)20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 ,在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如图所示,请你画出光的反射光线和光的大致折射方向。四、实验与探究题(每题 6 分,共 18 分)21阅读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光的全反射(第 21 题图)一束激光从某种玻璃中射向空气(如图甲所示),保持入射点不动,改变入射角( 每次增加 0.2),当入射角增大到 41.8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存在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全反射,发生这种现象时的入射角叫做这种物质的临界角。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只发生反射,不发生折射。(1)上述玻璃的临界角是_。(2)折射光线消失后反射光线的亮度会增强,其原因是
9、折射光消失后,入射光几乎全部变为_。(3)当光从空气射向玻璃,_(填“会”或“不会”)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4)一个三棱镜由上述玻璃构成,让一束光垂直于玻璃三棱镜的一个面射入(如 图乙所示) ,请在图中完成这束入射光的光路图。22小芳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特点。(1)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由图乙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_。(2)为了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_,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3)小芳再次实验时采取两项措施节省了加热时间,请在图乙中大致画出能体现那两项措施的图线。(第 22 题图)(第 23 题图)23小文和小红想测石块的密度,器材有:天平、
10、砝码、烧杯、足量的水、胶头滴管。他们经过思考,进行下面的操作:(1)小文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小红认为此操作有误,错误是_。(2)用调节好的天平称石块的质量,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如图甲所示,则石块的质量为_g。(3)为了测石块体积,他们进行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操作:a烧杯中装有适量的水,标记好水面的位置,测得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03 g。b将石块放入装水的烧杯中,倒出超过标记处的水,并用胶头滴管使水面恰好在标记处,测出此时烧杯、水、石块全部的质量为 145 g。c通过计算,石块的密度为_kg/m 3。(4)实验结束后,他们进行讨论:若 b 操作中倒出水后,水面还高
11、于标记处,这样的情况下测出的密度值将_(填“偏大”或“偏小”)。五、综合应用题(每题 7 分,共 14 分)242007 年 4 月 18 日,我国实行第六次铁路大提速,参与这次提速的列车由几节自带动力的车厢和几节不带动力的车厢编成一组,叫动车组,代号用“D”开头,其速度均在 200 km/h 以上。若一“D”字头动车组在某路段上以 216 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某同学要想以 1.5 m/s 的速度横穿 9 m 宽的铁路,则他至少应在距动车组多少米处横穿铁路才安全?来源:Z_xx_k.Com25建筑工地要用 500 m3 的沙石,现取这种沙石 1103 m3,测得其质量为 2.6 kg,
12、则:(1)这种沙石的密度为多少?来源:学科网 ZXXK(2)若用载重 4 t 的卡车运送,需运送多少车? 来源:学科网期末达标检测卷一、1.A 点拨: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 0.4 s,升旗唱国歌用时约50 s,普通中学生跑 100 m 用时约 15 s。2D 点拨:甲车在每个 10 s 内的路程分别是:300 m、300 m、300 m、300 m,由此可知,在相等时间内,甲车的路程相等,故甲车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每个 10 s 内的路程分别是:200 m、2 50 m、300 m、450 m,由此可知,在相等时间内,乙车的路程越来越大,故乙车的运动是加速直线运动;在 3040
13、s 内,甲车的路程小于乙车的路程,所以由平均速度公式 v 可st知,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小,B 错误;在 2030 s 的时间内,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 300 m,所以由平均速度公式 v 可知,甲车的平均速st度等于乙车的平均速度。C 错误;在 040 s 内,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均为 1 200 m,所以由平均速度公式 v 可知,两车平均速 度相等。st3B 4.C 5.B 6.D7A 点拨: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这样 才能通过玻璃板成蜡烛较清晰的像,A 正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光屏放在虚像的位置上,光屏上不会承接到平面镜成的 像,B 错误;平面镜成等大的像,蜡烛靠近玻璃
