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课题:空气中有什么科目: 科学 教学对象: 四年级学生 课时: 第二课时提供者:一、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为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二课。计划课时 2 课时。本课属于“地球与宇宙领域”中“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范畴。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在前两课学生已经认识了空气的物理性质。在此基础上,本课将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并为学生下一课理解空气是生命的要素和认识空气的污染,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3)能用
2、简单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探索空气的成分和二氧化碳的性质。(2)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事实,重视证据,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度时期,关于空气的成分及各自的特性学生的前概念比较浅显,根据学生的这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使学生能从小关注生活中的常见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能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科学知识,不断的探求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学
3、习科学知识的习惯。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为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课空气中有什么 。本单元继学习用多种方法认识水、固体和液体之后,继续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不容易直接感知的空气,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观察、实验、比较、推理、分析等方法探究事物的能力。第一课时中,先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比较三根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让学生试着解释其中的原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得出这样的初步判断:空气是由不同成份的气体组成,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支持燃烧,一部分不支持燃烧。最后通过让学生阅读资料和观看视频的方法理清空气的成分。第二课时中,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性
4、质。在前面认识空气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探究关于二氧化碳的初步、浅显的化学知识,为后面学习人的呼吸生理和空气的污染与保护准备相关的知识,同时继续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能力的训练。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教学难点:在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各方应如何完美配合以达到保证实验成功的目的。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教材中三支蜡烛图片。1、 师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下面的三支蜡烛哪支最先熄灭,哪支燃烧得最久?2、 学生猜测。3、 教师演示实验:同时点燃三支蜡烛,并给其中两支蜡烛罩上大小不等的玻璃杯,观察有什么现象。学生
5、汇报实验结果。讨论:为什么罩上玻璃杯后,蜡烛会慢慢熄灭?为什么罩大玻璃杯的蜡烛比罩小玻璃杯的蜡烛燃烧物时间长?你怎样解释这些现象?(二) 、通过实验分析和认识空气的成分1、实验 1:燃烧要消耗掉一部分的空气。(1)讲述:为了弄清蜡烛罩上玻璃杯后为什么会熄灭。我们来做个实验。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盛有红水的水槽中。 (水不能太多,能淹没蜡烛下部即可)不点燃蜡烛,用去底塑料饮料瓶把蜡烛扣上,立即拧紧瓶盖观察水是否能进入杯子。(2)分组实验。(3)汇报实验结果。(水一般不能进入瓶子,即使进去也很少。)(4)讨论:为什么水不能进入瓶子?(因为瓶子内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5)讲述:接着实验,把瓶盖拧松
6、,把瓶子拿起来(注意不要弄湿烛芯),点燃蜡烛,等蜡烛燃旺后再用瓶子把蜡烛扣上,然后立即盖上瓶盖,拧紧。观察有什么现象。(6)分组实验,做好记录。(7)汇报实验结果。(蜡烛慢慢熄灭,水涌进瓶子里。)(8)讨论:水涌进瓶子的现象说明什么?(说明瓶内的空气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为什么瓶内空气会减少了?(说明燃烧用去了一小部分空气)实验 2: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1)提问:瓶子里剩下的空气(4)分组实验,做好记录。(5)汇报实验结果。(火能支持燃烧吗?(2)学生猜测,并说出依据。(3)照教材的方法讲解实验操作,并要求:先把细铁丝一端绕在火柴棍上,一名同学擦燃火柴时,另一名同学才拧开瓶盖。柴的火
7、焰顿时熄灭)(6)讨论:以上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说明这些气体不能支持燃烧)由此可知道,被烧去的气体有什么性质?(能支持燃烧)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其中至少含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七、教学评价设计八、板书设计能熄灭蜡烛 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 比较重 比空气重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九教学反思本课是本册书中学生实验操作较难的一课。在教学时,由于自身对本册书认识的缺乏以及备课中细节的处理不到位,致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些不知所措且知识掌握也不够清楚明了。现在问题反思如下,以此督促自己以后更好的备课。一、在复习导入中,所提问题要针对本课教
8、学内容,不能泛泛、盲目,以致将学生思考方向引错。可以问:“空气的性质有哪些?”并适时板书与本课有关的内容空气可以占据空间、会流动,以便为下面出现的“蜡烛熄灭,水位上升”的解释打下基础。二、新授中,实验操作要指导到位,让学生知道每一步应该做什么。问题目标性要明确,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三、最关键的备课中要注重细节1、前后对比。点燃蜡烛罩上没有拧瓶盖的瓶子后,应让学生观察水面的高度,然后拧上瓶盖等蜡烛熄灭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高度,通过前后对比让学生发现瓶内空气的减少,引出燃烧用去了空气中的一部分。2、瓶内水面高于外面时,能否打开瓶盖,引发学生注意。要在池内加水至瓶内水面高度时才能打开瓶盖,测试剩余气体是否支持燃烧。否则外面的空气会进入瓶内影响实验结果。3、非关键性操作要简单化,以便于学生操作,节省课堂时间。四年级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还较弱,把蜡烛固定在玻璃片上再放到水中,对于他们有些难度。改用马铃薯切片来做蜡烛底座将大大方便学生的操作,将节约下的时间给学生探究问题,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