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开关电源常见尖峰的产生原因和抑制方法.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816406 上传时间:2020-01-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关电源常见尖峰的产生原因和抑制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开关电源常见尖峰的产生原因和抑制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开关电源常见尖峰的产生原因和抑制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开关电源常见尖峰的产生原因和抑制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开关电源常见尖峰的产生原因和抑制方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开关电源的尖峰干扰及其抑制电源纹波会干扰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引起诸如计算机死机、数据处理出错及控制系统失灵等故障,给生产和科研酿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抑制。产生尖峰的原因很多,以下着重说明滤波电路对二极管反向恢复时间所产生的纹波尖峰加以分析,并总结出几种有效的抑制措施。2 滤波电路为减小电源尖峰干扰需要在电源进线端和电源输出线端分别加入滤波电路。2.1 电源进线端滤波器在电源进线端通常采用如图 1 所示电路。该电路对共模和差模纹波干扰均有较好抑制作用。图中各元器件的作用:(1)L1,L2,C1 用于滤除差模干扰信号。L1,L2 磁芯面积不宜太小,以免饱和。电感量几毫亨至几十毫亨

2、。C1 为电源跨接电容,又称 X 电容。用陶瓷电容或聚脂薄膜电容效果更好。电容量取 0.22F0.47F。(2)L3,L4,C2,C3 用于滤除共模干扰信号。L3,L4 要求圈数相同,一般取 10,电感量 2mH 左右。C2,C3 为旁路电容,又称 Y 电容。电容量要求 2200pF 左右。电容量过大,影响设备的绝缘性能。在同一磁芯上绕两个匝数相等的线圈。电源往返电流在磁芯中产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磁通。故对差模信号电感 L3、L4 不起作用(见图 2),但对于相线与地线间共模信号,呈现为一个大电感。其等效电路如图 3 所示。由等效电路知:令 L1=L2=M=L,UN=RCI1 同时 RCRL

3、 ,则:图 1 电源进线端滤波电路(1) 一般 LRL ,则:。式(1)表明,对共模信号 Ug 而言,共模电感呈现很大的阻抗。2.2 输出端滤波器输出端滤波器大都采用 LC 滤波电路。其元件选择一般资料中均有。为进一步降低纹波,需加入二次 LC 滤波电路。LC 滤波电路中 L 值不宜过大,以免引起自激,电感线圈一般以 12 匝为宜。电容宜采用多只并联的方法,以降低等效串联电阻。同时采样回路中要加入 RC 前馈采样网络。图 2 共模电感对差模信号不起作用如果加入滤波器后,效果仍不理想,则要详细检查公共地线的长度、线径是否合适。因为地线分布电感对抑制纹波极为不利。导线长度 l,线径 d 与其电感量

4、的关系为:L(H)=0.002lln(4l/d)1(2)3 二极管反向恢复时间引起之尖峰及其抑制图 3 共模电感等效电路以单端反激电源为例(见图 4)Us 为方波,幅值为 Um。功率管 V 截止时,VD1 导通,而 VD2 截止。但当 V 导通时,Us 极性反转。VD2 导通,由于二极管之反向恢复特性,VD1 不能立即截止,而是 VD1,VD2 同时导通。从而激起一个很大的电流尖峰。(1)VD1 反向恢复前期等效电路如图 5 所示。图中:R0 为次级绕线电阻,引线电阻及二极管导通电阻之和;L0 为变压器漏感和引线电感之和。图 4 单端反激电源电路由等效电路可得:i=Um/R01e(R0/L0)

5、t(3)假定 R0=0.235,L0=0.13HUm=23V,而电流在 0.3s 内达到 Im,则可求出 Im=41A。如此大的电流尖峰,若不加以抑制势必损坏器件。图 5VD1 反向恢复前期等效电路(2)VD1 在反向恢复后期,接近关断状态,等效为一个结电容 CD1:由图 6 知,CD1 两端电压 UC(t)为:UC(t)=UmU0eatsin(t)(4) 式中(5)=R0/2L0(6)从以上各式看出,UC(t)是在 Um 基础上叠加一个 Uoeatsin(t)的正弦衰减振荡。在 VD1 两端激起一个电压尖峰。图 6VD1 反向恢复后期等效电路(3)由以上分析可看出,在反向恢复期间,由于二极管

6、的反向恢复特性,二极管的电流不能突变。此效应与一个电感等效。为了抑制二极管尖峰,需在二极管两端并联电容 C 或 RC 缓冲网络。RC 网络的取值原则:C 从 0.01F0.1F,由实验决定。串联电阻用于限制电容 C 的放电电流,也为了阻止由于回路阻抗而引起的共振,起阻尼作用。一般按下式选取: U0/I0R(R 不宜小于 4)(7)4 几种噪声波的形成及抑制措施图 7 几种噪声波形图 7 给出几种常见噪声波形。现对这些噪声波的形成原因及相应的抑制措施简述如下:(1)噪声波形如图 7(a)所示。形成原因:辅助电源或基准电压稳定性不够所致。抑制措施:在相关部位并大电容。(2)噪声波如图 7(b)所示。形成原因:布线不合理,引起交叉干扰。抑制措施:调整布线。(3)噪声波形如图 7(c)所示。形成原因:由于变压器漏磁对采样形成干扰而引起自激,导致出现正弦振荡。抑制措施:变压器要适当加以屏蔽,且屏蔽层要接地。改进变压器绕制工艺。(4)噪声波形如图 7(d)所示。幅值变化随机、无规则。形成原因:在于采样电阻所加电压过高或印制板绝缘不良。抑制措施:改进采样。(5)噪声波形如图 7(e)所示。形成原因:整流二极管反向恢复期间引起的尖峰。抑制措施:在二极管上并电容 C 或 R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