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水文地质手册(第三稿2007.8.21).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756624 上传时间:2020-01-07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文地质手册(第三稿2007.8.2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水文地质手册(第三稿2007.8.2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水文地质手册(第三稿2007.8.2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水文地质手册(第三稿2007.8.2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水文地质手册(第三稿2007.8.2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水 文 地 质 手 册 修 编 提 纲(第 三 稿 )中 国 地 质 调 查 局 水 文 地 质 环 境 地 质 调 查 中 心二 七 年 九 月 三 日1目 录第一篇 地质-水文地质基础 1第一章 地质基础 1第二章 水文地质基础 2第二篇 普通与专项水文地质调查 6第一章 普通水文地质调查 6第二章 城市水文地质调查 7第三章 矿山水文地质调查 8第四章 农业水文地质调查 9第五章 医学水文地质调查 10第六章 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 11第七章 地热资源调查 12第三篇 水文地质调查技术方法 15第一章 遥感水文地质调查 15第二章 水文地质物探 17第三章 水文地质钻探 18第四章 水文

2、地质试验 24第五章 地下水模型技术 26第六章 同位素技术 27第七章 现场采样与测试 28第八章 地下水监测系统建设 292第四篇 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环境保护 31第一章 水文地质计算 31第二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 32第三章 地下水资源开发、保护与管理 35第五篇 图件编制、成果及信息系统建设 38第一章 水文地质图件编制 38第二章 成果整理 39第三章 信息系统建设 40附录 42参考文献 421第 一 篇 地 质 -水 文 地 质 基 础第一章 地质基础第一节 地质年代与地形图的分幅及编号一、地质年代表二、地形图的分幅及编号(一)11 00 万(二 )1 50 万 ,1 20 万 ,1

3、 10 万(三 )1 5 万 ,1 2.5 万 ,1 1 万第二节 地貌一、地貌类型的划分二、河谷地貌形态类型(一 )河 谷 类 型 的 划 分(二 )河 漫 滩 的 主 要 类 型(三 )河 流 阶 地 的 主 要 类 型三、黄土地区地貌形态类型四、干旱地区荒漠类型与地貌形态类形(一 )荒 漠 的 类 型(二 )地 貌 形 态 类 型五、冰川地貌形态类型六、岩溶地貌形态类型七、海岸带地貌形态类型第三节 第四纪地质2一、第四纪堆积物成因类型二、第四纪的划分三、松散堆积物的岩性分类及野外鉴别(一 )松 散 岩 石 分 类(二 )砾 石 类 土 和 砂 类 土 的 肉 眼 鉴 别 方 法(三 )粘

4、 性 土 按 塑 性 指 数 的 分 类 及 野 外 鉴 别 方 法第四节 岩石的分类及其特征一、主要造岩矿物的特征二、沉积岩的分类及其特征(一 )沉 积 岩 分 类(二 )沉 积 岩 的 结 构 与 构 造三、岩浆岩的分类及其特征(一 )各 种 类 型 岩 浆 岩 的 基 本 特 征(二 )岩 浆 岩 的 结 构 与 构 造四、变质岩的分类及其特征(一 )变 质 岩 的 分 类(二 )变 质 岩 的 结 构 与 构 造第五节 地质构造一、褶曲(一 )褶 曲 要 素(二 )褶 曲 的 主 要 类 型 及 其 特 征二、断层3(一 )断 层 要 素(二 )断 层 的 主 要 类 型 及 其 特

5、征(三 )构 造 岩 的 类 型 及 其 特 征三、裂隙、劈理(一 )裂 隙 的 类 型 及 其 特 征(二 )裂 隙 的 统 计 与 制 图(三 )劈 理 的 类 型 及 其 特 征(四 )劈 理 的 类 理 及 其 特 征第二章 水文地质基础第一节 自然界中的水一、自然界中水的分布二、自然界中水的循环与均衡三、水在岩石中存在形式及其特征四、水的物理性质(一 )水 的 主 要 理 化 常 数(二 )水 的 导 热 系 数 ()(三 )水 的 动 力 粘 滞 系 数 ()(四 )水 的 运 动 粘 滞 系 数 ()第二节 控制地下水形成的气象、水文因素一、气象资料的分析与应用(一 )空 气 的

