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和用法 性情神态善体悟,实实在在学虚词,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考点突破,掌握文言虚词的三大知识点,辨析常见文言虚词的易混用法,栏目索引,掌握文言虚词的三大知识点,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1.分别解释下面两则故事中的“而”“其”的用法。(1)丞相萧何病,帝临视,因问曰:“如有不可讳,谁可代君
2、者?”何曰:“曹参可。”帝惊而闻雷霆,遽问曰:“闻汝二人素不相能,尝相戟指而责、顿足而詈。有隙而欲荐之,不违君之意乎?”何对曰:“不违也。平心论之,参实乃人杰也。其为人也宽而仁,才足傲世,而可寄国。昔晋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传为美谈,吾反不如彼也?为臣子者,见贤而荐之,责也;为君上者,见贤而任之,福也。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上而用之,国必大治。”帝叹曰:“而所言,吾必听;而所荐,吾必用。”,一、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牢牢掌握,答案,答案好像;表修饰;表转折;表并列;通假字,通“能”(才能);表承接;表因果;表假设;第二人称。,(2)狐谓狼曰:“羊肉其鲜乎!君其有意,叼其一
3、而啖之,得饱其口福。”狼曰:“其如猛犬何?”狐闻于犬曰:“羊数詈言,其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无闻邪,其畏主人邪?及其嬉逐,愿为一雪其耻。君其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答案,答案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连词,表假设,如果;指示代词,其中的;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第三人称代词,它的;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第三人称代词,它们;指示代词,那种;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2.判断“者”“也”“而”“乎
4、”“于”在文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思也。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者:_也:_而:_ 于:_ 于:_而:_乎:_而:_而:_而:_,表判断,不译,语气词,表判断,不译,连词,表假设,如果,介词,从,介词,比,连词,表递进,而且,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对”,连词,表修饰,不译,或译为“而”,代词,同“尔”,你,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表判断,啊,答案,参考译文,参考译文用兵
5、,是欺诈之道。要同心协力,千万不要像螃蟹那样有六条蟹腿两只蟹钳,否则,你凭什么取胜呢?所以冯婉贞说:“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冯氏虽然小,然而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蓝草颜色深,冯氏比自己的父亲更胜一筹。冯婉贞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不只是效仿一般的书生那样整天思考。多加考虑之后再去实施,所以抵抗敌军能够取得胜利。不是你所说的柔弱女子,而是巾帼英雄啊。,3.判断“以”“则”“其”“所”在文中的意义。人言蔺相如徒以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其与之。
6、”焉敢如此?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其一二。其是耶,其非耶?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以:_则:_则:_其:_其:_其:_以:_,介词,凭借,连词,却,连词,就,副词,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副词,表示商量语气,还是,指示代词,那,介词,拿,答案,所:_ 其:_其:_其:_ 其:_则:_其:_,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副词
7、,表示祈使语气,一定,代词,其中,连词,表示选择关系,是还是,连词,那么,代词,自己,答案,参考译文,参考译文人们都说蔺相如只是凭借他言语的功劳而名垂青史,(但是)依我看来,却不只是单凭言语而已。(当时)蔺相如看秦王并无意偿还赵国城池,就退后几步站立,斜视着柱子,秦王害怕他撞破和氏璧,于是答应他斋戒,因此能够完璧归赵,难道仅仅是言语的功劳吗?如果(我们)与一般人讨论此事,他一定会说:“我还是给他(和氏璧)吧。”怎么敢这样做呢?,回国后,廉颇蔺相如两人失掉和气,不再和睦。(相如)路上遇见廉颇,就转身退让躲避。在那个时候,什么人能这样?门客拿原因来问相如,相如就说:“以国家的急难为先,以私人的恩怨
8、为后。”看古今英雄豪杰所做的事,大概都是出于这个缘故吧。所以我认为,你们一定不要把别人的话作为法则。况且我猜测相如的才能,很少有能比得上的,古今英雄豪杰只有其中一两个人可比。是这样还是不是这样?如果是这样,那么即使看见雪花纷纷扬扬的样子没有边际也没有什么遗憾,我也不会有“后悔自己跟着他们出来,而不能尽情享受游玩的乐趣”的遗憾了。,4.判断“因”“且”“乃”在文中的意义。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其常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
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因:_ 且:_ 因:_乃:_ 因:_ 因:_因:_ 因:_ 因:_因:_,介词,根据,连词,而且,动词,沿袭,表判断,是,名词,原因,介词,趁着,连词,于是,介词,凭借,介词,经由,介词,通过,答案,参考译文根据一个人才能的大小授予他官职,不因为门第高低来录用人才,而且不沿袭旧的规定,这就是曹操成就伟大事业的原因。曹操常常趁人不备,采用偷袭的办法攻打别人,例如乌巢焚粮。这一战役动摇了袁绍的军心,于是曹操趁着胜利追击,攻破了袁绍大军,取得了官渡一战的大捷。这也是凭借许攸的力量而获得的,这一过程犹如经由干枯的树木变成茂密的树木一样。路上
