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 波 市 环 城 南 路 快 速 路 工 程 标基坑施工方案编制人: 职务: 审核人: 职务: 审批人: 职务: 腾达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1 年 9 月I目 录一、编制依据 .1二、工程概况 .1三、地质情况 .1四、基坑支护方案 .2(一) 、基坑支护方案 .2(二)基坑支护设计计算 4五、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 .5(一) 、施工流程 .5(二) 、钢板桩施工 .5(三) 、土方施工 .5(四) 、基坑进度计划 .5六、基坑排水 .6七、 安全围护 6八、基坑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6九、施工监测及控制 .7十、应急预案 11(一) 、组织机构及职责 11(二) 、坍塌事故应急措施 11(
2、三)交通安全应急处置措施 .12(四) 、注意事项 13(五) 、应急物资 13(六) 、通讯联系 131一、编制依据1、宁波市环城南路快速路工程标施工图设计2、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技术文件管理规定 建城20022213、 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20084、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5、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6、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33/T1008-20007、 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8、 路桥施工计算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版9、 公路施工手册.桥涵(下册)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0 版10、
3、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和排水工程施工方案11、宁波市环城南路快速路工程标招标文件及施工合同。12、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等有关规定。1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 2009-87 号文件14、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497-2009)二、工程概况宁波市环城南路快速路工程标段西起宁南南路(K5+002.56) ,东至中兴南路(K7+469.9) ,总投资 3.6 亿元,包括主线高架桥梁 2467.34 米,上下高架桥梁的匝道 2 对,地面跨河桥涵 2 座,地面辅道长度约 2467.34 米,中兴路东侧支路长度约 120 米,排水及相关配套设施。本工程 DN1200 自来水管基坑开挖深
4、度在 5 米以上。三、地质情况在基坑开挖范围内主要有以下地层Z 层:杂填土杂色,总体呈松散状态,现状环城南路行车道相对密实,由碎石、块石、粘性土及少许建筑垃圾组成,成分极不均一。2该层沿线均有分布,层厚 1.23.6m 不等。1 层:粘土灰黄色,可塑状态为主,厚层状,中等偏高压缩性,含有铁、锰质斑点渲染,土质不甚均一,自上向下浙变软,土面光滑,有光泽反应,摇震反应无,韧性高,干强度高。该层沿线除河道和填土厚度较大处缺失外,一般均有分布。层厚0.51.6m,层顶埋深 1.203.10m,层顶标高 0.151.94m。2a 层:淤泥质粘土灰色,流塑状态,厚层状,高压缩性,土质不甚均一,局部为淤泥,
5、土面光滑,有光泽反应,摇震反应无,韧性高,干强度高。该层沿线均有分布。层厚 0.82.5m,层顶埋深 2.604.10m,层顶标高-0.430.90m。2b 层:粘土灰色,流塑状态,高压缩性,粘塑性好,土面光滑,有光泽反应,摇震反应无,韧性高,干强度高。该层沿线大部分分布。层厚 0.91.6m,层顶埋深 3.905.30m,层顶标高-1.820.56m。2c 层:淤泥质粘土2a 层:淤泥质粘土灰色,流塑,厚层状,高压缩性,夹少许粉土团粒,见贝壳土碎片,土面光滑,有光泽反应,摇震反应无,韧性高,干强度高。该层沿线均有分布。层厚 3.515.0m,层顶埋深 4.106.20m,层顶标高-2.72-
6、1.44m。四、基坑支护方案(一) 、基坑支护方案由于本工程现状道路地下各种管线众多,走向错综复杂,且管位各不相同,管径变化较大;与现状各种现状管道、管线位置冲突或紧靠,给桥梁基坑施工带来较大的困难;3综合上述等原因,结合现场实际,基坑支护分两类。采用 12 米长锁口钢板桩支护,采用大锁口打入。基坑平面尺寸见附图, 钢板桩顶部下 30cm 处设置 50C 型工字钢腰梁,工字钢腰梁与钢板桩采用焊接方式固定,钢腰梁贴合槽钢,其间间隙以细石混凝土填实,围护四角设50C 型工字钢角撑。详见附图。基 坑 平 面 图 现状环城南路现状环城南路 挖 机 运 输 车挖 机 运 输 车 ?48钢 管 围 档楼