6、 湿 度(二 )大 气 降 水 的 特 点 及 其 变 化 的 表 示(三 )蒸 发 的 形 式 与 影 响 因 素4(四 )气 象 基 本 要 素 的 综 合 表 示 方 法二、水文资料的分析与应用(一 )径 流 的 表 示 方 法(二 )流 量 过 程 线 中 地 下 水 补 给 的 分 割第三节 岩石的主要物理和水理性质一、岩石的空隙性(一 )岩 石 空 隙 的 成 因 类 型(二 )岩 石 空 隙 的 形 式(三 )岩 石 空 隙 的 参 考 数 值二、松散岩类水理性质的参考数值(一 )持 水 度 和 毛 细 上 升 高 度(二 )在 常 压 下 平 均 渗 透 系 数 值(三 )某

7、些 松 散 岩 类 给 水 度 平 均 值三、一些岩石的热性质第四节 地下水分类及其特征一、地下水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一 )地 下 水 主 要 类 型(二 )各 类 地 下 水 的 主 要 特 征(三 )我 国 第 四 系 孔 隙 含 水 层 的 主 要 水 文 地 质 类 型(四 )裂 隙 水 的 水 文 地 质 类 型(五 )岩 溶 水 的 主 要 水 文 地 质 类 型(六 )多 年 冻 土 区 地 下 水 类 型5四、泉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第五节 地下水水质一、地下水按物理化学特征的分类(一 )按 温 度 的 分 类(二 )按 矿 化 度 的 分 类(三 )按 酸 碱 度 的 分 类(四

8、 )按 硬 度 的 分 类(五 )按 放 射 性 分 级(六 )按 耗 氧 量 的 分 类(七 )按 卫 生 条 件 的 分 类二、地下水某些物理性质的定性表示方法(一 )水 中 存 在 物 质 与 水 的 颜 色 的 关 系(二 )地 下 水 透 明 度 的 野 外 分 级(三 )气 味 的 强 度 等 级(四 )水 中 存 在 物 质 与 口 味 的 关 系(五 )引 起 味 觉 的 盐 类 近 似 浓 度三、水分析成果的表示方法四、水化学分析成果的审查五、地下水的水化学分类方法(一 )舒 卡 列 夫 分 类(二 )布 罗 茨 基 分 类6(三 )阿 廖 金 分 类(四 )皮 帕 尔 图

9、解 法六、水化学中常用资料和数据(一 )常 用 化 合 物 的 分 子 量 、当 量 、比 重(二 )地 下 水 硬 度 换 算(三 )几 种 难 溶 物 质 的 溶 度 和 溶 解 度(四 )不 同 温 度 下 气 体 在 水 中 的 溶 解 度(五 )不 同 pH 值 的 水 中 各 种 弱 酸 存 在 的 形 式第六节 地下水的循环一、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二、三水转换及其关系第七节 地下水的运动一、地下水运动的形态 (一)渗流运动(二)紊流运动二、地下水渗流运动的基本定律三、地下水流态的判定方法第八节 地下水系统理论一、地下水系统理论二、地下水系统分析与概念模型三、地下水系统组成与结构分

10、析7第 二 篇 普 通 与 专 项 水 文 地 质 调 查第一章 普通水文地质调查第一节 不同类型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一、平原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一 )山 前 冲 积 、洪 积 平 原 区(二 )冲 积 平 原 区8(三 )冲 积 、湖 积 平 原 区(四 )山 间 河 谷 平 原 区(五 )山 间 冲 积 、湖 积 盆 地二、戈壁沙漠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一 )山 前 戈 壁 平 原 区(二 )山 前 细 土 平 原 区(三 )沙 漠 、盐 漠 、盐 湖 区三、黄土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一 )黄 土 高 原 (黄 土 丘 陵 区 与 黄 土 塬 区 )(二 )河 谷

11、 平 原 区 中 的 黄 土 台 塬四、丘陵山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一 )沉 积 岩 分 布 地 区(二 )火 成 岩 分 布 地 区(三 )变 质 岩 分 布 地 区五、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一 )裸 露 型 地 区(二 )覆 盖 型 地 区(三 )埋 藏 型 地 区六、红层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七、滨海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一 )滨 海 平 原 和 大 河 河 口 三 角 洲 地 区(二 )岛 屿 、半 岛 和 狭 窄 的 滨 海 平 原 区八、多年冻土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9第二节 野外地质-水文地质调查一、地质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一 )对 基 岩 地 层 岩

