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汉字词解释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一、通假字1、佗邑唯命。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2、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4、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5、无庸,将自及。庸,通“用”。6、遂寘姜氏于城颖。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7、若阙地及泉。阙,通“掘”,挖。8、永锡尔类。锡,通“赐”。二、词类活用1、惊姜氏。惊,使动用法,使受惊。2、今京不度,非制也。度,名词作动词,合法度。3、无生民心。生,使动用法,使产生。4、有献于公。献,动词作名词,进献的东西5、公赐之食。食,动词作名词,吃的东西。6、隧而相见。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三
2、、重点句式(一)倒装句1、宾语前置姜氏何厌之有?“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即“有何厌”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何”作为动词“谓”的宾语,前置对曰:“君何患焉?”疑问代词“何”作为动词“患”的宾语,前置其是之谓乎!“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即“其谓是乎”2、状语后置欲立之,亟请于武公“于武公”为后置状语郑伯克段于鄢“于鄢”为后置状语(二)判断句制,巌邑也。蔓,难图也。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颍考叔,纯孝也。齐桓公伐楚一、文字【古今字】1.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大太)2.王祭不共(共供)【異體字】1.女實征之(女汝)二、詞彙【古今異義詞】1.師進,次於陘。(次,臨時駐紮)2.楚子使屈完如師。
3、(如:往,到去)3.屈完及諸侯盟(盟,訂立盟約)4.西至於河。(河,黃河。特指)【古今同形異構詞語】1.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以,介詞,憑,爲,作爲,動詞)三、語法【句式】一判斷句:1.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主語:貢之不入(這),謂語:寡君之罪)二賓語前置句:1.寡人是征(是,前置賓語,依靠指代詞“之”複指提到動詞“征”之前,但“之”省略),前置賓語,依靠指代詞“之”複指提到動詞“有”之前)2.寡人是問(是,前置賓語,依靠指代詞“之”複指提到動詞“問”之前,但“之”省略)3.豈不榖是爲。(不榖,前置賓語,依靠指代詞“是”複指提前)4.先君之好是繼。(先君,前置賓語,依靠指代詞“是”複
4、指提前)三雙賓語句:1.賜我先君履。(我先君,間接賓語,履,直接賓語)四習慣句式:1.無以縮酒。(無以,沒有什麽可以用來)【詞類活用】1.楚子使與師。(使,名詞用如動詞,意爲派譴使者)【重要虛詞】1.貢之不入。(之,放在主謂結構中的結構助詞,其作用是取消主謂結構的獨立性)2.寡君之罪也。(之,放在定中結構的結構助詞)3.君其問諸水濱。(其,表委婉的語氣詞。諸,“之於”的合音字)。4.豈不榖是爲?(豈,表反問的語氣副詞,可譯爲“難道”)5.無所用之。(所,特指代詞,與“用之”一起構成一個名詞性的結構,一起作動詞“無”的賓語)通假字1.齐侯阵诸侯之师“阵”通“陈”2.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徼”通“
5、邀”古今字1.女实征之女,后来写作“汝”2.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共,后来写作“供”3.敢不共给共,后来写作“供”4.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大,后来写作“太”晋灵公不君通假字1.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溜”通“霤”2.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補之“阙”通“缺”3.我之怀矣,自诒伊慼“诒”通“贻”古今字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后来写作“避”2.宰夫胹熊蹯不孰孰,后来写作“熟”3.宣子田于首山田,后来写作“畋”4.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后来写作“境”5.反不讨贼反,后来写作“返”6.大史書曰大史,后来写作“太史”齐晋鞌之战通假字1.师陈于鞌“陈”通“阵”2.曰無令与师陷入君地“無”通“毋”古今字1.旦辟左
6、右辟,后来写作“避”2.奉觞加璧以进奉,后来写作“捧”3.且懼奔辟而忝两君辟,后来写作“避”异体字1.余姑翦灭此而朝食翦同“剪”2.韩厥俛定其右俛同“俯”3.將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絓,后来写作“掛”子产不毁乡校通假字1.鄭人游于鄉校“游”通“遊”古今字1.不如小决使道道,后来写作“导”冯谖客孟尝君1.自存:指养活自己。2.食之:给他吃,食音si。3.揭其剑:揭,高举,成语有“揭竿而起”。4.孟尝君客我:孟尝君以我为客。客:名词的意动用法。5.于是孟尝君不复歌:从此孟尝君不再唱歌。于是:从此,两个词。6.怪之:以之为怪,形容词的意义动用法。7.先生不羞:先生不以之为羞,“羞”后省略“之”,形容词
