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福建专升本语文课后习题答案归纳.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801579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专升本语文课后习题答案归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福建专升本语文课后习题答案归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福建专升本语文课后习题答案归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福建专升本语文课后习题答案归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福建专升本语文课后习题答案归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语文课后习题答案归纳庄子养生主(1) “寓言十九”之称,说明庄子一书怎样的特点?答:庄子一书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故有“寓言十九”之称。 庄子一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和文学特色。(2)本文阐述了怎样的 养生之道?文章用何种论据进行论证?答:阐明了作者“顺任自然”的养生之道。文章用寓言进行论证。(3) “庖丁解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这则寓言包含了怎样的哲理?答:表现了作者委运随化、无为而治的思想。启示:世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但只要掌握事物的规律,顺任事物的自然之理,就能把事情办好。谏太宗十思疏 魏徽(1) “十思”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一中心论点形成怎样的关系?答:分总关

2、系,十思是分说,思是中心论点。文章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具体列举十思以告戒君主。(2)试分析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在本文的运用。答:本文善于运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如以“固根术”与“求木长” 、 “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系,生动形象,道理明白易懂。又如, “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 , “昔取之”与“今守之” , “在殷忧”与“既得志”等均成对比论证。(3)分析本文纵贯式(三段式)的结构方式。答:文章分三段。第一段,提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中心论点,论述了君主善积德义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第二段,分析国君不能居安思

3、危、善始能终的原因和危害。第三段,告诫君王“十思”以弘扬德义,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三段内容从理论观点的提出,到原因危害的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思路完整,逻辑谨严。(4)为什么说本文所论剀切深厚而无空疏之弊?答:“十思”之论,作为君主思想品德修养的方案,切实可行,使文章剀切深厚而无空疏之弊。文章强调居安思危,重视载舟覆舟的道理,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力量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等,都表现了作者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深刻的思想。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1)作者对司马光指责变法的反驳,是建立在哪个议事原则的基础上?如此安排,具有怎样良好的效果?答:建立在“名实相符”的议事原则的基础上

4、。“名实相符“这个原则是以儒家历来所看重的。从”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出发,反驳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表明坚持改革的决心,在这一极具权威、连论敌也不敢否认的原则下展开反驳,使文章以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原则的基础之上。(2)文章怎样运用以攻为守的方法,反驳“致天下怨谤”的指责?答:针对变法“以致天下怨谤”的指责,既据实又剧理加以反驳。作者以攻为守,指出士大夫们苟且偷安,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3)作为一篇驳论问章,本文反驳论敌的着眼点放在哪里?答:着眼点在论敌的论点上。文章直接反驳论点,针对论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个观点,据实反驳,反驳其“非真”的实质,则名不符实,论敌观点自破

5、。(4)盘庚迁都的史实引用,旨在说明什么?这是运用何种论据?答:引用以盘庚迁都的历史事实为论据,旨在表明变革的正确和自己的决心。这是运用事实论据。(5)本文语言委婉,柔中带刚的特点,表现在哪些地方?答:在这封书信中,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文字上又不是剑拔弩张,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寓刚于柔,绵里藏针。如第一段,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毫不讳言他们之间的分歧是不可调和的;第二段在直爽承认新法遭到天下怨谤的同时,却婉转地揭示出这怨谤源于大夫阶层的庸俗腐败,并声言自己决无悔改之意;又如第三段,在表示愿意接受责备, “知罪”的同时,却用两个假设句暗示自己坚持改革、决无反顾

6、之心,并旁敲侧击,讥讽保守派的无所事事、因遁守旧。这种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比剑弩张更加坚韧有力。“今”李大钊(1)联系本文时代背景,简述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愿望?答:本文写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正酝酿着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封建与反封建的思想斗争十分激烈,当时作为中国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表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有人忧国忧民,有人安于现状,有人悲观厌世。李大钊深知青年是改造社会的先驱,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因而积极勉励他们要珍惜今天,立足现实,担负起改造社会、创造未来的历史使命。虽然作者没有在文章中直接倡导进行社会变革,但是,不难察觉作者重视现实的思想意图和企盼变革的殷切心情,因此,本文的论题有着强

7、烈的现实意义和鲜明的时代色彩。(2)举例说明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据?答:充分运用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比喻论据等多种论据。(3)怎样正确理解“过去未来皆是现在”这一道理?所有的“过去”都是由“现在”变成的,所有的“未来”都是以“现在”作为源头的;今天的“过去”都是往日的“现在” ,今天的“未来”是将来的“现在” ,所以说, “过去” 、“未来”都是“现在” 。这样,就显得“今”格外重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1)结合本文发表的相关背景,评述这篇文章的思想意义。答:当国难当头时,而一些资产阶级政客、走狗文人,却散布和应和“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失败论调。鲁迅发表这篇杂文,对种种失败主义谬论予以有

