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古代诗歌阅读,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第1节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1(2010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访隐者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注】 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1分)(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答:_,(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1)解析:诗歌的题目是“访隐者”。诗歌叙述了自己拜
2、访隐者时见到的景象。只有一条小路,通往隐者的居住地,这条小路横亘在悬崖峭壁上,一个“踏”字,既写出了隐者居住地的偏远,又点明了诗人的造访之意,照应了题目。答案:踏。,(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隐者的形象体现在隐者的隐居生活中,第三句写隐者自酿自饮,自得其乐;第四句写隐者花落不扫亦无来客。从这些生活场景中可以看出隐者真正是超然出世、怡然自乐、清静无为之人。,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3)解析:选A。访隐者一诗通过对隐者
3、居住地的描述,寄寓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A项是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诗句,叙述的是作者辞官归隐后的生活,和本诗所寄寓的情怀相似。,2(2009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笋壳。帙,包书的布套。(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答:_,(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答:_(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答:_,解析:(1)这是一首咏物诗,理解咏物诗就要抓住作者所吟咏事物的特征。诗中作者着力描绘的形象是“竹
4、”,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凉爽怡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根据对诗句的这些理解,概括竹子的形象特点。(2)“色侵书帙晚”一句描绘竹子的形象,注意描写的是竹影,结合全句加以描绘。要注意鉴赏具有刻画效果的词语,即,要锤炼的字“侵”的动态效果和“晚”字的衬托效果。(3)咏物诗往往寄寓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判断。这种题的答案不求一致,但求合理。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3)答案
5、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复习本考点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积累一些常见诗歌意象的知识。(见掌中宝古诗中的常见意象)2可以分人、物、景三类来把握诗歌形象,掌握不同形象类型的答题思路。3可以把形象和诗歌的思想内容相联系,适当做一些综合性训练。,古代诗歌形象的分类鉴赏形象是诗歌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要素。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
6、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物。高考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识别,对其象征意义的感悟,对其特征的把握,对其社会价值的认识等。,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三类。1人物形象诗歌的人物形象分两类:(1)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2)抒情主人公形象。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1)鉴赏诗中所塑造
7、的人物形象。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诗人在诗中描述的人物,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注,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前面两联写陆鸿渐的居住环境,虽离城不远,但很幽静,需沿着野外小径走到桑麻之中才能见到,加上“篱边菊”的点缀,可看出是一个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最后一联通过邻人的叙述“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从侧面衬托出了陆鸿
8、渐的潇洒疏放。同时,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也可看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答案】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鉴赏诗歌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鉴赏抒情主人公形象,要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特点,并要知人论世,从背景角度切入,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形象。,(2011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
9、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选自陈与义集校笺),【注】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答:_,(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答:_,【解析】(1)本题考查作品形象的分析归纳,从“客子光阴诗卷里”可以想象诗人每日吟诗度日,是一个“情趣高雅”之人;从诗歌的题目及“西庵禅伯还多病”“忽忆轻舟寻二子”可以分析得知诗人挂念着自己的朋友,可以看出他珍视友情;从“纶巾鹤氅试春风”一句可以分析得知,诗人装束高雅,迎风而立,是一
10、个风流飘逸之人。(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综合鉴,赏能力。分析此诗,应从对仗手法、情景关系等角度考虑。“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一联在当时广为传诵,诗人以“客子”对“杏花”,以“诗卷”对“雨声”,一我一物,一景一情,情景交融。其中苦还是乐,怜还是惜,悲还是喜,令人难以察觉,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答案】(1)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2)(示例)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未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3)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知人
11、论世,关注背景。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要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是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注意诗中的景物描写。
12、景物描写能烘托人物形,象,有的环境描写从侧面衬托人物的性格、喜好、节操。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4)古诗中常见人物形象类举。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
13、,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
14、战争。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5)概括人物形象的常用术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热爱自然、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与世无争、超凡脱俗、志节高洁、孤芳自赏、坚强无畏、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激昂、愤世嫉俗、孤独寂寞、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活泼可爱、坦率直爽、悯农怜农、哀叹昔盛今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等。,2事物形象客观事物进入古典诗歌中,也就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这种主观化了的物象叫意象。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简单地说就是借景(物)
15、抒情。在欣赏这类诗时,通过提练对所写物象特征的词语,凸现其自然属性,就能把握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最常见的是咏物诗。,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蝉虞世南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1)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就是描情摹态吗?答:_(2)在两首诗里,作者的形象是如何显露出来的?答:_,【解析】(1)咏物诗不直接表露诗人的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某一物象中,这是常识。根据物象的特征,分析诗人的真正用意,这是方法。(2)咏物诗
