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826511 上传时间:2020-01-13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5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齐 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普遍探讨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在西方现代化的理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绝对对立的,因而要实现现代化,就只有走 “全盘西化 ”的道路 。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呢?我认为要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传统文化中凡有利于走向现代化者,我们就要加以继承和弘扬 。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是实现传统文化的自身价值与建设中国现代特色文化的较好方法 。一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淘汰与演进的民族文化 。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传统文化是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传统文化是指历史上流传下

2、来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而成的,其主干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文化 。内容丰富且庞杂,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有各民族文化的融和,也有外国文化的渗入 。就历史阶段而论,古代 、近代 、现代都有文化内容掺杂在传统文化之中 。这就使得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特别是在构建一种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新的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冲突,而且这种冲突,更多的则是指思想意识 、观念形态的冲突,是传统心理 、现代心理承受力之间的冲突,故人们又把它称为 “深层型文化 ”的冲突 。1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的存在,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

3、 。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都不可能完全脱离本国传统文化的土壤 。即使像美国这样被誉为现代化模式的国家,仍然在政治 、经济 、文化 、教育等方面保留了许多美国传统文化的痕迹 。任何现代化的东西,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传统的某些方面,或者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或者是把传统的某些特征纳人新的体系之中 。因此,现代化,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上的,它不可能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构筑一种全新的完全非中国化的现代化 。所以,它仍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它的土壤根基,并在这一土壤上构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二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扬弃 、改

4、造和更新,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并给现实生活以永不枯竭的推动力 。我们应该深入探讨如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既保持其主体性,又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要求,超越国家和地区局限,使其成为世界性 、全球化的文化思想 。(一)继承传统,超越传统 。一个民族的演进史,实际上就是继承 、发展和丰富传统的过程 。传统不仅保存在各种经典传世之作中,而且积淀于当代人的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是现实的构成因素和前提 。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固然根源于现实的实践,但同时又与历史传统有着不可拆解的关系,如果离开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而求革新 、求变化,那么这种革新和变化将是缺乏根据和理性的,其结果必然走向荒谬 。一

5、种文化只有和时代相适应,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同时又带有自身传统的特色,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没有历史的支撑,就没有现实的文明,就没有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很显然,以儒家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戴锦秀(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天津 300387)摘 要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普遍探讨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实际问题,本文通过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阐述了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的方法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现代化 ;转型中图分类号: G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3958( 2009) 02- 0119- 02收稿日期:

6、2008- 11- 27作者简介: 戴锦秀( 1976) ,女 ,甘肃民乐人,河西学院助理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 :传统文化 。2009 年第 2 期(总第 108 期)No.2, 2009General.No.108Journal of Qiqihar Junior TeachersCollege119 化 为主要内容,在封建小农经济 、宗法血缘 、专制政治土壤中孕育 、成熟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整体结构上与现代化所要求的民主 、科学 、法制大相径庭 。在传统的土壤里,不可能自动生长出民主和科学的花朵,更不可能产生出市场经济 。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是复杂的 、多层次的,如果不在认识上廓清封建文

7、化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质的分野,那么,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换就根本无从谈起 。但是,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中也有许多有价值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作为我们继承与发展的源泉,成为新的文化系统和新的价值体系创建 、生长的重要资源 。任何一种文化系统内部,都包含着相互作用的各种文化要素,这些要素之间,往往既存在分离性,又有相容性,其中有些要素是不能脱离原系统而存在的,有些则可以经过改造而保留于后世文化系统之中 。这种特性,既是不同时代的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根据,也是它们可以相互吸收 、相互融合的根据 。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发展绝不是消灭传统,而只能是改变传统原有模式,将其中有生命力的因素加以改造和重新组合,使之与

