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冬天也能捞泥鳅(2011.2.21).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814667 上传时间:2020-01-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冬天也能捞泥鳅(2011.2.2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冬天也能捞泥鳅(2011.2.2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冬天也能捞泥鳅(2011.2.2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冬天也能捞泥鳅(2011.2.21)(主持人):今天咱们要去的是江苏省的连云港,那里有全国最大的泥鳅供销基地,泥鳅的养殖面积占到了全国的百分之九十五。在销售的旺季,连云港平均每星期就有 20 到 30 万斤的泥鳅出口到韩国和日本。连云港人养泥鳅很在行,养泥鳅的技术也不断地有所创新,这不,这几年他们又兴起了冬天捞泥鳅的热潮。(采访)养殖户:夏天 13 块钱一斤,如果过完年卖,能卖到二十块钱左右,这么算,一个塘子,比夏天能多卖一万五六千块钱。这冬天捞出的泥鳅,能比夏天捞的泥鳅多卖这么多的钱,难怪连云港的养殖户们在寒冬里忙得热火朝天。其实就在几年前,当地冬天捞泥鳅的人还不多。以前,大多数养殖户都在

2、10 月份,就把泥鳅捞出来卖了,这是因为泥鳅有一个习性冬眠。(采访)王海涛:泥鳅到水温 5 度左右的时候,就找水比较深的地方,或者有淤泥的地方,它就冬眠了。每年到了 10 月,气温开始下降,泥鳅们就准备冬眠了。连云港的 12 月份儿,气温会下降到 0 度左右,泥鳅们就全钻进底泥里,开始冬眠了。这时候再下网捞泥鳅,哪捞得着啊?就因为泥鳅会冬眠,不好捞,所以在以前,虽然都知道冬天的泥鳅能卖出个好价钱,可连云港的养殖户,还是很少留泥鳅过冬。那这冬捕泥鳅的事儿又是怎么火起来的?这主要是因为当地的养殖户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克服了泥鳅冬捕的一系列难题。养殖户王海涛,就是其中的一个。王海涛的冬捕泥鳅池,最大

3、的特色是池塘边的这条水渠。(采访)记者:我看您水渠修得好像比较长。王海涛:这个水渠从这边到那边,有将近 200 米。这水渠可是冬天捞泥鳅最关键的一个技术环节。(字幕)第一招:修水渠,引井水,唤醒睡泥鳅。王海涛一共养着 13 个池塘的泥鳅,这条水渠就顺着池塘的一侧一直修过去,水渠的一段是一口水井,对应着每个池塘的位置上都会有一个入水口。捞泥鳅的时候,从井里抽上水来,井水就会顺着水渠慢慢地流进池塘。(采访)王海涛:我们这时候就得用井水,井水温度高,15 度左右,井水把泥鳅唤醒。用井水唤醒泥鳅,其实这里面的道理并不复杂。因为这泥鳅的冬眠,跟咱们熟知的癞蛤蟆、蛇的冬眠是不太一样的。这些动物一旦进入冬眠

4、状态,要想把它们叫醒,得用很长的一段时间。可泥鳅呢,睡得就没那么瓷实了。因为它们对周围温度的变化很敏感,只要水温升高到 5 度左右,立马就会醒过来。这井水是地下水,多以受气温的影响很小。常年都保持在 15 摄氏度左右。捞泥鳅的时候,只要把三分之一的池水换成井水,养殖池的整体水温就会升高,当池水温度上升到 5 度左右,泥鳅们就会醒过来,浮出水面唤气,这时候就可以打捞了。用井水唤醒泥鳅,是个好主意,不过,直接从井里把水抽到泥鳅池里,不是更省事吗?为什么要费钱搭功夫修水渠呢?您别说,这条水渠还真是必不可少的,要是没了它,捞上来的泥鳅就有可能出问题。(采访)王海涛:冬季用井水的时候,就发现有一个塘子的

5、鱼犯病,嘴也有破的,尾巴也有破的,破完之后,身上长毛了。当时,王海涛和当地的很多养殖户一样,是把井水抽进池塘的,可是捞上来的泥鳅,很多不是死就是伤。王海涛仔细检查了那些死泥鳅,从症状分析,很像是得了水霉病。(采访)王海涛:什么叫做水霉病,水霉病顾名思义也就是在生长过程当中,它皮表破损,水条件受限,然后出现的真菌感染。泥鳅感染水霉病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它们之前已经受了擦伤。那么多泥鳅都受伤了,这伤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这冬眠的泥鳅,主要就是呆在池塘的底泥里,是不是这底泥有什么问题呢?王海涛决定检查一下。(采访)王海涛:用锹把底泥抠出来一块,拿手一摸真有沙子。正是这些底泥里混进的沙子,让泥鳅受了伤。这

