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型16散文探究题: 关注主题意蕴,注重情感体验,-2-,【考点考情】 从考点看,散文的探究有三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从常见的设题角度看,上述三点落实在题目上,分别是:意蕴式探究、标题式探究、情感体验式探究等。,-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三幅画宗璞戊辰龙年前夕,往荣宝斋去取裱的字画。在手提包里翻了一遍,不见取物字据。其实原字据已莫名其妙地不知去向,代替的是张挂失条,而连这挂失条也不见了。业务员见我懊恼的样子,说,拿走罢,找着以后寄回来就行了。我们高兴地捧了字画回家。一共五幅,两幅字
2、三幅画,一幅幅打开看时,甚生感慨,现只说这三幅画。三幅画均出自汪曾祺的手笔。,-4-,老实说,在1986年以前,我从不知汪曾祺擅长丹青,可见是何等的孤陋寡闻。原只知他不只写戏还能演戏,不只写小说散文还善旧诗,是个多面手。(20世纪)40年代初,西南联大同学上演家。因为长兄钟辽扮演觉新,我去看过戏。有两个场面印象最深。一是高老太爷过世后,高家长辈要瑞珏出城生产,觉新在站了一排的长辈面前的惶恐样儿。哥哥穿一件烟色长衫,据说很潇洒。我只为觉新伤心,以后常常想起那伤心。一是鸣凤鬼魂下场后,老更夫在昏暗的舞台中间,敲响了锣,锣声和报着更次的喑哑声音回荡在剧场里,现在眼前还有那老更夫的模样,耳边还有那声音
3、,涩涩的,很苦。老更夫是汪曾祺扮演的。,-5-,时光一晃过了40年。80年代初,钟山编辑部要举办太湖笔会,从苏州乘船到无锡去。万顷碧波,洗去了尘俗烦恼,大家都有些忘乎所以。汪兄忽然递过半张撕破的香烟盒纸,上写着一首诗:“壮游谁似冯宗璞,打伞遮阳过太湖。却看碧波千万顷,北归流人枕边书。”我曾要回赠一首,且有在船诸文友相助,乱了一番,终未得出究竟。而汪兄这首游戏之作,隔了5年清晰地留在我记忆中。1986年春,偶往杨周翰先生家,见壁悬画图,上栖一只松鼠,灵动不俗。得知乃汪兄大作时,不胜惊异。又有一幅极秀的字,署名上官碧,又不知这是沈从文先生笔名。杨先生则为我的无知而惊异,笑说:“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
4、”实在是的,我常处于懵懂状态,这似乎是一种习惯。不过一经明白,便有行动,虽然还是拖了许久。初夏时,我修书往蒲黄榆索画,以为一年半载后可得一张。,-6-,不想一周内便来了一幅斗方。两只小鸡,毛茸茸的歪着头看一串紫红色的果子,很可爱。果子似乎很酸,所以小鸡在琢磨罢。这画我喜欢,但不满意,怀疑汪兄存有哄小孩心理,立即表态:不行不行,还要还要! 第二幅画也很快来了。这是一幅真正的赠给同行的画,红花怒放,不衬墨叶,紧靠叶下有字云:“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临风亦自得,不共赤城霞。”画中花叶与诗都在一侧,留有大片空白,空白上有烟灰留下的一个小洞。曾嘱裱工保留此洞,答称没有这样的技术。整个画面在临风自得的恬
5、淡中,却有一种活泼的热烈气氛。父亲看不见画,听我念诗后,大为赞赏,说用王国维标准来说,这诗便是不隔。何谓不隔?物与我浑然一体也。,-7-,这时我已满意,天下太平,不再生事。不料秋末冬初时,汪兄又寄来第三幅画。这是一幅水仙花,长长的挺秀的叶子,顶上几瓣素白的花,叶用蓝而不用绿,花就纸色不另涂白。只觉一股清灵之气,自纸上透出。一行小字:为纪念陈瀓莱而作,寄与宗璞。 把玩之际,不觉唏嘘。谢谢你,汪曾祺! 瀓莱乃我挚友,和汪兄也相识。50年代最后一年,瀓莱与我一同下放在涿鹿县。当时汪兄在张家口一带,境况比我们苦得多了。一次开什么会,大家穿着臃肿的大棉袄在塞上相见。我仍是懵懵懂懂,见了不认识的人当认识,
6、见了认识的人当不认识。 瀓莱常纠正我,指点我这人那人都是谁;看我见了汪兄发愣,苦笑道,汪曾祺你也不认识!,-8-,瀓莱于1971年元月在寒冷的井中直落九泉之下,迄今不明缘由。我曾为她写了一篇水仙辞的小文。现在谁也不记得她了,连我都记不准那恐怖的日子,汪兄却记得水仙花的譬喻,为她画一幅画,而且说来年水仙花发,还要写一幅。 从前常有性情中人的说法,现在久不见这词了。我常说的“没有真性情,写不出好文章”的大白话,也久不说了。性情中人一定写文章,而写出好文章的,必有真性情。 汪曾祺的戏与诗,文与画,都隐着一段真性情。 三幅画放到1987年才送去裱,到1988年春节才取回。在家里翻手提包,那挂失条竟赫然
7、在焉。我只能笑自己的糊涂。(有删改),-9-,1.试就第三幅画的内容和意蕴,谈谈汪曾祺的真性情。,解析:此题考查探究文本的深层意蕴。作答本题,可从画作的具体内容入手,重点分析体现在画作中的人情之美和友情之真。如,水仙花“长长的挺秀的叶子”,象征着瀓莱超脱悠闲、固执脆弱但又宁折不弯的个性,表达了对瀓莱的理解;“几瓣素白的花”的清冷逼人,象征着瀓莱当年落井的凄寒,寄托汪曾祺对瀓莱的哀思;水仙花的“就纸色不另涂白”,象征着瀓莱天真、自然、尚朴的特性,表达了他对瀓莱的欣赏和怀念。宗璞曾作水仙辞纪念瀓莱,汪便主动作水仙画,共同纪念瀓莱,可见他对友人的体贴之情。,-10-,参考答案:水仙花“长长的挺秀的叶