8、力的驳斥,给中国人树立了信心。(2)作者如何采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对论敌进行驳斥?答:作者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指出论敌所犯的逻辑推理上“偷换概念”的错误,并将“中国”这一概念分为一小撮反动政客、走狗文人和广大中国人民两部分,然后进行有破有立德论述。作者通过层层剖析表面现象掩盖下的论敌论点的实质,深刻揭露论敌的丑恶嘴脸。(3)分析文中的语言文字的艺术特色。答:言辞犀利,这几段文字均寓讽刺和幽默于严肃推理之中,体现出杂文尖锐锋利、亦庄亦谐的论辩特点。(4)为什么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答:启示善良的中国人要擦亮眼睛,识破反动派的伪装,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

9、自信力的是广大支持革命的中国人民。作者用一连串比喻,指出看问题的文场方法。其中“脂粉” 、 “筋骨”和“脊梁” 、 “状元宰相”等,各有所喻,贴切而形象地显示作者的爱憎情感。作者还特别警示我们:“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不难理解,这“地底下”所深埋的正是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来书写的中国人真正的历史,而这历史绝不是那些状元宰相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所能替代的。裘 宋应星1、课文介绍了哪几种裘衣?各有什么特点?答:分别介绍了貂裘、狐貉裘、羊裘、鹿裘等的特点特点:貂产在辽宁、吉林等边境地区及朝鲜国。大

10、概貂鼠喜好吃松子,我国东部少数民族的人每每于夜间侦候、观察在树下,抑制住呼吸悄没声地射取它。一只貂的皮,见方不满一尺,积累六十多只貂,仅仅能够做成一件貂皮衣。穿貂皮衣的人,站立在风雪之中,比呆在屋里的人还觉得暖和;灰沙进入眼中,用貂皮一擦灰沙就出来了,所以它很贵重。貂的颜色有三种,一种是白色的叫银貂,一种是纯黑的,一种是黯黄的。狐和貉也产在燕,齐,辽,汴各个地方。纯白色的狐腋皮衣的价格同貂相类似,黄褐色的狐皮衣,相当于貂的五分之一,防御寒冷温暖身体的功用也不如貂。一般说来,东北一带的狐,取毛时要看一看它的底部是不是青黑的颜色,内地的狐要看吹开时能否见到白色,用这种方法区分质量的好坏。 羊皮衣,

11、母羊皮贱小羊皮贵。怀着的叫胞羔(毛文略具),初生的叫乳羔(皮上毛似耳环脚),长到三个月的叫跑羔(毛略舒展),长到七个月的叫走羔(毛文渐直) ,胞羔,乳羔,做出来的皮衣没有膻味。古代羔皮衣是中层官员穿的,现在西北的旧官僚也认为它很贵重。老羊大羊的皮用芒硝鞣制过后做成皮衣,皮衣的质地很笨重,那是贫穷的人所穿用的罢了。然而那些都是绵羊皮做的。如果南方短毛的皮用硝鞣制后,去了毛的兽皮,只可用作画灯罢了。穿羊皮衣的,腥膻的气味,时间长了就习惯了,南方不习惯的忍受不了。麂皮去毛,用芒硝鞣制过后做成袄和裤,挡风轻便,做成袜靴就更好了。这种东西除广东南部有很多以外,中部地区荆州一带是买卖这种东西较集中的地方。

12、麂皮还可以防御蝎子造成的祸患,北方人制作皮衣以外,还割成一条一条的用来沿被子的边,那么蝎子自然会远远离开。2、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答: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分类别3、文中详略得当的特点如何体现?答:为了使读者能获得更全面的认识,作者在进行分类说明的同时,还运用了比较说明方法,如狐裘与貂裘的比较,羔裘与老大羊皮的比较使得各种裘德特点鲜明具体。同时,作者还粗略地介绍了另外一些裘衣,并说明不同等级人所穿裘衣的差异,使全文内容集中,详略得当。桥的运动 茅以升(1)本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答: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2)简要分析本文结构方式。答:文章三个部分在结构上形成总分总。

