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鲟鱼基本特性.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808723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6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鲟鱼基本特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鲟鱼基本特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鲟鱼基本特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鲟鱼基本特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鲟鱼基本特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鲟鱼基本特性鲟鱼(Sturgeon)是世界上现有鱼类中体形大、寿命长、最古老、最神奇、生命力最强的鱼类。恐龙早已灭绝,而鲟鱼却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保留着稳定、抗突变的优良基因性状。对研究脊椎动物的起源和进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鲟鱼是大中型的经济鱼类,其外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有许多特点。本节主要对鲟鱼的起源、基本特征作一个简要介绍。1、鲟鱼的纲目、起源与资源近况 鲟鱼的纲目中文学名:鲟鱼; 界:动物界; 科:鲟科;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属:鲟属;目:硬磷总目、鲟形目; 分类:脊索动物门;分布区域:鲟鱼集中分布于北半球,中国江河及沿海生活有 8 种鲟鱼;拉丁文学名:Acipenser s

2、turio Linnaeus;英文名:Common sturgeon。 鲟鱼的起源。鲟鱼是古棘鱼类的一支后裔,在古生代非常繁荣,到中生代几乎绝迹。鲟鱼的化石最早出现于距今一亿四千万年前, (图 1-1-1 是中华鲟鱼化石,产于中国辽西,形成于晚侏罗纪陆相地层,距今一亿四千万年)那时,鲟鱼生活在一个超级大陆的咸、淡水域之间。随着大陆漂移,鲟鱼被 图 1-1-1隔离而分化成了不同的特定种。其中有的鲟鱼选择了中国海域和长江作为繁衍生息地,如中华鲟(图 1-1-2) 。中华鲟为中国独有,是世界 27 种鲟鱼中最珍稀的一个种类。据估计,在大约 1.5 亿年前恐龙统治地球的白垩纪,就在地球生存并繁衍。作为

3、世界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中华鲟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 ,因为中华鲟只在长江上游产卵,又被称为“爱国鲟” 。中华鲟寿命可达 100 余年,长度可以长到 5 米以上,重量可达 1000 余公斤。还有人特别看重中华鲟,说中华鲟是“活化石” 。人称“活化石”者,都是先被人们认定已经灭绝,后又发现了活的那种古老生物,鲟鱼世世代代与人类共同生存,是世界珍宝。鲟鱼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史的一部分,而很少有其他鱼类能享受如此殊荣。翻开史料,会发现早在西周就有关于鲟鱼的文献记载。 吕氏春秋敬鲟鱼为神鱼。李时珍本草纲目等史书都有关于鲟鱼的记述。近代人们习惯于把鲟鱼称作“鳇”鱼,说因为鲟鱼是皇上的御用佳肴,另说是因鲟

4、鱼外型像龙,跟皇帝同种,故而称“鳇” 。 图 1-1-2 鲟鱼资源近况。当前由于过度捕捞、水环境污染、地理环境的变化等原因,鲟鱼数量锐减,人类对鲟鱼的资源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再认识的过程。上个世纪,鉴于当时科学水平,人们对鱼类资源的贮量还缺乏深刻认识,总认为海洋鱼类是取之不尽的,连著名的生物学家赫晋黎教授也曾说:“无论怎样捕捉,总不会使鱼类锐减”随着近代无限度捕捞,鲟类数量逐年减少。工业发展,带来水质污染;拦河筑坝,妨碍鱼类上溯产卵,这一切都对生存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在欧洲和北美的一些水域,完全失去了渔业价值。这以后,人类开始重视鲟鱼们的资源保护。一方面通过人工增殖,增加天然水域的数量,另一方面通

5、过养殖,来满足商品需求。由于对捕捞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才使鲟鱼们得以繁衍生息。随着历史的变迁,很多野生动植物都已经从地球上灭绝,有的只留下标本和化石,有的还来不及发现就已消失。据科学家研究,20 年前,生物灭绝速度大概是一天一个种。而今天,已达到每小时一个种,一年约有一万种生物灭绝。面对这一串令人瞠目的数字,鲟鱼不能不为自己未来的命运而担忧,祈望人类能对野生动植物予以更多的保护。今天,包括中国在内,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已制定了野生生物保护法,并划定了一些自然保护区,建立了许多野生动物繁殖保护站,人类已认识到这一地球赐予的遗产不能任其支出。事实上,如不节制开发,提供再生条件,就会破坏生态平衡,最终危