14、板过程中,蜡烛的像始终和蜡烛大小相同,C 错误;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故物体靠近玻璃板时,所成的像将靠近玻璃板,D 错误。8D 点拨:注意是岸上教练在看,箭头向上指。9D10A11C 点拨:由图甲可知,物距 u35 cm5 cm30 cm,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物距处于 f 和 2f 之间,即 f30 cm2f,可得 15 cmf30 cm;由图乙可知,物距仍为 30 cm,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 30 cm2f ,得 f15 cm,所以 A 的焦距大于 B 的焦距。显微镜包括物镜和目镜,靠近物体的称之为物镜,另一个 称之为目镜,物体首先由物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
15、再经目镜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物镜成像原理相当于投影仪,与图甲相同;目镜成像原理相当于放大镜。12A 点拨:设脚印的面积为 S,积雪的厚度为 h,脚印的深度为 h1,冰的密度为 冰 ,雪的密度为 雪 ,脚印下积雪的质量为 m 雪 雪 V 雪 雪 Sh,被挤压“变为冰”后的质量为 m 冰 冰 V 冰 冰 S(hh 1),根据 m 雪 m 冰 得: 雪 Sh 冰 S(hh 1),所以得: 雪 冰 。h h1h二、13.(1)竹排 (2)14.51 点拨:(1)选择参照物时通常不能以被研究的物体自身作为参照物,歌词“巍巍青山两岸走”中的“走”是指青山在运动,所以应选青山之外的竹 排为参照物;
16、 (2)物体的长度为:14.51 dm。14.51 dm 14.50 dm 14.53 dm314声源;响度154;不改变来源:Z_xx_k.Com1648;1;增加海波质量(或将酒精灯的火焰调小)点拨:由图知,海波从第 4 到第 5 分钟温度保持 48 不变,所以海波是晶体,其熔点为 48 ,熔化过程持续了 5 min4 min1 min。实验过程中若想要增长熔化时间,可采取的方法有:多加些海波或将酒精灯的火焰调小等。17前;凹透镜18增加;83.2三、19.解:如图所示。 点拨:连接 AB,即反射光线;然后画出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角平分线,最后根据平面镜与法线垂直画出平面镜。(第 19 题
17、图 )20解:如图所示。 点拨:反射光线可根据反射定律作出,画折射光线时应注意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第 20 题图)四、21.解:(1)41.8 (2)反射光(3)不会(4)如图所示。(第 21 题图)点拨:(1)由题意可以知道,当入射角为 41.8时,折射光线消失了,所以这种玻璃的临界角为 41.8; (2)当入射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所以反射光线要比入射光线暗一些,而当光从小于临界角向临界角靠近,当折射光线消失后,发生了全反射,所以反射光线亮度增强了;(3)光从空气射向玻璃,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增大,但一直小于入射角,故折射光不可能消失;(4) 光线从空
18、气进入玻璃时,因是垂直照射,所以方向不变;当光线从玻璃中斜射入空气时, 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发生全反射。22解:(1)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2)停止加热(3)如图所示。(第 22 题图)点拨:(1)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发现水 99 开始沸腾,此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2) 水沸腾后,若撤去加热源,则水不再吸收热量,也就不能维持沸腾状态,所以应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能够继续沸腾;(3)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故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减小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原来是 10 min 开始沸腾,当减小水的质量和提高水的初温后,不到 10 min 就开始沸腾。23(1)没有将游
19、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2)72(3)2.4103(4)偏大 点拨: (1)小文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应该首先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再调节天平平衡。所以错误是:游码没有移到左端的零刻度线处;(2)由图甲知,物体的质量为 m50 g20 g2 g72 g;(3)倒出烧杯的水的质量为 m 水 103 g72 g145 g30 g;由题意知,石块的体积等于倒出烧杯的水的体积,由 得:VV 排 30 cm3;(4) 若 b 操mV m水水 30 g1 g/cm3作中倒出水后,水面高于标记处,造成石块的体积测量值偏小,由 得,mV密度偏大。五、24.解:人横穿铁路的时间 ts 人 /v 人 9 m/(1.5 m/s)6 s。动车组的速度 v 车 216 km/h km/h60 m/s。2163.6动车组在 6 s 时间内运动的距离 s 车 v 车 t60 m/s 6 s360 m ,则人至少应在距动车组 360 m 处横穿铁路才能确保安全。25解:(1)这种沙石的密度 m/V 2.610 3 kg/m3。2.6 kg110 3 m3(2)沙石的总质量 m 总 V 总 2.610 3 kg/m3500 m31.310 6 kg1 300 t,需运送的车数 n 325 车。m总m载 1 300 t4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