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议论文部分 议论文:基本知识点 1、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2、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 3、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对比、类比) 4、驳论的着眼点: 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 考核要求 1.归纳文章的 分分 论论 点点 和 中中 心心 论论 点点 。 2.认知文章所用 论论 据据 的的 类类 别别 及其所证明的论点 3.辨识文中所运用的 论论 证证 方方 法法 和 驳驳 论论 着着 眼眼 点点 。 4.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层递、设问、反诘等 修修 辞辞 手手 法法 ,并说明其主要表达作用。 樊迟、仲弓问仁 (一)孔子及 论语
2、的基本情况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礼”。 论语 是我国先秦 时期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二) 论语 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 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三)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爱人、克己复礼 (四)重点字句: 1、樊迟未达 2、举直错诸枉 3、富哉言乎 4、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5、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五)往年考题: ( 2005)下列作品中,属于儒家学派重要著作的有 ( ) A、 墨子 B、 论语 C、 庄子 D、 孟子 E、 老
3、子 (六)练习: 1、单选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 ) A、 孟子 B、 论语 C、 孔子 D、 墨子 2、单选题: 论语 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 ) A、艰涩深刻 B、微言大义 C、言辞犀利 D、逻辑严密 老子 二章 (一)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著名思 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其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 (二) 老子 ,亦称 道德经 ,道家学派的经典。开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先河,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巨著。 (三)老子文章的特点: 1、语言朴素流畅; 2、多用排比韵语,音调协婉,便于诵记; 3、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
4、的思辨性。 (四) 本文反映了老子 朴素 的 辩证法 思想。他以 有无 、 难易 、 长短 、高下等的 对立统一 來 说 明美和 丑 、善和 恶 的 对 立統一,揭示了事物都會有 对立 的 两个 方面,而且是互相依存、 联系 在一起的。 ( 五)重点词句: 1、斯 恶 已 2、天之 道 3、损不足以 奉 有余 4、其不欲 见 贤 5、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六)练习: 1、 老子 ,亦称( ) A、 南华经 B、 道德经 C、 山海经 D、 冲虚经 2、“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出自( )
5、A、 庄子 B、 论语 C、 墨子 D、 老子 晏子对齐侯问 (一) 左传 : 1、又称 春秋左氏传 或 左氏春秋 、 春秋左传 2、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其书可以定为中国史学上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3、以鲁国为主体,记载了 250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经济,堪称先秦叙事性散文代表作,是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4、区别: 左传 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 国别体杂史, 国语 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史记 纪传体通史, 资治通鉴 是最早的编年体通史。 (二)本文从国家政治角度,论证 “和 ”与 “同 ”的本质区别 。晏子认为,君臣之 间的“和 ”,不是 不分黑白、混淆是非的和
6、稀泥,而是要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同意见的合理性。君可则献其否,君否则献其可,君臣之间,应允许存在不同看法和不同意见,在彼此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达成 “和 ”,才是 国家政治的应有状态和理想境界。而“同”则相反。“同”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存在及发表。如梁丘据之同于齐侯,乃是为利益驱使谄媚君王,不说真话实话,影附响随,以保持表面上的一致。这不仅表明臣僚人品的低下,也容易助长君王的专制思想,这样的 “同 ”,与 “和 ”是有天壤之别的。 文章以厨师和羹与 乐师操琴的双重比喻反复论证主旨 ,说理形象生动,使人易于感知和接受,也使所论显得精辟透彻,富有哲理启迪。 (三)
7、什么是“和”、 “同 ”,两者 的本质区别 “和 ”:指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同意见的合理性 “同 ”:指 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认识的存在、发展 (四)“和”与“同”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政治态度: “和 ”:指出 对方不足,使其更完备,希望国君能把国家治理好 “同 ”:曲意 迎逢,依附国君,给国家带来伤害 (五) 本文艺术特点: 1、双重比喻,反复论证 2、说理形象,论证精辟透彻 3、语言精当,富有哲理 (六)往年考题: 1、( 2008年)从国家政治的角度,论证了“和”与“同”具有本质区别的一文是 ( ) A、 孟子 民贵君轻 B、 左传 晏子对齐侯问 C、 国语 召公谏厉王弭