8、子”,象征着瀓莱固执脆弱但又宁折不弯的个性,表达了汪曾祺对瀓莱的理解之情;“几瓣素白的花”的清冷逼人,象征着瀓莱当年落井的凄寒,寄托了他对瀓莱的哀思;水仙花“就纸色不另涂白”,象征着瀓莱天真、自然、尚朴的特性,表达了他对瀓莱的欣赏和怀念。得知宗璞曾作水仙辞纪念瀓莱,汪曾祺便主动作水仙画,共同纪念瀓莱,则又体现了汪曾祺对友人的体贴之情。,-11-,2.有人认为,文章所写内容并不限于三幅画,但以“三幅画”为题,远胜“汪曾祺其人”“我与汪曾祺”等标题,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解析:从结构安排看,以三幅画开篇,以三幅画结尾,全文是围绕“三幅画”构思的;从技巧运用看,写演戏和作诗是为写三幅
9、画做铺垫的,三幅画是文章着力表现的对象;从主题表现看,以“汪曾祺其人”或“我与汪曾祺”为题,可以表现多种主题,范围过大,不易突出“真性情”的主题;从意境设置看,“三幅画”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而“汪曾祺其人”或“我与汪曾祺”过于直白,一览无余。参考答案:文章以三幅画开篇和结尾,是围绕“三幅画”构思的;汪曾祺的“真性情”主要是通过三幅画而得以表现的,写演戏和作诗是为写三幅画做铺垫的;以“汪曾祺其人”或“我与汪曾祺”为题,可以表现多种主题,范围过大,不能像“三幅画”那样突出“真性情”的主题;“三幅画”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而“汪曾祺其人”或“我与汪曾祺”过于直白,一览无余。,-1
10、2-,-13-,一,二,三,一、意蕴探究:明确命题方式,了解探究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发掘高考所选散文往往意蕴丰富,这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其深刻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往往是命题者关注的探究点。,-14-,一,二,三,意蕴式探究题的出题切入角度具体如下:,-15-,一,二,三,-16-,一,二,三,“意蕴式探究”应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探究:,-17-,一,二,三,例1(2015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比邻而居王安忆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
11、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18-,一,二,三,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
12、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19-,一,二,三,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
13、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20-,一,二,三,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
14、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21-,一,二,三,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
15、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有删改),-22-,一,二,三,读文有道:1.抓文本内容从题目看“比邻而居”,写邻里生活,谈生活艺术。从内容看生活方式不同,有认真的,有随意的,五颜六色,大家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但也有共同点。2.理文章思路文章从自家装修采用公共烟道谈起,
16、写了不同人家的油烟气味表现出来的不同生活方式和不同人家对生活的态度,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悟。,-23-,一,二,三,解题有法:1.审题目要点,-24-,一,二,三,2.找答题依据作品内容角度:端午到了,生活状态、风格迥异的各家在这一天却都弥漫着相同的艾草味,表明不同的生活状态也会有相同的生活内容。作品主旨角度:暗含着对以端午节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认同。在艾草香中,仿佛油垢也一点点消除,空气都被洇染成青色,艾草的熏烟将各种不同的生活状态都进行了升华,从象征意义看是各种生活状态互相交融,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一起,达到一种美好的平衡。3.用模板答题(根据文本能够想到的角度或层面)角度+角度+角度。,-
17、25-,一,二,三,整合答案: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26-,一,二,三,二、标题探究:理解含义,注意手法,体会情感一部好的作品,标题犹如画龙所点之睛。文学作品的标题直接影响作品内容的表达和阅读的效果。出色的标题往往与标题中词语的使用艺术和恰当使用修辞等手法密不可分。文学作品的标题不仅饱含着作者的种种情感因素,同时还能够深化主题思想,增强全篇的艺术感染力。标题探究的思考角度如下:1.先看标题的本义。包括词语的含义,是否点明写作的对象,是否概括了文章的主旨。2.思考深层含义。深