6、及人类自身。有人类的重视,鲟鱼的未来将是光明的。鲟鱼的繁殖条件将得到改善,家族将增加人工繁殖的新成员。鲟鱼有机会进入水库、湖泊、甚至池塘,成为新的养殖对象。我国的鲟鱼可能远渡重洋,到欧洲、美洲传播后代,外国的同类和异族也可能被引种到中国。古棘鱼类的后裔会更加兴旺发达,鲟鱼将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人类对鲟鱼的研究,也将解开更多的未解之谜。我国将鲟鱼保护已纳入国家的议事日程。修建三峡水库使鲟鱼出了名,在 1982 年葛洲坝截流以前,每年洄游到长江上游产卵的中华鲟超过 3500 尾,如今不足 500 尾,锐减了 70。此外,葛洲坝截流前,从四川雷波帽水域到重庆木洞水域 800 公里长的江段,有 16

7、 处中华鲟天然产卵场,如今只在葛洲坝下游 30 公里的江段发现处天然产卵场。所以,保护鲟鱼被纳入国家的议事日程。目前,在长江上游的湖北和下游的上海分别建立了中华鲟自然保护区,设立中华鲟研究和繁殖中心,加强环境资源的监测,限制排污和捕捞,并将人工繁殖的中华鲟放流回长江,试图增长并保持中华鲟的种群数量。新闻界大量报道鲟鱼们的消息,许多国内外朋友都来繁殖场观赏鲟鱼。港、澳、台同胞、华侨、外籍华人,尤其对鲟鱼们的回归习性感兴趣。 “鲟鱼岛”因此成为一个旅游点,终年车水马龙,门庭若市。面对这一切,鲟鱼真有点受宠若惊和陶醉。几年来鲟鱼们儿孙的数量已稳步回升,接近修坝前的资源状况。鲟鱼虽然再也难游到长江三峡

8、去繁殖后代,但人类毕竟为鲟鱼提供了生存条件,使它能世世代代繁衍下去。2、鲟鱼的形态特征鲟鱼外部形态特征(见图 1-1-3) 。鲟鱼前粗后细,腹部较平,头大平扁,体表裸露无鳞,吻长而尖、突出呈钝三角形、口小,位于头部腹面,即口下位(见图 1-1-4) ,口前有 4 条触须,呈一字形排列,并与口平行。口能伸缩呈管状, 图 1-1-3口内无齿。鳃膜不相连结(这是鲟、鳇分类的依据)。鲟鱼头表面光滑,眼睛较小。躯干部横断面呈五角形,背鳍位于体后部,接近尾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的前方。歪尾形,上叶发达而上翘,外披有 5 行带有尖棘的菱形骨板,身体背部棕灰色或褐色,幼鱼为黑色或浅灰色,腹部均为白色。鲟

9、鱼内骨骼为软骨,中轴骨骼为一条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脊索一直延伸到尾鳍上叶。整个体型酷似潜水艇。多数种的常见个体都在几十公斤至数百公斤,欧洲鳇最大个体 1600 公斤,我国中华鲟最大个体约1000 公斤,体长 5 米以上。通常我们说的鲟鱼又可分为鲟科和白鲟科,由于分化年代久远,彼此之间还有近族和远族的区别,离得最远的是白鲟科。两种鱼的生活习性已有很大区别。白鲟形态特征。白鲟,又称作中华匙吻鲟,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同属匙吻鲟科的亚种。另名为中国剑鱼,是最大的淡水 图 1-1-4鱼类因为其吻部长状如象鼻(图 1-1-5) ,又俗称为象鱼、琴鱼、朝剑鱼。中国古代白鲟被称之为鲔。当代因为其生

10、存水域遭受破坏,其物种稀少,所以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白鲟属于鲟形目匙吻鲟科白鲟属的一种。因体色较浅而得名。体长梭形,吻长剑状,前端狭而平扁,基部肥厚,体无骨板状大硬鳞,仅在尾鳍上缘有一列棘状鳞, 背部浅紫灰色、腹部及各鳍略呈白粉色。在鱼类起源、演化与地理分布上,有重要学术价值。身体结构方面,白鲟身体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壮,后部略侧扁。头极长,头长超过体长的一半,其上布有梅花状的陷器。吻呈剑状,特别延长,前端狭而平扁,基部阔且肥厚。吻的头部腹面,能自由伸缩。古书上有“鲔口在颌下,长鼻软骨者也”的记载,将白鲟的生态特征作了精练的概括。上下颌有尖细的小齿;吻须一对,短小,位于腹面。眼细小。整

