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第一节 全球化的起源与演进进入21 世纪以来, “全球化” 越来越引人关注并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人们不仅开始认识并接受它, 而且还将它视为时代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就全球化的发展状态而言,其涉及的领域之广、来势之凶猛、影响范围之大都是历史上罕见的。然而,在研究全球化的发展史时, 人们对于“ 全球化”的起源问题的认识无法达成一致。到目前为止,全球化的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有学者按照超地域性的扩展来划分全球化的进程:首先,在500年前,全球意识开始萌芽。在19世界中叶,远程贸易的出现为超地域性提供了较为真实的物质基础,在其后的100年里实现了逐渐加快的发展步伐。从2
2、0世纪60年代开始,全球关系迅速扩张,全球化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还有学者认为全球化历史进程与资本主义阶段是同步发展的,因此将这三个阶段划分为:第一阶段,从15世纪全球化进程起源到19世纪70年代大英帝国霸权的确立。而1492年哥伦布多次远航美洲,发现新大陆,是经济全球化的源头。第二阶段,从1880年到1972年美元本位的终结。其特点是美国由于其经济实力处于发达工业化国家的首位,使得欧洲中心转变为美国中心。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工业化,确立了以资本主义工业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世界普遍交往,世界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
3、存趋势得到加强。在美国霸权维持的“和平”下,全球化进程取得了巨大发展。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在这期间,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加强了全球化进程,尤其是在80年代中期以后,全球化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潮流。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更是迅速发展,全方位地向社会生活领域渗透。全球意识的萌芽早在公元前5世纪,世界性宗教的出现使得全球的思想首次出现在人们的意识中,犹太人坚信超地域社会的存在,不论他们流散到何处,他们都坚信可以凭借这一信念再次统一。于此同时基督教表示出了对全球主义的渴望,伊斯兰教统一天下的想象激励着8世纪及其以后的穆斯林虔诚信徒。将世界视为整体的全球意识的发展有很长
4、的历史,其间有两个重要的里程碑。其一是蒙古人在13世纪对于大部分欧亚大陆的征服,这是人口最多、文化和技术最发达、面积也最大的陆地。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家罗纳德芬德利指出: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某个单一政体统治了从中国到近东的跨越整个大陆的贸易路线,使得商人和商品可以顺利地在漫长的路程中流动,这为思想和技术的交流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由于中国在广泛的技术领域领先于西方和伊斯兰世界,这样的交流的主要获益者是贸易路线最西端及其以外的地区。遗憾的是,好事与坏事总是相伴而行:蒙古人的全球化也带来了黑死病的流行,可能是随着他们的骑兵的步伐,流传到整个帝国领域。 ”在回答全球化如何开始时,芬德利教授认
5、为其始于蒙古人的征服,以使欧亚大陆中心实现统一,以及他们控制的各种地方文明对此作出的反应的时刻。这场征服让欧洲人接触到了东亚的文明,并产生了强烈的绕过长期阻挡其间的伊斯兰世界去加强接触的愿望。由此导致了后来航海技术的进步,实现了地理大发现,也就是全球化意识兴起的第二个决定性的里程碑。16世纪以来,为数不多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已经开始想象全球联通的可能性。这些全球性思想也为15世纪至16世纪的伟大航海家们提供了精神动力,以推动其进行环球航行,最终实现了地理大发现的突破。欧洲人的探索及其对世界的剧烈影响,从长期来看标志着一体化的到来。中国人在15世纪早期就掌握了远洋航海的技术,庞大的船队曾经抵达过非
6、洲,但后来终究销声匿迹,而欧亚大陆西部的人们有着更强烈的探索欲望,由于没有强大的中央控制,且获得了少量的支持,他们得以远航到了中国,并最终创造了如今主要由西方文明主宰的世界。在15世纪末,哥伦布抵达了美洲,葡萄牙人进入了印度洋,自此,从前孤立的各大洲开始愈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人类开始重新认识自身和作为整体的地球。早期全球意识在18世纪的启蒙思想中也同样得以体现。赫德等哲学家把人类历史当作整体来关注,而且观察到了世界社会统一的趋势。其他早期全球思想出现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中。然而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贸易本身完全是地域化的。虽然在从13世纪开始,商人们就在大陆之间或穿越大陆进行咖啡买卖,其他农产品也在之
7、后的几个世纪中发展起来,但这些商业行为只涉及少数几种商品,贸易量也相对较小,且只面向为数不多的消费者。于此同时,早期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国际货币和金融也不具有世界上任何地方同步即时交易的性质。在13世纪到15世纪之间,意大利的银行家向英格兰、弗兰德斯地区以及巴尔干各国提供远距离信贷。在18世纪,阿姆斯特丹和日内瓦的商行向全欧洲的政府以及新建立的美国联邦政府提供贷款。虽然这在当时是一种较为先进的交易方式,但商业贸易往来也需花费大量时间。也就是说,在19世纪前,全球性基本上只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全球化的起源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起源于15 世纪,西方大多数学者往往是把国际贸易这一经济现象等同于全球
8、化,由于此时新大陆的发现出现了统一的世界市场,所以,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把“新大陆的发现”视为“全球化”产生的标志。西方著名历史学家汤因认为, “15 世纪的航海大发现是人类的角度从一个大陆跨到另一个大陆上,从而实现了从草原到海洋的革命性变革,西方人从中获得了好处,获得了比其他文明更为优先的发展,并迫使其他文明统一于真正单一的世界范围的社会中” 。另外,持这一观点的社会学家罗兰罗伯森也认为,从15 世纪初期的欧洲开始,民族国家共同体开始形成,世界日心说和近代地理学开始出现,所以,经济全球化的产生要早于资本主义,应该是从15世纪初期开始。15 世纪新大陆的发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此时“旧大陆”与“新
