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诗经·蒹葭》主旨的历时研究.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750041 上传时间:2020-01-07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47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蒹葭》主旨的历时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诗经·蒹葭》主旨的历时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诗经·蒹葭》主旨的历时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诗经·蒹葭》主旨的历时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诗经·蒹葭》主旨的历时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诗经蒹葭主旨的历时研究 高红 摘 要: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奠定了诗歌创作的文化传统。 蒹葭作为诗经秦风里较为 重要的一篇历来受到众多学者的探究,但对其主旨的研究在各个阶段的解读中又有所不同。从春秋至宋代,众多学者将其与“刺秦襄公说”相联系,宋代之后又将其围绕“求贤”进行阐述,近代又将其回归于“爱情诗”。本文将结合各种观点对其主旨进行历时研究。 ABSTRACT:The”book of songs”as the first anthology of poetry in China has an important status in history,laid

2、 the cultural tradition of poem writing. The Jian Jia as one of”The Qin Feng songs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and have always been exploring by many scholars.But the study of the keynote is different in various stages. From the spring and autumn, many scholars will be associated with”Irony Qin Xiang

3、 ”. After the song dynasty,some scholars think it has the meaning of”Looking for telent”.Now,it returns to “The love poem” .This article will carry on diachronic studies by various views. 关键词: 蒹葭; 主旨 ; 刺秦襄公说 ; 贤人说 ; 爱情 诗经蒹葭全文: 蒹葭苍苍 , 白露 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 蒹葭凄凄, 白露 未晞。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

4、。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白露 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诗词大意: 河畔的芦苇泛着碧色在风中摇曳,深秋的露水在叶子上凝结成霜。我所思念的人,就在河水对岸的那一方。我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我又顺流而下去寻觅她,她仿佛就站在河水的中央 。河畔的芦苇茂盛的自在坦 荡,清晨的露水尚未被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就在河水的对岸。 遡 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 , 艰险难攀。顺流而下 去寻觅她,她仿佛就站在沙洲的中间。河畔的芦苇更为茂盛,清晨的白露 依然在叶子上逗留。我那苦苦追寻的人,就在河水对岸的一头。

5、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 , 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去寻觅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沙洲之上。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诗经是我国文化长河的主要源头之一,它作为中华文化最为基本且尤其重要的文化载体,对于后代子孙研究古代文化并传承中华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诗经 原名诗或者诗三百,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 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 五百年间的共计三百零五 篇 的诗歌。 【 1】 直到汉武帝时期,随着独尊儒术的政策实行,才被尊称为诗经,约编成于春秋中叶,相传是由孔子编订的。 【 2】 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指的是十五“国风”,共计 一百六十 篇,由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组成,多

6、为民歌。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珍宝。其中的民歌以其绚丽的画面感向后人叙述着那个时代的民风民情,反映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它以巧妙的语言手法把它内在的思想呈现出来,塑造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 3】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每一首诗都在时间的长河中经历各个朝代的洗涤,并且在这一场场的风雨中烙印上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学者2 们的研究观点。 而本首诗歌蒹葭作为“国风”中“秦风”的代表作也受到古今学者的关注。从它产生的西周时期一直到现在,对其真正内涵的解读 传承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由于传统“诗学”的解读的 复杂性以及各个朝代的现实性,使得“蒹葭”的主旨解读有了各种各样的版本。

7、本文将随着朝代的变迁 对其进行阶段性代表性的主旨 探析。 一 汉代及其以前诗经的政治功用 (一 )“刺秦相公说”的产生及盛行 早在上述尧典 中就曾提出诗歌的作用:诗言志,歌咏言。 【 4】 当我们纵观历史的朝代更替就不难发现这种带有十足功利性的政治诉求,并且这种政治诉求渗入到各种形式之中,尤其在文学载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诗经蒹葭属于国风中的秦风,作为民歌中的精华,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形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刺秦襄公 说”。 【 5】 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唐代,有不少学者对这首诗进行研究探讨,其中较为主要的代表观点就是西汉时期毛亨的“刺秦襄公说”。由于孔子一直将诗经作为教

