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文化的特点与现代影响中国文化可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种是用于大我,即政治文化;一种是用于小我,即伦理文化。概括来说就是“格、致、正、诚、修、齐、治、平”。意思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这套系统的步骤,属于伦理道德范畴,也属于政治范畴,是其他任何国家所没有的。以伦理为本位,或以伦理为整个生活的中心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在中国文化中,伦理笼罩着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它成了社会和国家的基础也几乎取代了宗教的地位和作用。(1) 政治神圣性既然天是神圣的,而皇帝又“奉天承运”(因此称“ 天子”) ,那么其地位和意志,其所建之制和所施
2、之政,都是神圣的了。 政治合法性源泉:天命(奉天承运)与德性(以德配天) 。 这是思想史上较早完整系统地对政治权力进行合法性论证。直至现在,所有的权力都力图证明自己的合法性,而其关键都在于“受命”(今曰“代表” )从“天子受命于天” 到 “代表了人民 ”、 “代表了选民 ”。国内外的政治权利合法性比较:外国更加注重法律、人权与自由,但中国一直以来的教导都是 存天理,灭人欲。小我在大我面前永远处于卑微与服从地位。(2) 好古、崇古与历久不变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历史癖的民族,它的历史典籍若以数量来计算,到现在为止仍稳占世界第一位。数千年来的中国名人,到现在还活在老百姓的心中,许多圣贤豪杰,更成了老百姓
3、心中的神明。中国的姓氏也是世界少有的,许多姓差不多都可以上溯到两三千年之前。这种深厚的历史意识,使中国人深深地植根在中国的土壤里,成为一个记忆力特强的民族。至于保守力强、言必尧舜、在诗文中好用典故、在灯谜中喜欢用大量的古代知识和故事、许多文学名著都要假托古人的名字等等,不过是中国人爱好历史和好古的一些具体表现。至于孔子的名言: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更成了中国人好古、慕古的典范,而且从此使中国社会成为一个传统指导型的社会。崇古性格在社会或经济上的结果,就是中国人有一个历久不变的社会,严重地阻碍了中国文化的进步。事实上,中国文化是太好和太成熟了,以致近代人梁漱溟称中国文化为人类文化的早
4、熟。它本来不该在两三千年以前,便已经能触到人类生命的各种现实。由于它太成熟,所以令后来的人只知刻意保存、钻研,和在这些文化遗产中去发掘;因而在社会情况发生了突变之后(如西风东渐、工业革命、民主浪潮等等),中国人反而不能创造新的文化,去适应新的社会。也许这点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密尔论自由中对中国几千年来原地踏步表示惊诧。在以伦理为本位的前提下: 1.以安定和谐为目的在求和谐、求安定的强烈愿望推动下,中国人较倾向于和平,国家通常也有怀远人的政策,而治理人民的最高准则是为政以德和无为而治,不用压迫和暴力,中国人深懂息事宁人的可贵,因此便形成了一个无讼的社会,打官司变成一种近乎羞耻的事,更不用说近来的社会
5、的“上访”或者“举报”事件。为什么当网络开始飞速发展后,才发生了许多举报事件,大部分都是匿名。因为中国人从小到达受到的教育就与国外的抗争教育不同。在这种思想下,中国人也变成了一个不喜欢斗争的民族,一群有惊人的忍辱负重能力的人。中国人的这种顺民性格,使他们在面对不义和压迫时,不敢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安定和谐,儒家的答案是建立一个伦理的社会,然而在强调和谐时,中国文化并未指出和谐的根基是公平和正义。又因为中国文化强调的是义务而不是权利;不讲权利,也就无公平和正义可言。所以现在的“和谐”可以说是一个负面词语,这是建立在不公和非正义下的得过且过,息事宁人、(3) 以修齐治平为次序修齐治平就是修身、齐家
6、、治国、平天下。儒家认为安定和谐的社会绝不能一蹴而至,而应由自己做起,并由近及远,即按着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这个方向去努力。在这修齐治平的次序中,家可说是整个过程的中心和总站;因为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人,都只能做到齐家的地步,而少有能达到治国、平天下的。齐家的重要工具是孝,所以钱穆及季羡林称中国文化实质上是一个孝的文化。从这里看出,中国所具有的文化并不能够上升到纵观世界发展和人性本质的层面。也就不怪撒切尔夫人所说中国撑不了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影响世界的学术思想及著作。中国人一方面说要经由齐家而至治国平天下,但另一方面大多数人却由于在治平的功夫上力有不逮,