6、养泥鳅的池塘底泥,本来是经过处理的,基本上就是腐殖质和泥土,又细又软的。泥鳅在钻泥时,体表会分泌出很多粘液,这些粘液除了能起到保护表皮的作用,还是很好的润滑剂,可以帮助泥鳅尽快钻进泥土里。所以在正常状况下,泥鳅钻泥时根本不用担心表面会擦伤。这底泥里混进一层细沙,可就不一样了。沙子又粗又硬,泥鳅就算分泌出再多的粘液做保护,钻这么几趟下来,也会把表皮蹭破。这表皮一破,像水霉病这样的病菌,就自动找上门了。不过,这些沙子是从哪来的呢?王海涛沿着池塘边检查,不久就发现,越是靠近井水的入水口,底泥里面的细沙就越多。(采访)王海涛:完了之后到塘的那头去看看,那头没有,我就确定了,这沙子是由井抽进来的。这抽水

7、机吸力大,从井里抽水的时候,同时把井底的好多细沙也给抽上来了。这些细沙混进了池塘的底泥,就把泥鳅给弄伤了。为了不让细沙进入池塘,王海涛和其它的养殖户,按照当地技术人员的建议,采用了修水渠,沉淀井水的办法。让井水中的细沙和其它杂质沉淀干净,再放进养殖池。(采访)王海涛:水的流速到这里边特别慢了,所以说沙子就沉淀在这一块距离了,我们加水的塘口,进水口离这一块还有 10 来米的距离,沙子就到不了那块了,所以说水到那边,几乎就没有沙了,池塘是安全的。从井底抽上来的水,先流进这条长长的水渠,慢慢地把细沙和杂质都沉淀下来,再通过各个入水口流进池塘。像王海涛家的水渠有 200 米的长度,对应着每个池塘的方向

8、都设置着入水口。井口设置在水渠的一头,跟第一个入水口相隔 10 米左右,从井里抽出来的水,经过这十米左右的沉淀,才能把沙子沉淀干净。为了让沙子尽量的沉淀下来,养殖户们还有一个技巧,就是加井水捞泥鳅的时候,每次只换一个池塘的,这样,水流的速度就不会太快,就不会把沙子带进池塘里了。为了进一步保证水质,在水渠里沉淀下来的泥沙,还要定期清理。(采访)王海涛:你看这些沙子,这个要长期不清理,越堆越多,越堆越多,要进入塘里不得了了,鱼钻来钻去的,把身体受伤了之后,容易引起鱼病了。根据水渠的深度,必须及时清理水渠中沉淀的泥沙。这样才能真正避免井水泥沙污染池水的危险。(主持人):井水换池水这招能保证,养殖户在

9、冬天也能捞到泥鳅;而加长水渠这招,能保证养殖户在冬天也能捞到健康的泥鳅。现在连云港冬捕泥鳅养殖户,基本上每家都修长了水渠。不过要想把养殖池里的泥鳅轻轻松松的收入囊中,这养殖池还得稍加改造。 冬天捞泥鳅的第二招,就藏在每个鱼塘的池底下。 (字幕)第二招:大池子里套小池子,集中泥鳅一起捞。(采访)王海涛:这个小池子啊,我们出鱼的时候,加井水以后,把鱼都引到小池子里来了,随便捞一下就能出鱼,非常省事儿。大池子里设置个小池子之后,确实为捕捞,省了不少的事儿。以前,很多养殖户没在大池子里套小池子,在捞泥鳅的时候可就费劲了,不仅要用网拉两次以上,为了把所有泥鳅鱼都捞上来,下完网,还得下地笼子,重复收获若干

10、遍,这样才能保证泥鳅基本上都打捞上来。而使用这种大池套小池的方法,没那么复杂,只要放泥鳅之前,把泥鳅集中到小池子,捞起来当然要方便得多。不过,为什么泥鳅们这么听话,叫它们到哪集合、就到哪集合呢?原来,泥鳅有个习性,冬天的时候喜欢往暖和的地方钻。(采访)王海涛:你看这就是我为泥鳅设计的小坑,冬季的时候,水温一降低之后,泥鳅就找深水的地方。我设计了这个小坑以后,水位高了以后,下面比较暖和。大部分泥鳅就在这个小坑里头。这池塘里的水温不是一样的,越往深里走,水温受外界的影响越小,也就越暖和。泥鳅在冬眠的时候,也会尽量给自己找一个这样暖暖和和的安乐窝。针对泥鳅的这个特点,王海涛就在大池塘的塘底又挖出了一

11、个小池塘。王海涛的池塘,大池子有两亩,小池子呢,要小得多。(采访)王海涛:这个小坑我们设计的是长 6 米,宽 5 米,小池子的面积,只有大池子的六分之一,在这么小的面积里打捞泥鳅当然方便的多。小池子设置在排水口附近,比大池子深 50 厘米左右。这小池子水深,也比大池子暖和,大多数泥鳅都会选择在这里冬眠。水位高了以后,下面比较暖和,大部分泥鳅就在这个小坑里头。不过,养殖池这么大,总会有少数不合群的泥鳅,为了帮助它们尽快跟大部队集合。就要在冬捕前,先用井水把泥鳅们唤醒了,再把整个养殖池的水给排除干净。这样一来,那些掉了队的泥鳅,就会顺着水流游进小池子里。当整个养殖池的水被排干,只剩下小池子里有水时