8、材来用,所以它得以传承下来。不过到了汉代,诗经的研究者 有齐 、 鲁 、韩 、 毛四家,后来前三家衰落,独毛诗完整地流传于后世。所以前三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远不如毛诗大 。 【 6】 毛亨作为毛诗的集大成者提出了这个重要的观点:“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 毛诗正义,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并且这一观点一直延伸到唐代。 当我们想要探究这一观点为何能产生并且继承下去时,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时代要求。古代的中国是传统的封建制国家,重视“礼乐”的宗法制度将国家的一切都向政治目的靠拢。 在毛序中提到之所以去批评秦襄公就是因为其“未能用周礼”。周礼在西周时期具有法律规

9、范的作用,具备法律的形式和功效, 具有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礼乐制度从其产生的西周一直沿用到封建王朝的结束,从这一绵延不断的时间段上我们也能看到其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统治者倘若 能够顺利的实行礼乐制度并使其取得一定的效果便能使这个国家安定团结,使百姓生活有序,从而实现统治者求取社会安定,统治地位牢固的政治诉求。西周时期,诗经是“礼乐”治国的宗法制度的外部表现,主要运用于统治者们举行的祭祀、宴飨、朝聘、庆典等多种多样的重要场合,也正因为诗经在礼乐制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得这部作品里的诗歌就有了一定的政治色彩 。 删除了【 7】 具体分析蒹葭这部作品产生的背景,我们看到其创作于秦时,而秦

10、地地处先周的范围上,这里的百姓也深受先周礼教的熏陶,所以当面对刚刚上任的诸侯秦襄公没有传习周之礼法时 ,发出一声声的抱怨。这种民怨反映到诗歌创作之中便促成了这首诗歌的诞生。 (二) “美刺说”下的蒹葭意蕴 毛亨在毛诗正义 中认为这首诗是刺秦襄公,这是诗经“美刺说”的一个具体体现。按照毛亨的观点,诗经主要是用来赞美或者讥刺某些人的,他将诗经中的 28 篇标明为“美”诗, 129 篇标明为“刺”诗,另外还有“闵”“伤”3 “戒”等类诗篇。“美刺说”注重诗歌的社会功能,它对中国诗歌、中国诗论影响很大。中国诗歌的特点是关注现实人生,不致力于诗歌自身的文学追求,这一特色的形成跟毛亨的“美刺说”大有关系。

11、 【 8】 那么我们就根据毛亨的毛诗正义以及由汉代郑玄作笺,唐代孔颖达作疏十三经注疏系列的解释具体分析下这首诗的内涵。 在孔 颖达 十三经注 疏中首先就提出了“蒹葭三章,章八句”至“国焉”。【 9】 可见汉代至唐代都认同“刺秦襄公也”的这种观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蒹葭草在众草之中长势茂盛,等到白露来临并且凝结成霜就会变黄,那位“伊人”就是懂得周礼的贤人,虽处于“一方”,可这一方却是那样的遥远,若想靠近那遥远的贤人之地,只有顺周礼而行。在这一句诗的分析中,毛 诗认 为,“蒹葭 之草苍苍然虽盛,未堪家用,必待白露凝戾为霜,然后坚实中用,岁事得成,以兴秦

12、国之民虽众,而未顺德教,必待周礼以教之,然后服从上命,国乃得兴。 ” 所以当现在面对秦襄公 未去运用周礼 时,就会自然而然的造成国家不能够兴旺发达。国家不兴旺,周礼不倡导 也使得百姓们不能信服统治者的统治。“ 所谓维是得人之道,乃远在大水一边,大水喻礼乐,言得人之道乃在礼乐之一边。 ” 既然他将河水比喻做礼乐之道,在礼乐之道旁边就是“得人”之道,所以要在河流之内去寻求。倘若逆着水流而行那么你将遇到的是道路的险阻与长远,最终不得到达。这其实就是阐述我们不应该 逆礼以治国 ,否则得不到“人道”,以失败告终。 若要 顺流溯游而往,那么那位贤人就会出现在河 水的中央,也就是说倘若统治者顺从周礼而行就会

13、得到治 国之道,从而有利于有国家的安定,有利于使百姓服从自己。因此 ,毛亨反问统治者 然则非礼必不得人,得人必能固国,君何以不求用周礼乎!【 10】 郑玄也赞同毛亨的观点, 在郑 玄 毛诗 笺中就如此提到过:“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 他们这些先哲在理解这首诗时都受到当时礼乐制度的影响,周礼的志高性在意识形态里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地位 ,所以当面对蒹葭时,那位伊人俨然成为尊礼的贤人,而这里的“遡洄从之”“遡 游从之”都成为了求取周礼,获得治国之道的方式。这里的顺流与逆流的对比实际的目的就是侧面批判秦襄公不实行周礼的行径。 4 (三) “刺秦

