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及教育干预.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815248 上传时间:2020-01-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及教育干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及教育干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及教育干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及教育干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及教育干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及教育干预魏晓娟 冯 维摘要 攻击性儿童之所以频繁作出攻击行为与其特殊的社会认知特点有关。大量研究表明,攻击性儿童一般存在着社会认知偏差,对己对人对事的认知上不符合实际,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因此从认知出发,针对攻击性儿童的认知特点采取措施是教育干预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关键词 攻击性儿童 社会认知 教育干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经常性的有害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在中小学校中,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且具有极大的危害性。研究发现,攻击性儿童通常长期内适应不良其攻击等行为对未来的长期失业、违法犯罪等不良行为有预示作用。不仅如此,受害者也往往会产生焦虑、抑郁、退缩、学习成绩

2、不良等一系列的心理适应问题,严重的还会导致自杀。由于其种种负面影响,攻击性儿童历来被众多的研究者所关注。社会认知制约社会行为,儿童之所以频繁产生攻击性行为,他们对自我及外界必然存在着错误的认知。因此明了攻击性儿童的认知特点,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教育干预,必然会减少攻击性行为,进而进攻击儿童身心健康的正常发展。一、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社会认知是指人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关系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攻击性儿童一般存在着社会认知偏差,他们的自我认知、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倾向表现出与一般儿童不同的特征,这必然进一步影响其同伴交往和人际关系的模式。具体说来,攻击性儿童的社

3、会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 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全面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攻击性儿童除在身体或生理上具有某些“优势”外,他们对自我的认知也表现出与一般儿童不同的特征。 等人研究发现,攻击性儿童的自我认同感较高,对自己外貌及体力优势等方面的评价较高,且具有较强的自尊心。虽然经常攻击他人的儿童智商通常低于一般儿童,但他们却有一种盲目的 “智力优越感” ,因而在对自己的认知上存在着偏差,过于关注自身某方面的优势或能力而忽视其他方面的不足,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攻击行为的现代观点也认为,攻击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高自我价值感的自我危机 。当自我受到威胁时,个体通过攻击等手段来提升自我形象,他们与

4、实际情况不符的自我认知必然频繁受到挑战,因此会屡屡做出攻击行为。此外,攻击性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仅较高,他们又常常低估、怀疑甚至轻视他人的能力。同伴的身材瘦小,有某种生理缺陷,易哭,退缩等生理或行为特征等都可能使他们对别人的能力产生较低的评价。这种较高的自我评价和较低的对他人能力的认知就可能构成攻击发生的重要“心理条件” 。攻击性儿童也可能企图通过攻击性行为进一步证明自己的“实力” ,确证对自我的评价。对他人意图倾向于对敌意性归因认知 等人于上世纪 年代通过创设一定的挫折情景,让儿童对引起其挫折体验的他人意图进行解释,结果发现非攻击性儿童多从意外、非故意等角度解释他人的行为,而攻击性儿童则大多把此

5、看作故意行为,表现出敌意性线索的注意倾向,即在意图不明的情境中倾向于对他人的行为做出敌意性的认知。 等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攻击性儿童和非攻击性儿童的对比研究发现,被同伴拒斥的社会经验是攻击性儿童对他人行为意图作出敌意性认知归因的一个重要原因。攻击性儿童由于被同伴拒斥和自己攻击他人的经验,即使是别人无意的过失行为,他们仍更多地解释为敌意并据此进行反应,表现出攻击行为。 再次证实了这一结论。他通过设置偶然的、模棱两可的敌意性情景进行对比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攻击性儿童对消极事件的有意知觉、愤怒和攻击行为都显著高于对照组。而 和 以学前儿童为被试者的研究发现,对他人行为敌意性的认知归因确实可以预测 5

6、 个月以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2.把攻击行为合理化和手段化攻击性儿童一般对攻击他人的行为持肯定和认可的态度,甚至把支配和控制他人看作社会生活的要求,偏激地认为,要想不被人欺负,就必须欺负和控制他人。有的儿童则把攻击行为看作是谋取同伴地位、树立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或获得自己想要东西的手段,甚至形成“欺负有理”的价值观。 等人 的研究表明,经常表现出攻击行为的儿童大多持有攻击合理的信念,把攻击行为看作是合理、合法的行为。与此一致的是, 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的攻击儿童对攻击行为持肯定或赞同的看法,很少有人认为攻击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而香港的一项调查 则发现,很多青少年把暴力视做发泄心中不快的手段,并且是令人

7、驯服的方法。有的长期被忽视儿童,也可能试图通过攻击行为,以引起父母和老师的关注。无论是认为攻击合理,还是把攻击当作一种手段,儿童对攻击行为本身的认知直接影响着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等人 通过对比实验研究,发现儿童对攻击行为结果的期望以及结果本身的价值能预测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由于把攻击合理化和手段化,在特定的情景中,攻击性儿童经常毫无羞愧地做出攻击行为。3.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许多研究证实,攻击性儿童的问题解决策略水平偏低。与非攻击性儿童相比,在涉及物品的归属和获得友谊的问题上,他们所能提出的策略数量较少,且多是贿赂性或争斗性的通过贿赂或发动攻击来解决社交问题,和平的有效策略较少;在人际冲突的问题

8、解决上,攻击性儿童表现出高外倾向的特点,并且在求助策略的使用上,显著低于正常和被攻击儿童,特别是男生尤为显著,在得知起初的策略行不通时,他们较少提出其替代性的策略去解决面临的问题,问题解决的灵活性较低。另外也有人指出,当攻击性儿童在面临与同伴的冲突问题时,他们即时想到的是采取攻击行为而不是通过协商、寻求帮助等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一观点也为许多心理学工作者所认同。攻击性儿童由于问题解决能力的限制,找不到有效的正常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一些问题情境中,易做出攻击性行为而不是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问题。认知是行为产生的内在依据,个体对自己和社会的认知制约着其行为的产生。攻击性儿童由于对自身和外界的认知上存在这