13、第一部分指出桥的不动时指大动而言,事实上桥每时每刻都在“小动” 、 “微动” 。第二部分,具体说明桥的运动的种种形式并分析其原因。第三部分点明主旨“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 。(3)文章综合运用了定义、列举、比喻、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情分别举出一例。定义说明方法:“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 、 “平衡就是矛盾的统一” ,科学严谨,用语准确严密,使人一目了然。列举说明方法:列举了桥的重车疾行、气候侵袭、风吹雨打等外力作用下所引起的桥的震动、摆动、蠕动等运动形式,使我们全面了解了桥的运动形式。比喻说明方法:用人坐板凳时力的传递,来比喻车载桥上过时的重量传递,贴近周全,可以把深奥的问题说得通俗易懂,

14、增加了形象性,可以使读者有一个具体可感的了解。引用说明方法:开头引尾生之例,增加了文章情趣。使文章具有了坚实的哲学理论依据,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增加了说理的信度。史记。垓 下 之 围 司马迁1、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的悲剧内涵。答:文章主要通过霸王别姬、斩将刈旗、自刎乌江这三个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丰满的形象。霸王别姬,既写出英雄末路悲歌慷慨的本色,也给这个不可一世的英雄平添了一段儿女的情怀;斩将刈旗,则是困兽犹斗,既写出项羽威武勇猛的气概,也体现了他骄傲自负的性格特征;自刎乌江一节,则更在威武勇猛的英雄气概之外,表现项羽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高贵品格。多角度的个性描写与多

15、层次的心理刻画,使这一失败英雄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2、本文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有何作用?试结合课文,加以分析说明。答:本文丰富的细节描写,传神写照,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虞兮虞兮”的悲歌呼告, “天之忘我”的浩叹,嗔目怒叱吓退汉军追兵的气势, “项王笑曰”一段低回不尽的告白,马赠乌江亭长的殷勤厚意,以及临死前说要把头送给吕马童的那一番出奇不凡的话,这些细节的描写,无不生动传神,千载之下读来犹觉声情宛在,如见其人,给人物注入了永久的生气。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1、情分析韩愈写作这篇后叙的原因和目的。答: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 年) ,潼关失守,长安陷落,李隆基仓皇亡命四川。在安史乱军

16、回兵东扫之时,张巡、许远孤守睢阳城十余月,拖住数十万安史乱军,为李唐王朝最后平定安史之乱,争取了时间,创造了有利条件。最后,终因粮尽兵绝,又毫无外援,睢阳城被攻破,张、许二人以身殉国。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张、许的英雄业绩没有得到李唐王朝的正确评价,反倒屡遭诬陷和诋毁,并且延续五十余年。直至终于演变成张、许的后代子孙居然对簿公堂。韩愈有感于此,出于为英雄辨诬、正名的义愤,写下这篇后叙。2、请分别概括张巡、南霁云的个性特征。答:张巡:博闻强记,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3、请根据文中关于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的描述,分析许远其人的个性特点。答:许远:为国让贤,宽厚谦和。4、

17、请结合文中多处应用侧面烘托手法的段落,谈谈你对侧面烘托手法的理解。答:作者还多处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贺兰进明的部署居然为南霁云拔刀断指的壮举所触动,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又如韩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深情追忆当年南霁云抽矢射塔之处。这些都从侧面烘托了南霁云英勇坚贞的形象,点明其深入人心,人所共仰的程度。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多侧面地刻画英雄人物性格的特征,同样起到了为英雄辨诬,为议论主题服务的作用。5、请结合文中谈谈你对“以论传人”的叙事、议论方法的认识。答:本文前半部分侧重议论,后半部分侧重叙事。两个部分有着内在联系;前者议论为后者的“纲” ,后者叙事是前者的事实佐

18、证,两个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1、分析课文,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本文通过记述作者游历西山的感悟,借“始得”两字,来突出作者在西山“卓然特立”的形象上找到自我精神境界写照时的喜悦与超脱之感,强调自己虽遭贬谪,仍坚持独立特行,清白自傲的品性与操守的信念。2、本文是如何以侧面烘托得手法写西山形胜的?答:作者不正面描绘西山,而已三个小层次来侧面烘托西山的高峻。 “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写在西山之巅,目极数州,一览无余,视野极为广阔;“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写四周山川景物的大小、远近,无所

19、逃遁,历历在目;“萦青绕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写水天之际,山水与高天浑融一片的色彩、形态,穷妍尽态,一目了然。这三个层次的描写都烘托出了西山峭拔挺立、凌云高耸的雄伟气势。3、根据本文结构和表达的特点,谈谈你对铺垫手法的理解。答:本文在极写未得西山之前,写了作者为排遣遭贬谪被流放的郁闷心情,而遍游永州城外的山水胜地,却不得解脱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登西台恸哭记 谢翱1、作者在本文中两处提到他的父亲,这与文章题旨有何关系?答:因不敢明言所哭泣的对象而有意隐约其辞,与文章题旨没有必然联系。2、本文是如何以叙事来写情的?为何说它写得情景俱在,曲折深沉?答:文章记登西台哭祭文天祥的经过,详细叙述了