9、大陆”连接起来,实现了地理意义上的全球范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此时的欧洲虽然仍是农业经济,但已成为世界体系的中心,这些都为后来资本主义世界贸易大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由此很多人都认为“全球化”就产生于这一时期。然而在这里我们要质疑全球化的基础和开端是否就是由地理大发现所带来的经济上的互动。在大机器工业经济建立之前,是否真正存在全球化现象呢? 马克思回答了我们这个问题, “大工业是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10、,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状态。 ”虽然他没有直接使用全球化这个词,但是在他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大工业的出现对于世界市场、交通、资本和民族国家的影响。大工业使所有国家和个人都被纳入到一个世界体系中,没有人和国家可以单独凌驾于这一体系之上,根据这一观点有人把大工业的出现看作世界历史的开端,同时也作为全球化的开端。也有人把全球化的起点与资本主义联系起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斯威奇指出: “全球化不是某种条件或某种现象,而是一个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进程。自四五百年前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形态在世界上出现以来,这一过程就开始了。 ”另外,法国著名经济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也将全球化
11、与资本主义相联系,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国际性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在全世界范围内尽可能地寻找市场以及跨国界的资金流动,一直是资本主义自诞生以来的一种特征” 。沃勒斯坦同时也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是世界性的,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同步的,经历了一个运用各种手段成功的扩张过程。另外,还有人认为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此时第一次出现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支柱的、真正具有实际影响力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已经纳入到全球管辖的范畴,从此真正的全球化也应运而生。这一派学者一般认为全球化等同于统一的世界货币体系的统一。
12、也有人把资本跨国自由流动的20 世纪70 年代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序幕。总之,有关全球化起源问题的争论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停止,现在大多数学者比较倾向于大工业起源论,也就是认为大工业的建立是全球化进程的起点,而从15 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只是为全球化的起源做好了客观准备,之后全球化作为一种社会进程又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早期全球化的大事记要:19 世纪 50 年代-20 世纪 50 年代1851 年 第一节世界博览会举行。1852 年 第一家国外制造分厂建立。1863 年 第一个全球救援组织成立。1864 年 第一个全球劳工组织创立。1865 年 第一个全球治理机构成立。1866 年 第一条永久越
13、洋电报电缆铺设成功。1870 年 第一个全球货币组织出现。1872 年 首次进行环球航行。1891 年 首次进行跨国电话联系。1896 年 首次举行全球体育赛事。1899 年 首次进行全球无线电发送。1918 年 航空邮寄出现。1919 年 首次无间断横越大西洋飞行成功。1920 年 国联成立。1926 年 首次横越大西洋电话通话成功。1929 年 首家离岸银行创建。1930 年 国际清算银行成立。1944 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立。1945 年 联合国系统成立。1947 年 关贸总协定生效。1949 年 首次出现全球旅游。1954 年 万宝路牛仔出现。1956 年 越洋电话电缆首次
14、铺设成功。当代历史上全球化加速的主要标志小结固定电话线 1965 年 15000 万条,增至 1998 年 85100 万条。移动电话 1978 年 0,增至 1998 年 30500 万部。互联网使用者 1985 年 0,增至 1998 年 18000 万。无线电收音机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 5700 万台,增至 1994 年 200800 万台。电视 1956 年 7500 万台,增至 1994 年 109600 万台。国际航空旅行者 1950 年 2500 万人,增至 1996 年 40000 玩。国际旅行收入 1970 年 190 亿美元,增至 1996 年 3890 亿美元。出
15、口加工区 1953 年 0,增至 1999 年 850 个。外汇储备量 1970 年 1000 亿美元,增至 1997 年 15790 亿美元。外汇日交易额 1979 年 1000 亿美元,增至 1998 年 15000 亿美元。外国公司银行存款 1964 年 200 亿美元,增至 1995 年 79000 亿美元。全球银行贷款收支差额 20 世纪 70 年代初 2000 亿美元,增至 1997 年 103830 亿美元。全球债券发行量 1962 年 0,增至 1995 年 3710 亿美元。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额 1971 年 0,增至 1998 年 70 万亿美元。国外直接投资世界总额 196
16、0 年 660 亿美元,增至 1996 年 32000 亿美元。全球公司 20 世纪 60 年代 7000 家,增至 1997 年 44508 家。全球民众团体 1956 年 1117 个,增至 1998 年 16586 个。年物种灭绝数 1950 年 6 种,增至 1990 年 10000 种。全球化的演进在全球化的脚步逐渐迈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全球化现象,即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以及文化全球化,此处将逐一进行概述:一.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作用下的一种必然趋势,是不以某个国家或是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按照世界资本运动以及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大体上可以将经济全球
17、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阶段。随着新大陆的发现,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西欧国家贸易范围扩大。人类的商业活动第一次具有了全球性普通消费品进入了国际贸易市场,世界贸易量迅速增长。16世纪至17世纪,荷兰的商船队吨位增长了10倍,达到了50万吨,而英国在16世纪上半叶每年出口的毛织品达到5万至15万吨。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1610-1640年英国的对外贸易额增长十倍。人类的经济活动由于世界市场的出现而第一次被广泛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全球化自国际贸易中萌生。西欧国家的世界贸易逐渐增强,世界性贸易市场的初步形成,主要以商品交换为主。因此人类的交流活动加强了,就此