12、 性 的 观 察 与 描 述(二 )对 地 质 构 造 的 观 察 与 描 述(三 )对 第 四 纪 地 层 的 观 察 与 描 述(四 )对 地 貌 的 观 察 与 描 述(五 )对 物 理 地 质 现 象 的 调 查二、水点的观察与描述(一 )水 井 、钻 孔 的 调 查(二 )泉 的 调 查(三 )岩 溶 水 点 的 调 查(四 )地 表 水 体 的 调 查第三节 基岩山区的找水途径一、基岩蓄水构造的基本类型和富水特征二、基岩区找水途径(一 )变 质 岩 地 区(二 )火 成 岩 地 区(三 )沉 积 岩 地 区三、地植物法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一 )水 文 地 质 指 示 植 物 调

13、 查 方 法(二 )地 植 物 分 布 参 考 资 料四、民谚与地下水10第二章 城市水文地质调查第一节 调查内容一、主要地下水环境问题调查(一 )地 下 水 与 土 壤 污 染 调 查(二 )城 市 垃 圾 场 调 查(三 )海 、咸 水 入 侵 调 查(四 )其 它 水 文 地 质 问 题 调 查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调查(一 )地 下 水 开 发 利 用 现 状 调 查(二 )应 急 和 后 备 地 下 水 源 地 调 查(三 )热 、矿 水 资 源 调 查第二节 调查方法一、一般常规调查方法二、城市水文地质问题调查方法第三节 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评价一、地下水环境评价(一 )地 下 水 背

14、 景 值 与 开 发 利 用 分 析 评 价(二 )地 下 水 质 量 评 价(三 )地 下 水 污 染 现 状 评 价 与 预 测二、地质环境评价(一 )土 壤 污 染 评 价11(二 )固 废 的 地 下 水 环 境 影 响 评 价(三 )固 废 场 址 适 宜 性 评 价三、地下水资源前景分析(一 )水 资 源 保 证 程 度 分 析(二 )应 急 或 后 备 地 下 水 水 源 地 论 证(三 )地 热 、矿 泉 水 资 源 论 证四、城市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及区划(一 )评 价 原 则(二 )城 市 地 质 环 境 适 宜 性 评 价(三 )城 市 地 质 环 境 区 划第三章 矿山水

15、文地质调查第一节 矿山水文地质调查一、调查内容(一 )现 有 矿 山 水 文 地 质 调 查(二 )老 窑 水 文 地 质 调 查(三 )关 闭 矿 山 水 文 地 质 调 查二、调查方法第二节 矿床充水条件分析第三节 矿床的水文地质类型第四节 矿坑涌水量计算一、相关分析法12二、水文地质比拟法三、水均衡法四、分析计算法(一 )竖 井 涌 水 量 计 算(二 )狭 长 水 平 坑 通 涌 水 量 计 算(三 )坑 通 系 统 涌 水 量 计 算(四 )露 天 采 矿 场 涌 水 量 预 测五、模型法六、矿床疏干计算第五节 矿山疏干、突水与矿井水利用一、矿坑排水疏干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二、矿坑水排

16、放对水环境的影响(一 )排 水 对 供 水 的 影 响(二 )排 水 对 水 环 境 的 污 染三、矿坑排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四、矿井水排供综合利用第六节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一、现有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二、老窑地质环境评价三、关闭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四 、矿 井水排供综合利用评价第四章 农业水文地质调查13第一节 农业水文地质调查内容一、农业供水与利用现状调查二、疏干为目的的水文地质调查(一)沼泽地类型及地下水的作用(二)疏干土壤水文地质条件调查三、灌溉为目的的水文地质调查(一)农作物对土壤水的要求(二)灌溉对潜水动态及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影响第二节 农业灌溉用水水质评价一、农田灌溉用水来源(一 )天 然 地

17、 表 水(二 )地 下 水(三 )工 矿 废 水 与 生 活 污 水二、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评价(一 )灌 溉 用 水 水 质 评 价 指 标(二 )盐 碱 害 类 型 双 项 灌 溉 水 质 评 价 指 标(三 )评 价 模 式 与 方 法(四 )灌 溉 用 水 危 害 类 型 的 划 分(五 )城 市 污 水 灌 溉 农 田 水 质 标 准(六 )肥 水 水 质 评 价(七 )评 价 结 果第三节 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14一、地下水的开发模式的优化二、微咸地下水综合开发利用三、土壤水的开发利用四、肥水的农业利用五、节水技术的推广第五章 医学水文地质调查第一节 饮水型地方病分布调查一、地方病病