16、常常运用自况、自喻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特征。,【答案】(1)两首诗虽然分别冠以“菊花”、“蝉”,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菊花中,借菊花高洁的品质来表现诗人自己高贵无瑕的品行。蝉中,作者借“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假良史之辞”,不借“东风之力”,而是凭借“垂诿饮清露”的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达自己立身高洁,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2)作者的形象是借“菊花”、“蝉”的形象描绘而自喻出来。在诗歌里作者貌似超脱,游离于诗歌的形象“菊花”“蝉”之外,其实,在“此花开尽更无花”里;在“居高声自远”的蝉声中,我们完全可以品评出作者那种清高的节操来。,3景物形
17、象景物形象即意境。“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鉴赏诗歌的意境,是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2011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琅玡溪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玡溪在滁州琅玡山。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
18、怎样的情感?(4分)答:_,【解析】本诗共四句,除第三句不是直接描摹画面外,其他三句都描绘了优美的画面。可以根据画面内容进行概括。这些画面写出了琅玡溪的幽静美好。联系注释中的写作背景,相较于钩心斗角的仕途给作者带来的厌恶之感,作者在琅玡溪忘却仕途烦恼,醉心山水,表达了一种闲适之情。,【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2010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1)结合全诗,简
19、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答:_,(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答:_,【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缓缓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股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颔联承接上文,描绘山泉的脱俗形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此联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正面角度立意,写出,了山泉具有满涧平池之能。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
20、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见”,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答案】(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
21、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通过语言分析,把握形象的外形与内涵。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系列形象,从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驻足远望,久久不肯离去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2通过再造想像填补形象空白。诗歌言简意赅,讲究含蓄美、不直露的语言特点,要求我们鉴赏时应通过想像,把作品留下的空白补充完整,使之成为完整的形象、情节或意境。3拨开意象的迷雾,领悟言外的诗情。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感情的客观物象,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拨
22、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4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熟悉常见意象的意蕴。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望月怀远,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如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折柳送别,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5抓意象的特殊内涵,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形象主旨
23、的把握。如: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折柳表惜别,“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唐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见掌中宝古诗中的常见意象),鉴赏诗歌形象常见题型和答题思路1分析人物形象型(1)提问方式:诗歌塑造了一位怎样的人物形象?,(2)提问变体: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一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解答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一是指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二是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24、。答题时可用总分或分总结构,可先用凝练的语言概括形象的特点,再结合诗中的具体描写语句来分析,最后阐明通过这个艺术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答题步骤: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精神(结合诗歌具体语句、表达技巧分析)。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5)答题示例:(2012罗源一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简析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答:_,【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以“万里”“匹马”
25、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沧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因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痛苦、愤闷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2赏析意象型(1)提问方式: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诗中的作用。(2)提问变体: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3)解答分析:意象型的题型设计多考查意象在诗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做题时要把握意象特征,分析其象征义,然后结合运用的手法分析意象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答题步骤:联系古诗词中该物象的基本象征义,分析物象的基本特征。指出运用了何种手
26、法。由物及人,结合细节、动作等指出该物象所代表的人格化形象,点明诗人借物象所表达的情感。(5)答题示例:(2008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注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捻(nin):持取,捻弄。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答:_,【解析】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塑造的什么形象(意象)。本词上阕的景物有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结合诗句分析形象(意象)的特征。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这些景象皆为残春之景。,总结形
27、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这首词应是一首伤春之作,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词的上阕写残春之景,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答案】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3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4)答题步骤:描
28、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再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从画面的动静、冷暖、明暗等角度来概括,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5)答题示例: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注,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解析】这首诗描写的是海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景象,答题时要注意概括。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由此可以看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内心的豪迈。,【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