18、层含义包括:题目的结构、用到的修辞手法、与主旨的关系、与人物的关系等。3.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体察题目包含的思想与情感。,-27-,一,二,三,例2(2016北京高考)原文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见“结构思路”部分。解题有法:1.审题目要点,-28-,一,二,三,2.找答题依据标题与写作对象作者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生活,而老腔正是关中生活的提炼,饱含着关中大地的神韵,因此本文的题目中用“白鹿原”一词,体现了老腔与关中大地的联系。标题与主旨情感白鹿原是作者的代表作品,文中“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写出了作者曾为白鹿原没有写到老腔而遗憾,本文以“
19、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则带有弥补遗憾的意思,表现老腔对作者的影响与震撼。3.用模板答题理由+理由+理由。,-29-,一,二,三,整合答案:要点一:文章题目中的“白鹿原”,巧妙借用小说白鹿原的书名,暗指关中大地,点明了老腔生长的土壤。要点二:作者为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写到老腔而感到遗憾,以“白鹿原”为题有弥补之意,也暗含了对老腔的敬意。,-30-,一,二,三,三、体验探究:透读文本,把握主旨,联系现实,阐述认识体验式阅读是指读者进入文本的内部,感受作者的情绪,理解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欣赏作品的画面,链接生活或阅读经历,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或阅读快感,它是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因此,高考命题中,常有体验式探究
20、题目。对这种题目的解答,要走好三个步骤:第一步,读懂原文,提炼主旨,然后把主旨升华为一种人生哲理;或者就原文中的形象、事件或某一部分等升华为一种为人处世的人生感悟。第二步,明确观点,把总结的人生哲理或人生感悟充当答案的观点。第三步,结合文本、现实分析。结合文本分析观点在现实的体现之处,阐述自己的理解感悟。,-31-,一,二,三,例3(2015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头脑中的旅行彭程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
21、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32-,一,二,三,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力。他
22、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大海,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黏合的。,-33-,一,二,三,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
23、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在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鲁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至于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34-,一,二,三,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
24、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寒碜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退而
25、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35-,一,二,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
26、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人生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本文有删改),-36-,一,二,三,读文有道:1.抓文本内容从题目看“头脑中的旅行”,是谈论的中心,也是作者的主张。从内容看作者写古代交通不便、文人经济有限,常在头脑中旅行,接着写诗人善于在头脑中旅行、作家善于旅行,如波德莱尔和蒲宁。今天虽然交通便利,但我们也不妨像诗人和作家那样,借助想象,获得美的感受。2.理文章思路由古人善于想象引出观点:“在头脑中旅行”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接着以波德莱尔和蒲宁为例,说明想象是诗人和作家的特长;然后笔锋一转,提出今天虽然交通便利了,但“在头脑中旅行”依然是一种美好的享受。,-37-,一,二,三,解题