18、开辟和加强新旧大陆之间、亚欧大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和人种的联系。第二阶段,扩张阶段。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欧洲先后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资本家逐渐取代商业资本家,这场革命不仅引起了生产技术的革新,更导致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促使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国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场地,把亚、非、拉许多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使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进而用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等手段加紧并扩大了殖民扩张,继而形成了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加深了世界的联系大大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交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57
19、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证明了世界市场的存在。同时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和半殖民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垄断组织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列强加紧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19世纪末20 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从此一统天下,在经济上世界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加强了世界各国社
20、会经济的相互联系,促使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在垄断阶段中,资本输出对西方工业化国家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是借贷资本输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的资本输出占西方工业化国家资本输出总额的40%,主要为借贷资本。第三阶段,全面展开阶段。世界大战后法西斯没有靠武力实现全球的统一,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单单靠武力无法实现全球化,而且劳民伤财,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战后,西方国家在产业资本大规模跨国运动的带动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向全世界的内涵式的扩张,形成了资本的国际循环。1946年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签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以及后来产生
21、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这三大协定为基本法律框架所形成的、主要反映了以美英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利益和要求在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领域国际性的制度安排国际经济秩序,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和一体化更加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进入多极化发展时代,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80年代,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冷战的后果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接受,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制度性基础,各国大都开始都认识经济作为基础的重要性,各个国家纷纷开始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两极格局的结束,使原来处于对峙状态的国家建立和加强了联系,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和提供了
22、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9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国际政治多极化和国际经济多元化为基础,以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发展为先导,涵盖生产、贸易、金融和投资领域,囊括世界经济和于世界经济相联系的全部方面和全部过程的庞大体系。二.政治全球化在当今世界,主权国家仍然是国际政治结构中的基本单位。而在各国之上,并不存在一个超国家的超级政府,能够对各国拥有最高的以上权利。所以,各国政府仍然可以自行其是。但是,全球化正在给各国政府的行为带来变化。当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在各个层面上联结起来了,就对各国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球化的局面下,调整乃至重新设计政治理念、政治决策方式和政治行为模式。这样,各国政府的行为,
23、就越来越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伴随着各国经济活动的联结性与合作性的不断加深,各国政治活动的联结与合作也在日益增强。首先,各国政府所具有的军事意义减弱,经济和社会意义增强。其次, 各国政府进行自我决策的空间缩小,各国政府的相互合作增强。第三,国际组织的作用日益加强。当各国政府自我决策的空间缩小时,其中一部分的管理决策职能转移到了国际组织。当各国政府不断加强相互合作时,一部分的合作职能也转给了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包括两类:一类是各国政府之间组成的合作组织,其中最主要的是联合国,还有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劳工组织、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难民署、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电讯组织、国际邮政组
