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环境心理学 是研究人类行为(包括经验和行动)与其相应环境(包括物质,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被试者的选择(全部参与,抽样,不经选择),实验现场的选择(大小现场,模拟现场),方法的选择(观察法,提问法,模拟法),第一章,感觉 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注意 是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联觉 是一种感觉引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引起注意的因素 刺激物的对比强度 状态 新异性 注意的广度 个人特征 各种感觉的顺序 大尺度(视听触嗅)小尺度(视触动听) 中央凹(点划式,小尺度反复仔细,大尺度注重轮廓形体,建筑檐口入口突变部位)、
2、眼睛周围视觉(驶入林荫道减速,隧道口设计过渡和渐变如大小变化的天窗减少眼睛高度灯数量,如人工照明一致)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感觉的相互影响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相互削弱和破坏,相互加强和协同,相互补偿与替代) 感知(感觉知觉统称)、知觉定势(个人知识,兴趣等指导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准备阶段具有倾向性) 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感觉介于心理生理之间,知觉纯粹心里活动,个别属性越丰富知觉越清晰,一般用知觉直接反映事物,感觉只作为组成部分),第二章,格式塔知觉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觉的整体性 同型论 场作用力 同型现象 ( 物理生理心理现象具同样的格式塔性质,具有两两相对应的关系因而他们都是同型同构的印象
3、。) 格式塔组织原则:图形与背景(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图形是清晰明确、被包围的较小对象,背景是模糊不定、包围图形的较大的对象,两者可以互换。图地关系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强调图地关系有助于突出景观和建筑的主题,观众第一眼就可发现。 易成图形的主要条件:小面积、水平和垂直形态、封闭形态、对称形态、单个凸出、动态的、奇异的、有意义的形态) 群化原则(使多种刺激被感知成统一整体的控制规律,分类有邻近原则:相互邻近元素被感知为有内聚力的整体,体现场作用力和同型论的观点;相似原则:彼此相近的元素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如果其中一种元素较有组织或相对突出易被感知成图形,其他元素弱化成背景。连续原则:连续有利于加强
4、图形的整体性。封闭原则:倾向于完成却未完成易被感知成一个完整的图形) 简化原则(知觉组织需要的信息量越少,被感知可能性越大) 知觉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概率知觉理论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按不同的环境的功能性质恰当地运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承认自己的认知与环境使用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使自己能比较主动和客观地去了解和满足他们。 生态知觉理论的基本观点(强调机体先天的本能和环境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两个观点:环境的提供和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p43 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环境功能多样性(环境形成其中发生的行为远比设计者预定的更为丰富),注意环境的潜在功能(设计者的有意设计和使用者的发掘都提高
5、环境的实际使用价值),从现象分析原因(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什么样的物质环境提供就会发生什么样的行为现象) 生态道德与道德约束:人与环境的关系取决于人类自身在所处环境的地位,导致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流行。生态伦理学即研究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和行为规范的科学。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考虑子孙善待物种,用伦理道德约束自己,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不同知觉理论之间的关系:共同点(共同目标为探究真理,以使自己的主观世界尽量接近客观世界)不同点(格式塔:强调视觉;概率知觉:重视真实环境中得结论,重视后天学习和经验知识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认识是局部非全局;生态知觉:强调机体先天的本能和环境提供信息的准确
6、性)三个理论彼此尊重,相互充实和借鉴,多元文化并存。,第三章,认知: 获得知识的过程,表象感知记忆思维,思维为核心。 认知结构(图式,同化,顺化,平衡形成了人认知活动中的认知结构) 意象(在头脑中对感知过的事物进行加工,重现出来的形象) 认知地图(在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 认知地图的组成要素(路径 节点 边界 标志 区域) 节点(可进入的,具有战略性地位的焦点,如交叉路口,广场,车站) 认知地图的个人差异:外来者比当地人对环境现象更敏感;居民城市意向呈扇形,男性关心道路和方向,女性关系区域和标志;年轻人认知地图范围广,老人缺乏新的要素意象清晰的范围有缩小倾向;由于个人价值观兴趣思维方式不同