20、时间、地点、景物以及哭而复歌、长歌好恸的情景,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文天祥沉痛的悲悼之情,寄托了深切的亡国的哀思。尤其是文章第二层,细致入微,真切感人地记述了作者西台恸哭的全过程。综上所述,文章在叙事中抒情,寄情于具体而郑重的叙述之中,写得情景俱在,曲折深沉。3、为什么说文章最后一段具有深化题旨的作用?答:结尾一段自叙著述之意,表达写作本文的用心,看似与正题无关,去曲折表达了作者有余不尽的故国兴亡之感,有深化主题的作用。徐文长传 袁宏道1、文章结尾说“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这一段话又何含义?答:表达了作者对徐渭平生牢骚困苦,以至失意癫狂的深切同情。同时,体现

21、了晚明提倡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也给徐渭这一人物形象平添了浪漫的光彩。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说明它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答:作者为徐文长立传,既沿用“以事传人”的笔法,更注重“以论传人”。文章中作者点到徐文长其人才华横溢时,即以作者自己当年阅读徐文长诗文作品的独到感受和体会来加以侧面烘托。作者又说“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这一大段文字笔酣意足,痛快淋漓,真切地反映出徐文长诗文的风貌。3、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徐渭其人的认识。答:有才不幸体现时代精神故乡的野菜周作人1、作者如何描写故乡的野菜?从中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1)本文选取故乡的野菜

22、: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为描述对象,平易亲切地叙述了浙东故乡的风情民俗,在平淡自然的叙述中流露出作者对于儿时生活的追怀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文章起笔扣题,作者在点明出生地浙东故乡的同时,阐明自己的故乡观。第二自然段描绘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荠菜,穿插童谣与典籍记载,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作者接着又想到与荠菜同为春天七草之一的黄花麦果,细致描绘其形状,引述儿时遥谚,介绍故乡民俗。在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详细介绍了故乡的另一种野菜紫云英,引证日本俳句大辞典的相关记载,结合故乡上坟民俗的描写,传递出浓郁的乡土气息。(2)本文选取故乡的野菜: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为描述对象,作者对于儿时生活的追怀和对故

23、乡的思念之情。穿插童谣与典籍记载,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引述儿时遥谚,介绍故乡民俗。2、周作人散文创作的艺术启示是什么?答:周作人散文往往知识性与趣味性兼融,在娓娓而谈中,信手拈来书本上的知识,或是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常识,自然穿插于文中,写得异常详细而又津津有味,让人获得科学的知识与审美的熏陶。周作人学贯中西,知兼雅俗,他的散文有博学的根底。作者观察准确,描写细腻,行文书徐自在,娓娓道来,充满了闲情逸趣。废园外巴金(1)作者在作品中诉说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作者想要表达一个怎样的思想主题?答:1941年8月14日,日本侵略者的轰炸机轰炸了昆明。炸毁了花园,夺去了一个青春少女的宝贵生命,这样一个人间惨

24、剧。作者想要表达对于侵略者战争罪行的强烈控诉和对于和平家园的强烈渴望。(2)作品中对于“红花绿叶”的描绘是独具匠心的。试加以阐释。答:园内楼房的毁坏与炸塌了的围墙,和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构成了一幅极不和谐的自然环境;那依旧摇曳在晚风中的花朵,与被敌人的炸弹夺走生命的少女,又形成了强烈而又鲜明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作品的深刻主题。(3)你认为作品中的废墟描写有哪些作用?试结合课文进行分析。答:透过“我”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一座在战火中成为废墟的花园:园中的绿叶红花依旧,绿叶欣欣向荣,红花开得正好,然而楼房毁了,屋瓦震落了,楼前一排绿栏杆还遥遥晃晃悬在架子上。园里的主人,那个青春少女的生命,也被

25、埋在了泥土里。这是“太阳旗的空中武士”的暴行,莲花朵也在为这一幕少女被窒息的人间惨剧而叹息、悲戚!作者以此表达自己强烈的爱憎情感。九歌。国殇屈原(1)清代学者戴震说国殇 “通篇直赋其事” ,你对此事怎么看的?答:通篇全用赋体,诗人以“直赋其事”的手法,通过对战斗中各种细节的敏锐捕捉和清晰描绘,再现了血泪交迸,惊天地而泣鬼神的战争场面,渲染了浓烈的悲剧氛围,刻画了楚国将士们勇武不屈的英雄形象。(2) 国殇表现了楚国将士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种精神与诗人自己的情怀有什么联系?答:这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将士们毫不畏惧,奋勇争先,不甘屈服,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答:这种精神寄托着他对祖国