7、所以事实上只能以齐家为重点(甚至终点),所以一旦家的利益与国的利益产生冲突时,许多人都宁可以家为重,忠孝不能两全而取孝,这是许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这种观念使不少中国人只知有家而不知有国,成为中国不能强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4) 以修身为本在中国的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中,有不少关于修身的言论;事实上,整部论语,差不多都是一些直接或间接教人修身的话。修身的功夫在克己。克己是达到人格最高境界仁的途径,这便是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此外还要不断地学。但这个学不单是指知识的增加而更是指道德生活的充实。中国文化之所以被称为伦理道德的文化,是因为中国文化自始即把伦理道德放在知识之上。知识不是为自己存
8、在,而是为生活存在,为道德服务。中国文化追求的不单是真,而更是善,这便是伦理。修身的后果,在个人方面要做到宋明理学家所说的去人欲,存天理; 这个方面更加可以看到与国外文化的差异,国外文化强调了自由、人权,而中国强调了善与和。也许就是这样,才造成了所谓的不敢抗争。在一个以伦理为本的社会中,人几乎要负起无穷的责任。中国文化讲义务而不讲权利,认为人在彼此相处时,大家必须以对方的利益为依归。 (5) 宗教伦理化中国人很有宗教感,但似乎已经把宗教伦理化了。中国文化既以伦理为本,所以也要使宗教为伦理道德而服务,使宗教能产生有益世道人心的作用。中国人并不斤斤计较于教义本身的问题,也没有正式负责阐释教义的中心
9、权力,对宗教的解释也无所谓正统与不正统,只要能说得通,也可将就过去了。在中国,很少发生宗教战争,更少有为了宗教教义的问题而产生迫害异端者的现象。中国人甚至可以承认所有宗教都各具优点,而且可以毫不犹豫地接受三教(儒、释、道)归一的主张。与其说中国文化接纳了宗教,不如说宗教迎合了中国文化的伦理主张。儒家注重人伦礼教,刚好是满足了“和谐社会”的期望;道家佛教以个人心灵为主旨,提供了一个心灵退避疗伤的空间。立地以上承天,承天道以隆人,是中国文化对宗教的基本态度,因为中国人相信伦理与宗教可以合一、对照、和互相增益。儒家尤其相信宗教可融于人文,因为天人之道都同是仁道,人德可同于天德,人性可通于天命而一同臻
10、于至善。在人的仁心与善性之中,可以见到天心与神性的影子;当人达到至诚的境界时,也就达到如神如天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种极富伦理味道的人文宗教。 (6) 没有真正阶级的社会近代许多中国学者都认为,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便没有真正的、狭义的阶级;中国社会并不存在一个阶级与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而持久的对立。贫穷人在中国的旧社会中也许受 到极大的剥削,或者甚至生活得比奴隶还苦,但这些穷人都是个别的现象,他们并不集结起来而成为一个阶级。虽然穷人的子弟极少有翻身之日,但中国人仍深信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而且民间也流传着许多穷人变富人,富人而倾家荡产的通俗故事。孟子的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分界,不过是职业上或事务上的
11、分工,而不是把社会上的人分为两大阶级。中国原是个散漫的社会,甚至国家也不像我们现在所称的国家。没有阶级间有系统而长久的对抗,也就很难孕育出求解放、求平等,或讲权利、讲义务的思想来,而且也不会讲究权力间的制衡,或阶级间的和平相处,更制订不出保障人权,使人免受剥削的法律。这也是中国不能产生民主思想和民主政体的一个重要原因。(7) 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中华民族是世界最大的一个民族。这个“民族”与现在的“民族”概念并不是一种含义。中国的广土众民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一是使中国不易亡,二是使中国不易兴。中国宛如一条巨大而笨重的潜龙,要杀掉牠并不容易。要牠腾跃高飞,更是不易。 苏东欧转型的方式与特点斯大林
12、模式: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党政不分、个人崇拜。赫鲁晓夫:小改革小调整,基本制度还是斯大林模式苏联解体的原因:经济原因:经济并不是主要原因,1975 年到 1990 年之间,虽然发展速度减慢,但东欧、苏联仍有增长率,不能够叫做经济崩溃。而当 1990 年以后才开始了经济绝对下降,因此苏联的计划经济不是由于自身原因而崩溃,而是由叶利钦从政治上解除的。苏联解体后,经济才崩溃。经济凋敝反应的是国家民众的生活并不是斯大林建立社会主义时承诺的人民做主。体制原因:不能说苏联解体是因为社会主义,也不能说社会主义一定不如资本主义好。只能够说,在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下,从斯大林模式开始,权利就掌握在上层精英团体手中