10、经过袁绍的墓,曹操还通过众人带路到墓前祭拜,他的度量难道是常人能比的吗?因为这他得到众人的忠心,来统一天下。因为他有不同寻常的度量,所以能成就不同寻常的事业。,5.判断“乃”“之”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不得已而谢。,乃:_ 之:_乃:_ 乃:_ 之:_ 乃:_乃:_,连词,表承接,于是,代词,它,代词,你的,动词,表判断,是,助词,的,副词,竟然,却,副词,才,答案,参考译文,参考译文(我)曾经听闻陆放翁的志向和气节,全部展现在(省略“于”
11、,在)示儿里,于是阅读它。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时,(我)心中大为感动与佩服,陆游真的是忠贞的义士啊!但是也有人(表示)极端鄙视,竟然说:“这个人沽名钓誉罢了。”大家(听了)都用道理质问他,那人无言以对,不得已才道歉。,6.判断“焉”“若”在文中的意义。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骄而轻敌,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之何加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焉,则必无颜世上矣。,焉:_ 焉:_ 焉:_ 焉:_ 焉:_ 焉:_ 若:_ 焉:_,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兼词,相当于“于是”或“于之”,在
12、这里,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句末语气助词,不译,疑问代词,怎么,句末语气助词,呢,连词,如果,代词,他们,答案,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崤山战役,秦军通过崤山山谷,只见山势高峻的样子,山谷狭窄的样子,没有料到在这里有埋伏,山上的大石纷纷落下,他们只是大叫着“况且把泥土石头放在哪里啊”,没有别的办法,因而导致大败。在这件事上我有些感慨,骄傲轻敌,怎能不败呢?像这样,即使有万千兵马又能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呢?单单是他们的骄纵,如果要斥责他们的话,那么(他们)必然没有脸面再活在(省略“于”,在)世上了。,7.判断“与”“何”“为”在文中的意义。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与之璧上交,足见其
13、悔过之意,何其坚与!其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与也,应使众与其事,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与,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与?,与:_ 与:_ 何:_ 与:_与:_ 与:_与:_ 与:_ 为:_ 与:_,动词,赞许,动词,给,副词,多么,句末语气助词,啊,动词,对付,动词,参与,动词,结交,动词,帮助,介词,被,表疑问,句末语气助词,答案,参考译文,参考译文早上犯的错晚上就更正了,君子赞许,我也赞同。如今将别人给他的玉璧上交,足可见他改过的心思是多么坚定啊!他和我们的约定,也应当会信守的。凭借我们这些人的力量,对付贼寇还是很难
14、的,应该让众人共同参与这件事,结交慷慨的君子,远离奸佞小人,这事就能成。况且他的雄才伟略,无下无双,如果他帮贼寇而不帮我们,怎么办呢?如果离弃他,这城还能被我们拥有吗?,精要点拨 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也、焉、以、因、于、与、则、者、之。掌握这18个常见文言虚词要注意: (1)注重课本,系统积累。 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部分。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不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 (2)根据语境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主要指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有的虚词兼有一部分实词义,如“之”“与”“因”等,在不同语境中
15、要注意区分。,(3)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用法”。所谓“用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则“意义”也不同。 (4)注意“常见”与“特殊”。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都是“常见”的,没有触及字词典中列举的冷僻而特殊的用法。因此,应着力于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另外,对于文言虚词的学习,尤其是词性的分类,不能钻牛角尖,只要了解常见的用法义项就可以了。,1.下列各句中,“相”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B.若望仆不相师C.彼与彼
16、年相若也,道相似也D.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解析C项为“互相”,其他三项均为偏指一方。,C,二、常见副词:适当积累,解析答案,2.解释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1)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2)且相如素贱人:(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4)仆诚以著此书:(5)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6)而卒莫消长也:(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太,本来,向来,姑且,确实,更加,最终,最终,终于,答案,精要点拨 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一般会单独设题考查(当然也会在翻译中考查),但是,单靠掌握这18个虚词无法满足阅读的需要,更无法满足翻译虚词的需要。因此,有必要适当扩大