7、意动。8.欲为收责于薛:“为”后面省略宾语“我”。9.辞曰:辞,告别。10.以何市而反:“以”后面省略宾语“债款”。11.视吾家所寡有者:看我家缺少的东西,意为看我家里缺少什么就买什么。12.诸民当偿者:应当偿还债的老百姓。定语后置。13.窃以为君市义:“以”后面省略宾语“之”。14.顾谓冯谖:回头对冯谖说。顾:回头看,本义。15.高枕:形容词使动。16.“孟尝君为相”句:此句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因果关系的内容。鲁仲连义不帝秦1.间入:偷偷进入。间,音jin。按“间”原写作“閒”,本义为门中见月,此为引申义。2.因平原君谓赵王曰:通过平原君对赵王说。因:介词,通过。3.争强为帝:按战国以前,夏、
8、商、周的君王一般称“王”,说文:“王,一贯三为王。”4.以齐故:因为齐的缘故。以:介词,表原因。5.“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适”与“会”都是副词,二者同义,都是“刚好”“碰巧”的意思,故二字可连用。下文(倒数第二段)有“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6.吾请为君责而归之:请让我替您责备他,让他回去。归:不及物助词的使动用法。7.见于之先生:让他谒见先生。见:使动用法,音xin。8.无从容而死:心胸不开阔而死。9.“众人不知,则为一身”:一般人不了解,就认为他是为个人打算。众人:一般人。10.“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那个秦国,是废弃礼义而崇尚斩首之功的国家。韩非子五蠹:“无私剑之捍,
9、以斩首为勇。”彼:含轻蔑之意。11.“权使其士,虏使其民”:“权”,“虏”都是名词作状语,以权作之术来使用他的士,把他的人民当作奴隶来使用。权:用作褒义时义为权变,灵活。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用作贬义时指多变,反复无常,此句即是。12.彼则肆然而为帝: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13.为之民:双宾语,给他当老百姓,即当他的老百姓(但“之”并非“民”的定语)。14.欲以助赵也:“以”介词,后面省略“之”。15.助之奈何:即“如何助之”。16.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这是因为)梁国没有看见秦称帝的危害的缘故啊。17.诸侯莫朝:诸侯没有谁去朝拜。莫:否定性无定代词。18
10、.诸侯后吊:吊,哀悼。今成语有“形影相吊”“吊死问疾”。19.“而母,婢也”:你的母亲,是个婢女。20.卒为天下笑:结果被天下人取笑。21.诚不忍其求也:的确忍受不了这种苛求啊。22.其无足怪:大概没什么奇怪。其:表委婉语气的语气词,大概,或许。23.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先生难道没有看见那些奴仆吗。独:难道。夫:指示代词,那。24.十人而从一人:十个奴仆却跟着一个主人。而:转折连词。25.然梁之比于秦:既然这样,那么梁国和秦国比起来。26.“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主谓倒装句。27.“鬼侯有子而好纣以为恶”:好,貌美(本义);恶,貌丑(注意这种用法)。28.卒就脯醢之地:结果
11、走向被脯被醢的境地。29.执策而从:拿着马鞭跟着。策:马鞭(本义)。而:用在状语而中心词之间。30.“彼吾君者,天子也”:我们那个国君啊,是天子啊。彼:作“吾君”的定语。31.纳筦键:交出锁匙。原始的钥匙用竹子制成,故从竹,“箴”(即针)亦从竹。“筦”是“管”的异体字。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下文“投其籥”,“籥”也是指锁头,与“键”同义。32.摄衽抱几:摄衽,提(牵)起衣襟,这是奴仆伺候主人的礼节。33.听朝,上朝听政办公。34.不果纳:结果没有让他入境。不果:未成为事实,没有结果。35.倍殡柩:背着灵柩,实指不正面对着灵柩。按道理,儿子吊父亲应面对灵柩。36.设北面于
12、南方:在南边设置朝北的位置。37.北面:即面北,面是动词。“南面”同。38.生则不得事养:(国君)活着时不能奉事供养,极言国弱。事:奉事,伺候。39.饭含:古时一种殡仪,把米、玉贝放入死者口中,表示食用无乏。饭:古音读上声(扶晚反)。40.“俱据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都是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都有称王的名声。“俱”“交”同义互文,避免呆板。41.从而帝之:随之就尊秦为帝。42.无已而帝:战国策鲍虎注:“无已,言无止之者。”据此,则句意为没有人阻止而称帝。43.“彼将”二句:他将撤去他所认为没有才能的而把位置给他认为有才能的,撤去他所憎恨的而把位置给他所喜爱的。44.安得晏然而已:怎么能平安
13、地了事呢。已:停止,指了事。45.何以得故宠:怎么得到旧日的尊宠。46.为却军:因为他退兵。为:介词,后面省略宾语。47.“适会”句:刚好碰上魏公子无忌夺去晋鄙军救赵去秦。“适”“会”同义连用。48.引而去:撤退后离开了(赵国)。“引”的本义是开弓,此为引申义。49.鲁仲连辞让者三:鲁仲连辞让多次。注意此句的语法结构。50.为鲁连寿:向鲁连祝寿,双宾结构。51.所贵于天下之士者:对于天下之士来说,最为可贵的是。52.“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是,代词,复指“有所取者”。齐桓晋文之事(梁惠王上)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2、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3、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4、老吾老,以及人
