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午习俗离我们有多远了最近几天,苏城的端午粽子卖得非常火。如今,过端午节不再需要自己动手去包粽子,想要吃什么口味的端午粽,走进商场或专卖店就能买到。而传统的“五毒衣” 、虎头鞋等要么难觅,要么大多来自“现代化”机器加工,而随便问一下身边的人,如果不去问一下“度娘” ,端午的“五黄宴”更鲜有说得全者,传统的端午习俗在年轻人的心里甚至只是简单地与“吃粽子”划上了等号。传统端午习俗是不是渐行渐远了呢?民俗专家表示,端午习俗符号的变化在特定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随着时代发展和生活变迁,传承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但核心的端午传统文化并未有太多的改变。苏州的端午符号有哪些元素? “老苏州”端午民俗氛围浓
2、苏州的端午节源于古代吴越民族龙图腾的祭祀仪式,春秋后又融入了纪念伍子胥的内容。苏州的端午有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挂香袋、贴五毒符、挂钟馗像等习俗。苏州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沈建东介绍,苏州的端午龙舟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多水有关,且远古时代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闻一多先生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故而有竞渡之事。沈建东说,除了划龙舟外,节日饮食有粽子、雄黄酒,五黄宴,节日装饰则有五毒图、菖蒲艾叶、钟馗像、缠臂的彩线,挂丝线粽、穿五毒衣、戴香包。而在江南地区,还有独特的驱毒避邪习俗消赤口白舌。悬钟馗、关帝画像于堂上,像前供瓶,内插菖蒲艾
3、叶,门户左右亦插放根部包有红纸之菖蒲艾叶。用红纸书写下述词句张贴于门外,均系去除邪气之意。沈建东说,清朝顾禄所著的 清嘉录描述,端午也是采药季节, 清嘉录卷五记载:“土人采百草之可疗疾者,留以供药饵,俗称草头方 。药市收瘌蛤蟆,刺取其沫,谓之蟾酥 ,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万计。 ”与采药、采艾蒲等相联系的有蹋百草、斗百草等游戏,也是古人野外游艺之遗俗。因此,苏州的端午民俗文化和端午符号非常丰富。而“老苏州”对端午节更是情有独钟。昨天上午,家住园区都市花园 67 岁的陆林妹将刚煮好、散发着一股清香的芦苇叶拿到客厅,再将猪肉和泡好的 10 斤糯米端出厨房,在客厅里包起粽子来。陆林妹手工娴熟,只见她将
4、芦苇叶折成一个倒圆锥筒,将糯米和猪肉分别放进去,右手拿着芦苇叶三下一绕,再用包装线一扎,一只粽子就包好了。陆林妹是位“老苏州” 。她老家以前在吴县外跨塘倪浜村钥匙浜小队。“外面的粽子品种多,但我就觉得自己包的粽子更有节日味道。”陆林妹说,老苏州端午“吃五黄” ,给孩子穿“五毒衣” ,蘸雄黄酒画“王”字,采芦苇叶子包粽子,看赛龙舟等。她小的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长大后,她也依据父母所教的,每年端午节亲手包粽子,准备好“五黄宴” ,大门口再挂上菖蒲。小时候,她还跟村里的几个小姐妹一起做香囊。如今,年纪大了,眼睛不太好,香囊也不做了。但如果要看龙舟赛,端午节当天到金鸡湖就能看到。粽子工厂化生产 “五毒
5、衣”很少见网购的“端午礼 ”缺了点什么?“我喜欢过节的气氛,但现在端午节的氛围不浓。 ”园区都市花园的陈雪华女士告诉记者,为了给 2 岁的儿子购买端午“五毒衣”和虎头鞋,她去过观前街玄妙观附近的商铺,去过山塘街和石路南浩街。最后在南浩街一家店才找到“五毒衣”和虎头鞋。陈雪华感慨道,她原本想去购买手工制作的五毒衣和鞋子,结果根本找不到。除了香囊、香袋可以在很多地方买到外,像五毒符、钟馗像等还真难买。饱含端午文化元素的 “五毒衣” 、虎头鞋是否真的少见呢?记者进行了调查。昨天中午,在观前街玄妙观东侧的一家店铺,当记者询问有没有儿童穿的“五毒衣”和虎头鞋时,店员听后一脸茫然。记者详细解释,是端午节给