7、,对不同要素的注意程度也不同。 易识别环境的特征 (结构,同一性,意义) 认知距离 (在头脑中凭记忆判断距离长短,也称主观距离) 影响认知距离的因素(特点积累,路程分割,时间,文化,个人动机,偏爱,心绪,判断位置,行为特点),第四章,唤醒(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兴奋性,同时加强肌肉的紧张状态,表现为自主活动提高,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情绪三因子论:快乐不快乐(追求快乐是人类生存本能快乐,对提升生存状态行为的一种奖赏,多巴胺和脑啡肽)、控制屈从(是影响快乐不快乐的重要原因,行为受限产生不快乐情绪就会试图控制和恢复自由称心理对抗,反抗后控制感不能恢复则会习
8、得性失助)、唤醒睡眠(前两者决定情绪形式,这个决定情绪强度,三者共同决定情绪的状态) 伯莱恩唤醒理论(人对环境的情感评价与环境的不定性成倒优曲线关系,复杂性新奇性意外性不一致性处于中等水平的对象被判断最美) 卡普兰环境偏爱理论(连贯性,易识别性,复杂性,神秘性) 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在唤醒处于中等水平时才能达到最高绩效,任务绩效和唤醒水平呈倒优曲线) 行为约束的影响:环境中任何干扰和约束都会引起心理对抗,对身心损害和绩效下降,最终结果习得性失助,若努力恢复了控制,绩效和身心都会得到改善。,应激(令人不愉快的刺激所唤起的紧张反应,是主体应对环境挑战出现的不平衡) 应激的种类:生理反应(又称系统
9、应激,三阶段总称适应征侯群GAS:警戒反应,抗拒阶段,衰竭阶段)心理反应(伴随系统应激,取决于个人因素和对特定刺激情境的认知) 应激模型、 应激物的种类:灾变事件(突然发生无规律,势不可挡,波及范围大,影响人数多,不可预测),个人应激源(冲击性强弱不等,分为五个等级)背景应激物(指持续重复的日常干扰,如工作压力,赶路,空气污染,噪音,拥挤) 灾变事件的启发:给人类造成巨大浩劫也有教育意义。促使人类反省自己的行为,用广义的道德观约束自己的行为考虑后代,根据自然反馈的信息更正我们的行为。 环境负荷的现实意义:简化信息,提高选择和控制;注意引向远景,忽略细节,得到放松。 适应水平(每个人基于自身条件
10、和过去的经验都形成了自己所习惯的适中刺激) 巴克场景理论的观点:环境与行为是双向的,互相依存的整体单元 行为场景的人员配置:适当(最小维持量小于申请者小于容量),不足(场景衰败,甚至废弃),过剩(拥挤)。,第五章,影响噪声评价的因素:响度,预见性,控制感 噪声对行为的影响:与助人行为(导致被试者忽略表明他人需要帮助的暗示)与绩效(根据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和唤醒理论,噪声所引起的恰当水平的唤醒可提高绩效,90到110分贝噪声对简单任务无不利影响,同样响度又不可预见的噪声会妨碍复杂任务。噪声后效实验表明噪声后效的严重性不亚于直接暴露于噪声中)与交往(强背景噪声引起交流困难,KTV)对健康(视听觉受损
11、,干扰睡眠,干扰内分泌系统,影响胎儿和儿童发育,损害寿命) 社会密度:在一个给定空间里所拥有的人数。 拥挤:感觉空间不够大的主观感受。 影响拥挤感的因素:个人差异(性别差异:男比女敏感。人格特征:内外人格者有更强耐受性。文化生活差异:喜欢户外的更容易体验到拥挤。适应水平:有过高密度生活经历体验到拥挤的可能性较小)情境条件(私密性控制感得到保证下有可能减轻高密度引起的拥挤感;噪声难闻气味会加剧拥挤感;工作比娱乐更容易体验拥挤感)社会条件(与熟人,喜欢的人,有序的情境体验感更轻)建筑因素(面积相等正方形比长方形更拥挤;有对外视野有照片广告扩大空间感),对拥挤的理论解释:环境负荷(又成信息超载,与城
12、市大小有关)、行为约束(某些因素干扰或者妨碍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就会失去控制感。这种干扰可能客观存在也可能是不自由的感觉,从认知角度把这种情境解释为超出自己的控制。只有当高密度妨碍人的自由和行为选择时,才会引起拥挤和应激反应)、生态心理学(当过多的人争夺有限资源自然出现拥挤现象,也会严重污染环境。人不仅会产生生理和心理应激,也会受到传染病的威胁) 室内污染的因素:办公室综合征(头疼身体不适)病态建筑(加大空调系统,玻璃幕墙带来光污染)人体污染(人肺可排25种毒物)建筑与装修材料污染(甲醛),第六章,个人空间:围绕我们周围,看不见边界,不容他人侵犯,随我们移动并随环境改变的范围。是我们个人心理上
13、,最小的领域。 个人空间度量:模拟研究,实验室研究,现场研究。 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情绪,人格,年龄,性别,环境因素。 个人空间的功能:是一个针对来自情绪和身体两方面潜在危险的缓冲圈,起自我保护作用(避免过多刺激,防止过度唤醒,弥补私密性不足,防止身体受到攻击) 人际距离的种类及其交往时的沟通渠道:密切距离(视觉失真,密友恋人触觉安抚耳语)个人距离(观察细部一臂长,亲属师生熟人交流谈心)社会距离(商业和同事社交,应用于室内设计和家具布置)公共距离(无细部,提高音量和手势,演员政治家) 私密性:对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选择性控制。 私密性的功能有助于建立自我认同感,增强自信心和
14、能力,有助于建立和保持自律,增强独立和选择意识。 领域性:个人或群体为了满足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区域,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领域的类型:主要领域(家宿舍办公室,个人独占和专用)次要领域(是主要领域和公共领域的联系纽带,如夜总会,自助就餐区,宅前街道被人长期使用转化成主要领域)公共领域(任何人短期使用,电话亭,网球场,如果被同一个人或群体频繁使用可转化成次要领域),第八章,风景区景观意象分析 校园景观意象分析,第九章,行为习性:动作性:抄近路,逆时针转向,依靠性。体验性:看人也为人所看,围观,安静与凝思。认知性:靠左或靠右通行,归巢性和兜圈子行为,探索性行为 基于行为的外部空间设计有哪些建议?寻求公共性和私密性的平衡;注意外部空间的生态联系;合理满足人的行为习性;预防和减少不良和破坏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