8、谤 D、 论语 孔子论修身 2、( 2011年)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 翻译:齐侯从打猎场归来,晏子(等候)在遄台侍奉(他)。 3、( 2007年)下列属于纪传体通史的著作是( ) A、 国语 B、 左传 C、 史记 D、 战国策 4、( 2010年)我国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是( ) A. 国语 B. 史记 C. 左传 D. 战国策 (七)练习: 1、翻译: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 2、多项选择: 晏子对齐侯问 一文的说理特点是( ) A、双重比喻,反复论证 B、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 C、说 理形象,论证精辟透彻 D、语言精当,富有哲理 3、单项选择: 左传 的记事主体是(
9、 ) A、鲁国 B、秦国 C、齐国 D、赵国 4、单项选择: 晏子对齐侯问 一文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 A、举例子 B、演绎法 C、类比法 D、归纳法 5、多项选择: 晏子对齐侯问 引用 诗经 的句子是( ) A、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B、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 C、德音不瑕。 D、君子和而不同。 史伯对桓公问 (一 ) 国语 的相关知识。 (二)中心论点: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三)本文艺术手法(说理方法): 1、对比法。把“和”与“同”对立统一起来,和而不同的思想是先秦哲学中一对重要的矛盾范畴。 2、类比法。多处运用了 -譬喻,“声一无听,物一无文”等运用联想力,找出与所
10、要描写的对象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喻说明。 3、理论论证。史伯不仅引用 尚书 泰誓 “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古训作为历史依据,更以大千世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道理作为理论依据,来论断专制统治的必然衰败。 (四)重点词句: 1、其:将 2、弊:衰败 3、殆:恐怕,大概 4、裨:增益 5、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只是一种声音就没有听头,只是一种颜色就没有文采,只是一种味道就不成其为美味,只是一种事物就无法进行衡量比较。 6、王将弃是类也而与剸同。 周幽王却要抛弃这种和谐的法则,而专门喜欢同一。 (五)练习: 1、“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来自于( ) A、 晏
11、子对齐侯问 B、 秋水 C、 召公谏厉王弭谤 D、 史伯对桓公问 大同 (一) 礼记 ,又称 小戴礼记 或 小戴记 ,内容基本上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的先秦至汉初儒家关于礼仪教化的论述。其中的 大学 、 中庸 与 论语 、 孟子 合为四书。 (二)大同:平等和谐的理想世界 (三)春秋战国时代,天下大乱,礼崩乐坏,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因此,儒家向往的 “大同 ”理想,正是 对大动荡的混乱现实的一种强烈反拨。 (四)重点词句: 1、不独 亲 其亲,不独 子 其子。 2、大人 世及 以为礼。 3、 刑 仁讲让。 。 4、大道之行也 , 与三代之英 , 丘未之逮也 , 而有志焉。 (五)练习
12、1、单选题: 礼记 大同 中与 “大同“进行对比的是( ) A、大和 B、小康 C、小和 D、小同 2、 (单选题) 礼记 大同 中使用最为突出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夸张 C、排比 D、对比 3、 (多选题) 礼记 大同 的语言艺术特点是( ) A、文章铺排扬厉,多用排比,气势宏伟。 B、比喻手法的运用,语言形象生动。 C、章法脉络清晰,首尾相应,环环相扣。 D、用韵讲究,节奏感强。 召公谏厉王弭谤 (一) 国语 ,又名 春 秋外传 或 左氏外传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二)中心论点: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阻止老百姓开口,其危害性大于堵塞河流流动)(考出处) (三)本文艺
13、术特色: 1)语言深厚浑朴,精辟机警,寓于哲理性 2)论说形象、生动,具有启发性和说理力。 3)运用排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 (四)重点词句: 1、堪:忍受 2、弭 : 消弭、制止 3、阜 : 增加 4、胡:怎么 5、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6、防人之口,甚于防川 7、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五)往年考题: 1、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 )( 2008) A、 国语 B、 左传 C、 史记 D、 战国策 2、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3、 国语 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史书,其体例为( ) A、纪传体 B、编年体 C、断代体 D、国别体 ( ) 4、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14、( ) 翻译: 所以,善于治水的人,排除雍障之物,使河水畅流;善于治理国家、统治民众的人,引导老百姓讲话。 (六)练习: 召公谏厉王弭谤 的说理特点有哪些? 1)语言深厚浑 朴,精辟机警,寓于哲理性 2)论说形象、生动,具有启发性和说理力。 3)运用排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 谏逐客书 (一)李斯,秦著名政治家。 (二)在本文中,李斯以秦国四代君主都以客卿致富强而成霸业的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证客卿并不负秦,秦国历来也不却客。还列举种种珍宝器物虽不产于秦,都能为秦王所用,与用人进行对比,说明用人与使物也理应统一。 (三)全文处处交织着“昔与今”、“重物与轻人”、“纳客与逐客”、“利与害”、“损与益”、