11、个头部皮膜表面 图 1-1-5密布着许多细梅花斑状的感觉神经细胞组织。鳃孔大,体光滑无鳞。在尾鳍上叶具有 8 个棱形鳞板,向后延至尾鳍上叶。背鳍起点在腹鳍之后,均由不分支的鳍条组成。尾鳍歪形,上叶发达,前缘具一列棘状鳞。肠管短,肠内有 78 个螺旋瓣。鲟科和白鲟科很好识别,鲟鱼长着扫帚式的歪尾,背鳍靠近尾端,体表分布着硬鳞,吻上有须。而白鲟, “鼻子”很长,没有五行骨板,胡须也短而少,一看便能相识,没有专业人员指点,也能很好区分鲟科和白鲟科。鲟鱼系现存的古老生物种群,以其奇特的体形而被作为观赏鱼饲养,素有水中“熊猫”之称,自人工繁殖成功后,其幼鱼已正式作为观赏鱼进行人工饲养,其实,幼鱼与成鱼均

12、具观赏价值。3、鲟鱼的分类 鲟鱼的分类。鲟鱼的分类存在争议,当前主要有以下分类:一说 26 个鲟鱼物种。他们认为鲟鱼包括鲟科和匙吻白鲟科,其中,鲟科(Acipenseridae)有 4 属约 24 种,匙吻白鲟科(Polyodontidae)有 2 属 2 种。鲟科的属间关系和种间关系均因生态习性和形态相似而不甚清楚,除了匙吻白鲟科的匙吻鲟和白鲟与鲟科鱼类形态差别较大外,有关鲟科鱼类种的划分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这主要是由于鲟科鱼类分布范围较广,导致有些种类的生态习性出现差异,但它们的分类性状相似,致使鲟鱼类命名时出现同物异名现象。二说 27 个鲟鱼物种。全球有 27 个鲟鱼物种,已有 15 个鲟

13、鱼物种被灭绝。Birstein 等认为鲟属有 17 个现存种,只有西伯利亚鲟和尖吻鲟存在亚种。西伯利亚鲟是典型的河川洄游性种类,在西伯利亚水系广泛分布。由于水域的互相隔离,西伯利亚鲟出现一些生态、形态等方面的差异。最初西伯利亚鲟被分为两个亚种,但 Ruban 等认为有 3 个亚种。Doukakis 等用线粒体部分基因的序列分析西伯利亚鲟的 3 个亚种(A.baeriibaer A.b.stenorrhynchus,A.b.baicalensis)和闪光鲟的 3 个亚种(A.stellatusstullatu,A.s.ponticus,A.s.donensis)时,发现两种鲟鱼的 3 个亚种间均

14、没有固定的遗传分化,从遗传水平上不能支持它们划分为亚种。Keyvanfar 等运用可溶性的鲟鱼籽酱蛋白区分俄罗斯鲟和波斯湾鲟,但亚得里亚海鲟(A.naccarii)和波斯湾鲟(A.persicus)与俄罗斯鲟(A.guldenstadti)的形态非常相似,Birstein 认为亚得里亚海鲟和波斯湾鲟是俄罗斯鲟的不同亚种,因为线粒体 D-loop 和细胞色素 b 基因分析表明三者的分化时间不长。库页岛鲟 A.medirostrismikadoi 和北美洲中吻鲟 A.medirostris 在形态上几乎无法区分,一直被认为是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同一物种。Birstein 在研究两者的染色体时,发现库页

15、岛鲟的染色体数目是北美洲中吻鲟的两倍,这样才认为两者是不同的物种。因为形态相似,尖吻鲟 A.oxyrhynchus 被认为是欧洲产的长吻鲟 A.sturio 的一个亚种。Arne 对其线粒体部分基因的研究后,认为两者在鲟属内形成独立的进化枝,构成姊妹群。Smith 报道美洲尖吻鲟(A.oxyrhynchus) 存在北部亚种(A.oxyrhynchusoxyrhynchus)和南部亚种(A.oxyrhynchusdesotoi) 。Ong 等通过线粒体 DNA 的分析进一步支持了两者为尖吻鲟两个亚种的观点。 鲟鱼现存种分类表 1-1-1 鲟鱼现存种分类表 鳇属 欧洲鳇、达氏鳇 鲟 鲟 鲟属 俄罗