26、复兴的期望,洋溢着澎湃的爱国热情。短歌行(其一)曹操1、这首诗主要表现了曹操哪些方面的思想感情?答:作者叹息时光流逝,伤时念乱,求贤若渴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想在乱世中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积极奋发的精神。2、引用诗经成句和运用典故对表现这首诗有何作用?答:引用典故,前两者不尽把作者思贤若渴,礼遇贤士以及想借助贤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得酣畅淋漓,而且这种古朴典雅与全诗语言质朴无华的本色极相谐洽,浑然天成,丝毫看不出是引用和用典。3、诗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兴手法?试说明其喻意。答:“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将自己渴求的贤才比喻为皎洁明亮的月光;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

27、树三匝,何枝可依” ,则以因月明星稀而惊飞别枝的乌鹊,比喻身处乱世尚难找到自己的可信赖、依托的圣主明君的贤才。山居秋暝王维1、为什么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试以山居秋暝为例,作具体分析。答:该诗最显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 。整首诗的景物描写,犹如一幅极其简淡朴素的白描,勾画简约,却画意盎然。其次是笔法错落有致。颔联上句写所见,下句写所闻;颈联则上句写所闻,下句写所见。见中有闻,闻中有见,视听结合,动静相衬。颔联上句写月光,目光由远及近,下句写清泉,目光由近及远。颈联上句由隐而显,下句则由显而隐。场景交叉转换,穷极变化,极富诗情画意。2、这首诗在描绘景物上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特点?答:本诗描

28、绘景物纯用白描写意,轻描淡写,笔致简约,以形写意,若有绘饰,也是略加点染,意到即止。整首诗不仅画意然,而且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春望 杜甫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该诗描写了诗人身陷长安时所见的一片荒凉景象,抒发了忧时伤乱的感慨,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思念家人的情感。2、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你采用哪一种?答:“感时”二句:“感时”与“恨别”互文见义。意谓由于感时恨别,见悦目之花反而流泪,听赏心鸟鸣反而惊魂。一解:困惑时,花亦溅泪;因恨别,鸟亦惊心。3、说说尾联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刻画所起的作用。答:尾联以诗人自我形象的描写,突出了满头白发日渐稀少、却还因满腹

29、忧愁频频搔首的细节,更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忧思深广、郁结。泊秦淮 杜牧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意旨?答:这首诗写的是客中偶感。在婉曲清丽的风情、人物描写中流露了诗人对国事的隐忧,同时也对那些沉迷于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2、请你谈谈这首诗的艺术构思。答:此诗构思细密,精巧,逻辑性极强。“烟笼寒水月笼沙”中,两个“笼”字把“烟” 、“水” 、 “月” 、 “沙”四者和谐的溶合在一起。如“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就起着承上启下,网络全篇的作用。钱四字“夜泊秦淮”既照应了诗题,又点出了上一句景色的时间、地点。后三字“近酒家”更启开本诗主旨。因为“近酒家” ,才引出“商女” ,

30、 “亡国恨” ,“后庭花” ,因而引发了诗人深沉不尽的感怀。3、此诗点出后庭花这一乐曲有何寓言?答: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而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关山月 陆游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诗人借用乐府旧题,抒写现实感慨,尖锐地批判了南宋统治者对敌妥协投降的态度,表达了守边战士报国无门的愤懑和沦陷区遗民渴望恢复的心情。2、请谈谈这首诗是如何紧扣题目进行创作的。答:诗人紧扣诗题“关山月”,以照临关山的月光来凝聚同一时间、不同地域

31、的三个场景,用鲜明对照的手法写了“关山”内外三种人物在“月”下的不同境况和感情。3、试分析这首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答:在这首诗里,统治者不修战备,偷安欢乐和广大人民报国无门,切望恢复,悲愤绝望相对对。对比手法的运用,充分揭露了南宋统治者奉行的投降政策所造成的严重恶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尖锐矛盾,表现了作者的爱憎感情。4、请分析“关山”之“月”在全诗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答:全诗以“月色”贯穿全篇,诗人紧扣诗题“关山月” ,以照临关山的月光来凝聚同一时间,不同地域的三个场景,用鲜明对照的手法写出了“关山”内外三种人物在“月”下的不同境况和感情,就使不思,战备的统治阶级,空掷岁月的戊边战士,渴望恢复的中