7、梯紧 急 通 道交 通 围 档交 通 围 档基 坑 断 面 图 楼 梯围 档4档 脚 板围 档 示 意 图 D48封 头 板50C工 字 钢 腰 梁腰 梁 加 劲 板腰 梁 高 度 范 围 内细 石 混 凝 土 填 实 钢 板 桩钢 板 桩 与 型 钢 腰 梁 连 接 图50C工 字 钢 腰 梁 支 撑 焊 接(二)基坑支护设计计算根据由宁波工程勘察院提供的宁波市环城南路快速路工程标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 ,结合现场踏勘的实际情况,本工程基坑施工区域内埋深在5 米范围内以杂填土、粘土、淤泥质粘土为主,在基坑支护设计计算时,土的重度 、内摩擦角 、凝聚力 c 的取值详见计算书;根据规范该基坑支
8、护结构相应的安全等级为二级,重要性系数 0=1.0。 (计算略)5五、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一) 、施工流程施工准备测量放样打型钢桩钢板桩型钢围檩安装土方分层开挖至坑底地下结构施工土方回填型钢桩拔除。(二) 、钢板桩施工钢板桩施工的工艺流程如下:定位放线打导向桩安放导梁打钢板桩。1、型钢的机械性能和尺寸应符合要求。经过整修或焊接后的型钢,堆存、搬运、起吊时应防止由于自重而引起的变形与损坏。2、在打型钢的过程中,应随即检查其平面位置是否正确,桩身是否垂直,如发现倾斜(不论是前后倾斜或左右倾斜)应立即纠正或拔起重打。型钢打桩机械采用挖掘机,锁口钢板桩打桩机械采用履带吊车,振动沉拔桩锤。3、钢桩应在场
9、地平整后开始施工。4、型钢板桩的垂直度控制在 1.5%。5、钢板桩拔除后空隙及时用水泥浆或中粗砂充填密实。6、焊缝形式:围檩与钢板桩之间连接采用焊接。焊缝质量等级为三级。(三) 、土方施工1、清除挖方区域内所有障碍物, 如地上高压、照明、通讯线路,电杆、树木、旧有建筑物及地下给排水、煤气、供热管道,电缆、沟渠、基础、坟墓等,或进行搬迁、改建、改线;2、本工程基坑面积不超过 100 平方米,采用挖掘机挖土,挖掘机作业时位于基坑四周。3、土方采用分层开挖,每层开挖深度不超过 1 米,土方随挖随运。4、基坑边角部位采用人工配合,将土方清理挖机作业半径内,由挖机挖走。5、基坑底部预留有余 20-30c
10、m 厚土方人工清理,以免挠动基底土。6、基坑验槽后及时浇筑垫层混凝土(四) 、基坑进度计划施工准备 1 天,打钢板桩 2 天,型钢围檩安装 2 天,土方开挖 2 天,每6个基坑支护开挖 7 个工作日完成。六、基坑排水排水采取基坑外挡水和基坑内集排水。不让地面水流入基坑内。在基坑底距坡角 200mm 处设 200200 排水沟,设一集水井。这样,坑内积水可通过基坑内排水沟和集水坑泵至基坑外排水沟内,由潜水泵排至城市排水管网。七、 安全围护基坑四周设置 1.2 米高的临时围栏,并用密目网封闭,1 米以内不得堆土堆料。夜间设红色警示标志。八、基坑施工安全技术措施1、根据土方开挖先支护、后挖土的原则,
11、在进行分层开挖过程中,每次深度不宜超过 1m。在坡顶上临时堆土时,土堆坡脚到挖方上边缘的距离应根据挖方深度、堆土数量和土的性质确定。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 1.2m、堆土高度不得超过 1.5m。2、基坑的底面尺寸一般在 DN1200 自来水基础平面尺寸各边放宽 1.0m 以便立模及开挖排水沟、集水井之用。3、基坑挖方,在竖直方向,应自上而下分层,见底后应及时施工下道工序,以防扰动地基。4、雨季施工,要将基坑四周叠筑闭合的土埂,必要时要在埂外开挖排水沟,防止客水流入槽内。5、在挖土之前,施工技术人员要根据施工环境、施工季节和作业方式,制定安全、易行、经济合理的堆土、弃土、运土、存土的方案。并作详细
12、的施工技术交底。6、基坑按规定设置人员上下楼梯,楼梯上部与基坑顶部连接牢固,防止倒坍。在距基坑顶面外侧 1m 处设置不低于 1.2m 高的护身栏。施工期间设警示牌,夜间设红色标志灯。夜间施工要有足够的照明。77、严禁在机械运行范围内停留,机械行走前应检查周围情况,设专人指挥,确认无障碍后鸣笛操作。8. 机械施工区域禁止无关人员进人场地内。挖掘机由专人指挥,且工作回转半径内不得站人或进行其他作业。挖掘机、装载机卸土,应待整机停稳后进行, 不得将铲斗从运输汽车驾驶室顶部越过;装土时人都不得停留在装土车上。9. 挖掘机操作和汽车装土行驶要听从现场指挥; 所有车辆必须严格按规定的开行路线行驶,防止撞车
13、。10. 挖掘机行走和自卸汽车卸土时, 必须注意上空电线,不得在架空输电线路下工作;如在架空输电线一侧工作时,垂直与水平距离分别不得小于 2.5m 与 46m(11022OKV 时 ) 。九、施工监测及控制监测项目包括:围护顶部水平位移、围护顶部竖向位移、深层水平位移、地下水位、周边地表竖向位移、周边管线的位移及变形。(一)监测点的布置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能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监测点应布置在内力及变形关键特征点上,并满足监控要求。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不妨碍监测对象的正常工作。监测标志应稳固,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沿基坑周边的中