14、襄公说”的继承与功用 自从汉代毛亨对蒹葭所提出“刺秦襄公说”之后,这一观点就不断被后人所继承与发展,除了在上文我们提到的汉代郑玄与唐代的孔 颖达外,还有宋代的欧阳修以及程颐,其中欧阳修在其本义中提到“ 秦襄公虽未能攻取周地,然巳命为诸侯,受显服而不能以周礼变其夷狄之俗故诗人刺之。” 【 11】 可见他虽然没有点名“刺秦相公”这一说法,但在其字词之间流露出的还是对 秦襄公未用周礼的批判。程颐作为北宋时期的大思想家,其在诗经研究领域 也有很高的建树,在其伊川经说 卷二“蒹葭”条曰:“蒹葭,芦苇,众多而强。草类之强者,民之象也。葭待霜而后成,犹民待礼而后在,故以兴焉。苍苍而成,白露为霜矣。伊人犹斯人

15、,谓人情所在。人情譬诸在水之中,顺而求之则易且近,逆而求之则艰而远。凄凄,青苍之间也。未晞,未凝也,犹礼教之未至。采采,茂盛未已,方浓之状,未有礼教也。礼教未立,则人心不服而俗乱,国何以安乎?”一个反问句,将作者的写作目的表现出来,“国何以安乎?”一个反问,也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秦襄公治国的不满 。 【 12】 从一些史籍中看出,许多史学家都认同这种“刺秦相公说”的观点。同时,我们 在考究这一现象的原因时就得 从本文开始时所阐述的礼乐宗法制度入手了。这里我们看到的蒹葭其实也是礼乐制度在一个国家文学作品中渗透的具体体现。礼乐制度在影响政治时,也在影响这个时代的价值观,所以,当我们面对蒹葭时,也就理

16、解为何这样一首普普通通的抒情诗竟然被冠以“刺秦襄公”的大帽子,它仅仅是那个时代封建制度下追求礼制的缩影,而正是由许许多多的缩影构成了维护宗法制度的软实力。 二 宋代 以后“贤人说”对蒹葭的渗透 (一) 蒹葭中的“贤人”意蕴的诞生 经过盛行于汉代的讽刺秦襄公的主旨风潮之后,面对一个新的朝代 宋代,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宋代,这个王朝崇尚文治,理学在这个文化受到空前重视的朝代又出现了大的发展,对于诗经来说,无疑又给了它充分发展的天地。在新的背景下,我们重新审视蒹葭,我们又有了新的认识,纵观这首诗,整体来看就不难发现其实这首诗始终都在围绕着“追寻者 河水 5 伊人”的叙述结构来讲 述的,并且再去细细分析

17、这首诗时,出现在我们眼中一个词“伊人”,作为本首诗的主人公,却没有点名是男是女,这也间接地促成宋代及以后流行的“贤人说” 。此外,在近代 学者程俊英的诗经注析下也曾经点到宋代朱 熹对蒹葭中求贤意蕴突出贡献,他在文中这样提到过:朱熹诗集传 “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 也。” 【 13】 此处删除 就诗论诗,难解处则阙疑,非常平实,王照圆诗说评论道: 蒹葭 一篇最好之时欲解作刺襄公不用周礼等语,此前儒之陋,而小序误之也, 自朱子集传出 ,朗吟 一过,如游武夷、天台,引人入胜。乃知朱子翼经之功不在孔子之下。 【 12】 此处应为 12自此之后, 或

18、以为襄公求贤尚德之作,或以为思贤招引之词,或以为朋友想念之吟 等等。 (二) “贤人”意蕴背后的因素 对比“刺秦相公说”与“贤人说”的产生原因,我们除了看到宋代文学领域相对宽松的氛围,还应看到那个时代的经济与政治两大基本基础性因素。 宋代经济相对唐代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百姓 生活富足,科技较快发展,使得人们在农闲之余关注时政,也有利于人们发展文化。 宋代的政治,中央集权相对集中,为了防止外戚专权,将权力在集中的同时又进行分 割,使得吏治清明,同时,降低武将的职权,重视提拔有才能的文官,形成一个由文官掌握大权的政治体制。这种政治制度使得科举制度盛行,也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三) “贤 人说

