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园教师在美工区角活动中的地位角色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一种介于正式的教育活动和宽松的自由活动之间的非正式的教育活动,是幼儿园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的兴趣、需要而创设的具有操作性和探索性的环境,在较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幼儿可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在动手操作中与材料相互作用,从中获得直接的经验,发展能力和个性。由此可见:区域活动有着集体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价值功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那么,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怎样做才能体现纲要的精神呢?应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才能进一步突显幼儿在区域活动
2、中的主体地位?我们结合对纲要的学习进行了一些思考。一、区域活动开展前的教师角色定位。1、创设者任何一个年龄班区域的策划与布置,都离不开教师,教师是本班区域活动的最重要的创设者。在区域活动之前,教师应就本班开设哪些区域?场地如何安排?区域如何布置?投放什么材料?作细致周密的思考。我班在创设各区域时,主要依据以下几点:(1)各区域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可以用长条桌、玩具柜等隔开,使区域之间互不干扰,同时也不影响幼儿的交流与学习。如我班的数学区和美工区、语言区和建筑区之间用玩具柜隔开,既起到划分区域的作用,又能摆放幼儿需要的材料。 (2)各区域能容纳一定数量的幼儿。如我班创设的每个区域,至
3、少能容纳 56 名幼儿同时进行活动。全班一共有 67 个区域,能满足全班幼儿同时到区域活动的需要。 (3)各区域的环境布置要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是以幼儿的年龄特点作为依据的。例如我班在“运动小精灵“ 主题中布置区域,就以主题活动为外线,以大班幼儿数学学习内容为内线。数学区是将贴有数字的球倒序排列;美工区张贴多种特征的小朋友运动图片,幼儿可按不同特征对小朋友进行分合;展示区是将各种运动器械分类摆放;建筑区则可以统计体育馆用哪些几何形体构建,每种有几块2、设计者这里的设计者专指对各区域中内容、材料的思考设计。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内容选择恰当,材料设计巧妙,这个区域一定会深受幼儿喜爱。我班
4、设计区域内容与材料时注意到:(1)内容有别于集体教学活动。一些集体教学活动已经进行过的内容,我们尽量避免再在区域中出现。即使是幼儿特别感兴趣的内容,我们也要让它有所变化才投放到区域中,让幼儿感到这是他没有接触过的,保持他的新鲜感。如幼儿用各种形状的图形片拼贴出运动小人后,我们在美工区提供了一样大小的三角形片让让幼儿拼贴,进一步增加了活动难度,激发幼儿参与兴趣。 (2)注重材料的“三性“ 。一是有“可操作性“,只有能让幼儿动手的材料才是他们喜欢的。如我班区域中的材料,有的可以分一分,有的可以拼一拼,有的可以捏一捏,有的可以画一画只有幼儿进了区域,他的小手都可以动起来;二是有“层次性“ ,要让不同
5、发展层面的幼儿在本区域中都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的材料。如在“ 社区是我家“ 主题中,幼儿制作 “社区小报“,我们便在美工区提供剪好的图片、破旧图书画面、完整的报纸图片版块等不同层次的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剪的能力、粘贴的需要进行选择;三是有“可变性 “,一样东西玩时间长了都会令任何人感到乏味,更何况是孩子,因而材料本身或其玩法应能变动。如下棋活动是大班幼儿的最爱,但总是一种棋面会引起幼儿的操作疲劳。我们便制作了一个简单的纯数字棋面给幼儿玩,进入“运动小精灵“ 的主题,就让幼儿画运动的小图片贴在棋面上,进行“ 社区是我家“的主题,便换上社区图片,到了“我要上小学 “主题,更换成上小学的图片,然后再根
6、据各图片内容决定进退,这样幼儿玩起来总是兴趣盎然。 (3)材料投放要适宜。对幼儿感兴趣的材料,教师可以多投放一些,对幼儿不感兴趣的材料,教师可以少投放一点或不投放。 (4)规则简单明了。对于每个区域及各区域中材料的操作,教师要有明确的规则要求。这样才能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共同制订规则。二、区域活动开展中的教师角色定位1、观察者蒙台梭利曾对观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作过精辟的论述:唯有通过观察、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的成长需要。我们认为,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应该首先是一个积极的观察者。观察的目的是了解所创设的区域活动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需要
7、?是否起到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了解区域下一步如何发展?了解幼儿还需要什么?教师可以给幼儿什么样的指导?例如我班开学第一周时,我们观察幼儿参与各区域活动情况,发现去语言区的幼儿不少,但玩的时间长的幼儿不多。通过进一步观察,我们了解到这是因为语言区提供的一些塑料小方凳幼儿坐时间长了会感到累。于是我们便调整了语言区的场地,为语言区铺上了塑胶垫,幼儿可坐可躺可靠着看书将故事,快乐极了。语言区一跃变成了选择率最高的区域。2、引导者班级开设的区域中,既有幼儿十分感兴趣,争着要玩的,也必定会有幼儿不怎么喜欢的。此时教师便十分关键,她的作法将关系到幼儿能否在区域中得到全面发展。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引导:(1
