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京剧文化.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804393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京剧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京剧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京剧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京剧文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京剧文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语言所 汉语国际教育 2014121177 胡冬梅 中国的京剧中国的四大国粹有京剧、京剧、国画、中医、武术,而京剧位于四大国粹之首。那京剧到底又有怎样的魅力位于四大国粹之首呢?本文将从京剧的方方面面来介绍京剧,让大家来认识京剧的无限魅力。1、京剧的基本功京剧的基本功“四功五法”,“四功”包括唱、念、做、打。唱 京剧唱腔的抒情性较强,在戏剧冲突强烈 人物情绪激动时, 常用大段或成套的唱腔尽情发挥 此外在叙事、 写景、争论、 斥责等场合, 借助唱功, 也可增强艺术感染力。念 京剧的念白, 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是加工形态的艺术语言, 便于与唱相协调。 做 做是舞蹈化的形体动作的泛称, 是加

2、工形态的生活动作,通过手手势、 眼眼神、 身身段、步步法等的灵活运用, 使人物的形象、 气质更增光彩。 在京剧里,大祇当戏剧冲突激化、人物感情波动时, 做功的幅度就加大,做功的挥洒就更夸张起来。打 打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 用以表现战斗生活或特定的生活情景如跌跤、挣扎、晕厥等。凡用古代兵器刀鎗剑戟等(习称“把子”)对打或独舞的, 称“把子功”在毯子上翻滚跌扑的 称“毯子功”, 还有成套的连续性的武功技术,如“起霸”、“走边”、“趟马”等, 一般用来渲染战斗气氛和英武人物的精神面貌。京剧唱、念、做、打“四功”的好坏,在于演员运用口、手、眼、身、步技巧的娴熟程度。戏班将其称为“五法”。口:口法在五法

3、中占居首位,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不仅要唱得动听,念得清脆上口,在口形上也要给观众一种美感。而不同的角色在表演时要运用不同的口形。手:京剧演员手的姿势与手的动作,都有一定的程式。以“ 云手”为例。“云手”是一种常用的程式动作,它是通过双手、双臂相互协调的动作,构成舞蹈化的姿态,用以表现人物的精神气度。“云手”的手势,根据不同的行当、不同的人物性格,就有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眼:前辈表演艺术家们常说:“上台全凭眼,一切心中生。”艺术家们创造性地运用眼睛这一器官,表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痴、傻、呆等情感与情绪的变化。身:身法是五法中的枢纽,起到承上启下、上联下接的中枢作用。身法的功能大致分为以下

4、几种:起、落、进、退、侧、反、收、纵。每个演员在表演中做出的每个身段或动作,都是和上面所讲的八个字的姿势所分不开的。在京剧里,身段表演十分重要,它在相当一部分剧目中占有极为关键性地位。如梅兰芳先生在贵妃醉酒中,通过采用“卧鱼”形式的身段表演,让观众得以体会到杨贵妃酒醉后的复杂心态。步:步法泛指演员在舞台上举足、迈步的规律、程式。步主要指的是“台步”。台步是演员在舞台上走路所用的艺术化的步伐。在京剧中,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以及规定情景的差别,台步也各有不同,如云步、蹉步、醉步、跪步等等。2、京剧的历史中国京剧史可划分为五个时期:1790 年由三庆徽进京约经过 50 年,京剧方告形成,为

5、第一个时期。从 1840 年至 1917 年为第二个时期,这是京剧的第一个发展盛期。在演出体制上,从徽班的集体制向名角挑班制转换了,20 世纪初“时事新戏”一时兴盛。自谭鑫培 1917 年去世后,京剧进入第三个时期:雅化。艺术流派空前纷呈,达到了它最为鼎盛的状态。1937 年以后,是中国京剧史的第四个时期。1940 年代,产生了京剧改革与革命的两条思路。1950 年代,“保守”与“粗暴”两种态度斗争激烈。“样板戏”是这一斗争的合题,因而是一个复杂的事物。1976 年以后,为第五个时期。1980 年代,探索话剧对京剧有影响。1990 年代,与部分地方戏雅化相映照的是京剧衰势之加剧,但京剧界仍有努

6、力的尝试,如骆驼祥子的创新,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的上演,京剧小剧场演出的尝试,中国京剧院举办演出季获得成功。20 世纪末的京剧以艰苦的努力开辟着通向 21 世纪的道路。3、京剧脸谱(一)脸谱定义著名戏曲剧作家、戏曲脸谱收藏及研究家翁偶虹先生,自诩为演戏、看戏、评戏、编戏、排戏和画戏的“六戏斋主”。他给脸谱下的定义是:“用鲜明绚丽的色彩、犀利流畅的线条组织成面部图案,勾画在戏曲人物的脸上,是中国戏曲化装的特殊手段,成为脸谱。”这个定义言简意赅。舞台脸谱能标志出戏曲人物的面貌、性格、身份和年龄特点,因此不仅具有塑造人物个性的艺术价值和辅助表演、夸张人物的功效,而且还有分善恶、辨忠奸、寓褒贬的评议意味