24、织、国际标准组织等。另一类是国际民间组织,著名的有绿色和平组织、国际红十字会、牛津大赦国际组织、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国际人权组织,等等。第四,虽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但各国政府的行为模式和各国人民的生活观念的一致性不断增大。以上四方面表明:政治全球化各国政治行为的相互联结与合作,正处于一个不断增长深化的过程之中,而联合国的工作正是这一过程的集中体现。虽然它对各国政府没有强制约束力,但其目前具有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已经令任何国家都不得不认真对待。联合国虽然是由各个国家组成的,但却不代表任何一个国家的特殊利益。它力图寻找和建立各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并使各国的特殊利益融进这些共同利益;它
25、力图为了这些共同利益而制定推广一系列统一规则,并使各国的特殊规则能遵从这些共同规则。联合国及其下属的各种组织是国际组织中势力最大的,其工作既满足了社会生活全球化的要求,也推动着全球化的进程。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的过程中,始终充满着相互矛盾的动态:联合与分离、合作与竞争、控制与自行其是、相互妥协与各执己见、理解宽容与歧视敌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有很多学者认为全球化的发展削弱了国家主权。跨国公司是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到20世纪90年代在跨国公司经历了合并和兼并的高潮后, 使跨国公司得到新的发展。到90年代后半期,在世界100个最大的经济体中,51个是跨国公司,只有49个属于主权国家。跨国公
26、司的发展对国家主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法国回声报刊文认为,全球化只有利于世界头100家到200家大型企业,并加强了商界对劳工界的权利。文章认为,跨国公司污染环境, 没有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造成社会分裂以及富国更富, 穷国更穷。这种看法不管是否全面,跨国公司合并和兼并的过程在某些方面确实削弱了国家的主权。三.文化全球化从14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期工业革命之前是文化全球化的萌芽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欧洲现代文化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中发展起来,并且由于地理大发现和殖民运动,出现了东西半球文化的第一次整体碰撞和接触。西方文化在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性扩展始于14世纪中叶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始于意大利,
27、在1500年以后,其由意大利蔓延至西欧诸国,西方文化开始呈现出一定的统一性,使与工场手工业、商业革命相适应的现代文化观念开始在西欧广泛建立起来,这为西方文化一定程度的统一化奠定了基础。15世纪末期的地理大发现和其后的殖民活动开始,使西欧文化越出本土向海外扩展。但文化扩张方面不是很积极,最多表现为一些传教活动。但这些文化传播还是打开了其他国家闭关锁国的大门,对被殖民地民族国家的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18世纪工业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文化全球化的形成阶段。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现代大工业生产方式确立,继之而起的现代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展和资本的向外扩张,则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全球化进程。工业
28、革命不但促使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制度在西欧国家普遍确立,也促使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文化的普遍确立。随着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同腐朽的封建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在这种形势下,英国和法国的一批先进的思想家掀起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从各个方面全面建构了现代文化的精神和内容,使现代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最终得以确立。1789 年的人权宣言就是西欧国家现代文化的宣言书,它为人类创造了一种新的思想理念和文化形态,其核心是理性,具体表现为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科学等的观念。启蒙运动随后波及到德国和俄国,并越过大西洋,扩展到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由此,现代文化在全球扩展开来,真正开
29、启了文化全球化进程。与文化全球化萌芽阶段相比,这一阶段由于两次科技革命的作用,交通和通讯技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文化传播和交往的速度更加快捷。推动文化全球化形成的力量还来自于一批国际组织的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全球组织开始出现。如,1865年成立国家电报联盟;1874年又成立万国邮政联盟;1919年成立国际联盟;20世纪40年代创立联合国系统。这些国际组织在促进民族国家间交往合作的同时,也促使了文化之间的交往与互动。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文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全球各文化体在交往的速度、广度等各个方面又有了质的飞跃,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获得了