6、孩子穿着避凶、讨吉利的“五毒衣”后,她才明白,说:“好像这里都没有卖。 ”记者围着观前街和玄妙观周边店铺转了一大圈,发现这些店铺中,虽然有 8 家出售幼儿衣服,但没有一家售卖“五毒衣”和虎头鞋。随后,记者又前往石路南浩街。每见到一家出售儿童衣服的商铺就进去询问。最终,在南浩街与神仙街交叉口附近,见到了一家售卖“五毒衣”和虎头鞋的商铺。老板是一位女士,她告诉记者,五毒衣和虎头鞋的价格都是 25 元左右。近些年,由于“五毒衣”需求量不大,所以现在很少有商家进这类货。而他店铺里也只进了不足 10 套衣服。但就是这几套“五毒衣” ,他还在担心“不知道能否卖得掉” 。而且,如果这个端午节卖不掉,就要留着
7、明年再拿出来卖了。下午 1 点左右,记者又从石路走进人流量较大的山塘街。在记者走访查看的 1 个小时内,记者没有发现有商铺售卖端午“五毒衣” ,只有一家店铺门前摆放着两双“虎头鞋” 。当记者表示想给孩子买一套“五毒衣”时,女店主建议“到网上看看,网上可能有卖” 。“五毒衣”很少见, “五黄宴”应该有人知道吧?记者随机在路边询问了 12 名路人,但得到的结果都是“不知道”或“没听说过” 。后工业化时代端午习俗如何传承?当端午粽子和端午香囊走进工厂化的生产车间,当代表端午文化的“五毒衣”和虎头鞋难觅踪影,是不是说明端午习俗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呢?“那些原本代表端午习俗的物品和符号,在人们遍寻不着的时候
8、,可能就会逐渐淡化对端午习俗的传承意识。 ”陈雪华不无担忧的表示,端午节既寄托了人们对平安和谐的美好心愿,也是老百姓祈求健康、驱邪避凶的节日,有着很深的精神层面的意义。如果传统的东西都丢掉的话,说明传统节日已经“貌合神离”。陈雪华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知道传统端午习俗,从而做好传承文章。“在古城区范围内,端午习俗氛围还非常浓郁。 ”苏州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沈建东说,相对于一些年青人对传统端午习俗的淡忘,苏州古城区的社区,每年端午节前后都会举办各类有关端午节的活动,如包粽子比赛、绣荷包、做粽子工艺品、做五色丝荷包,组织大家在一起吃“五黄宴”等。 “只不过大家都是以另
9、外的一种方式过端午。 ”沈建东介绍,古代赛龙舟的寓意是“驱邪” ,现在是一种体育竞技和文化娱乐的方式。如果端午传统习俗还是依照古代方式传承,有些就不能被大众接受。沈建东说,传统端午习俗从民俗学上来讲,首先它的“传承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像端午习俗,它核心的东西是“追求和谐团圆、驱邪避凶” ,只要核心的东西没变就好。如果说传承一定要“手工”包粽子、做香囊、做五毒衣、做虎头鞋,那就需要大家放下工作,这不现实。那就可以用机器制作的方式,来表示对这个节日的关注。这也是一种传承。其次,是传承的 “时代性”和“变异性” 。以前是“农耕时代” ,现在是“后工业化时代” 。我们不能总以“农耕时代”的方式来传承
10、。如香囊,现在有刺绣艺术家做出了“缂丝香囊” ,既有观赏性,又有保存价值,这也是一种传承。因此,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变化了,习俗的传承不可能再跟农耕时代一模一样。“学校、文化单位、媒体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苏州的端午习俗。 ”沈建东说,最近一段时间,不少街道、学校、社区等单位预约她讲解苏州的传统端午习俗,而且日程安排得非常满,这足以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了解端午习俗。如何将端午习俗知识讲解得更加深入?目前大家普遍喜爱的方式是“体验式” 。也就是在讲解过程中,不仅让大家能听到相关知识,最好还能现场动手做香囊、包粽子、挂艾蒲、贴钟馗等,让大家能够看到、吃到或闻到。这种做法也会在小朋友的心中种下一粒种子。有了这粒种子,就会慢慢培养成一朵花或一片花园,但这需要一个过程。端午习俗离我们有多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