18、情调查主要包括病种、病况(轻重)、性别、年龄分布。二、地方病分布区域及社会经济特点分布区域地形、地貌特点,居民饮食结构与习惯,经济 收入。第二节 饮水型地方病地质环境调查一、地形、地貌调查区地形、地貌及其在大的地貌单元中的位置。二、地层岩性调查区地层岩性,致病因子可能来源区地层岩性。三、地质构造四、含水层岩性与结构致病与非致病含水层岩性、结构及空间分布。五、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致病与非致病含水层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其相互关系。15六、地下水、地表水水质及其特点七、气候、食物与土壤第三节 调查方法、 一般调查方法二、地方病区特殊调查方法第四节 防病改水措施一、新换水水质监测二、水质

19、改良方法简介(一)高砷水水质改良原理(二)高氟水水质改良原理(三)苦咸水水质改良原理第六章 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第一节 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一、调查原则以地下水系统为调查单元,以地下水流场和污染源分布为工作量布置主要依据。二、调查内容(一)污染源及污染物性质(二)含水层系统的结构(三)土地利用历史(四)地下水流场特征及演变史(五)以往水化学分析资料及污染调查成果16三、取样点的布设(一)网格法(二)流线追踪法四、区域地下水污染评价及防控建议(一)污染程度 现状评价(二)污染成因及演化趋势的概略分析(三)防控地下水污染的建议第二节 场地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一、确定场地调查的层次和评价目标二、

20、场地地下水污染调查的一般内容(一)基础资料的收集与评估1、场地及其周边水文、地质、水文地 质背景条件2、场地使用历史情况3、污染物物理、化学、 环境作用研究成果(二)污染源调查污染物来源、成分、数量、面积、污染方式等。(三)场地污染物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污染物浓度在土层、主要供水含水层中的空间分布,条件允许时,可圈定出地下水的污染羽。(四)场地地下水系统自净能力调查1、微生物种群及其分布规律172、水文地球化学指标(五)场地及其周边地下水供给人口的调查水井位置及距场地污染源的距离,水井服务人口数。三、场地地下水污染评价目标针对不同的调查层次和评价目标,一般有以下评价目标:(一)污染发展趋势分析(

21、二)场地危害性等级评价(三)场地自净能力的评价(四)场地人居环境筛查评价(五)场地人类健康风险评价四、场地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一)自然修复措施(二)人工修复措施第七章 地热资源调查第一节 地热基本概况一、地热的基本概念二、地热异常与地热田类型(一)地热异常(二)地热田类型(三)我国地热的形成与分布三、地热基本特征(一)地下热水温度18(二)地下热水的气体(三)地下热水的化学成分及影响因素第二节 地热资源主要调查内容一、地热条件和水文地质特征调查二、热矿水成因调查三、地热异常区范围圈定第三节 调查方法一、一般方法二、特殊方法(一)地球化学方法(二)温度测量方法(三)其它方法第四节 地热资源评价与

22、利用一、地下热水储量评价(一)地下热水的水动力特征(二)参数的确定及其计算(三)地下热水的储量计算与平均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一)地热发电(二)工业生产(三)农业生产(四)医疗19(五)提取工业原料第五节 地热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一、地热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原则二、地热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三、地热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四、地热开发环境影响效应分析第六节 地热回灌技术简介一、地热回灌技术要求二、地热回灌注意事项三、地热回灌技术方法20第 三 篇 水 文 地 质 调 查 技 术 方 法第一章 水文地质遥感第一节 遥感技术基础一、遥感基础(一)遥感定义(二)遥感分类(三)常用名词解释二、遥感工作的一般流程

23、三、水文地质遥感调查的主要内容(一)地理特征地形地貌、水系特征、植被特征(二)地质特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三)水文地质特征泉点、泉域、溢出带、流域特征、补给径流排泄特征四、水文地质遥感方法21(一)航空摄影遥感(二)多光谱遥感(三)热红外遥感(四)微波遥感第二节 遥感数据类型及特征一、航空遥感数据(一)黑白航空像片(二)彩红外航空像片(三)热红外航空像片(四)其它航空像片二、卫星遥感数据(一)LANDSAT 数据(二)SPOT 数据(三)RADARSAT 数据(四)ASTER 数据(五)高分辩率卫星数据(六)其它卫星数据三、高光谱数据(一)机载高光谱数据(二)卫星高光谱数据四、辅助数据(一)地