27、有法:1.审题目要点,2.找答题依据看探究对象“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要紧扣文本,提出自己观点。看文本内容找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3.根据要求作答观点+理由+理由+理由。,-38-,一,二,三,整合答案:(示例)(1)头脑中的旅行足以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缚不可避免,我们未必有条件、有能力踏遍万水千山。头脑中的旅行能超越现实旅行的局限,我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可以领会旅行的真正精神,领略远方的精彩。我们向往远方,实质上是为了摆脱平庸的现实,获得别样的生活体验。精神的漫游可以拓展生活中的诗意空间,令平凡的现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39-,一,二,三,(2)现实
28、中的旅行与头脑中的旅行各有优势,互相不可替代,二者互补,能够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百闻不如一见。条件具备时,我们不妨踏上旅途,去欣赏远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如果不具备实地旅行的条件,大可借助想象,在心灵世界中构建“第二自然”,感受远方的魅力。现实有限而想象无垠。头脑中的旅行能够使我们超越现实,突破束缚。真实与想象交融,头脑中的旅行就能为眼前的风景增色添彩,令现实的旅行更加富有意趣,从而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期待和向往,同时也使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丰富和提升。,-40-,一,二,三,(3)头脑中的旅行无法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现实中的旅行能够把我们带到真实的远方,在现场获得直接体验,而头脑中
29、的旅行毕竟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想象出的远方再美好也不真实,不能提供我们关于远方的准确的认识。一些细腻微妙的感受与体验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不可能通过头脑中的旅行得到,远方风景里动人的韵致,不亲眼看见,不亲身感受,就永远无法真切地体会到。远方,如果只能想象,不能亲至,将是巨大的遗憾。头脑中的旅行能否满足对远方的向往,与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没有善感的心灵,缺乏想象力,就无法想象充满魅力的远方,也就不能满足他对远方的向往。,-4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生命之灯逄金一在济南地图上,你一定能很快找到顺河高架路。它南北纵贯,状如一个发福中年男性的啤酒肚曲线。大约在这啤酒肚的肚
30、脐眼处,由东向西挺出如小火柴棒一样的一条街,那就是馆驿街。馆驿街是一条温暖的街。1987年夏天,我第一次来到济南。济南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大明湖,不是趵突泉,不是千佛山,不是泉城路,而是馆驿街。我至今还记得那次和父亲走过两个开满丰满荷花的大池塘,那荷花拥拥挤挤却高高兴兴的样子,荷花长得好像比我还高。站在街口,父亲一字一顿地念:“馆驿街,嗯,走走看。”,-42-,多么有意思的一个名字!“馆驿”,它带着古文明的胎记,带着汉字的神秘感,指向古代,指向了大多数当代人看不清的远方。“馆驿”让我想到“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的门下冯谖。孟尝君最初将他“置于馆驿”,不甚重用,后来冯谖唱长铗歌,吐槽自己“食无
31、鱼,出无车”,终成孟尝君的高级食客。著名成语“狡兔三窟”也源于此人。典称“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馆驿”让我想到商鞅。这是一个在生命的最后“驿不得”的可怜之人。他被迫逃亡到边境时,想投宿馆驿,却被以“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予以回绝,最终被逮捕遭车裂而死。“馆驿”还让我想到杜牧那首著名诗作:“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诗讽刺唐玄宗为了爱吃鲜荔枝的杨贵妃,动用国家驿站运输系统,从南方运送荔枝到长安。那嘚嘚马蹄声,历久千年,犹自回响耳畔。,-43-,父亲和我就在那沙沙的长铗歌声中,在那慌慌的择路声中,在那隐隐的马蹄声中,像两簇小火
