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浙江理工大学 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劳动经济学 A期末试卷出卷人:班级:人力资源管理 11(1) 姓名:周雨健 学号:2011333500136一、填空题(共 10 个,每空 0.5 分,共 5 分)1. 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是劳动力人口的_和其_的乘积。2. 劳动力需求的基本假设包括_的假设,_的假设,市场环境假设和_的假设。3. 失业人员指的是在规定的_的范围内,具有_,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_的人员。4. 收入约束线的前提条件:_一定和_既定。二、名词解释(共 5 个,每空 2 分,共 10 分)1. 纯收入效应 2. 静态均衡 3. 基本工资 4
2、. 社会劳动生产率 5. 歧视三、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选项,共 15 个,每题 1 分,共15 分)1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存在以下关系( )A、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工作时间减少B、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工作时间增加C、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时,工作时间减少D、替代效应小于改入效应时,工作时间增加2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劳动力需求应符合( )A、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大于工资率B、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小于工资率C、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率D、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产品生产成本3周期性失业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过程的周期性 B、劳动力再生产的周期性C、经济周期中萧条阶段
3、的经济下降所造成的劳动力需求不足D、失业的周期波动24均衡价格工资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克拉克 B、马歇尔 C、威廉配第 D、亚当斯密5 劳动供给的无差异曲线向原点凸起,当左边比右边陡峭,这种形状说明( )A、货币收入越高,闲暇时间越少 B、货币收入越高,闲暇时间越多C、货币收入越代,闲暇时间越低 D、货币收入高、低,对闲暇时间无影响6. 均衡失业率是指( )A、自愿失业率B、整个劳动力市场供求相等时的失业率C、人们普遍接受的失业率D、登记失业率7. 在劳动力市场中,卖方垄断的存在将导致( )A、工资率提高,就业量增加 B、工资率降低,就业量减少C、工资率提高,就业量减少 D、工资率降低,
4、就业量减少8. 弱化地区工资差别最有利的杠杆是?( )A、地区间贸易 B、资本流动 C、劳动力流动 D、技术流动9. 相同从事危险岗位与不从事危险岗位时,产生的工资差别属( )A、竞争性工资差别 B、补偿性工资差别C、技能性工资差别 D、垄断性工资差别10. 在一个卖方垄断的产品市场,垄断的企业是( )A、价格的接受者 B、价格的追随者 C、价格的决定者 D、价格的影响者11. 形成地区间工资差别的根本原因是( )A、地区间劳动力的差别 B、地区间劳动的差别C、地区间竞争的差别 D、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12. 如果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量始终为固定不变,则劳动力需求( )A、缺乏弹性
5、 B、无弹性 C、为单位弹性 D、富有弹性13. 在劳动力市场中,卖方垄断的存在将导致( )A、工资率提高,就业量增加 B、工资率降低,就业量减少3C、工资率提高,就业量减少 D、工资率降低,就业量增加14. 摩擦性失业的基本特征是( )A、失业劳动力与就业岗位在数量上是平衡的B、失业劳动力与就业岗位在年龄要求上是平衡的C、失业劳动力的数量小于就业岗位的数量D、失业劳动力的数量大于就业岗位的数量15. 如右图,L 为洛伦兹曲线,a 为 OA 与 L 之间夹的面积,B 为 OBA 与 L 之间夹的面积,下列关于基尼系数计算方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基尼系数=(a-b)B 基尼系数= 1/(a+
6、b)C 基尼系数= a/(a+b)D 基尼系数= b/(a+b)四、判断题(在正确的括号里打“” ,错误的括号里打上“” ,共 15 个,任选 10 题,每空 0.5 分,共 5 分)1. 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它是由消费者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派生出来的。( )2. 假如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当一种要素价格的上涨,会引起对另一种要素要求增加,意味着两种生产要素是互补关系。 ( )3. 由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总是按照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的原则来决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因此,均衡的劳动量是由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和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曲线的交点来决定。 ( )4. 当工资率提高时货