24、图数据(二)地面调查数据(三)地面定位数据22(四)数字地形数据第三节 遥感图像地质特征一、地形要素特征二、地貌及第四纪沉积物特征三、基岩岩石性质特征四、构造特征第四节 水文地质遥感解译一、遥感数据选取与基础资料收集二、遥感图像处理(一)校正处理1、辐射校正2、大气校正3、几何校正(二)变换处理(三)增强处理(四)分割与镶嵌(五)融合处理三、遥感解译技术与方法(一)目视解译(二)计算机辅助解译(人机交互解译)(三)计算机专题信息提取四、野外踏勘与野外验证第五节 遥感制图23一、遥感影像图二、计算机辅助遥感制图三、遥感专题制图第六节 “3S”技术一、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二、全球定位系统与遥感第七节

25、 遥感调查仪器设备与软件一、遥感仪器设备二、遥感软件第二章 水文地质物探第一节 物探工作部署原则与工作方法一、工作部署原则二、工作方法第二节 地面物探方法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各种水文物探方法的基本原理、适用条件、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野外 观测方法、技术要求、 资料处理与解释 原则、成果整理与表达形式。各种 仪器设备的适用性。一、直流电法(一)电测深法(二)电剖面法(三)高密度电阻率法(四)自然电位法24(五)充电法(六)激发极化法二 、电磁法(一)声频大地电场法(二)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三)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四)瞬变电磁测深法(五)核磁共振找水法三、地震法(一)反射波法(二)折射波法(三)

26、面波法四、放射性法第二节 水文测井方法理论与应用水文测井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适用条件、解决的地质问题、野外工作方法、技术要求、 资料解释原则、资料整理与表达形式等内容。一、电阻率测井(一)视电阻率测井(二)侧向测井二、电化学活动测井(一)自然电位测井(二)电极电位测井三、声速测井25四、放射性测井(一)自然伽马测井(二)伽马-伽马测井五、其他测井(一)井径测井(二)井斜测井(三)井中电视测井第三节 不同类型地下水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法组合一、地面物探方法组合(一)孔隙水(二)基岩裂隙水(三)岩溶水二、水文测井方法组合(一)根据不同类型地下水组合(二)根据解决的地质问题组合第三章 水文地质钻探第一

27、节 水文地质钻孔类型与结构一、水文地质钻孔类型水文地质钻孔类型:地质孔、水文地质孔、探采 结合孔、观测孔。每种类型钻孔介绍内容:用表格表示,主要包括作用与特点、基本要求等。二、水文地质钻孔结构(一)水文地质钻孔结构要素26用文字介绍水文地质钻孔结构要素,包括孔身结构,实管、 过滤管、滤料及止水的位置等。(二)水文地质钻孔典型结构用文字介绍:一径成孔结构、多径成孔结构插图:地质孔典型结构图、水文地质孔典型结构图、探采结合孔典型结构图、 观测孔典型结构图。(三)水文地质钻孔的单孔设计水文地质钻孔单孔设计内容包括:孔号和位置、钻孔的目的、地层理想柱状图、岩性及可钻性等级、钻孔结 构、 钻进工艺、成井

28、工 艺 、工程质量指标及安全生产措施等。第二节 钻进方法及常用钻探设备一、钻进方法用表格介绍水文地质钻进方法,表格内容包括钻进方法名称、适用范围、 优点等。钻进方法包括:(一)(钢绳)冲击钻进(二)回转钻进1、扩孔钻进2、取芯钻进(1)软地层及松散地层取芯钻进(2)基岩硬地层取芯钻进3、全面钻进(三)反循环钻进271、泵吸反循环2、射流反循环3、气举反循环(四)空气钻进1、干空气钻进2、泡沫钻进3、雾化钻进4、充气泥浆钻进(五)、潜孔锤钻进1、气动潜孔锤钻进(1)气动潜孔锤正循环钻进(2)气动潜孔锤反循环钻进(3)气动潜孔锤同步跟管钻进2、液动潜孔锤钻进二、常用钻探设备(一)常用钻机性能以表格方式表示。(二)常用空气压缩机性能以表格方式表示。(三)常用工作泵及潜水泵性能第三节 水文地质钻探及成井管材一、水文地质钻探用管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