30、巨大的发展,这些跨国公司成为大众文化的积极推销者,是文化全球化在这一阶段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一阶段促使文化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还来自传播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一是,电话、报纸、电视、电影和广播等被普及,进入了大多数民族国家人们的日常生活。二是,20世纪90 年代以来网络的出现和普及,实现了文化的零距离传播,文化全球化真正达到了全球的各个角落。第二节 全球化与自由贸易前文中提到两极格局的结束,使原来处于对峙状态的国家建立和加强了联系,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和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随着世界军事和政治局势日趋缓和,国际竞争的重点逐渐转向了经济和科技,各个地区的大国都不失时机的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31、,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加速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形成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经济板块。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局部缩影。进入21世纪全球化的进程突飞猛进,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投资的全球化,消费的全球化都大大加强。国际垄断组织形成强大的同盟,通过产业链高效整合的形式,形成了行业垄断冲击发展中国家的本民族行业发展。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易形成蝴蝶效应,使金融危机全球化扩散。由于技术垄断产生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不发达国家只能
32、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市场经济被广泛认可,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面发展,世界经济联系紧密,国际自由贸易加强,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主要推动力量。由于全球化使商品、服务、资本、人才、资源等各种要素流动的技术性和政策性障碍大幅减少。因此它加快了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趋势,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1990 年至 1996 年年均世界出口贸易额就达到了 4114571 亿美元。从发展的结果来看,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9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这提高了国际分工水平,进
33、而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自由贸易的起源很多人认为亚当斯密撰写的国富论 (即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 ,主张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反对重商主义,并认为个人私利会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促进公益。他的理论成为英国19世纪工业力量的奠基石。事实上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说的主要内容, 包括自由贸易论在内, 早由其前人一一提出, 甚至阐述得比他更加周密和系统。只是当英国的产业发展还处在需要保护主义的阶段时, 他人早熟的理论便注定无法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远在13世纪即有一位人称 米德尔顿的理查德 的欧洲大陆人提出了用以解释国际贸易利益的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初步模型。 塞缪尔福特里在 1673年提出了亚当斯密一个
34、世纪以后才会提出的大致相同的内容, 即自由贸易会让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配置。亨利马丁、雅各布范德林特、马修戴克、乔赛亚塔克等均早于斯密, 探讨了要素禀赋和优势差异以及在此基础上交易之利弊等命题, 塔克、戴克在自由贸易问题上的观点甚至比亚当斯密更加自由化。尤其是马丁在1701年发表了坚定并系统地支持自由贸易的政论册子 关于东印度贸易的思考。此书批评了贵金属主义论; 认为不应对进口设置任何限制; 强调由自由进口带来的竞争压力将最终让整体的英国经济受益; 提出自由贸易有助于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等等。在17世纪, 西欧的经济思想中已包含两股思潮, 即在所谓的重商主义之外, 还存在着自然法哲学思想, 后者
35、早已在呼吁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最有名者就是法国所出现的经济自由派别。布阿吉尔贝尔早于斯密揭示了市场通过价格所发挥的连接和协调买卖双方并使之竞争的功能, 得出了经济繁荣并不太需要政府干预的结论。普吕什也提出了斯密以后重复的观点, 除讨论垄断是否可取、劳动分工有何意义之外,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甚至看不见的手这些观点都已出现。此人著作有英文译本, 且为他人广泛转述。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区域合作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生产要素依循市场法则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与组合,形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分工合作,使世界经济变成一个整体,而经济一体化实现的基础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尽管区域合作的合作目标、合作形式与合作领域有
36、所不同,但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方向不变。区域合作主要有如下三种目标:政治目标、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在政治方面,各国主要是为了寻求区域性安全、在国际事务中采取一致的态度、利用区域集团协议来巩固国内改革措施。经济上,区域合作有利于各方扩大区域内贸易,为货物和服务贸易提供广阔的统一市场,共同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保持集体对外工业竞争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特别是跨国投资流动;共同建设交通、能源、通信、环保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实现互补性发展,倡导伙伴国之间在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基础上广泛开展双向合作。在社会目标上,各国希望在有关环境保护和劳工权利等方面开展联合行动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90 年代以后,区域