13、,因为在苏联的欧洲抽样中,只有 17%的人赞成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在是否保留苏联的投票中,大多数也是赞成的,这就说明民众并没有对社会主义失望,而是对不民主的社会主义失望。改革的前夕,苏共上层精英进行讨论后,绝大多数赞成资本主义,因此他们结成联盟夺取政权建立了资本主义。上层精英们做出选择性的思考基于:如果改革达到民主化,就会减少特权和权力;如果回到改革前的社会主义,虽有相对的特权和地位,但特权又受到原有的社会主义机制的限制,也不能积累过多的财富,更不能把特权和财富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因此,精英们认为资本主义能够为他们提供最大的机会,不但管理,而且拥有财富、传给子孙后代。这可以解释他们观点的迅速变
14、化。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解体的反思:苏联的解体,既不能证明社会主义的失败,也不能证明资本主义的优越。它只是证明,这个制度在把农业社会变成工业社会时比资本主义优越,比资本主义有更快的发展、更多的公正。苏联解体证明:由一些精英掌权是不持久、不稳定的。这些掌权者最终认识到,维护社会主义不符合自己的利益;符合自己利益的是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同时,他们又握有实现转向资本主义的权力。这一点不仅适用于解释苏联解体,也适用于解释东欧的剧变。这并不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行。它告诉我们,社会主义要长久,必须使从社会主义得到好处的人同时得到权力。人民必须有真正的主权。我这里并不是指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但社会主义必须
15、掌握自下而上产生的原则,而不应该掌握在上层。这样,社会主义才能维持下去。社会主义是通过革命产生的。在一个时期内,权力掌握在上层,以巩固革命。但这就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带来一个问题:习惯于行使权力的党转变成民主的党是困难的。但只要老一代革命者掌权,还不存在问题。当老一代过世,新一代上台时,这就成为问题了。新的领导集团,没有旧社会受压迫和追求社会进步的历程。因此,其本身就有转向资本主义的倾向。这并非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改变权力关系,可避免向资本主义过渡。不必产生自己的掘墓人。 西方国家现代化(经济与民主)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西方经济发展发端于工业革命,从现代化发展的动因看,大体分为内源性和外导型两大类。最
16、早进入现代化进程的西欧各国属于前者,特点是现代化生产力由内部逐渐孕育成长起来,经历了漫长的自下而上渐进变革而逐步推进的,工业化投资主要来源于本国。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其他方面的变革,最终实现现代化。北美、日本及战后实现现代化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则属于后一类型,特点是现代生产力要素由外部移植或引进,工业化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借用外国资本,思想层面变革和政治革命发生在前,而工业化发生在后,是自上而下或上下结合的急剧变革过程。特点:1、 沿着高科技轨迹发展:在产业形态上按照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逐步升级;在经济结构上,一次产业比重逐步下降,二次产业比重逐步上升。在随着发展的脚步,
17、三次产业比重也会提高,而一次产业比重将维持在很低水平。2、 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紧密结合。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解放劳动力,转入工业,逐步形成工业城市。3、 现代化:打破自给自足的经济,全球化要求一国经济成为整个世界经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工业化大生产,各国家都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与分工,将技术发展作为首要,争取成为技术发达国家来参与到国际经济分工中。4、 在经济逐步现代化的同时,在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也发生巨大变化。总的来说,政治日益趋向民主化、制度化,文化则呈现多样化、大众化。民主的发展:中世纪欧洲,欧洲文明起源于希腊思想,基督教对西方社会规定了文化、习俗、礼仪和道德,可以说就如儒