16、斯鲟、闪光鲟、裸腹鲟、小体鲟、史氏鲟、西伯利亚鲟、长吻鲟、亚得利亚鲟、中华鲟、达氏鲟、日本鲟、中吻鲟、短吻鲟、尖吻鲟、高首鲟、湖鲟、多甲鲟铲鲟属 密苏里铲鲟、密西西比铲鲟科拟铲鲟属大阿姆拟鲟、小阿姆拟鲟、锡尔拟铲鲟白鲟属 长江白鲟形目白鲟科匙吻鲟属匙吻鲟 杂交鲟种类。目前中国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南方,许多鲟鱼养殖企业开始用购买的鲟鱼种类不断杂交得到杂交鲟,杂交鲟若具有亲本双方的共同优点,可以长期保持的话,就将成为养殖企业重点养殖对象,目前许多鲟鱼品种之间都可以通过杂交得到杂交鲟,用得最多的品种,有欧洲鳇、史氏鲟,达氏鳇,中华鲟等,但是匙吻鲟与其他品种杂交,所得的受精卵不能孵化成功,可能是匙吻鲟和

17、其他品种的鲟鱼之间存在生殖隔离。4、鲟鱼的分布概况鲟鱼的生活习性可不完全相同。有的喜欢旅行,有的喜欢定居;有的喜欢咸水,有的喜欢淡水。鲟类的成年年龄不同,个子大小也有区别。成年的中华鲟体重都在 400 公斤左右,最大的约 1000 余公斤,可谓是个庞然大物。欧洲的一些鲟鱼,由于寿命长的可达 100 余年,所以最大体重有的可达 1600 公斤。因要活到高龄不容易,故特大鱼不多见。现存鲟形目鱼类,地球上尚有鲟形目有 2 科 6 属。主要有三个分布密集区:一个是欧洲东部的里海、黑海、咸海地区;一个是环绕北太平洋两岸的亚洲东部和北美洲西部地区;另一个为北美洲东海岸地区。主要集中在东欧里海、黑海、咸海和

18、亚速海地区的鲟鱼产量,占世界产量的 8090。上世纪,在 27 种鲟鱼类中,产量最大的为俄罗斯鲟、闪光鲟、欧洲鲟,其次为西伯利亚小体鲟、大西洋鲟、欧洲大西洋鲟、高首鲟、湖鲟、史氏鲟、达氏鲟和中华鲟等。在过去的 30 多年间,世界鲟鱼的总产量波动在 1.54.0 万吨,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使原苏联水域鲟鱼管理处于无政府状态,1993 年,降至不足 1 万吨(只有 9594 吨) ,目前估计不足 5000 吨。由于全球范围内对鲟鱼的过度捕捞、水电工程和污染等因素,使鲟形目的所有种类的资源量大幅度下降或处于濒危状态。按世界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1994 年新的濒危物种分类体系,12 种

19、鲟鱼处于濒危状态,6 种处于极危状态。分布在北太平洋亚洲东部的鲟鱼,主要集中在我国。分布在我国的鲟鱼有 8 种,其中珠江水系有 1 种,是中华鲟;长江水系有 3 种,是中华鲟、达氏鲟和白鲟;黑龙江水系有 2 种,是史氏鲟和达氏鳇;新疆水系有 3 种,是西伯利亚鲟、小体鲟和裸腹鲟,主要分布在与前苏联相通的支流中。现由于种群数量少,长江水系的 3 种鲟鱼均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动物,禁止对其进行一切经营性捕捞活动。中华鲟生活范围较广。它是海河口的洄游鱼类,常常为繁殖和找食,自由来往于咸淡水域。中华鲟到过青岛海滨金黄色的沙滩,游览过鼓浪屿周围的海礁,也漫游过南海的珊瑚群中,中华鲟还见过洞庭湖的浩荡烟波,

20、看过黄河入海口的滔滔浊水,在钱塘江口弄过潮,还去过异国他乡的朝鲜半岛,但真正使中华鲟迷恋的,还是长江三峡和金沙江奔腾的激流。中华鲟世世代代在长江上游出生,养成了远行万里不忘故乡的习惯。到自己生儿育女之时,总要克服艰难险阻,上溯 3000 多公里,找回原来的出生地。那里有卵石堆砌成的天然产床。初生鱼苗靠江水托举,流送到海洋,滔滔长江是中华鲟生命的摇篮。进入八十年代,长江中游筑起了第一座水坝,很多鱼类都受阻于坝下。环境变化,使鲟鱼找不到理想的产卵场,成活的后代明显减少。危难之时,人类设有忘记鲟鱼们,把鲟鱼们送到人工繁殖场,为鲟鱼们安排了舒适的住所,配备了助产土和保育员。鲟鱼们的后代在人工条件下出生