19、”下的众说纷纭 “贤人说”具体来说,在其内部又可以进一步加以区分,根据其中的侧重点及其产生时间,我们又可以具体分为以下几种观点:“秦穆公访贤得贤说”“慕思隐居贤人说”“惜招隐难致说”“百里奚荐蹇叔说”。下面我们将具体阐述一下各个观点 。 1.“秦穆公访贤得贤说” 这一说法出现在宋代王质 诗 总闻中,他在文章中说秦刚刚兴建时有两位贤才,分别是百里奚和蹇叔,当时的秦穆公听闻虞人百里奚的贤能,就从晋地赶到楚地,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又因为通过百里奚得知蹇叔,百里奚说蹇叔也具有贤能,只不过他的贤能没被众人知晓, 所以便花费巨资去访求他,“所6 谓伊人,岂此流也耶?”溯流而上寻不到,那就撑一只竹篙顺流而

20、下 去追寻,便会得到所要追寻的贤人,也许是从春寒料峭一直寻到霜露即降 的冷秋,看见已经变黄的蒹葭也心存惊喜之情 。 【 15】 删除 除 了王质 的 诗总闻还有 在 吴 懋清 毛诗 复古录中提到“秦穆公能礼贤下士者,故百里奚,蹇叔,由余、公孙支皆往归之。因作是歌,申其景仰,叹贤人置身甚高,若可望而不可即也。 ” 【 13】 通过这两位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秦穆公访贤得贤说”总体说的就是秦穆公 访求贤人的故事。在这个观点下的蒹葭就是一幅寻求贤人的图画,那位“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的“伊人”就是追寻者秦穆公所寻求的贤人。 2.慕思隐居贤人说 除了讲述秦穆公访求贤人这一种说法,还有另一种围

21、绕“贤人” 的观点,只不过这一“贤人”是作为隐居者来看的。在古代有不少 有才能的人 隐居者 生活在不为外人所知的世外桃源中。蒹葭这首诗也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也成为一首仰 慕追寻山中湖畔隐士的寻觅图。在一个霜露纷纷而降的瑟瑟秋风里,主人公 沿路而行,寻觅着那个生活在水边的隐居者,蒹葭从“苍苍”慢慢变成“凄凄”最 后变成“采采”之貌,寻访者也从逆流而上变成了顺流而下,那位隐居的贤人远远望去好似站在水流中央,又好似站在河流的对岸,可是又仿佛站在河流中间的那一座小小的沙洲上。 宋代及其之后文学家中也有不少人赞同 蒹葭是一首“慕思隐居贤人”的诗。明代的文学家丰坊 就曾经在其作品 说中提到:君子隐于河上,秦

22、人慕之,而作是诗。就是点名秦时人仰慕隐居于河滨的君子,于是就做了这首诗。 除了丰坊 之外,在清代顺治年间的 姚氏 在通论中提到对蒹葭这首诗的主旨评论: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可见这种围绕“隐士”的说法也是得到很多学者的赞同,于是,类似于 郝氏 诗问中的观点:“蒹葭,思隐也。时有高士,隐于水滨,潜深伏隩,可望不可即,君子叹美之。”得到广泛的流传。 14 3.惜招隐难致说 从宋初的赞美秦穆公的访贤得贤事迹到之 后的慕思“隐居贤人”的图景继而就会阐发出一种求而不得的无限哀叹。然而这种 长时间的求而不得 也使得读者开始了无奈的同情 , 久而久之这种意识逐渐演变成一种共同感,从而 使得“招

23、7 隐难致”的感觉慢慢成为一种广 泛的共识。在清代,方玉润在其著作诗经原始中提到“蒹葭,惜招隐难致也。”“盖秦处周地,不能用周礼。周之贤臣遗老,隐处水滨,不肯出仕。诗人惜之,托为招隐,作此见志。” 此处改为【 15】 由此可见在清代方玉润眼中,在周朝之后的秦地,有不少周朝的才能显著 地隐士,作者爱惜他们的才能,想以蒹葭作为媒介 ,来表达自己招隐之心,可惜,那些遗老们并不想再次出仕,所以只剩下作者的惜叹在水滨的秋风中飘荡。“惜招隐难致说”相对于前面所提到两种说法,不同之处就是在于此时的感情不是赞赏不是慕思而是一种得不到的哀叹,是一种可惜,一种无奈。 这种观点 将整首诗的赏析重点放在寻觅者身上,是