32、原百姓融为一体,构成关山月夜的全景图。再别康桥徐志摩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答:它表达了诗人再别康桥时对母校剑桥大学那一份深深的感念和深深的眷恋之情。2、请找出这首诗中的比喻句,并指出它们在诗中的作用。答:第 2 节描绘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的情景。夕阳照射中的柳树,如同镀上了一层金色,妩媚娇艳。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水中,就像一位娇艳美丽的新娘。于是诗人感到在水中荡漾的波光艳影,就荡漾在自己的心头,浸透诗人无限欢乐和眷恋之情。第 3 节,描写康河的水草。水草绿绿的在柔波中招摇,就好像有意向诗人招手示意。诗人深受感染,情不自禁地愿意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承受清波的抚爱。 “招摇”二字

33、,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甘心”二字,贴切地传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3、这首诗主要有哪些艺术特点?答:诗人善于捕捉形象,且把感情熔铸于形象之中,创造出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意境。全诗分七节,每节四行,排行参差错落而又有规律,首尾两节呼应,章法整齐而又灵活多变,具有建筑的形式美;诗中节奏鲜明,每行大体三顿,音调和谐,抑扬顿挫,回环往复,富有动人的音乐韵律美。此外语言华丽轻盈,动情自然。多用比喻、象征手法也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4、请谈谈这首诗开头和结尾的作用。答:先实写诗人独自悄悄来到康桥作别的情景,连用三个“轻轻的” ,在轻盈跃动的节奏中透露了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托出了缓步飘然

34、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末尾一节呼应开头,用夸张的手法,再次表达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深情。 “云彩”本来就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偏说“不带走一片云彩” ,钟爱、惜别之情浓烈真切。两节在节奏、句式上都是一致的,只是将“轻轻”变成了“悄悄” ,融入了更多的浓得化不开的离别之情。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1、谈谈本诗层层递进抒发情感的特点。答:全诗一至四节层层递进,表现了祖国由苦难到新生、诗人由迷惘、深思到沸腾直至奉献自我的过程,情感逻辑层次清晰。诗人从不被常人注意的平凡事物中去发现美,精心选择“老水车” 、 “矿灯” 、 “路基” 、 “稻穗”等具体的事物,将其排列起来,创造出了一

35、个极其典型化的诗歌意境,突现了祖国的贫困、落后,抒发了悲哀、痛苦的感情,这是历来歌颂祖国的诗歌中所没有的。另外全诗四节,用了四个意象群,层层递进组合,不仅表达了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而且表达了从迷惘到沸腾的青年一代特殊的感情历程和共同心声。2、全诗每节结句好基本相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形式上的整饬之美。3、本诗是如何用密集的意象群塑造祖国形象的?试分析之。答:第一节,诗人选择一系列典型意象,描绘出一个贫困、落后、停滞的祖国母亲形象,抒发了悲哀、痛苦的心情。诗人连用五个极普通又具有特征的事物“破旧的老水车” 、“熏黑的矿灯” 、 “干瘪的稻穗” 、 “失修的路基

36、” 、 “淤滩上的驳船” ,分别从农业和工业生产方式的原始、落后,大众生活的艰辛,劳动条件的恶劣,整个国民经济的艰难、停滞等方面,概括了祖国长期以来的贫穷落后的状态,使人们仿佛听到祖国母亲疲惫的呻吟,看到祖国母亲被纤绳深深紧勒着的艰难与痛苦。第三节,诗人调转笔头,连用一组崭新的意象描绘了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抒发欣喜不已的激动心情,感情由低沉叹息转为亢奋热烈。 “簇新的理想” 、 “雪被下的古莲的胚芽” ,比喻新的希望终于破土而出;“雪白的起跑线”赞美了新征途的开始;“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预示祖国美好的未来。一切都充满了希望,祖国的明天将更加美好。虞 美 人李煜1、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

37、的感情?我们对其应如何认识与评价?答:表达作者亡国之君的悲叹和今昔之感,曲折地表达了痛不欲生的绝望之情,历尽沧桑的哀痛。2、试析“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深层寓意。答:以“春花秋月“为借代的绝望的心声。3、分析本词比喻的妙处与特点。答比喻贴切生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是以水比喻愁的千古名句。它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愁思用滚滚东流的满江春水作比,使愁思变得形象可感,生动真切。愁思之多,如茫茫春水;愁思之长,如春水奔流,永不停息。雨霖铃 柳永1、本词怎样围绕离别,层层铺叙?答:词的上片描写情侣临别之际的场面和情景。开头三句交代背景和气氛,以寒蝉、黄昏、秋雨渲染送别的环境。接下四