37、经济一体化的速度加快。在数量增加的同时。每个区域经济统和的参与过也在不断扩大,区域经济统和的内容不断丰富,而且还出现了以区域经济统和为单位同其他区域进行合作的趋势。下面将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来考察一下区域经济统和发展的前景。(一) 世界贸易组织过去的 60 年中,进行了连续多回合的全球贸易谈判,谈判的结果是大大减少了国家质检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这些努力在 1994 年达到顶峰,在当年的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之后,通过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并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来监督掌控全球的经济贸易活动。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许多国家所组成的全球组织,其职责是监督包括农业、知识产权、服务、竞争和补贴在内的国际贸易和投资
38、的规则和管理原则。然而最近,全球贸易协议的冲劲却缓慢下来。1999 年 12 月,来自全球的贸易部长齐集西雅图开始了新一轮的全球贸易对话。在这场之后被称为“西雅图战役”的著名论战中,反对者打断了本次会面,那些认为其观点被会议置之在外的发展中国家成功使得本次会议提前结束,并推迟进行新一轮的对话。两年之后,2001 年 11 月,世界贸易组织在卡塔尔多哈会面并成功举办了新一轮的谈判,这次谈判后来被称为“多哈发展回合” 。谈判充分反映了成员国的共识,那就是贸易协定必须明确地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然而,由于各成员国在农业补贴、竞争和政府采购方面未能达成一致,使得谈判的进程被延缓。
39、2003 年 9 月在坎昆所举行的对话中,以巴西和印度未收的 20 几个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向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和日本施加压力,要求减少农业进口壁垒。该提议遭到拒绝,并因此导致对话受挫。尽管成员国努力想开始新的谈判,但目前尚处于停滞状态。(二)欧盟欧洲区域经济统和始于 1951 年“欧洲煤炭钢铁联盟”的缔结,由于德、法间争夺钢铁、煤炭的支配权而爆发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了将来不至于因此再引起战争,作为政治上的决议,于 1951 年缔结了“欧盟煤炭钢铁联盟” 。其后,在 1958 年根据罗马条约而设立欧洲经济共同体。1960 年还成立了欧洲自由贸易协定。为了更好地推动自由化,1968
40、年欧洲的六个国家终于组成欧洲共同体,1978 年,英国和两外两国加入。1986 年,欧共体成员国增加到 12 个,1995 年又进一步发展至 15 个。在此期间,欧洲统一市场于1992 年年末正式完成。过去十年中。欧盟在成为一个联合市场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2003年,欧盟由 15 个国家组成: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英国、希腊、荷兰、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典。2004 年 5 月,又有十个国家加入欧盟。2007 年 1 月 1 日,欧盟成员国达到 27 个。欧盟的产生不仅消除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同时一些欧洲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种统一的货币欧元。这使得顾客可以
41、比较绝大多数国家之间的商品价格,而且因为采用一种货币开展业务,也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尽管文化差异仍然存在,但是相比较北美自由贸易区、中美洲自由贸易区和亚洲国家联盟来说,欧盟更像一个一体化的单个市场。随着许多其他国家的加盟,欧盟将成为任何一个跨国公司都不能忽视的市场。(三)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美国由于 1930 年根据史沫特霍雷法案大幅度提高关税,因而爆发了源于美国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也因此带来了世界经济的“地区化” ,这一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之一。考虑到这一因素,在冷战体制下,基于恢复西方自由阵营的战略意图,美国在确立战后世界自由贸易体制过程中发挥了强有力的领导作用。另外,美国从关贸总协
42、定创世之初,就认识到其邻国加拿大市场的重要性,不断要求时限两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但加拿大担心本国经济被美国吞并,一直采取消极态度。直到 80 年代美国保护主义兴起,加拿大才开始转变方针。早在 1986 年,美国已经率先与以色列缔结了自由贸易协定。不仅如此,80 年代以后,美国又向北美以外的地区提出自由贸易协定的要求。在此期间,欧共体曾在 1982 年指责美国阻碍了关贸总协定的新回合的启动。墨西哥本来一直采用广泛的进口许可制度,始终实行对国内产业进行保护的政策。但经过 80 年代初的债务危机后,墨西哥开始不断推动经济自由化,加入到关贸总协定中。90年代,为了更便于进入美国市场和促进本国经济改革,
43、扩大吸引外资,墨西哥主动向美国提出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提案。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终于在 1992 年正式成立,1994 年正式生效。该协议消除了三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并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北美市场。这一协定带来了许多经济上的发展,促进了三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这些发展中较为重要的几点包括:(1)取消关税和进出口配额;(2)向其他两个国家的公司开放政府采购市场;(3)增加了各国之间的投资机会;(4)促进国家间的旅游往来;(5)取消诸如农业产品、汽车零件和能源商品的种种限制。另外,很多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相同的地区和双边贸易协定也开始了谈判,其中包括在 2003 年
44、5 月签订的美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和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四)美洲自由贸易区西半球的 34 个国家同样试图达成一项贸易协定,旨在于 2005 年 1 月之前建立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然而就像之前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所开展的那些谈判一样,由于无法调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这些谈判也受到阻碍。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中美洲自由贸易区协定等不仅减少了贸易壁垒,而且要求发展中国家完善国内法律法规和进行改革以保护知识产权。这些协定都增加了在劳动力和环境方面的附加条款,目的是为了鼓励成员国改善本国劳动阶层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但是一些批评者认为,这些协定并不足以确保工人的权利和环境标准。由于在世界贸易组织
