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医病证症辨析.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826504 上传时间:2020-01-13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9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病证症辨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医病证症辨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病 证 症的辨析任何疾病,都有其外在的症状表现和内在的病理机制。疾病的发生,必须有某种致病因素,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使机体相应的功能失常,阴阳气血偏盛偏衰,表现出寒热虚实等性质的改变,就产生疾病。“病”、“证”、“症”是疾病的3个基本层次,是中医科研与临床的基本立足点。症、证、病是中医诊断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症是疾病所反映出来的单个症状或体征。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改变,如头痛、发热、咳嗽、恶心、呕吐心悸、失眠、黄疸等。症在诊断四维中起主要作用。症可分主症、伴症和全身症状。主症是病人的主要痛苦,是就诊的主要目的。症是我们认识疾病内在病理本质的主要途径,是判断病

2、种、辨别症候的主要依据。任何病、证都必然会反映出一定的症,诊病、辩证就是要通过症来认识疾病的内在病理本质。证,又称证候。证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核心。其本质是对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的各种临床表现,结合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从而对疾病的致病因素、病变部位、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以及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所作的病理概括。证是对致病因素与集体反应两方面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如“脾阳虚证”,其病位在脾,病因是寒邪为害,病性为寒,病势属虚。这样,病位之脾,病因病性之寒,病势之虚,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脾阳虚证”。证实际包括证名、证候、证型等概念。如脾肾阳

3、虚证、寒湿困脾证、肝气郁结证等均为证名。证候实际上是证的外候、证候,是一种具有内在联系的反映其证的病理本质的主要症状、舌象、脉象等现象的总和。证是由症状组成的,但它不是若干症状的简单相加,而是透过现象抓住了具有本质意义的辨证指标(症状),弄清其内在联系,从而揭示疾病的本质。可见,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所以症与证的概念不同。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健康时,人体生理活动处于互相协调的相对平衡状态中,即所谓“阴平阳秘”。一旦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机体产生一种以正邪相搏、阴阳失调,气机不利为基本形式的病理变化时,称之为疾病。疾病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

4、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的相应证候。疾病的命名实质是对疾病全过程规律性概括,是对疾病本质的一个总体的认识。症、证、病的关系:症、证、病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者均统一在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之上;但是,症只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证则反映了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变化,它将症状与疾病联系起来,从而揭示了症与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病则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部过程。在病的全过程中可有不同的证,而同一证又可鉴于不同的病中,所以病与证之间存在着同病异证、异证同病的相互关系,在临床上既要辩证又要辨病,正确地取舍与结合,才能使诊断更全面、更正确,治疗更有针对性、全局性。疾病 证 症感冒 风寒感冒风热感冒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

5、脉浮紧恶寒轻,发热重;有汗;脉浮数【辨病论治,通常建立在经验之上,是长期的医疗活动中发现对某种病的特效方药。如葛洪肘后备急方诸疟而治:“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伤寒论将内经的基本理论运用于临床,创立了辩证论治体系。六经辨证,三阳为表热实证,三阴为里虚寒症,阴阳统率六经,联系脏腑经络,形成一套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辨病论治强调始发病因以及病理过程。辨证论治着重调整机体的平衡与和谐。辨病论治是通过局部治疗以改善整体,辨证论治是通过整体治疗以改善局部;辨病论治是治病以治人,辨证论治是治人以治病。】【参考文献】1. http:/ 浅析“症“、“证“和“病; 光明中医3.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