38、句,就能缠绵委婉地透露出离人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和越发难舍难分的情景。正烘托出离人空虚、寂寞和茫然的心境。下片设想别后情景,伤别而适遇清秋,更增感伤。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真是句句写景,句句动情,委婉曲折,含蕴不尽。接下四句转而言情,层层推进,使上下一气贯注,浑然一体。2、为什么说“今宵酒醒何处”三句是代表柳词风格特点的名句?答:下片设想别后情景,伤别而适遇清秋,更增感伤。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此一“愁”字既关景,更关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景中含情,向来被视为最能代表柳永词风格的名句。远行人无疑只能借酒浇愁,一旦酒醒无异愁醒。此时放眼四望,既不知

39、身处何处,又形只影单, “晓风残月“时分的景象还特别凄清,更令人黯然魂消。真是句句写景,句句动情,委婉曲折,含蕴不尽。3、说说点燃手法在本词中的运用。答:“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两句用点燃的手法,以“念去去”点明此一去山高水长,人别离冷落凄清,以“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渲染离情。南行千里,烟波浩渺,楚天空阔,而行旅孤单,前路难卜,如此情景相融,自然遇合,正烘托出离人空虚、寂寞和茫然的心境。水龙吟 辛弃疾1、试分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典故的含义与作用。答:连用典故,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一是用张翰感秋风思家乡鲈鱼的典故,表示自己的家乡已被金人占领,有家难归;同时,自己有志报

40、国,也不能辞官归隐。二是用刘备鄙视许 求田问舍的典故,表示自己决不追求个人私利,要象刘备那样,以国事为重。三是用恒温感伤岁月流逝的典故,表示时光流失,挽救国家危亡的壮志难以实现,虚度年华的悲哀。叠用典故,使词显得含蓄而耐人寻味,且增大了词的容量,短短几句话就表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2、结合本词上片词句,谈谈情景交融的手法及其作用。答:上片写景抒情,借纵览秋色和刻画自我形象,抒写悲愤难抑情怀。词人一开篇就以遒劲的笔力扫描出登高望远的秋光水色,展开一个阔大的境界,渲染高远的气氛:“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极目南天,辽远空阔,天高云淡,秋水无际。这几句扣紧江南秋季特点,但此时此际的词人面对天

41、高水长,应有所寄托。联想朝廷对自己的猜忌与冷落,他似以写景探路胸怀:对江山社稷,对恢复大计,一片赤胆忠心,坦诚如天,清白如水。然而,回首北顾,与南天无边秋色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北国半壁江山的不尽悲凉。词人采用拟人化手法移情于景来加以描写。先以“玉簪螺髻”比喻隔江相望的美丽河山。这些沦陷的山山岭岭,在词人眼中似在“献愁供恨” ,倾诉被分割、被奴役的仇愁怨。接着,再以富于象征意味的形象,寄托触景而生的悲情。词人的心愿和山河破碎的现实,两相撞击,激出了词人的自觉自省。楼头落日,令人联想南宋国势衰颓,每况愈下。孤雁哀鸣,既传达词人无助的苍凉,也蕴涵着北方移民无望的哀怨。江南游子又是词人南归漂泊、无所着

42、落的身影。这几句,景、物、人的描写表现出浓厚的主观色彩,情景交融,突出游子孤寂、无援的感觉。3、体会词中下片词人的感情,分析其独特的抒情方式。答:下片,词人述怀言志,借历史人物抒发抱负和感慨。三个典故的叠用,表达了丰富复杂的情感内涵,词人不想效法张翰急流勇退,更羞于与庸俗自私的许汜为伍,只有桓温时光流逝的感叹激发起他强烈的共鸣。三个典故,曲折地表达了词人渴思报国、满腔热血横遭压抑的痛苦和激愤,层层推进,笔势浩荡,将词人深挚的感情表达得回肠荡气。前赤壁赋 苏轼1、本文表现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

43、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2、文章是如何逐层深入地揭示主旨?答:文章紧紧围绕赤壁的风、月与水这三个自然意象所给人带来的感悟和启迪,分三个层次来表现作者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赤壁,饮酒赋诗,沉浸于秋景之中,身心被荡涤得澄净通明,飘飘欲仙的快乐心情油然而生:然后凭吊风云人物的成败,慨叹英雄如曹操=草莽如自己的难以永远拥有这一份澄澈、安宁,而悲哀宇宙无穷,生命短暂,流露苦闷的心情;最后通过水与月的譬喻,探讨人生与宇宙的哲理,表现了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3、本文的“主”和“客”分别代表了作