45、和美洲自由贸易区中谈判受挫,美国已开始寻求同更大范围的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这些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巴林、智利、哥伦比亚、以色列、约旦、马来西亚、摩洛哥、阿曼、巴拿马、秘鲁和新加坡。(五)拉美南部共同市场面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进展,南美各国担心对美国市场进入条件的恶化,智利、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等国都相继提出和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虽然追中都未能实现,但中南美各国间缔结了若干个贸易自由化协定。其中最重要的首推由巴西、阿根廷你挂、乌拉圭和巴拉圭结成的拉美南部共同市场。巴西和阿根廷以各自的民主化为契机,实现了历史性的和解,为两国合作带来了机遇;两国政权的相继成立也推动了市场开发及经济改革的
46、步伐,欧洲统一市场的完成以及亚太经贸合作组织的成立时的南美各国紧迫感增强,以上原因综合加快了拉美南部共同市场形成的脚步。拉美地区的经济活动在持续增加,尽管拉美国家总会不时遭受政治和经济挫折,但阿根廷、委内瑞拉、智利、墨西哥等国的经济仍在增长,出口贸易也在继续。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在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尽管发展中国家获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但是发展中国家并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收入差距在持续拉大。尽管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发展起来的,但是它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也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下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正是经济全球化才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世界经济发生
47、紧密的联系,并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产生制约和影响。也是由于这个原因,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冲击也比较大。具体而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产生较大的冲击,使其国内经济产生波动的可能性增大。其次,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环境产生更大的压力。最后,经济全球化会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谁都不会否认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带来的积极作用,经济开放的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平均增长率约为4.5%,而经济封闭的发展中国家同期增长率仅为0.7%。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也给
48、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带来了非常好的机遇:首先,两极格局的解体打破了两个平行市场结构,使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作用得以发挥;其次,冷战结束使国际间的竞争由军事和政治转为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发展经济成为国家的首要任务,由于高科技革命对历史积累的要求相对不高,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相对劣势要少一些;另外,冷战结束也为资本、劳动力、管理等要素的国际流动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条件;第四,国际竞争越来越多的以国家集团的方式出现,这也为发展中国家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了便利的途径;最后,各种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的出现,也为协调国际经济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抓住机遇,便可获得更多吸引外
49、资的条件和机会,加快资本原始积累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本国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的升级,同时,世界市场的扩大也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提供了增值条件。第三节 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跨国公司又叫跨国企业或国际公司。跨国公司是一种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形式。它是由一国垄断资本建立。极少数公司是由两个或更多国家的垄断资本联合建立。跨国公司的总公司是在本国政府登记的法人团体,子公司是在所在国政府法律登记的法人团体。子公司的高级官员一般由总公司任命并接受总公司领导。子公司的所有权由总公司掌握,子公司要服从总公司的全球战略。它是以世界市场范围规划生产经营,在地理上更经济、更有效地组织各生产要素的投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一种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经济合作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获得迅速发展。目前,世界上跨国公司己达11000多家,子公司将近11万家。在国际经济活动中,跨国公司对国际全球贸易和技术交流的影响越来越大,据统计有3/ 5 的国际贸易额由跨国公司所控制。一个公司变成跨国公司的国际化发展通常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出口阶段。出口阶段是公司国际化的开始。在这一阶段,公司的产品由内销发展成外销,开始通常是由国内出口商间接出口,或者直接接受国外客商的订货进行出口。以后,随着出口业务的发展,公司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