8、现代社会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 。文化的进步固然需要开放的态度 、开放的环境,需要积极地汲取世界文化的先进成果,但是,一种文化如果缺乏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没有积极前进的内在要求,那么文化的进步也是不可能的 。而这种奋发向上的动力和积极前进的要求,只能孕育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 。因此,传统不能抛弃,而必须继承,传统是前提,是起点,也是资源 。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必须以传统为先声 、以历史为支点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的起点,是不可超越的,它必然会影响和制约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然而,以传统为起点,人的视野势必要受到传统的局限,文

9、化的创新之所以困难,原因就在于此 。若要使文化的发展真正有所突破,非打破传统 、超越传统不可 。传统之所以是历史的,就在于它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作为起点,它存在的意义就是要被超越,要进一步发展和延伸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悖论,即:现代化过程中文化与价值观的转型,必须从传统出发,又必须超越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绵延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体系的内部,其核心内容和基本价值指向,是为旧的社会生产方式 、政治体制服务的,因而,在当代意义上,它自然地会对现实产生种种限制 。要想打破这种局限,只能通过超越传统来实现 。这就是说,文化的转型一方面要以传统为资源和根据,要寻求传统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不能停留在传统价值

10、观上,而是要突破 、超越传统 。2(二)坚持民族特色的独立性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针对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问题提出了 “洋为中用 ”的方针 。所谓 “洋为中用 ”,就是要求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并加以消化,使之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曾强调指出: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 、管理方法 。”3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共十

11、五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 “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要坚持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4(三)包容并蓄,实现文化创新与整合文化的再生与转换,需要一种开放的心灵 、开放的环境,需要思想的大解放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历史事实表明,只有文化的撞击才能带来文化的觉醒和文化的真正繁荣,一个自我封闭的文化系统是很难发展的 。在文化多元化趋势成为潮流,文化交流日益广泛的当今时代,文化的封闭更容易限制和窒息传统文化的生命,限

12、制其发展 。历史上,中国文化曾经成功地吸收和融合过外来文化,还曾有效地整合过许多少数民族的思想文化 。而清代以后,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导致了中国经济和科技与世界的阻隔,也使文化的发展蒙受了沉重灾难,给后世留下惨痛的教训 。历史使我们认识到:要使中国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就必须使它形成一种开放的态势,对自己开放 、对外开放,迎接各种外来文化的挑战,在中西文化的碰撞 、对比 、互补中进行自我调节 、自我转换,求得丰富和发展5。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中西文化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的过程 。要使文化具有时代性,就要把它放到整个世界文化的大背景当中去,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不断发展自

13、己,这样,才能既有民族特点,又具时代精神 。在当代社会实践基础上对传统进行新的整合,创建社会主义的新文化 。对传统的超越,一方面是一个自然过程 随着经济形态的发展和社会政治运行体制的变化,人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必然发生相应变化,经历一个逐步的发生和发育过程;但同时,文化的创新与超越又是一个自觉的过程,它离不开主体的主动把握 、选择和取舍,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主体的价值取向和文化选择,对于一种新文化的形成及其走向,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这就要求主体在文化创新与实践中,既要顺应文化发展的自然规律,又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理性地 、自觉地选择新的文化生长点,确保文化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和延伸

14、 。我们要把当代人类文化精神作为现代化设计的基本参照系,在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实际和现代化实践的基础上,对西方近代科学理性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借鉴与吸收,并对两种文化形态的缺陷与不足进行自觉的反思与批判 。只有在这种基础上创建起来的新文化,才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同时又高于本民族原有文化传统,才是对其他民族文化系统中积极因素的主动选择 。6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一种新文化都是具有生命活力的新鲜的血液,是能够引导人们进行积极创造活动的能动的东西 。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吸取和借鉴,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1 韦杰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2) .2赵玉华 .继承与超越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J.齐鲁学刊, 2003( 2) .3邓小平文选 :第 3 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 2000.4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C.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97.5邢琳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特征与现代转换 J.许昌学院学报, 2008( 4) .6 赵玉华 .文化转型问题的几点思考 J.山东社会科学,2004.编辑 / 兰虹1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