8、)明确活动玩法。有些幼儿不喜欢的区域活动,是因为其操作程序或规则较多,幼儿不是十分明确。我们便请个别会操作的幼儿上来介绍,让每个人都清楚它怎么玩,为他们扫清选择时的心理障碍。 (2)鼓励群体。我们在每个区域里,都贴上一张活动记录表,将一些重点的区域活动内容,或幼儿兴趣不大的活动内容记录在上面。然后奖励给每个主动去玩这些区域的幼儿一张小贴画,让其贴在记录表上。鼓励大家去找能得到小贴画的活动玩一玩,大大增加了这些区域的人气。 (3)个别鼓励。早晨、下午人少的时候,我们都会去看一看区域中的记录表,了解幼儿选择的情况。对于极少到某一区域去的幼儿做到心中有数,利用单独交流的机会,鼓励他去,或教师和他一起
9、去。努力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能全面发展。3、参与者区域活动是幼儿的实践操作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相比,其自主性更为凸现,这无疑需要教师对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技巧把握更为巧妙。我们认为,教师应参与到活动中,在与幼儿一起玩的过程中进行隐性的指导,以最小的干预换取幼儿最多的活动。如何把握好指导的“度 “,我们首先从观念上的改变,不把自己放在“指导者“的位置,而是放在了“ 参与者“ 的位置。我们的参与,主要解决几个问题:( 1)纠正幼儿活动中的错误。如:月月在数学区域中做加减速算,有错的题目没有发现。我便对她说:“我们一起来做,好吗?“月月答应了,做完以后,我们交换检查。我指着她做错的题目说:“你再算算看
10、这题好吗?“月月再一次计算时便发现它们是错的,自己把它给改了过来。 (2)解决区域中的矛盾。如:添添在建筑区玩的时候,将小远的建筑碰倒了,两人为此争执起来。我拿了一辆小汽车走过去,装做吃惊又为难的样子说:“高速公路还没有建好?我的车该在哪儿呢?“ 两个小朋友气呼呼地向我告状,我说:“小建筑师们,先让我们把路面清理出来,让汽车开过去,要不然会塞车的。你们的事呆会儿再讨论好吗?“两人点点头,一起动手收拾。等到区域活动快结束时,两人又合作搭了一座绕城公路,先前的不愉快早淡化了。 (3)因材施教。如:然然平时不喜欢用剪刀,为了能做一份毕业礼物送给好朋友,他坐到了美工区里。我也跟了进来,向他了解:“ 打
11、算做什么?“ 当得知他在做小报和做纸球之间举棋不定时,我帮他分析:“ 做小报是剪方形图片,做纸球要剪圆形纸。你觉得剪哪个你更有把握点?“然然选择了做小报。在他剪了几张方形图片之后,我又向他推介了一张圆形的图片:“这张图片好漂亮,把它放到你的小报中,好朋友一定喜欢。“最后,然然比较成功地剪下了圆形图片,他拿着图片,腼腆地低着头不停地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三、区域活动开展后的教师角色定位1、倾听者纲要要求:教师要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交流讨论当天的活动。这时,我们把自己放在一个倾听者的位置上,鼓励幼儿来讲述活动,表达感受,提出问
12、题,同时接过幼儿抛来的球,将它转化为幼儿容易接受的方式再抛给幼儿,引发幼儿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继续突出他们的主体显性地位。例如甜甜在交流时提出智力区的棋和拼图要占较大的桌面,大桌子不够的问题。我便启发幼儿:哪些区域可以用长条桌?哪些区域可以用塑料方桌?让幼儿来调整个区域的桌子,既满足智力区的需要,又不影响其它区的活动。我们还经常让发言者站在教室的最前面,教师则坐在幼儿中间,使幼儿感受被关注和被尊重,自信心油然而生,表达的热情更高了。2、评价者纲要第四部分谈的就是教育评价,足以证明评价在当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们的评价,是在纲要指导下进行的教师、幼儿、家长、幼儿园管理人员和其他教师共同参与
13、的评价,是围绕幼儿发展、教师成长进行的过程性动态评价。在评价中我们集园部、家长的反馈信息、幼儿的行为表现、教师的观察记录,分析以下问题:区域设置、内容、材料是否合理?是区域本身要作调整?还是教师的指导策略要做调整?幼儿是否获得发展?教师是否获得经验?这样的分析,对教师、对幼儿、对开展区域活动、对提升教育能力都有质的帮助。3、支持者教师的支持,是教育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会突发这样、那样的奇想,这些想法可能在当时的区域活动中实现不了。活动结束后,教师应作为一个支持者,支持幼儿有创意的想法,鼓励他为实现自己的想法收集材料,必要时教师也应该帮助幼儿共同准备。例如:婷婷在我班在展示区里欣赏同伴用纸盒制作的小区配套设施。她看过来,数过去,发现小区里少了牛奶站,评价时她提出要做一个牛奶站。我们对她的想法表示了支持,并让她到美工区找材料。她觉得材料都不满意,于是我们又带她到其他班去找,又发动小朋友回家找。第二天,她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材料,在区域活动时动手做了起来。从实践中我们日渐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角色定位将直接影响到区域活动的效果,影响到幼儿在区域中主动建构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按照纲要的基本要求,对自身在区域中的角色定位进行调整,才可能在实际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主体发展,关注幼儿的需要,才可能真正对幼儿发展产生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