24、寻觅者身上散发出来的漫天愁绪。 4.百里奚荐蹇叔说 蒹葭在经历过数个朝代的洗礼后,竟然突然在整个封建王朝的末尾回归了一下各种故事版本的原本,即是百里奚举荐蹇叔。无论哪种版本的主旨研究,都起源于百里奚的那次举荐,在此之后便发生了一些直接或者间接 地延伸。在封建王朝即将结束的朝代清朝再次将蒹葭回归本源。清代学者 牟氏 在其作品诗切中提到:“蒹葭,百里奚荐蹇叔也。”“余推此诗之意,似即百里奚所作,以荐蹇叔于秦者。蒹葭自喻也,白露喻蹇叔也。蹇叔遇秋,沧沧然苦寒,而白露耐冷,方将结而为霜,喻己在 贫贱中感慨悲凉,而蹇叔益以坚苦自守也。” 【 16】 由此可见在这种观点下,蒹葭不再是简简单单记叙而是变成了

25、运用比喻修辞的抒情,蒹葭就成了百里奚,而白露 则 是蹇叔的化身,蒹葭在寒秋中慢慢的发黄,就 像百里奚在困境饱受苦难,随着瑟瑟秋风“苍苍”“凄凄”“采采”, 在百里奚与蹇叔的化身里我们看见的是百里奚对蹇叔的追寻,这样整首诗就是简简单单的百里奚推荐蹇叔的故事了。这种说法相对以往的说法可谓是大大缩减了外界的猜测,回归了最初的原始,是整个说法显得较为清新干净。 在以上所提到围绕“贤人”的种种说法中,细细究来都是希望通过某 种方式使得“贤人”出而仕,为国为家贡献自己的才能,由此可以看来古代大部分人都认为一个人倘若有了非凡的才能就 应该出而仕,就像孔子所提出的那样,学习 的最终目的就是做官,成就自己的同时

26、也为国家出一份力。然而在另一类人的观点里 认为 求道解惑,在学问上成就自己也是 一种重要的选择,所以出而8 仕并不是他们的首选,以此另一种围绕“贤人”的就是以贤人为师,及时向那些隐居在河流之畔的贤人求教,在这一观点下,蒹葭中那位隐含的寻觅者就是位及时向贤人智者求教的求学者,在这一观点下就有了“言不可猿人求道说”这一说法,在这种观点下的有 季氏 的解颐。季氏在其作品中提到:“此诗言人不可远人以为道也,盖知学者所作也。”“诗以蒹葭、白露为喻,见秋为晚景,日月逝而岁不我与,不可不惜也。然而道有定在,犹伊人之在一方也。溯回而求,是远人求道也,则远且长而难至。顺而求之,求之于身也,求之于身则即此 而在我

27、,欲仁斯仁至矣。宛在水中央,何远之有?” 【 19】 时光荏苒,岁月已逝,已逝暮秋之际,我们要抓紧时光的衣袂,顺而求之,将道揽在身旁,不要曲曲折折,顺其万物生长,顺流而下,顺世间规律,最后得到“道”。 总得来说,蒹葭中引申出来的“贤人说”都是各个朝代的学者随着实践的发展以及认识的深入而得到的不同的观点,都有其合乎时代需要的必要性。 三 近现代思潮影响下的蒹葭情思 (一) 爱情意蕴下的蒹葭情 时代总是向前发展的,在文学上的探索也是不断出现新的建树的。 蒹葭,一首春秋时期的秦风民歌, 作为秦风十篇文章里最受欢迎的诗篇, 也在新的时代里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新气息,其中较为主要的就是蒹葭里的爱情观,这种观

28、点最后形成一种学说 “情诗恋歌说”。 在当代认同蒹葭是一首爱情诗是越来越普及的观点。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蒹葭依旧活跃在人们 的视野中,并引起人们的共鸣,不能否定其中所体现出的迷茫的爱情引起 当今人们的共鸣感。 杨任之在其作品译注中说“这首诗是一首情诗。所谓伊人,正是其所追求的恋人”。 【 20】 陈介白在其作品选择中也提到“这是一首情诗。通诗反复咏叹,无非相像其人,而形容得见之难。虽就 水说,却是借境描绘意中人之可思而不可即,故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真有怀思无巳之情”。除了杨任之与陈介白外,还有一位当代学者即吕恢文也提出符合这一观点的说法,他在今译中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