17、一下虚词的学习范围,尤其是常见副词的积累。主要的常见副词有: (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3)表共同:共、同、并、相。 (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6)表频率:屡、数、辄、每、
18、频、累,复、更、再、又、亟。 (7)表敬谦: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方”“适”“会”的区别(1)“方”一般只用于动词性词语前面;而“适”“会”既可以用在动词性词语之前,也可以用在主语之前。(2)“适”“会”除表示正在进行的意义外,重点强调的是两件事在时间上的恰巧会合,是“恰好”或“恰巧”的意思。(3)“方”作为时间副词,既可以表现在时,也可以表将来时。,微拓展,(一)复音虚词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且夫:句首助词,引出下文议论,况且、再说B.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奈何:怎么办C.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以
19、为:认为D.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这样却,三、特殊虚词:数量虽少,不可忽视,解析答案,解析以为:以之为,把作为。答案C,2.下列各句中,“所以”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圣人之所以为圣B.吾所以遣将守关者C.所以游目骋怀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解析C项表示“用来的”“的凭借”,其他三项均表示“的原因”。,C,解析答案,3.对下列句子中固定结构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是故:因此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独哉:只是吗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谓曰:对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为:为什么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
20、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将军之谓也之谓也:的称谓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认为A. B.C. D.,解析答案,解析独哉: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吗”。之谓也:说的就是。以为:以之为,把作为。答案B,精要点拨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二)兼词4.下列各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例句:置杯焉则胶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犹且从师而问焉未知生,焉知死始速祸焉或师焉,或不焉三
21、人行,必有我师焉,盘盘焉,囷囷焉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A. B.C. D.,解析答案,解析与例句的“焉”均为兼词,于此(之)。疑问代词,哪里。代词,之。助词,用在陈述句末,表陈述语气;放在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答案B,5.说出下列句中“诸”的意义。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孟子)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人孰敢不听而化诸:,之于,“之”,自己的志,向;“于”,介词,从,之于,“之”,代词,它;,“于”,介词,到,之乎,“之”,,代词,这回事;“乎”,语气助词,吗,之乎,“之”,代词,他们;“乎”,,语气助词,呢,答案,精要点拨 兼词又叫合音词,
22、就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的特殊单音节词。它虽为数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常见的兼词有:焉(兼“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兼“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曷)(兼“何不”的合音)。,返回,辨析常见文言虚词的易混用法,1.怎样辨析并列、承接、递进关系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并列B.承接C.递进蟹六跪而二螯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A,C,B,B,一、“而”字用法辨析,答案,精要点拨 意义辨析 “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时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区别是看前后连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地位”平等且
23、位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等且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进了一层,是递进关系。 代入辨析 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然后”“就”。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句,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语境。,2.怎样辨析修饰关系与承接关系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修饰B.承接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怒而飞