44、者思想的哪两方面?答:作者心中因遭到沉重挫折而产生消极、悲观、苦闷哀愁的情绪,由客观景象感悟到应该具备的潇洒超逸、旷达乐观的情怀。4、请结合实例谈谈本文是如何做到情、景、理三者的有机结合?答:如第一段写秋景,先描绘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优美画面,再由眼前的美景触发“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而水、月、风这些景物又是下文说理的张本。第二段“客”的议论,经“羡长江之无穷”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长终”扣住月,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紧紧结合自然景物来说理,表达出“客”的消极、悲观。第三段,先用“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来针锋相对,继而以水和月作譬喻,说明事物有“变”

45、与“不变”两重性的哲理。作者用“江上之清风” 、 “山间之明月”这些自然界美好的景物,来表明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全文写来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议论赋予了景物以深刻的哲理内涵;全文又使哲理呈现生动可感的形象,同时又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这样,将情、景、理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风 波鲁迅1、概括作品的主要思想。答:通过辫子的风波,以小见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封建帝制余孽还在向农民肆虐,农民还处于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之下,愚昧落后,冷漠保守,缺乏民主主义觉悟。这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能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2、分

46、别概括赵七爷、七斤、七斤嫂、九斤老太等人的性格特征。答:赵七爷是一个不学无术、善于韬晦、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七斤是愚昧无知、麻木迷信、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七斤嫂是一个尖刻、浅薄、无知愚昧的落后农民;九斤老太是个固执保守的落后农民。3、就文中刻画赵七爷、七斤等人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说明其表现作用。答:小说在刻画赵七爷时典型地用了以下几个小细节描写:“革命以后,他便将辨子盘在头顶,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 。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揭示了,赵七爷在辛亥革命胜利后不愿意把辫子剪掉而是盘在头顶,这辫子实际是赵七爷封建观念的象征;并且常常叹息说赵子龙在世天下就不

47、会乱到这地步了,这分明是反对辛亥革命,顽固地维护封建统治。这个细节揭示了封建遗老赵七爷的反动本性。赵七爷的宝蓝色竹布长衫是不常穿的,只在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的时候穿,这一细节描写揭示了赵七爷凶险的性格特征,换地坐了龙亭,这是对他有庆的,而对七斤,是有殃的。因而逐步长衫的描写揭示了这个任务不仅反动而且凶险的性格特征。小说对七斤的细节描写:“从他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 ”这里写七斤是村子的“出场人物” ,

48、但他知道的净是一些迷信、荒诞的怪谈。这一细节揭示了七斤无知落后的一面。“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的宣告似的,耳朵里瓮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这一细节描写的是七斤再听了赵七爷的质问“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以后的反应。仅仅一个横行乡里的赵七爷的文化,就使七劲像受了死刑宣告似的,以为无可挽回,这充分表现了七斤的愚昧,脑子里没有一点点民主主义意识。作者通过这两个小细节就把七斤无知,愚昧,落后,毫无民主注意觉悟的个性特征生动地刻画出来了。4、九斤老太的口头禅说明了什么?答:九斤老太的口

49、头禅是“一代不如一代” ,她的这个口头禅说明她是一个不满现实、向往过去、顽固的保守派人物。5、简析小说开头及结尾处场面描写的作用。答:小说开头对于场景的描写充满了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而且以其场景的恬静跟结尾相呼应,对辫子风波的波澜起伏起到了对比、衬托作用。结尾写风波过后,一切都恢复了风波前的老样子,农民仍然浑浑噩噩地生活在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之下,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启示我们要想革命成功,必须唤醒民众。6、试从小说结尾关于六斤变化的描写,谈谈这个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答:六斤的新近裹脚说明封建意识依然统治着中国农村,又延续到下一代农民的身上。断 魂 枪老 舍1、请从沙子龙的镖局改成客栈一事理解本篇小说的时代背景。答:小说的时代背景是晚清时期。帝国主义列强用洋枪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长期以来闭关锁国、老大自居的旧中国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资本主义现代物质文明震撼着古老中国的传统生活和传统文明, “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 。2、分析沙子龙的复杂心态,概括其性格特征。答:沙子龙有威震西北的“五虎断魂枪”的绝技,但时代改变了,他只好将自己的镖局改为客栈,白天不谈武艺,只有在夜深人静独自练一练“五虎断魂枪” ,我们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