18、家思想对古代中国的贡献一样,提供了基本的守则。基督教提倡禁欲主义,不允许异端的存在,但注重文化传承与培养,提倡勤劳刻苦与博爱。中世纪欧洲,基本是政教一体,基督教教义统治着社会公共规范和个人德行。截至到这里,古代西方与古代中国走的路仍没有太大差别。14-17 世纪的文艺复兴发现世界和发现人,从对上帝的信仰中回归自然回归人,从而有了自然科学的兴起与人文主义的观念,这是“人本”思想对“神本”思想的初步冲击。随着科学的发展,例如地心说日心说,基督教信仰影响日减,人们的思想面临转型,毅然选择了相信科学,即使是“上帝已死” ,他们也没有惊慌失措。科学渐渐凸显了人作为主体的影响,削弱了神的影响。迷信和专制动
19、摇,人民、公民、选民逐步取代了上帝的子民、君主的臣民观念。因此,这就是西方的革天。西方的革命主要是契约伦理与民主政治。人的作用经过革天被凸显后,发现人并不是一个无私的个体及群体,人在自然状态下也是由利益驱使,因此需要建立一个能够维持秩序的组织(国家)来保障正义和秩序,这就是契约伦理。霍布斯被认为是社会契约论的创始人。此理论用人的自然属性和理性来说明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取代中世纪的“君权神授”的信仰,为民主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与古代中国的再次差别,中国在很长久的年代中统治者的权利都是神圣且不容置疑的,而并不是因为人的自然属性而需要一个国家。因此,西方人民一开始就抱着对政府的平等态度
20、,两者是互相需要的,而中国人民则对统治者抱着卑微态度。也许从这里开始,中国的民主政治就欠了很多火候。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一、 资源环境问题1、 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等主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巨大,黄河、淮河和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分别达到 70%、60%和 90%,而国际上工人的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应低于 40%,否则将危害河流健康和流域安全。并且,所消耗的能源、煤炭、石油和钢均居世界第一位。2、 我国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高、浪费严重,单位产值的消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基础设施配备不好、旧的生活生产方式等)3、 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重。天然草原退化
21、,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均有严重污染。空气污染严重,酸雨加重,更不用说最近的雾霾天气,都是由于不科学的生产方式导致。二、 贫富分化加剧问题按劳分配为主,多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适当地拉开收入差距,对提高经济效率和激发经济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国家基础设施、教育、公卫医疗投入 比重小,社会福利不到位,导致了如今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的局面。贫富差距会导致一系列问题:降低社会的整体边际消费倾向,导致社会消费需求不足。导致社会不稳定,为少数利益集团腐蚀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行为提供温床,而处于贫困阶层的人民即使努力奋斗也无望改变自己的地位,一方面弱化了社会进步的动力,一
22、方面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政府既然是“看得见的手”,它应该履行的义务就是协调在市场经济之下某些不平衡的发展。东南部地区由于地理优势,经济发展迅猛,但西部地区却有很多贫困的人民,那里不用说消费奢侈品,即使最简单的教育教学问题都无法解决。在大城市一切都步入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同时,有太多的地方依旧还是手工劳动者。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制约着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但政府作为协调者,应该努力弥补地区发展间的不平衡。不要建那么多举世瞩目“大桥”,多建几所地震不会塌的小学和医院,都会让国民心中产生归属感。三、 三农问题农业产业化问题:农业产品的购销体制不畅制约我国农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卖的过