32、,一步一步照亮这根充满神秘感的火柴棒。多少年后,当我终于在这座城市落户,而所居住的地方恰巧就在馆驿街附近时,就每每想到与父亲共度的那些宝贵时光。现在,这条路只能由我一个人走了,火柴棒被我一次次孤独地擦亮,父亲那慈祥的笑容就浮现在眼前,他身上那淡淡的烟草气息就萦绕于鼻尖,他那略带低沉的声音就回荡在耳畔。后来,我慢慢理解了这条街。这是一根燃烧了六百多年的火柴棒。它最初出现在文字中是一条大道,俗称官道。那是在明洪武九年(1376),三司(都司、布政司、按察司)移于历城,此地始设馆驿,名曰谭城驿。这是传送公文、迎送官员的馆驿,百姓称“接官亭”。,-44-,这根火柴棒正式成为一条街,是在清代。清乾隆三十
33、六年(1771),历城县志将这一带称“十王殿街”。后来,在馆驿和十王殿之间形成街巷,才统称馆驿街。续修历城县志记载,馆驿街“北走燕冀,东通齐鲁,为济南咽喉重地”。既为“咽喉”,那么我想,明代“后七子”领袖、大诗人李攀龙(今济南人)按理说也会从此街走过。因为他曾在今广东、山西、河北、河南、浙江、陕西等多地出任高官并多次回乡,一定有机会经过此街,而在极其重视迎送程序的古代中国,他在馆驿街上寒暄几句,当是必有的步骤。这根火柴棒的东端为英贤桥,西端,也即它的红色磷头,是红瓦坡顶的德式建筑津浦铁路宾馆。我们在说这座建筑的时候,其实应该降低了声调,因为它可是一位业已107岁的历史老人。在一百多年的时光中,
34、它有很多荣耀的时刻,孙中山、胡适、泰戈尔与徐志摩均曾在此住过。,-45-,孙中山与胡适的这次济南之行,均曾抽时间游览了大明湖。从路线上考量,他们均可能走过馆驿街,只是未曾有确实的文字留下而已。一条街就是一条街,它平躺着,只供人走来走去,未必非得让人记住它,不像湖山胜景,或以水的形式低下头去一脸娇羞,或以碑、塔、寺、观的形式仰起头来一脸的正能量,让人在俯仰之间流连忘返。一条街,以正直为本分,沉默是它的声音,寂寞是它的命运。从更大的视野上看去,这条街在现代史上,日本人的铁蹄踏过,国民党的军警皮靴踩过,解放军的步鞋丈量过。720米的长度,一部大历史的容量。,-46-,而今,我上下班都要穿过英贤桥,脚
35、触馆驿街:我的孩子也曾每日路经馆驿街。而每次经过这条街,我都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我们称它为街,实则好似省略了什么。在我眼里,它是一座以直线形式存在的高山,是一条以硬土方式存在的长河。它甚至也可视为典型山东人的一个隐喻:外表平凡、平实、平和、平静,而目光久远、沉稳老练、处变不惊。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有这样燃烧着的火柴棒。它们默默燃烧,侍奉着岁月,滋养着时光。它们小到无名无姓,却大到能照亮一座城市、光耀一部历史。它们,是能够点亮人们心海沉舟的生命之灯。(选自2015年第10期散文选刊,有删改),-47-,1.文章第一、第二两段有何特点和作用?,解析:一、二两段是文章的开头部分,要注意从结构和内容
36、两个方面分析其作用。结构上引出下文,内容上写馆驿街的位置与特点。参考答案:第一段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馆驿街的地理位置及其形状特点;第二段以济南标志性的名胜来衬托馆驿街给“我”的印象深刻、影响深远,自然引出下文。,-48-,2.作者在文中写到父亲,看似闲笔,实则含有深意,试简要说明其用意。,解析:此题考查散文中材料的作用。要注意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从写作的对象看,是馆驿街,写父亲引出馆驿街,对馆驿街的回忆,实际上也是回忆父亲,借馆驿街抒情,也包含了对父亲的怀念、感激之情。参考答案:通过父亲交代“我”与馆驿街相遇的缘起,而馆驿街又经常让“我”怀念起父亲,从而赋予了馆驿街人情温暖,增强了文章的感
37、情色彩;强调父亲与馆驿街一样,都给予“我”生命的启迪,是点亮“我”心海沉舟的生命之灯,含蓄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49-,3.本文引用了大量历史典故、历史资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解析:散文中典故的使用,可以从内容和语言两个角度理解。内容上,增加了文章的知识性、趣味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语言上,使文章典雅,增强文学性和文化色彩。参考答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人文色彩,增强了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介绍了馆驿街的历史沿革,说明它尽管平凡平常,但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从而有力揭示了文章主旨。,-50-,4.结合全文,谈谈文章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解析:此题属于启示类探究,要结合所写的对象和抒发的情感分析。作者把馆驿街称为“生命之灯”,可见作者从这条老街中汲取了生命的智慧。智慧在哪里?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从文中不难看出,馆驿街是一条老街,历史悠久但又平凡普通,街是供人行走的,指引人。这是启示的触发点。参考答案:人生可能有得意辉煌,也可能有失意落寞,都要坦然面对,宠辱不惊。做人要正直平实,沉稳低调,甘于寂寞,不求外表繁华,但求内蕴丰厚。要善于从简单、平凡的事物中汲取人生智慧,点亮生命之灯,指引人生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