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笛教学反思木笛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描写爱国精神的课文,课文写了一位叫朱丹的木笛乐手在个人前程与国耻纪念日碰撞时断然的选择。读懂朱丹的笛声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们在感受朱丹拒吹背后隐藏的浓浓爱国情怀时,不能是纯粹的感动。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读懂笛声”展开教学。总体说来达到了教学要求,本堂课我认为做得较好的地方有: 首先,寻原因,不忘国耻。我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南京大屠杀资料,通过阅读一组组数据,观看一幅幅照片,学生被震惊了。从而也理解了正是由于当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所以朱丹拒绝演奏欢乐的曲目。他放弃了考试就等于放弃了前途。我启发学生:此时此刻,朱丹的情感那位外国音乐大师能够理解吗?这个日子连许多中国人都淡忘了,何况是一位外国人呢?第二,听笛声,共同感动。大屏幕打出孩子们手擎红烛,朱丹倾情演奏的背景图,播放如泣如诉的笛声,相关文字徐徐出现:“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翩然回旋。 ”一下子把学生们带到了 12 月 13 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让孩子们静静地倾听,再让他们说说听出了什么?接着进行说话训练。 笛声如泣如诉,它在向人们倾诉:( ) ,它在控诉:( ) ,它在呐喊:( ) 。本堂课存在着的最大不足是:情感渲染不够,使教学效果打了不少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