7、。由于脸谱的眉目格局、气宇神态均有根据,五颜六色勾填衬晕各有来历,所以它又有美化人物的艺术价值和民族传统的美学观点。(2)脸谱的适用范围按脸谱的一般应用范围来讲,它属于净、丑两行;按脸谱的戏剧功能来说,它是戏曲统一风格化妆的一种。无论生、旦、净、丑,根据所演人物的性格、面貌,需要特殊夸张的都可以勾画脸谱。脸谱是五颜六色的,给人脱离生活的印象,但它的基本风格和生、旦两行的化妆仍然是统一的。勾画脸谱虽属净、丑两行专用,但也有例外。如由生行唱关羽和赵匡胤都需要勾脸;也有老生唱“黑头”的,如早年老生名角高庆奎在铡判官中扮包拯、李和曾在智斩鲁斋郎中饰包相也都要勾脸;有武生演艳阳楼中的高登或铁笼山中的姜维

8、以及霸王别姬中的项羽都是前辈武生宗师杨小楼先生的经典剧目,他勾的脸谱无一不是谱中精品。至于旦角勾脸的戏少而又少,北昆剧院有位女演员扮钟无盐就勾过“荷花脸”,并被选入戏曲专题画册出版。(3)京剧脸谱颜色的秘密黑色:黑色最初也是用来表示人物肤色的,包公画黑脸表明他的皮肤黑,随着包拯铁面无私的公正形象备受推崇,黑色就符号化为一种性格的表征,经过延伸后,黑色脸谱一般用于正直无私,刚正不阿以及性格直爽刚毅而勇猛的人物。红色:红色一般用来表示耿直、忠义,有血性,多表现正面角色。其实,红色脸谱最初只是为了表明人物的肤色,而很多肤色红黑的角色都非常忠勇、正直,这样推而广之,就开始用红色表忠勇,并为忠勇良将、有

9、道神仙勾画红色脸谱。白色:白色有粉白和油白之分。京剧中常常用白色脸谱来表现奸邪的反面角色,如三国戏中的奸雄曹操画粉白脸,表明其奸诈多疑。此外,鹤发童颜的老英雄、将官以及和尚、太监等角色也可以画白色脸谱。绿色:在京剧脸谱中,绿色脸谱一般用来表示勇猛、莽撞、暴躁的人物,与黑色脸谱有相近的用意。此外,有些占山为王的草寇类人物也勾画绿色脸谱。蓝色:在京剧脸谱中,蓝色与绿色的含义相近,都是黑色的延伸,表示人物性格刚强、豪爽,有时候也表示人物的阴险、狡猾。紫色:紫色是红色和黑色的中间色,其表示的象征意义也介于红黑之间,一般表示肃穆稳重,刚正威严,富有正义感。有的人物在小说、戏剧中描写为紫色脸膛,所以就给他

10、们画紫色脸谱,也有的人物勾画紫脸是为了表示他的相貌丑陋。黄色:在京剧脸谱中,用黄色寓意人物骁勇彪悍或凶暴残忍,所以黄色脸谱一般用于勇猛而暴躁的人物。金银色:金银色在神怪脸谱中应用较为广泛,用来表示神仙的金光普照,鬼怪的青面獠牙;有时也用金色脸谱来表现将官的英勇无敌,以增加其威仪。4、京剧行当行当的划分由来已久,大约在七八百年以前,元人杂剧时代,就划分出来很多行当。当时,这些行当的名词 叫作脚色,大致分成末、旦、净三大类。末又分为正末、外末、冲末,旦又分为正旦、外旦、搽旦,净又分为净与副净。其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是正末和正旦。等到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时候,行当的划分就日益细密精确,已经划分为 12

11、种脚色(行当),被称为江湖十二脚色:老生、正生(相当于小生)、老外、末、正旦、小旦(相当于闺门旦)、贴旦、老旦、大面(相当于净)、二面(相当于副净)、三面(相当于丑)、杂。这些脚色在艺术上都有独特的创造。不过对于京剧划分行当影响最大的,应该说是汉剧。汉剧共分为 10 种行当: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这十种行当所扮演角色的内容,大概是这样:末是主要的男性角色,就是京剧里边的生行;净与京剧里的净是一样的,指的是花脸;旦就是京剧里的旦,指的是女角色;贴,是贴旦的简称,京剧在早期划分行当,也包括贴旦在内,指的是比较次要的旦行角色,俗称二旦,例如现在京剧红娘里扮演莺莺