24、,其翼若垂天之云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B,B,A,A,A,A,B,B,答案,精要点拨 意义辨析 “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修饰关系;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有后,前一个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不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承接关系。,代入辨析 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着”“然后”“就”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顺、合理。哪个通顺、合理,就属哪种关系。,3.怎样辨析因果关系与目的关系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
25、的是哪一种关系:A.因果B.目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B,A,B,A,答案,精要点拨 意义辨析 表示因果关系的“而”前后的短语表示的都是既成事实;表示目的关系的“而”的后一短语未必是事实,只是前一短语的目标。 代入辨析 表示目的关系可以用“来”“用来”“为的是”等词代入原句,表示因果关系可以用“因而”“所以”等词代入原句。,1.怎样辨析“以”的连词、介词用法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赂者以赂者丧: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秦亦不以城予赵:且以一璧
26、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连词,来,介词,因为,连词,因为,介词,把,介词,因为,二、“以”字用法辨析,答案,精要点拨 替换法 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搭配法 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2.怎样辨析“以”作“因为”讲时的连词性与介词性判断下列句中“以”的用法是否相同。,答案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答案,精要点拨 “以”作“因为”讲时,有连词性和介词性。区分这两种词性的主要方法是看“以”后面带的是词、短语还是句子。
27、“以”后是短语,如第组前者“以”后是“险衅”,它是一个词,作“以”的宾语,故是介词;“以”后是个句子,如第组后者,“以”后跟的是“其无礼于晋”这个句子,故是连词。,1.“其”用作人称代词时主语与定语用法的区别判断下列句中“其”的用法是否相同。(不需要借助句子的上下文),答案相同。都作主语。不同。前“其”是代词,作主语,可译为“他”;后“其”是代词,作定语,可译为“它的”。,三、“其”字用法辨析,答案,精要点拨 判断“其”是作主语还是定语,有两个方法。一是看它后面跟的是什么词,如是动词,则作主语;如是名词,则作定语。二是看它在句中的意义,可译为“他”“他们”,作主语;译为“他的”“他们的”,作定
28、语。,2.“其”的语气用法辨析说出下列句中“其”所表示的具体语气。朽车奔索,其可忽乎:其李将军之谓也:吾其还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表反问,表推测,表委婉,表反问,表委婉,答案,精要点拨 “其”作语气副词,其辨析是个难点。如何辨析它是表推测、反问、委婉、期望中的哪种语气呢? 主要是看位置和语境。看位置,“其”表推测、反问语气,一般放在句首;同为句首,到底是表推测还是反问,又要结合语境。“其”表委婉、期望语气,一般放在主谓之间;至于是表委婉还是期望,再结合语境进行判断。,说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焉用亡郑以陪邻: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2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置杯焉则胶: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助词,不译,兼词,于之,助词,不译,兼词,于之,兼词,于之,代词,之,四、“焉”字用法辨析,答案,精要点拨 掌握“焉”的用法,主要看它在句中的位置。放在句首,一般作疑问代词;放在句尾,一般作语气助词。放在不及物动词后,一般作兼词;放在及物动词后,一般作代词。放在名词后,一般作助词。当然,也有例外,如第句。这时,要结合语境辨析。,判断下列句中“与”是哪一种用法:A.连词B.介词客亦知夫水与月乎()竖子不足与谋()去时里正与裹头()备他盗之出入
30、与非常也(),A,B,B,A,五、“与”字用法辨析,答案,精要点拨 “与”作介词,可译为“和”“同”;作连词,也可译为“和”“同”。面对这意义相同、用法不同的“与”,该如何辨析呢? 连词“与”,表示并列关系,可以删去,也可颠倒前后位置,均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反之,则是介词。,说出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义和用法。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曲中规:项王曰:“赐之彘肩。”:吾属今为之虏矣:,人称代词,他,人称代词,它的,人称代词,他,人称代词,他,六、“其”“之”作人称代词的区别,答案,精要点拨 “其”“之”作人称代词时,均是第三人称,有时活用为第一、二人称代词,但在用法上稍有不同。“其”可作主语,译为“他(
31、们)”“它(们)”,也可作定语,译为“他(们)的”“它(们)的”;“之”只能作宾语,译为“他(们)”“它(们)”,不能译为“他(们)的”“它(们)的”。像句中的“之”就是作“为”的宾语,不可作定语,译为“他的”。,说出下列句中“者”的意义和用法。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曩者辱赐书:,表指代,可译为“的地方”,表指代,可译为“的人”,表停顿,与“也”字构成判断,表时间,有补充音节作用,可不译,七、“者”字用法辨析,答案,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表倒装,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表
