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庄子的“得意忘言”论及其影响,一.由道论而引出的“言不尽意”论,老子的道论,“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老子第十五章),认为“道”是无名、无形、无声、无味的“玄之又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认为可言可名的“道”不是永恒的真正的道,即真道不可言,庄子的道论: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论,“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庄子齐物论),认为道是“不得其朕”、“不见其形”,“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庄子在宥),认为“至道”是无可名状,难以言说的,“道”的不可言说,不可名状,一方面说了“道”的微妙精深,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世界上有一些事物是难以用语言文字描述的,即语言在表现
2、事物时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庄子中关于“言不尽意”的论述,世之所贵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庄子天道,庄子认为言不尽意,圣人之言是无法言传的,所以用语言文字所写的圣人之书并不能真正体现圣人之意,不过是一堆糟粕而已。,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乎!庄子天道,在此庄
3、子巧妙地以轮扁斫轮的技巧不能传给子孙为譬喻,强调了语言文字的局限性,表达“言不尽意”的思想。,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只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庄子秋水,庄子认为,言不能尽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言与意相比,它们有“物之粗”与“物之精”的差别,因而“意”的外延远远超过“言”的范围。,为解决“言不尽意”而提出的“得意忘言”论,既然庄子反复强调言不能尽意,认为书籍不过是“圣人之糟粕”,那语言文字在文学上存在的必要性又是什么?,为了解决言不尽意然而又要运用语言文字的现实矛盾,庄子又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艺术创作理论。认为语言文字是表达人们思维内容的象征性符号,是领会圣
4、人之意的工具和手段。,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外物,庄子在此强调,“言”的目的在于“得意”,但“言”本身并非“意”,它是不能尽意的,然而它可以像筌蹄之帮助人们获得鱼兔一样,可以帮助人们“得意”。“言”在此起到了一种暗示、象征的作用。,言意论的后延及其在文学理论中的影响,庄子的“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理论主要是体现在哲学的思辨领域,直到魏晋时期才真正影响并被引入到文学理论中。,以欧阳建为代表,以荀粲为代表,以王弼为代表,言尽意论,言不尽意论,得意忘言论,在魏晋时期,言意之辩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当时主要有三种流
5、行意见,陆机:最先将言意关系引入文学领域,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文赋,刘勰:对言意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文心雕龙.神思,“言有尽而意有余,兴也“钟嵘诗品,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皎然诗式.重意诗例,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含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转变:“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已从哲学讨论演变为美学上的自觉追求。,庄子对言意关系的提出,特别是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理论的流行,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庄子的言意理论在魏晋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意在言外”的文学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谢谢观赏,姓名:严祺文,学号:10220092202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