14、部、阳角处布置,每边监测点数目为 3 个。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为共用点,监测点设置在基坑坡顶上。(二)周边环境监测点基坑边缘以外 13 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周边环境应作为监测对象。由于基坑周边影响范围内无其他建筑物,周边无需监测。沿线道路作为重点监测对象,地表裂缝监测点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进行布置,当原有裂缝增大或出现新裂缝时,应及时增设监测点。每一条裂缝的测点至少设 2 组,测点设置在裂缝的最宽处及裂缝末端。8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的地下管线作为重点监测对象,上水、煤气、热力等压力管线宜设置直接监测点,在无法埋设直接监测点的部位,方可设置间接监测点。(三)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基坑的现场监测
15、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每个基坑工程设置 3 个稳定、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工作基点选在相对稳定和方便使用的位置。在通视条件良好、距离较近、观测项目较少的情况下,可直接将基准点作为工作基点。监测期间,应定期检查工作基点和基准点的稳定性。监测项目在相关施工工序之前取连续观测 3 次的稳定值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四)监测方法水平位移采用边角测量与基准线法相结合的综合测量方法。竖向位移监测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法。深层水平位移的监测采用在土体中预埋测斜管、通过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水平位移的方法。地下水位监测通过孔内设置水位管,采用水位计进行量测。裂缝监测通过测量记录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进
16、行基坑开挖前和开挖后的比较,以达到监测的目的。(五)监测的精度要求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mm)累计值 D(mm) D20 20D40 40D60 D60水平位移报警值 变化速率 D(mm/d) D2 2 D4 4 D6 D6监测点坐标中误差 0.3 1.0 1.5 3.0注:当累计值与变化速率选择的精度要求不一致时,水平位移监测精度优先按变化速率报警值的要求确定。竖向移监测精度要求(mm)累计值 S(mm) S20 20S40 40S60 S60竖向位移报警值 变化速率 S(mm/d) S2 2 S4 4 S6 S6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 0.15 0.3 0.5 1.5注: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
17、是指相应精度与视距的几何水准测量单程一9测站的高差中误差。深层水平位移测斜仪的系统精度不宜低于 0.25mm/m,分辨率不宜低于0.02mm/500mm。裂缝宽度量测精度不低于 0.1mm,裂缝长度和深度量测精度不低于 1mm。地下水位量测精度不低于 10mm。(六)监测频率及报警基坑工程监测工作贯穿于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全过程,从基坑工程施工前开始,直至地下工程完成为止,当监测值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七)监测频率现场仪器监测的监测频率基坑设计深度施工进程5m7 1 次/2d714 1 次/3d1428 1 次/7d底板浇筑后时间(d)28 1 次/10d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
18、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1 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2 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加快;3 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4 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实时跟踪监测。(八)监测报警根据规范要求确定监测报警值。10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报警值注:累计值取绝对值和相对基坑深度( h)控制值两者的小值,当监测项目的变化速率达到表中规定值或连续 3 天超过该值的 70%,应报警建筑基坑工程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项 目监测对象 累计值/mm 变化速率/mmd-1 备注1 地下水位变化 1000 500 -压力 1030 13刚性管道 非压力 1040 35 直接观察点数据2 管线位移柔性管线 1040 35
