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饶云江教授课题组介绍 饶云江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院长 宽带光纤传输和通信网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主任,通信工程:饶云江教授(光通信)、 李兴明教授(光通信网络)、黄炜副教授(无线传感器网络)。 光学工程:饶云江教授(光纤光学)、 陈福深教授(集成光学)、曾祥楷教授(光纤光学)、冉曾令副教授(光纤光学)。,带头人: 饶云江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99) (留英19901999)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0)1990年获重庆大学光电精密仪器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1991年至1992年在英国Strathclyde大学电子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2年至
2、1999年任英国Kent大学物理系研究员、高级研究员; 1999年至2004年任重庆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光纤技术研究室主任; 2005年起任电子科技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主要学术任职:目前担任电子科技大学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网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信息学部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及系统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及学科组召集人、中国光学学会纤维光学和集成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国际光纤通信网络会议大会主席;国际光纤传感大会TPC成员;国际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
3、y的副主编。,国际影响:在“光纤技术”领域所做出的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总体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比如:首次在国际上研制成功目前世界上体积最小、光学性能最好、工作温度最高(800)的微光纤在线珐珀应变传感器,可望在航空航天、能源工业等环境十分恶劣的极端条件下使用从而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高温下应变精确测量的世界性难题,为此,国际光电子界著名杂志Photonics Spectra以“To Boldly Go Where No Sensor Has Gone Before Fiber optic sensor functions at temperatures that would des
4、troy others”(Photonics Spectra, 2007.12)为题进行了专门报道,美国物理学会杂志Nanoscale Science & Technology也对该工作进行了转载。饶云江教授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人在比利时和墨西哥举行的第17、18届国际光纤传感大会上就群体的成果作了特邀报告并被选为国际光纤传感大会TPC成员,担任了国际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的副主编。,新型长周期光纤光栅(LPFG)器件制作及应用ASE噪声滤波器:提出利用新型LPFG来制作ASE噪声滤波器,并将其应用于前
5、置EDFA和线路EDFA,放大器性能得到了提高。,能提供安防业务的光纤无源接入网,研究成果总结:撰写英文专著三章,出版专著一部;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其中国际杂志特邀论文4篇,国际光学领域顶级刊物Optics Letters和Optics Express共15篇),SCI他引近600次;单篇被SCI他引150余次,成为光纤光栅传感技术领域的经典文献之一,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获得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主办国际会议3次,国际会议特邀报告14次;申请发明专利8项(2项已授权);多项成果获得实际应用,取得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获省部级奖2项;培养全国百名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1名。,光纤与激光
6、并列被誉为20世纪光学领域中两个最伟大的工程成就。光纤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奠定了现代因特网的基础,随着宽带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光纤到户已成为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光纤技术在传感中的应用也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和产业,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并且随着新型光纤器件的不断涌现和光纤器件成本的大幅下降,光纤传感的应用将会得到迅速发展。可以预测,光纤通信和光纤传感领域将面临新一轮的发展高潮。,1、研究方向,1. 光纤接入网技术2. 新一代微纳光纤集成器件 3. 光纤接入网与光纤传感网的融合技术 4. 基于微结构光纤的光纤通信在线器件,光纤通信,光纤传感,1. 新一代微纳光纤传感基础及应
7、用研究 2. 分布式长距离光纤传感新技术研究 3. 新型光纤生物化学传感器研究 4. 多参数光纤传感技术基础研究 5. 光纤干涉传感技术基础及应用研究 6. 微结构光纤传感基础及应用研究,2、在研项目,能提供安防业务的光纤无源接入网 98万 863计划 非均匀长周期波导光栅基础研究 100万 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项目 大容量F-P频分波分复用系统研究 24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新型光纤传感器研究 15万美元 美国Micron Optics 公司 新一代微纳光纤传感器基础研究 160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XXXXXXXX100万 总装预研项目 -OTDR传感技术基础研究 6万 教育部博
8、士点基金项目,3、科研条件(价值1300万仪器和设备),Labs,创新平台: 1、2004年,在“211”二期工程的支持下建立“高速光电信号测试平台”和“光交换研究平台” 。2、2005年,建立了“光电子研究平台”和“光纤器件及应用实验平台” 。3、2006年,在“985” 二期工程的支持下建立了“新一代微纳光子器件创新平台”和“下一代通信网络关键技术创新平台” 。近几年平台建设经费总计超过2800万元。,4、近期成果,Long-distance Fiber Bragg Grating Sensor System With a High Optical SNR Based on a Tunab
9、le Fiber Ring Laser ConfigurationOptics Letters(影响因子3.6) , 2006 Demodulation Algorithm for Spati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ed Fiber-optic Fizeau Strain Sensor Networks Optics Letters (影响因子3.6) , 2006 Invited Paper: Recent Progress in Fiber-Optic Extrinsic Fabry-Perot Interferometric Sensors Opti
10、cal Fiber Technology(影响因子2.0) , 2006 Novel In-Line Fiber-Optic Etalon Formed By Hollow-Core Photonic Crystal FiberOptics Letters (影响因子3.6), 2007 Miniature In-Line Photonic-Crystal-Fiber Etalon Fabricated by 157nm Laser MicromachiningOptics Letters (影响因子3.6), 2007,论文,光纤光栅原理及应用 科学出版社 2006 光纤技术 科学出版社 2
11、006,专著,Long-Period Fiber Grating For Low-Cost Sensing , OFS17 ,2005 Long-Distance Fiber Bragg Grating Sensor System Based On Hybrid Raman/Erbium-Doped Fiber Amplifier , OFS17 , 2005 Low-Cost Fiber-Optic Devices and Sensors Based on Long-Period Fiber Gratings Written By High Frequency CO2 Laser Pulse
12、s , APOC05 ,2005 A Novel Flat-band Long Period Grating with Special Index Apodization Induced by High Frequency CO2 Laser Pulses , OFC/NFOEC2006 , 2006 Multi-Edge-Written Long-Period Fiber Gratings with Low PDL By Using High-Frequency CO2 Laser Pulses , OFC/NFOEC2007 , 2007,会议,国际交流,5、报考事项,录取人数:6人(20
13、05)、10人(2006)、7人(2007)。 要求考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踏实的做事风格,较强的学习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及较高的创造激情。 复试重点考查英语水平、综合能力、光纤与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等。,毕业总人数17人,其中深圳华为(3人)、中兴(3人)、成都国腾、凹凸、飞博创、杭州电信设计院、重邮信科、重庆联通等通信公司(各1人);高校任教(4人,其中读博2人) ;出国(1人)。 培养出1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3名重庆市优秀硕士、5名重庆大学优秀硕士,其中王一平博士获得德国洪堡基金,正在德国深造。,6、就业去向,目前硕士研究生均在光学学报、光子学报等EI杂志上发表高水平论文,2人获得华为专项奖学金、5人获得人民一等奖学金、2人获得人民二等奖学金以及优秀学生干部。 博士研究生在国际顶级杂志Optics Letters和Optics Express发表数篇论文,有望冲击全国百优博士论文。,经过在实验室的锻炼,研究生学术水平、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纷纷表示通过几年的研究生学习与科学研究,不仅接触到了世界前沿科学技术,还学习到了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为以后人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研三学生分别在中电30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华为-赛门铁克、铁道部武汉勘察设计院、华为成研所、九州等找到了十分满意的工作。,欢迎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