21、,得到了从未有过的照顾。三个月后,鲟鱼携带儿女回归大海。5、鲟鱼的生物学特征栖息习性:鲟鱼属底层冷水鱼类,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喜清澈水质、喜生活于流水、溶解氧含量较高、水温偏低,栖息于底质为砾石的水环境中。鲟鱼虽是一种大型鱼类,但性情温和,行动迟缓,不善跳跃。鲟鱼大部分为洄游性和半洄游性鱼类,又可分为“海-河洄游”和“江-河洄游”两种,半数为溯河洄游产卵鱼类。如长江的中华鲟幼鱼降河下海生长,性成熟群体由浅海溯河到长江上游和金沙江下游繁殖。鲟鱼对外界影响的反应迟钝。养殖中除沿池壁和池底游动外,很少做剧烈活动,消耗在运动中的能量很少,因此,饲养过程中的饲料系数相对较低。除中华鲟、达氏鳇、长江白鲟外

22、,大部分鲟鱼品种为亚冷水性环境生存,能承受水温为 030,不同种类略有不同。鲟鱼生长最佳水温 2026之间,水温达到 4时即开始摄食,水温 l6以上时,摄食旺盛,低于 7或高于 26时,食欲减退,生长减慢,超过30摄食停止,以后逐渐衰弱而死亡。对溶解氧要求:鲟鱼的耗氧率属于顺应型,即水环境溶解氧量高时,它的耗氧率也高;随着水中溶解氧的下降,其耗氧率也随之下降,一般水中溶解氧量应保持在 6-8 毫克/升,以保证顺利生长。水质和 pH 值适应范围:鲟鱼的幼鱼(一般一龄以上)对水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抗病能力也很强。鱼苗阶段对水质要求很高,养殖应在高溶解氧、低有机物、清新流动的水体中进行。pH 一般

23、79 为宜。盐度适应要求:自由来往于咸淡水域的鲟鱼,不经先期过渡可直接放入 45的含盐水中,510 小时可增加到 67,2448 小时后即可适应 910的盐水。食性:为肉食性鱼类,以水生昆虫、底栖动物及小鱼小虾为食,如甲壳动物、摇蚊类和毛翅目幼虫及水丝蚓等,还有一些高等植物的碎屑,藻类和泥沙中的有机质物。在人工饲养环境下,经驯化的苗种及成鱼均摄食人工配合饵料。鲟鱼的食物惯性很强,拒食不熟悉的食物。如开始时是食用水蚤和水蚯蚓,转食配合饲料时要有一定的驯化时间。生长特性:鲟鱼的生长速度比较快,通常孵出的水花,经过 1 个月左右的养殖即可达到 710 厘米,条件合适的情况下,人工饲养鱼苗 2 个月可

24、达 25g,且 I 龄后生长速度加快,当年早春放养 1015克重的鱼苗(见图 1-1-6) ,经过 910 个月即可养殖成 0.751 千克的商品鱼。繁殖习性:野生鲟鱼雌鱼 9l3龄、雄鱼 67 龄性成熟,如史氏鲟成熟年龄一般雌鱼为 910年,雄鱼 7-8 年。生殖周期为24 年,产卵期为 56 月份(中华鲟在秋季) 。冬季在大江深潭处越冬,解冻后游往产卵场所。鲟鱼对产卵场的要求非常严格,它们在自然环境下有时溯河上千公里寻找合适的产卵场。雌鱼在产卵期间摄食强度很低,甚至处于空胃状态。性成熟的亲鱼寻找水流平稳、水深 23m,且有砂砾底质的河流产卵,卵黏在砂砾上。繁殖水温1826,水中溶氧在 6mgL 以上,水体透明度 30cm 以上,pH 值78,盐度 500mgL 以上。成熟的鲟鱼仔卵径 2.53.5 mm,1g 重的卵平均为 44 粒。若雌鱼洄游到产卵场的道路被切断,找不到 图 1-1-6适合的产卵环境,雌鱼的卵泡就会退化吸收。人工养殖条件下,由于饵料充足、营养丰富、年积温高,性成熟年龄比野生鲟鱼提前 1-2 年。但由于人工养殖条件与天然环境有较大差异,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鲟鱼要达到性腺发育成熟要采用人工调控温度、光照,水流等环境因子,配合生理诱导等技术达到性腺发育成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