9、样或那样的偏差,在特定的刺激条件下,就会做出攻击性行为。因此,对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和干预的根本是促进其社会认知倾向的改变。二、对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干预影响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多种多样,对攻击性儿童的教育干预也应从内外因素入手,通过创设适当的环境,建立良好的群体情感气氛、榜样示范等途径预防和矫正攻击性行为。本文仅从社会认知因素入手,针对攻击性儿童的认知特点提出了几点教育建议。1.帮助攻击性儿童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攻击性儿童一般学习成绩不良,在人际交往中易被同伴拒斥。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可采用解释的方法,先肯定攻击性儿童某些方面的优势,以保护其自尊心。同时结合他们的学习和交友情况,指出其不足,引导攻击性儿童

10、全面地看待自己,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这就避免了其盲目的“优越感”和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学会正确的认识自己后,儿童必然也会客观地看待和评价他人,不再轻易轻视甚至歧视别的儿童,这就消除了欺负行为产生的“心理条件” 。当教师在指出儿童不足时,一定要注意讲话的态度和方式,言辞恳切,态度温和,不宜采用批评的语句,否则儿童容易在自我认知上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过于关注自己学业的失败或形成 “老师看不起我”的想法。为了从其他方面证明自己的价值,引起众人的注意,儿童就会增加攻击行为的次数和强度。这样教育非但起不到相应效果,反而增强了攻击性行为。2.增加攻击性儿童对行为后果的了解攻击性儿童往往把攻击当作对待和适

11、应环境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方式和手段。他们不会关注或根本想不到攻击行为对他人带来的身心伤害。因此,必须通过示范和讲解明确指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禁止的不当行为,使儿童明白攻击行为的消极后果。明确攻击行为的伤害性和非合理性,儿童就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的研究也发现,持有攻击不合理信念的儿童即使在线索模糊的冲突情景中也较少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而心理学研究早就证明使攻击者更多的了解攻击行为给对方造成的不良后果,常常能减少攻击性。加强儿童对攻击性行为认识的途径多种多样,除教师讲解外,还可以多组织儿童观看影片,也可采用角色扮演法,加强攻击性儿童对被攻击儿童所承受痛苦程度的体验。其中最易

12、采用的是想象的方法,即引导儿童学会想象攻击给他人带来的伤害,以及由此引起的周围人们对自己的批评和谴责。认识到攻击行为对人对己带来到的不良后果,儿童就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攻击冲动,攻击行为从而得到减少或消失。3.教给儿童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策略问题解决策略决定着行为反应。特别在冲突情景中,不同的问题解决方式更会带来不同的行为后果。针对攻击性儿童问题解决策略不足或偏执的特点,家长、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儿童问题解决的能力,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或在真实事件中,训练儿童采用合适的方法,独立地解决问题。特别针对学校中的冲突问题,教师要教育儿童学会忍让或通过协商、寻求帮助等建设性的方式来应对,使儿童学

13、会合作,养成合作的习惯,这就可能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另外,教师、家长还要教会儿童合理发泄自己的不良情感。学校中难免会发生冲突和碰撞,有的儿童因此会产生生气、愤怒等侵犯性情感,这些不良情感往往是点燃攻击行为的 “导火线” ,因此必须教会儿童合理发泄,把愤怒发泄在足球等不会产生伤害的物体上,也可以让儿童参加各种有趣的游戏或通过跑步、跳远等体育活动以转移其注意力和侵犯性情感。有些心理学家还根据幽默、发笑等方式可以控制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理,设计了一些课程来提高攻击性儿童问题解决的技能,并且取得了部分成功。4.及时运用惩罚干预儿童的攻击事实容忍实际上是一种强化。研究表明,当周围的人采取容忍态度时,儿童

14、做出攻击行为的次数和强度都明显增加。因此儿童一旦做出攻击性行为,教师就应采用批评等惩罚措施进行干预。惩罚必须要及时,早惩是比晚惩罚效果好。惩罚的方式即可以是口头批评、停止活动,又可以是暂时隔离,让攻击儿童到教室角落、隔离室、教师办公室冷静一下,严重的还可以采用治疗性停学的办法。“爱的回收”是一种心理上的惩罚方法。当儿童做出攻击性行为后,教师、家长可以表现为不理睬、孤立儿童,对儿童表示失望等,使儿童体验到自身安全的威胁和焦虑感,为了重新获得家长、教师的爱,他们可能会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但此种方法的应用效果视家长、教师和儿童之间的情感关系而定,两者之间的情感越是紧密,效果越好。反之,则不易采用这种方

15、式。不管何种惩罚方式,目的都是让儿童认识到攻击性行为的不可接受性,从而使儿童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控制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因此惩罚的运用一定要和促进认知态度的转变结合在一起。此外,对于攻击行为比较严重的儿童,还可以采用一些如“人际认知问题解决”训练、社交技能训练、归因训练等专门的干预技术对攻击性儿童进行系统的训练。已有的大量研究都证实了这些干预措施的有效性,而我国在矫治儿童攻击性行为方面,对此类干预技术运用较少,必须进一步加强其应用。(二)亲社会行为技能的培养亲社会行为包括很多:比如最基本的学会倾听、和别人进行谈话;提出问题;说“谢谢你” ;还有属于高级社会技能的“请求被人帮助;遵从指导;说服别人等在教授亲社会技能方法中有四个步骤:分别是榜样示范角色扮演反馈迁移训练(不做详细介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