32、数量,跟在数词后,,类似于今天的个”“样”,用在否定词后,表假设,可译为,“的话”,答案,精要点拨 “者”,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光其词性,就有多种说法。如何区别呢?1.不去强调其词性,而用“指代者”等称谓说明其用法。请看下表:,2.“者”的用法中,“指代者”与“停顿者”易混,可以用删减法:能删去而意义不变的,则为“停顿者”;反之,则为“指代者”。,一、快速而准确地判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五种方法1.词性界定法首先根据语法特点,辨明词类。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文言虚词题的答题技巧,考场妙招,2.语境推断法虚词大多有多种
33、用法,但其意义实际上已被语境明确限定,因此也可“因文释词”。另外,许多虚词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比如语气助词“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表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表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表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的句式和语气“息息相关”的。3.位置分析法文言虚词有的用在句首,有的用在句中,有的用在句末,在句中不同的位置就起不同的作用。比如“也”,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则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4.结构推断法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5.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标志,如
34、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像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可帮助你快速答题。,二、主要题型的答题方法 1.单一型 这种题型只考一个虚词,试题难度较小。答此类题,首先要确定虚词在例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它代入四个选项中看看是否相同。相同的,即为正确答案。,不妨一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朴且率,自信,无少矫厉。挺之初为卫州获嘉县主簿,权共城令。所谓康节先生邵尧夫者,时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菜食,且躬爨以养其父。挺之叩门上谒劝其习性命之学。康节谨拜,悉受业。世所谓康节先生之易者,实受
35、之挺之。,挺之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或惜之,则曰:“宜少贬以荣进。”友人石曼卿独曰:“时不足以容君,君盍不弃之隐去?”,友人尹师鲁以书荐挺之于叶舍人道卿,因石曼卿致之曰:“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吾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颇无仕进意,人罕能知之。其才又达世务,使少用于世,必过人远甚。幸其贫无赀,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曼卿报师鲁曰:“今之业文好古之士至鲜,且不张,苟遗若人,其学益衰矣,是师鲁当尽心以成之者也。吾素不喜屈谒贵仕,以挺之书,凡四五至道卿之门,通焉而后已。道卿且乐荐之,以是不悔。”挺之遂得应铨新格,改大理寺丞。(选自
36、赵与时宾退录,有删改),1.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且躬爨以养其父B.宜少贬以荣进C.固足以蹈及前辈D.是师鲁当尽心以成之者也解析B项是介词,可译为“把”;其他三项是目的连词,来。,B,解析答案,2.下列各句中,“且”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为人朴且率B.且躬爨以养其父C.今之业文好古之士至鲜,且不张D.道卿且乐荐之解析A项表并列关系,其他三项表递进关系。,A,解析答案,参考译文,参考译文李之才,字挺之,是青社人。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质朴又坦率,很自信,没有一点点造作勉强的样子。李挺之最初担任卫州获嘉县主簿,暂时代理共城令(官职)。世人所说的康
37、节先生邵尧夫,当时在苏门山百源之上为母亲守孝,把粗布衣服当作皮裘穿,把蔬菜当作主食,并且亲自生火做饭来赡养他的父亲。李挺之上门拜访,劝说他学习关于万物的天赋和禀受的学说。康节先生恭谨拜师,全将学业继承下来。世人所说的康节先生的易经,实际上是从李挺之那里学习、传承过来的。,李挺之的器量很大,世人很难有懂他的人,(他)漂泊失意很久都不能升职。有人替他感到惋惜,他就说:“应当把小的贬职当作荣升。”只有友人石曼卿说:“世俗不能够容纳你,你为何不远离世俗而隐逸山林呢?”,友人尹师鲁用书信向舍人叶道卿推荐李挺之,通过石曼卿送信,说:“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纪三十九。他能写古文,语言直白意蕴深邃,既不过于放
38、纵也不显得拘谨,本来就足以赶得上前辈,不是我所能品评的。但是他能够安于低微的官位,一点儿也没有强求升官进职的意思,,人们很少能够了解他。他的才能又通达世务,假如稍稍为时世所用,一定超过当世一般人很多。幸亏他贫穷没有钱,不能使他的归隐之心决绝,了解他的人应当共同来成就他。”石曼卿回复尹师鲁说:“现在专门从事写文章爱好古文的人非常少,而且声名不为人所知,如果遗漏了这样的人才,那么古学就会更加衰落了,这就是师鲁你尽心来成就他的原因吧。我向来不喜欢屈意拜谒权贵高官,因为推荐李挺之的信,一共有四五次到叶道卿门上拜谒,直到把信送达后才停止。况且叶道卿乐意举荐他,所以我不后悔。”李挺之于是能应选新的官职,改任为大理寺丞。,2.复合型 (1)组对辨析型(课内课外结合型) 这种题型考查四个虚词,把课本例句与文本例句两两编成一对共四组进行辨析,要求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组,它是高考考查虚词最主要的题型。答题最主要的方法是代入筛选法。答题时先判断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一句,看看代入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如2012年高考天津卷中“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和“臣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