23、于低廉,并没有遵循市场规律。政府应该在“产-供-销”一条龙中起到关键作用。另一个问题就是,我国农业经济为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如何应对国外集约型的挑战。解决措施应该是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解放剩余劳动力。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四、 就业问题以下从三个方面分析产生经济结构矛盾的原因 历史发展和计划体制形成的结构存量框架,是中国经济结构矛盾的历史遗产。中国经济的历史发展尤其是近代以后的发展,留下了许多并不“合理”的结构遗产。例如境外强国用炮舰政策打开的东南口岸商埠繁荣和对其他地区掠取廉价原材料形成的落后贫困;人口盲目迁徙和掠夺式开发造成一些地区生存资源的极度匮乏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24、等等。计划经济也留给了我们的一份很难消化的遗产。例如,大跃进时期对部分森林资源的毁灭性破坏;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大面积破坏湖、水、林、草资源;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设备、技术老化落后,固定资产的精神磨损大大超过物质性折旧;地区经济结构布局的不合理,既有立足于战备考虑构建的结构布局框架,也有长期实施计划管理沉淀下来的结构布局框架,等等。 行政长官配置资源和市场割据行为,是形成新的结构问题的主导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不断沉淀下来的经济结构矛盾,同现有行政体制的某些问题和有政府背景的市场割据行为紧密相关。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还大量参与资源配置,行政长官在重大项目决策上常常掌握着个人终审权,由此,许多无理、无利
25、、无效工程的存在就是不难理解的了。由于更加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在目前的某些经济领域,市场割据行为几乎成为惯例。搞市场割据必然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从而成为重复建设的一个源头。市场割据相当于在国内市场设置了一种高额“内部关税” ,导致许多行业至今不能形成充分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一个最糟糕的结果,就是产业内部的资产优化重组难以有效进行,产业进步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产业整体素质同国际水准的差距不断拉大。在这里,最具典型意义的案例就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市场制度和市场管理方面的缺陷,给经济结构矛盾奠定了微观基础。 首先是市场进入程序还通行着许多并不合理的行政规制。公共经济部门的所有制壁垒是相当严格
26、的;服务产业进入的资产数量限制又过分严格;市场进入的灰色通道还在某些行业放进了为数相当的不合格企业(如建筑业) 。再看市场退出机制,大量无效率、无活力、无生命力的企业不能规范、安全地退出市场,特别是政府机构支持的经济活动和经济项目,一旦进入市场就很难退出,成为长生不老企业和长生不老项目。由此形成的市场存量资源不断沉淀、积累,再成为经济结构中的死荷重。 出现上述经济结构方面的问题当然是严重的和需要认真对待的,因为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着未来的供给方式和供给效率,进而也为未来的增长方式和发展效率提供了基本的框架。但是现在更需要探讨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经济生活中的许多结构问题表现如此顽固和硬化,为什么许多针对经济结构问题的政府政策效率低微,为什么许多经济结构问题在短期受到抑制后很快又大面积复生,为什么对同一经济结构问题来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评价大相径庭。我们现在至少应该有这样的认识:解决经济结构问题依靠政府的战略策划、政策杠杆和资源投入行为是重要的,但绝不是完全充分条件。最关键的是要解决经济结构的形成机制和调整机制问题。只有在经济结构的形成和调整过程中逐步弱化计划体制的因素和行政性干预的影响,最终实现经济结构在政府宏观指导下的市场形成机制和市场调整机制,一个良性发展和良性循环的经济结构才可能真正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