12、小姐的,就是贴旦。夫,扮演车夫、轿夫、马童、衙役一类角色。总的说来,汉剧的这十种行当,划分得比较细致,为京剧划分行当,打下了基础。京剧后来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型,似乎比较简化精练,但每个大类之中,又包含若干小类,所以实际上是把这十种行当都包括在内了。不仅包括在内,而且更为细密严谨。唯一不同的是汉剧虽然有了生行,可他的主要行当和元杂剧一样,还是末,而不是生。发展到京剧,生行就成为主要行当了。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 1生 行 简称“生”。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须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

13、口),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2旦 行 简称“旦”。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多表演性格活泼的女子,也有一部分悲剧和反面人物。花衫:介于青衣和花旦之间,梳古装头(如古代仕女画中

14、的头型)。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3净 行 简称“净”,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4末 行 简称“末”。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5丑 行 简称“

15、丑”。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截然不同. 5、京剧唱腔京剧的唱腔主要以著名的 “西皮”和“二黄”两大声腔组成,即所谓的“皮黄腔”。关于这两大声腔的由来、形成与发展,在此不作考证和论述,仅就传统京剧唱腔的特点及作用做一介绍。在这里,我们以老生唱腔为例,将“西皮”和“二黄”的主要特征简单作一描述和比较。在旋律发展中,由于“西皮”跳进音程较多,整

16、体音区偏高,其调式多以“宫”调式为主,因此,其旋律色调明亮、华丽、尖锐,用平缓节奏处理时,多表现明快、抒情的喜剧情节和愉悦的人物情绪。用轻快或强劲节奏处理时,多表现热烈、激烈的戏剧场面和活泼、激动的人物情绪。相比之下,“二黄”则以级进音程为主,整体音区偏低,其调式多以“商”调式为主,其旋律的色调暗淡、凝重、平静,节奏缓慢时,多用来表现压抑的悲剧情节和忧郁的人物情绪;节奏强劲时,多表现压抑、悲壮的戏剧场面和凄楚、悲愤的人物情绪。另外,“西皮“和“二黄“在入唱(或起唱)位置上有明显的不同。“西皮”的入唱位置在弱拍(如2/4 节拍时,在弱拍入唱;4/4 节拍时,在次强拍入唱)。“二黄”的入唱位置在强

17、拍(任何节拍均如此)。前者由于是弱拍入唱,且强弱关系时而模糊又时而清晰,增强了节奏的不稳定感和旋律的流动感,因此,西皮唱腔总是给人以婉转流畅如行云流水之感;后者由于是强拍入唱,强弱关系比较明确,节奏扎实、稳定,增强了旋律的凝重感和力度感,因此,二黄唱腔总是给人以沉静、悲凉之感。当然,这些只是它们最基本、最典型的特征,至于特殊情况的各种特殊处理也是存在的。谈到声腔的作用,不能不谈及到节奏的运用。京剧唱腔的节奏有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即由“板式”来确定。其典型板式有:原板(2/4 节拍)、慢板、三眼(4/4 节拍)、流水、快板(1/4 节拍)、散板、摇板(自由节拍)等。原板为基础(原形)板式,其它各板

18、式是在原板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如慢板、三眼是将原板的旋律和节奏进行加倍扩充,再根据唱词、情绪和速度的需要来丰富旋律和节奏,使唱腔旋律更加丰满、华丽;而流水、快板则是将原板的旋律和节奏进行收缩,再根据唱词、情绪和速度的需要来简化旋律和节奏,使唱腔旋律和节奏更加简练朴实,增强了力度。像其它类型的音乐一样,节奏越是缓慢,情绪越是趋于平稳、优雅,反之则越是活泼、激动。不同的板式与不同的声腔有机搭配,则产生不同的戏剧效果。京剧的声腔与板式进行各种有机搭配,形成了完整的京剧唱腔体系。分析京剧唱腔的表现功能,大致归类为三种,一是抒情性,二是叙事性,三是冲突性。腔多字少的多用于抒情性唱段,如文昭关中伍员唱段 二黄慢板“一轮明月照窗前”和贵妃醉酒中杨贵妃唱段二黄四平调慢板“海岛冰轮初转腾”。而腔少字多则用于叙事性唱段,如凤还巢中程雪娥唱段西皮原板“本应当随母亲镐京避难”。而第三种“冲突性”唱腔之所以单独归为一类,是因为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京剧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即人物之间产生戏剧冲突时进行激烈的对唱或联唱唱段。如四郎探母中杨延辉与铁镜公主的对唱西皮快板“非是我这几日愁眉不展”。通过对京剧的介绍,希望大家增加对京剧的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