12、,泥鳅们基本都聚在这里了。(采访)王海涛:你看我们现在出鱼了,我们把大池塘的水都放干了,这鱼都集中在小池塘里了,现在一捞这就上来了,这打捞非常方便,又省工又省钱。(主持人):刚才不是说么,井水换池水能保证,在冬天也能捞到泥鳅;水渠加长,能保证捞出健康的泥鳅。大池子套小池子,能保证把所有泥鳅都收入囊中。不过只学会了这三招,还不是不够用。想把活蹦乱跳的泥鳅,全都换成人民币揣进兜。必须把泥鳅给看紧了,学会下面介绍的这第三招。(字幕)第三招,十月底前,拉鸟线。 (采访)记者:您这忙活什么呢?王海涛:我们设防鸟线呢,连云港那块离海边特别近,海鸥特别多,每年到 10 月末的时候,海鸥就上这边来了以前十月份

13、捞泥鳅的时候,海鸟还没来,根本不用考虑防鸟的事儿。可现在要冬天捞泥鳅,这鸟的问题就得认真考虑了。每年一到十一月初,那些不速之客就准时落地连云港,穿梭在各个泥鳅养殖场之间偷泥鳅吃。遭遇过鸥鸟来袭的养殖户,被糟践了不少泥鳅。(采访)王海涛:以前我们都用人轰,也不管事儿。(采访)养殖户:它也不怕人,就站那儿吃鱼。给我们气的,就回去轰,我还没回屋呢,它又来了。我骑自行车回去轰也不管事儿,敲铜盆,拍巴掌也不行,后来放鞭炮也不管用。各种赶鸟的招数都快使唤尽了,可这群鸥鸟还是死赖着不走。在空中盘旋两圈儿,又飞回来了。看着泥鳅损失这么多,王海涛可真是心疼,到处去打听防鸟的办法,后来,他想到了这拉鸟线的办法。(

14、采访)王海涛:我们就从韩国人那边学来的,就设这个鸟线,这个塘上,间距在 1.5 米到 2 米之间,设一根鸟线,这个鸟线串上红布条,我们发现海鸥看见鸟线之后它就不来了,不下来了。很多鸟类都害怕红色,把布满红布条的绳子系在养殖池表面。风一吹,红布条随着风飘舞,从远处一看,密密麻麻的红布条显得格外醒目,鸥鸟再也不敢靠近了。(采访)养殖户:你看他那边没绑,那鸟直飞叼鱼,你看自从我这边绑了鸟线,鸟不敢来了,它鸟也不敢下来了,鱼也没糟践多少。 鸟被赶走了,泥鳅也就安全了。过了十一月份,气温降到零度以下,泥鳅就开始钻泥冬眠了。到了第二年的一月份,这可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这时候连云港的最低温度会到零下 8 度

15、,鱼塘的表面就会结冰。王海涛说,这时候可不能闲着,得赶紧在冰上凿窟窿。(字幕)第四招,及时凿冰,保证池中溶氧量。(采访)王海涛:冻冰之后里面缺氧了,我们必须凿冰窟窿,给它透氧。这凿冰窟窿的主要作用,是为了给冬眠的泥鳅提供氧气,防止它们因为缺氧窒息而死。要说这泥鳅在不冬眠的时候,对水中溶解氧的要求本来比一般的鱼低得多,因为它们呼吸的方式比较多,除了用腮呼吸,还能用肠子呼吸,如果水中的溶解氧不足,泥鳅就会浮出水面来呼吸,吸进去的空气穿肠而过,从肛门排出来。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泥鳅放屁”。泥鳅在平时,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补充氧气,可到了冬眠的时候呢,它们一动不动,用“放屁”来补充氧气的办法就行不通了,所以

16、这时候,它们对溶氧量的要求,反而提高了。如果水面一结冰,池水里的溶氧量降低了,泥鳅就有可能因为缺氧,窒息而死。所以,一到了一月份、水面开始结冰的时候,王海涛他们就格外地忙碌,及时地凿冰,保证池中溶氧量。(采访)王海涛:我们凿这冰窟窿,一般都是在角上,角上鱼多一点,角上我们多凿一个,接个 10 多米打一个冰窟窿。靠着当地科技人员的支持,和自己的认真钻研,连云港的泥鳅养殖户,很多都像王海涛这样,克服了泥鳅冬捕的难题,增加了一份好收入,也让当地的泥鳅产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采访)王海涛:当时这一个池塘放了三千斤鱼苗,现在一个塘子产量大概能翻一番,在六千多斤,而且现在价钱还可以。(采访)养殖户:天凉了以后,量开始增大,价格相对来说比较高。年前 10 月份到年后 5 月份,这段时间发货量多一点,量要大一点。今年的行情一直都很好。(采访)王海涛:现在一个池塘,冬天比夏季一斤能多卖两块钱,这一个池塘利润大概在 4 万多块钱。(主持人):对于那些冬天也想捞泥鳅卖的养殖户来说,只要注意了以上我们介绍的这几点,就能不用多费很大精力,就能赚到更多的钱,还真是划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