14、之老;幼可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5、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6、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7、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8、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9、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10、天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11、及陷于罪,然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12、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1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补充注释1.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为神农之言者”与“许行”是同位词组。为:研究。2.自楚之滕:从楚回到滕国。之:往。3.踵门:脚一进门。踵:本义为脚后跟,这里用为动词。4.愿受一廛而为氓:希望得到一个人住处
15、而当您的百姓。说文:“廛,一亩半,一家之居从广里八土。”按为会意字。5.与之处:双宾结构。6.捆履织席以为食:即“以捆履织席为食”,靠打草鞋编席子为生。7.负耒:扛着犁。8.愿为圣人氓:双宾结构。9.尽弃其学而学焉:全部抛弃了他原来学的东西而向他学习。前“学”用如名词,指所学的东西(learning),后“学”为动词(learn)。焉:兼词,于是,指代处所。10.道许行之言:转述许行的话。道:陈述。11.虽然:即使这样。按“虽然”是两个词。12.饔餮而治:(一起)做饭然后才处理政事。而:表示承接关系。前面“并耕而食”同。13.厉民:使百姓受苦。“厉”本义为磨刀石(名词),引申为磨(动词),再引
16、申为抽象的劝勉鼓励(鼓励也是磨)和使困苦、折磨。前者是适度的“磨”,后者是过分的“磨”。前者后来写作“励”。14.奚冠:戴什么帽子,宾语前置。15.冠素:戴生绢做成的帽子。说文:“素,白缯也。”即白色的缯,也就是没有染色的丝绸(名词),引申为白(形容词),为朴素。16.奚为不自织:为什么不自己织。奚为:介词宾语前置。17.以釜甑爨:用锅和甑来做饭。按爨为会意字。18.不为厉陶冶:不算作是损害陶工冶工。19.岂为厉农夫哉:难道是损害了农夫吗?20.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章太炎认为“舍”即今之“啥”(什么东西)。诸:“之乎”的合音。宫,本义为一般的房子,宫殿是引申义。21.不惮烦:不怕麻烦。22.
17、耕且为:一边种田,一边从事手工业。23.独可耕且为与:难道就可以一边耕田一边治理天下吗?独:副词,偏偏难道。24.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一个人身上各种手工人所做的产品都具备。备:齐备。25.率天下而路:率领天下人到处奔走一道路上。朱喜朱子集注:“奔走道路,无时休息。”依此,则路为名词用作动词。26.“或劳心,或劳力”:有的人从事心智劳动,有的人从事体力劳动。27.“劳心者治人”二句:从事心智劳动的人统治别人,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被人统治。后分句为被动句。28.“治于人者食人”二句: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食:s,给人吃,供养。29.天下之通义:天下所共知的道理。30.“草木畅
18、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其内容应为“草木畅茂,五谷不登,禽兽繁殖而偪人”,这是古汉语中“并提”的修辞方法。31.举舜而敷治之:举荐舜未治理它。举:推荐。烈山泽:在山泽中燃火。烈:本义为火猛(形容),这里是动词,放火。32.“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此句用了倒文的修辞手法,33.得乎:能够(做到)吗?34.劳之来之:慰劳他们,使他们来归顺。“劳”“来”都变读,由非去声变为去声。35.匡之直之:纠下他们的过错,使他们变得正直。36.从而振德之:接着救济他们,对他们施以恩德。振:救济,后来写作“赈”。今有“赈灾”。37.“大哉,尧之为君”:尧作为国君真伟大啊,
19、主谓倒装句。下文“君哉舜也”同。38.则之:以之为法则,即效法他。39.有天下而不与焉:拥有天下而不占有。焉,兼词,“于是”,指代天下。40.用夏变夷:以华夏使外夷同化。41.变于夷:被外夷同化。被动句。42.未能或之先:即“朱能先之”,没有人能超过他。或:句中语气词。贾谊论积贮疏:“残贱公行,莫之或止。”说小雅天保:“女相松之茂,无不尔或承。”下文“莫之或欺”同。43.治任:整理行装,动宾结构。任:名词,担子,这里指行李。44.以所事孔子事之:用奉事孔子的礼节来奉事他。45.“江汉以濯之”二句:用江水汉水来洗他,用秋天的太阳来晒他。46.皜皜乎不可尚已:光明洁白的没有人能超过他。47.鴂舌:比喻话难听,一般指少数民族的语言。苏轼和陶始春怀古二首(其二):“鴂舌倘可学,化学黎母民。”48.非先土之道:非难先王的学说49.异于曾子:跟曾子不同。50.“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从幽暗的山谷里出来,迁到高大的树上去。孟子引此喻人改邪归正。51.“戎狄是膺,荆舒是惩”:打击戎狄,惩罚荆舒。宾语前置。52.子是之学:你学这种学说。宾语前置。53.适市:到市场上去。适:往。市:市场。54.物之情:事物的自然规律。55.比而同之:并列起来同等看待。比:并列。56.相率而为伪:率领人们去弄虚作假。相:偏指副词,动作偏向一方。57.恶能治国家:哪里能治理国家呢?恶:疑问代词,表示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