19、-建筑 1.53 持续发展 -3 裂缝宽度地表 1015 持续发展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进行危险报警,并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中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1 当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值的累计值;2 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突然明显增长或基坑出现流砂、管涌、隆起、陷落或较严重的渗漏等;3 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4 周边管线变形突然明显增长或出现裂缝、泄漏等;二级基坑累计值/mm序号 监测项目绝对值/mm 相对基坑深度(h)控制值变化速率/mmd-11 基坑顶部水平位移 4050 0.5%0.7% 462 基坑顶部竖向位移 2530 0.3
20、%0.5% 343 深层水平位移 8085 0.7%0.8% 464 基坑周边地表竖向位移 5060 46115 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进行危险报警的情况。(九)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现场的监测资料使用正式的监测记录表格,监测记录包含相应的工况描述,对监测数据的变化及发展情况应及时分析和评述。监测数据应整理及时。观测数据如出现异常,应及时分析原因,必要时应进行重测。技术成果包括当日报表、阶段性报告、总结报告。技术成果提供的内容应真实、准确、完整,并宜用文字阐述与绘制变化曲线或图形相结合的形式反映。技术成果按时报送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十、应急预案(一) 、组织机构及职责1、项目部成立以项
21、目经理为组长,相关管理人员、班组长为组员的应急响应指挥小组,负责指挥及协调工作。具体成员名单如下:应急预案小组名单组 长:王波东副组长:何红红 唐常青成 员:严云根 黄晨 罗友生 虞雪静 郑照东 黄兆方周圣中 徐良娣 林隆权 黄兆文2、指挥小组人员分工及具体职责如下:1)项目经理全面指挥应急救援,报告事故。2)何红红负责现场抢险及应急物资、设备的调度,运输及临时交通疏导。3)唐常青负责抢救,同医院、劳动等部门的联系,说明详细事故地点、事故情况,并派人到路口接应。4)林隆权负责现场保护,必要时切断电源。(二) 、坍塌事故应急措施1、事故发生后应立即报告应急抢险指挥部。2、挖掘被掩埋伤员及时脱离危
22、险区。3、清除伤员口、鼻内泥块、凝血块、呕吐物等,将昏迷伤员舌头拉出,12以防窒息。4、进行简易包扎、止血或简易骨折固定。5、对呼吸、心跳停止的伤员予以心脏复苏。6、尽快与 120 急救中心取得联系,详细说明事故地点、严重程度,并派人到路口接应。7、组织人员尽快解除重物压迫,减少伤员挤压综合症的发生,并将其转移至安全地方。8、若有骨折时应及时用夹板等简易固定后立即送医院。9、可行时,应对基坑作如下处理:1)加强排水、降水措施;2)加强支护和支持加桩板等,对边坡薄弱环节进行加固处理;3)迅速运走坡边弃土、材料、机械设备等重物;4)削去部分坡体,减缓边坡坡度。10、在没有人员受伤的情况下,现场负责
23、人应根据实际情况研究补救措施,在确保人员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组织恢复正常施工秩序。11、项目经理组织进行倒塌事故原因分析,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认真填写伤亡事故报告表、事故调查等有关处理报告,并上报公司领导和质量安全部。(三)交通安全应急处置措施1) 、报警:当事人或发现人应争取在第一时间通过各种形式报警,重大交通事故和人员伤害可直拨 110 报警电话,120 急救电话施救,122 交通事故处置电话(并注意记住肇事车的车型、颜色、车牌。 ) 2) 、应急领导小组接报后立即组织力量,迅速赶赴现场,并在事故发生现场两端设置足够距离的警示装置,停止事故区域及周边施工,设置警戒线,保护现场,防止事故扩大。
24、3) 、现场应急抢救措施:先人后物 先抢救人员,后抢救财物。先重后轻 先抢救重伤人员,后抢救轻伤人员。尽快把伤员送往就近医院抢救。134) 、保护现场,维护事故现场秩序,防止人为破坏和其他突发事件的再发生。5) 、疏导交通,安全有序地进行疏散撤离。6) 、监护当事人,寻找并调查证人,收集证人证言。调查核实事故原因及性质7) 、成立专门接待组,维持活动秩序正常进行。根据实际需要,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8) 、进一步查明事故原因和损害后果,尽快拟出事故情况的书面材料,按规定的时间和程序向上级机关报告。(四) 、注意事项1、一旦发生坍塌、倒塌事故应立即停止施工。2、应注意观察基坑周
25、边建筑物或设备。3、人工胸外心脏挤压、人工呼吸不能轻易放弃,必须坚持到底。(五) 、应急物资项目部应常备以下急救物资,并有专人保管防止失效:1、消毒用品:绷带、无菌敷料;2、各种常用小夹板、担架、止血袋或氧气袋。3、如圆木、钢管、水泥、草包等。(六) 、通讯联系医院急救中心 120 火警 119 匪警 110工地联系人:何红红(TEL:13906613903)王波东 何红红 唐常青 严云根 黄晨 罗友生13858012570 13906613903 13056809039 13819864346 13429246111 13736196579虞雪静 周圣中 林隆权 郑照东 陈耀 方志坚13566379925 13566304242 13566058266 13586911533 13566008706 13757464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