15、“已与仇”、“统一与亡国”等多方面的对比。一正一反,一利一害,两相对照,是非昭然 。 (四)重点词句: 1、 服 太阿之剑: 2、太山不 让 土壤 3、弃 黔首 以资敌国 4、 藉 寇兵而 赍 盗粮者也 (五)练习: 1、 谏逐客书 中的“客”指的是 ( ). A、 客商 B、看客 C、游客 D、客卿 2、在 谏逐客书 一文中,作者先列举缪公广招贤才、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张仪、昭王用范雎的历史事实,然后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这里所采用的方法是( ) A、 归纳法 B、演绎法 C、类比法 D、对比 法 3、在( )一文中 , 作者反复运用“昔与今”、“重物与轻人”、“利与害”、“损与益
16、”、“已与仇”、“统一与亡国”等词进行对比论证。 A、 谏逐客书 B、 留侯论 C、 进学解 D、 五代史伶官传序 4、谏逐客书 一文中所列举的辅成秦国帝业的客卿有( ) A、百里奚 B、商鞅 C、孙武 D、张仪 5、 谏逐客书 大量运用的句法是( ) A、双关 B、排比 C、对比 D、 夸张 6、 在 谏逐客书 中,李斯批评秦王重外物轻人才,秦王所重的“外物”包括( ) A、色 B、乐 C、珠 D、士 E、玉 7、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 (50),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
17、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回答: ( 1)这一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这段话总体上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3)这段议论的前一部分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 4)这段话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过秦论 (一)贾谊,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二)过:指出过失 (三) 过秦论 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戒汉”。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四)中心论点: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五)本篇最
18、大特点: 用叙事说理 (六)重点词句: 1、不 爱 珍器 2、 奋 六世之 余烈 3、余威震于 殊俗 (七)练习 1、“过秦论”的“过”是( )的用法。 A、名词的使动用法 B、名词的意动用法 C、名词作动词 D、名词作状语 2、指出没有通假字的一组( ) A、非及向时之士也 B、倔起阡陌之中 C、鉏耰棘矜 D、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3、 (多选题) 过秦论 中出现的对比有( ) A、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 B、秦与六国的对比。 C、秦与陈涉的对比。 D、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E、孝文王和秦始皇的对比。 五代史伶官传序 (一)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
19、文学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本文中心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三)主要论证方法:对比法 1“满与谦” 2“损与益” 3“忧劳与逸豫” 4“兴国与亡身” 5“盛与衰” (四)重点词句: 1、原: 2、举: 3、莫: 4、为: 5、忽微: 6、所溺: 7、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8、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0、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以首。 (五)往年考题: 1、文段分析: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自然之理也。( 2005) 2、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
20、志。( 2007) 翻译: 3、解释加点词:原庄宗之所以的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2008) 原: 4、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2011) 翻译: (六)练习: 1、谈谈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 答:作者认为: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行为。并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精辟透彻,发人深省。这两个警句告诫后人,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一个人为事业奋斗,都必须勤勉、发奋,不可贪图安逸、意志消沉。 2、 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 答: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 败的史实,在写
21、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的发奋、勤勉及成功时意气的雄壮,接着写失败时形势的衰弱,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皆自于人欤”的结论格外令人信服、发人深省。 3、本文的主要论据种类: 事实论据 : 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例据典型而有说服力。 理论论据: “满招损,谦得益”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作用:使论证 精辟透彻,发人深省。 4、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 ( 1)最能体现这段文字主要观点的是哪两句 ( 2)这里运用了哪两种论据 ( 3)作者用什么办法来突出中心观点? 5、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 1)从这里可以看出,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从这里可以看出,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 3)从这里可以看出,本文的主要论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