29、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 21】 通过上述三位当代文学家的观点,我们可以大体看到一场苦寻爱恋之人的图景。在这种观点下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幅图景。在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程俊英的9 诗经注析中曾经提出我们之所以认为蒹葭是一首情诗是从其中所表现出的那种难以和他人言语的思慕情致推测出来 的。 【 21】 由于这首诗是一首民歌,所以其作者也就无从考证, 也因此人们对于其作者是男是女也有不同的争议,但按照一贯的猜测将这首诗的作者定位 为 男性。 这首诗产生在天水一代,而甘肃天水一代作为中华文化发祥地,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还是相对高的。其次,在那个相对自由的时代男女之间的爱情也是自由的,同

30、时,浓重的巫文化 也相当盛行 ,巫文化下社会风气也进一步促成了爱情相对自由 的 环境。女性地位相对较高以及巫文化的盛行共同构成了蒹葭的人文基础。 蒹葭是 荻苇、 芦苇 的合称, 都生长在水边 。这里的蒹葭“苍苍”“凄凄”“采采”在作者眼中就是一番繁茂杂乱的 景象,那枝叶相互交错的蒹葭,不论其是否苍绿还是已经苍黄 ,都是这首诗用来起兴也是怀念“伊人”、烘托感情的依据。 这首诗在每章节的开头都用“蒹葭”来描绘寒秋时节河水岸边那一片凄清的萧瑟秋景,伴随着白露的“为霜”“未晞”“未已”,刻画出一幅水乡清秋的图景,在“情 诗恋歌”的观点下,这不仅仅是在描写秋景,更是在暗喻此时那位追寻者 ,其实也就是作者

31、在那是的心情与感受,情景相互交融,使得这幅秋景更加凄苦 悲凉,那种寻求爱慕之人,却总是未果的心境,也映衬了这份秋景 。古人在写诗时也多用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这首蒹葭便将这场暮秋之际特有的景色与景中人所 流露出的婉转惆怅的情思相融合在一起,从而也整体渲染了这首诗的氛围 ,创造出一个扑朔 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在这场图景中,作为让主人公苦寻之人,在 这场追求恋人的长跑中,伊人就如同面带神秘面纱的少女,散发着让人回味无穷的魅力,同时又是神圣高 洁的化身,带着 一种不可言说的韵味。全诗回旋三叠,往复歌咏,描绘着苦寻伊人的的艰苦,而伊人却 总是像在梦中一般,就如诗歌每章的后两句歌咏的 一般,“宛在水中央

32、”“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这就同诗中那位苦苦寻觅“伊人”的求爱者的艰难求索形成强烈对比,一虚一实,虚实相生,借助这种朦胧感以及“伊人”意象的模糊性,进一步的加 强了全诗感情的感染性。也许正是这真实的寻找与伊人的遥遥不及 使得感情更加淋漓尽致的抒发出来,也让那种面对茫茫江面,上下求索的苦苦寻觅却又求而不得的哀愁在字里行间慢慢流露出来。作者在描绘这场苦恋剧时, 恰到好处的用一个“宛”将伊人所在之处一笔拎空,10 那种模糊的感觉从这一个字中满溢而出,也让主人公的哀愁随这种模糊不定的意境倾泻而出,所以这里的一个“宛”字也让后人感受到了主人公爱恋的艰难。 在高亨的诗经今注里 将蒹葭定义为“这是一

33、首思慕,追求意中人的诗” 。 【 22】 在这首诗中人们的质朴率真,积极地爱情追求,充 分体现着 人们对浪漫爱情的向往。这首诗将爱情定义为一种本能的追寻,“我”捧着一颗心来,不需要什么华丽的修饰。故事中的主人公用最实际的行动,用自己的双脚不畏艰难的追寻,在暮秋的早晨沿着岸边,访寻他爱慕的姑娘 ,即使姑娘总是让人不能确定她的行踪,那又何妨,不论是溯流而上还是顺流而下,他坚定自己的心去追寻。可是,总是不能正真的接近那位姑娘,他依旧在寻找,伴着蒹葭的飘摇。蒹葭,飘零之物,蒹葭随风飘荡,却始终离不开它的根,这漫天的情思就如同这蒹葭,而那心底的牵挂就是根。蒹葭与主人公相融合,将对伊人的爱恋飘荡满天地。

