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课本内诗词作者简介邵康节(北宋哲学家)邵雍(1011 年 1077 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 年),邵雍 16 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 年),邵雍 30 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 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祐七年(106
2、2 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 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王维(唐代诗人)王维(701 年761 年,一说 699 年 761 年),唐朝河东 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 400 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李白(唐朝著名的
3、浪漫主义诗人)李白(701 年 2 月 8 日762 年 12 月)1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孟浩然(唐朝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689 740),名浩,字浩然,
4、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 岁时,游长安 ,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 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高鼎(清代后期诗人)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
5、,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著作有拙吾诗稿等。袁枚(清代文人)袁枚(1716 1797 ),汉族,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先后于江苏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于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著述
6、以终老,世称随园先生。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与纪晓岚素有“南袁北纪”之称,袁枚倡导“性灵说”,为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与赵翼、张问陶并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及补遗,子不语、续子不语等著作传世。为“ 清代骈文八大家”、“江右三大家”之一,文笔又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杨万里(南宋杰出爱国诗人)杨万里(1127 年 10 月 29 日 1206 年 6 月 15 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
7、大诗人”,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卒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杨万里一生作诗 20000 多首,但只有 4200 首留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杨万里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为七言绝句,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著有诚斋集等,代表作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新柳、舟过安仁等。苏轼(北宋文学家)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 。汉族,北
8、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栾城。嘉祐元年(1056 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4 苏轼是宋代重要的文学家,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
9、等。杜牧杜牧(803 年约 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 岁中进士,授弘文馆 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贺知章贺知章(约 659 年 约 744 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
10、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 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 吴中四士”。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 19 首。白居易白居易(772 年 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
11、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 846 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杜甫(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公元 712 年公元 770 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依艺由湖北襄阳赴任巩县县令,举家迁入巩县。历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再到杜甫,杜家在巩县已是四代 85 年。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
12、襄阳杜氏,后徙河南巩县。1-2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 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
13、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 1500 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叶绍翁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字嗣宗(s zng),号靖逸,龙泉(今属浙江)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祖籍浦城。原姓李,后嗣于龙泉叶氏,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建炎三年(1129),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光宗至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胡令能胡令能(785-826 年)
14、,唐代诗人(唐贞元、元和时期人),隐居圃田(福建省莆田县)。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传说诗人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诗 4首。朱熹(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1 朱熹
15、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林杰(唐代诗人)林杰(831-847)字智周,儿时非常聪明,传说六岁就能赋诗。生卒 16 岁。代表作乞巧等。李商隐(唐朝诗人)李商隐(约 813 年 约 858 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1 ,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唐文宗开成二年(837 年),李商隐
16、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 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约 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17、,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 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 ,并与白居易合称 “刘白”,有陋室铭 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
18、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翁卷翁卷,字续古,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南宋诗人。工诗,为“永嘉四灵”之一。曾领乡荐(四库提要作“尝登淳佑癸卯乡荐”,乐清县志承此,而近人以为是淳熙癸卯,相差一个甲子。衡诸翁卷生平,前者过早,后者过尽,疑都不确),生平未仕。以诗游士大夫间。有四岩集、苇碧轩集。清光绪乐清县志卷八有传。代表作乡村四月被选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课本。范成大范成大(1126 年 6 月 26 日1193 年 10 月 1 日1 ),字至能2 ,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范成大登
19、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 年),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 年)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还朝后除中书舍人。乾道七年(1171 年),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 年),受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 年),拜参知政事,仅两月,被劾罢。晚年退居石湖,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 年)卒,年六十八,赠五官,后加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3-4 ,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
20、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张志和(唐代诗人)张志和(732 年 774 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好老庄。自称烟波钓徒,别号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家学派人物之一、诗人、画家、隐士1 。作者非道士,其书亦极少直接涉及道教内容。祁门县灯塔乡张村庇人,祖籍浙江金华,先祖湖州长兴房塘。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
21、弃官弃家,浪迹江湖。唐肃宗曾赐给他奴、婢各一,称“渔童”和“樵青”,张志和遂偕婢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与霅溪一带,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渔樵为乐。唐大历九年(774 年),张志和应时湖州刺史颜真卿的邀请,前往湖州拜会颜真卿,同年冬十二月,和颜真卿等东游平望驿时,不慎在平望莺脰湖落水身亡。著作有玄真子十二卷三万字,大易十五卷,有渔夫词五首、诗七首传世。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1021 年 12 月 18 日1086 年 5 月 21 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 年),王安石进士
22、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 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 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 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 年),获 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2 ,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
23、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 ,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张籍张籍(约 766 年 约 830 年),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汉族,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 ”、“张司业 ”。张籍为韩门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秋思等。其中秋思为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第二首诗,沪教
24、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每周一诗第二首古诗。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 年-1685 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1 母亲 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 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叶赫部首领金石台。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
25、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 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 1685 年 7 月 1 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吕洞宾(唐朝道教祖师)吕岩(著名岩客)一般指吕洞宾(唐朝道教祖师)吕洞宾,名
26、喦(“喦”或作“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乐镇)人。是道教中的大宗师。目前道教全真派北派(王重阳真人的全真教)、南派(张紫阳真人)、东派(陆潜虚)、西派(李涵虚),还有隐于民间的道门教外别传,皆自谓源于吕祖。原为儒生,40 岁遇郑火龙真人传剑术,64 岁遇钟离权传丹法,道成之后,普度众生,世间多有传说,被尊为剑祖剑仙。辛弃疾(南宋将领、词人)辛弃疾(1140 年 5 月 28 日1207 年 10 月 3 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
27、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 600 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 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 1207 年秋季,
28、辛弃疾逝世,年 68 岁。白朴白朴(1226 约 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说为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李贺(唐代诗人)李贺(约公元 791 年-约 817 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 ”杜甫 、“ 诗仙”李白 、“ 诗佛”
29、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 ,“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 ”,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 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 、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
30、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 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 岁英年早逝。曹植(汉魏之际文学家)曹植(192 年232 年 12 月 27 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 思” ,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
31、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作为诗品全书中品第最高的诗人、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确立者,在诗史上具有“一代诗宗”的历史地位。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 ”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
32、,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于谦(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谦(1398 年 5 月 13 日1457 年 2 月 16 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永乐十九年(1421 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
33、。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 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一年(1446 年),因进京觐见时不向王振献媚送礼,遭其党羽诬陷,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正统十四年(1449 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额森)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
34、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天顺元年(1457 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 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明史称赞其“ 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燮一般指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xi ),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河南范县、山东潍
35、县(今山东潍坊)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一
36、生画竹、写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1 著有 板桥全集 。龚自珍龚自珍(1792 年 8 月 22 日1841 年 9 月 26 日),字璱(s )人,号定庵(n)。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 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 更法”、“ 改图 ”,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 300 余篇
37、,诗词近 800 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 350 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王观(宋代词人)王观(1035 1100 ),字通叟,如皋(现属江苏如皋)人,宋代词人。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科举及第。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考中进士。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一首,描写宫廷生活。高太后对王安石等变法不满,认为王观属于王安石门生,就以清平乐亵渎了宋神宗为名,第二天便将王观罢职。王观于是自号“逐客”,从此以一介平民生活。王观代表作有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临江仙-离杯 、 高阳台等,其中 卜算子一词以水喻眼波,以山指眉峰;设喻巧妙,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堪称杰作。红芍药词写人生短暂,从而提出人生应追欢及早,写法亦颇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