34、(二) 审美角度下的蒹葭 蒹葭下的爱情,在现代人眼中就是一幅画,将最真实朴素的爱情歌颂,将积极勇敢的爱情谱写。 但倘若用现代审美的眼光来看这首诗时,则会有新的感觉。瑞士的心理学家布洛在谈到“心理距离说” 时认为“美感的产生缘于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近代我们也常常说“距离产生美”。蒹葭在塑造形象时结合一种模糊的距离感,将那种朦胧的爱情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种朦胧感使得追求者与“伊人”之间的感情更显得别有韵味,这也更加符合男女之间那种朦胧的情思。在这首诗里,那位伊人不断变换位置,一个“宛”字又将主人公好不容易确定的地方再次朦胧化,伊人的美也在这朦胧中变得更加让人着迷,也让主人公面对艰难的跋涉仍旧继续

35、追寻。 黑格尔也曾在美学 中讲到人的心灵对于 “美”的重要性,这首诗的抒情之美,爱情朦胧之美就是凭借着主人公上下求索的不懈努力体现出来的。主人公为了寻找那爱慕的人儿,不远万里,沿河追寻,谱写着一首青涩的恋爱曲。这首诗用它的想象,幻想着伊人的停留。 距离就是水岸与水中沙洲的相望,距离就是我追寻你的脚步,距离就是我恋你,你却不知道。将距离引进蒹葭,将这爱情的美好用距离来体现,更加突出人们对于这场爱恋的赞扬 。 如今的我们从这份唯美感觉到的只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臆想,由古至今,大爱楚楚,蒹葭描绘给我们的是对于爱情的向往与肯定。那份保藏心底的挣扎似乎不再被束缚,心灵的升华亦或冲动的情感11 释放,让我们

36、在后世寻访到如此神秘而又透明的爱情。 苍苍蒹葭,霜霜白露,带来的是那一次次的幻想;也许伊人近在前方,然而道路曲折遡洄 而寻。同时我们 可以从诗歌当中寻觅到那深深忧思寄托和凄苦心境。作者运用的各种特色描写手法,似乎要将我们带入他的内心世界,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爱情如同这场奇幻的旅程。隐隐约约无法触碰。似乎要逃脱掉我们的眼 迹,下一刻火苗再次放大着光芒。这条看不到的河流,谁又曾知道究竟通向哪头,究竟是否表达对于世俗的无奈和条条阻隔。将自己埋葬,无法宣泄的情愫深深被埋藏。诗人爱情里的无可奈何而又坚持不懈让我们后来者感动之余敬佩,也许寻找伊人的道路是崎岖,充满哀愁,但我们依旧在路上。 在我看来,

37、我更加喜欢蒹葭的本来颜色。将它看成一首简单的爱情诗,就如同对待爱情一般,简单质朴。 在爱情范畴里大多数学 者们虽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解析蒹葭,但所写的爱情体现的都是至真至纯、美丽的,不管是精神上的追求、物质上的载体还是心灵上的感受,亦或是审 美观。在古代,人们也许会受到许多现实的制约,例如为了社会的稳定,为了歌功颂德,甚至是为了体现某人的丰功伟绩,便将一首诗赋予不同的色彩,我想此时的诗定是改了情趣的。所以,我认为在面对一首古诗,特别是一首民歌中的诗篇时,我们应该还原本真,还原生活。蒹葭直白的表露对“伊人”的寻求,就如同一首情诗的悠扬。将这首诗放进百姓的生活中,我想他会以最本真的面貌出现。爱情,诞生在人们的生活中,体现着老百姓的质朴与本真,所以面对蒹葭飘荡,那爱情的情愫也随之摇曳。 纵观古今 ,无数文人墨 客对蒹葭进行评述,不论是将其看做是文学与 政治的融合,是围绕“贤人”的种种,还是仅仅作为一首爱情的赞颂,我想,只要存在就有其存在的理由。各个朝代的社会现实造成了每种观点的产生背景,使得这种观点往往被加入了特殊的色彩。然而,当我们生活越来越自由,我们就可以不被任何外界因素来困扰,只是为了欣赏而欣赏,那时,蒹葭将会以最纯真的姿态出现。 注释: 参考文献: 1 郑玄 笺 . 孔颖达 疏 .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 (第一版 )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2 1999,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