7、币的边际效用增加,劳动者就会放弃闲暇,而愿意提供劳动。 ( )45. 在其它条件一定时,非劳动收入越高,人们选择工作的可能性越大。 ( )6. 家庭成员不选择市场工作,选择闲暇的原因是市场工资率低于家务劳动的边际产量。 ( )7. 非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工资率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也都是充分和富有弹性的,通过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竞争,自发地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 )8. 由于产品需求不足而产生的劳动力需求的数量限制,会使在现行工资下,原可达到均衡的劳动市场出现过渡供给,这种现象被称为自愿失业。 ( )9. 人力资本的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10. 劳动力的需求弹性较大,意
8、味着企业的雇主数量工资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较低。 ( )11. 影响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 ( )12. 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一定以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为必要的前提条件。 ( )13. 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货币工资不变,实际工资也不会改变。 ( )14. 带薪休假工资属于劳动报酬。 ( )15. 对个人或家庭之间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进行衡量的国际指标是基尼系数。 ( )五、多项选择题(在下列五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选项,共 5 个,每题 2 分,共10 分)1.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有( )A、各级正规教育 B、在职培训 C、健康保健 D、劳动力流动 E、劳动力流转2. 下列关于无差异
9、曲线的论述,正确的是( ) 。A、无差异曲线随主体偏好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形状B、同一主体的无差异曲线绝对不能相交C、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低D、在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E、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为凹向原点53. 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有( )A、间接性 B、迟效性 C、长期性 D、异质性 E、投资收益的广泛性4. 劳动力市场机制包括( )A、工资机制 B、供求机制 C、竞争机制 D、风险机制 E、调节机制5. 工资率的高低代表闲暇机会成的高低,那么( )A、闲暇的机会成本越高人们选择闲暇的可能性越小B、闲暇的机会成本越低人们选择闲暇的可能性越大C、工资率越低,人们工作的可能性越小D、
10、工资率越高,人们工作的可能性越小E、工资率越高,人们工作的可能性越大六、简答题(共 3 个,共 30 分)1. 试分析工作搜寻的成本收益变动规律,并说明最佳信息搜寻量是如何决定的。(10 分)2. 分析短期内地区间工资差异不易消除的原因;(6 分)3. 简要回答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因素并予以说明(14 分)七、论述题(共 2 个,第一题 12 分,第二题 13 分,共 25 分)1. 试论述发散型蛛网的动态均衡原理以及与现实状况的对比。 (作图分析)2. (计算分析题)此表是某地区某年末人口统计数据(单位:万人)男性 女性年龄段人口数 劳动力人口 人口数劳动力人口15-25 岁 22 8 21
11、625-35 岁 28 27 28 2635-45 岁 32 31.6 33 30.845-55 岁 30 28.7 29 26.255-65 岁 37 34.1 37 1.5根据表中数据:(1)分别计算 15-25 岁年龄段和 25-35 岁年龄段的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 (6 分)(结果保留两位小数)6(2)比较(1)中两个年龄段劳动力参与率的高低情况并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7 分)7浙江理工大学 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劳动经济学 A期末试卷答案一、填空题(共 10 个,每空 0.5 分,共 5 分)1. 数量;平均质量2. 生产技术;组织目标;劳动力同质性3. 劳动年龄;劳动能力;
12、寻求工作4. 个人可支配时间;劳动能力二、名词解释(共 5 个,每空 2 分,共 10 分)1. 纯收入效应: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变化而导致的闲暇时间(或工作时间)的变化。2. 静态均衡:完全不考虑时间因素,即忽略均衡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的前提下来分析研究市场均衡的实现和变动。3. 基本工资: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者产量计算的实际工作时间得到的报酬,是工资的主要构成成分。4. 社会劳动生产率: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社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的多少。5. 歧视: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引起在就业、职业选择、
13、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等方面的不公平的待遇。三、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选项,共 15 个,每题 1 分,共15 分)1-5 ADCBA 6-10 BCCBC 11-15 DBCAC三、判断题(在正确的括号里打“” ,错误的括号里打上“” ,共 15 个,任选 10 题,每空 0.5 分,共 5 分)判断题:1-5 6-10 11-15 四、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选项,共 5 个,每题 2 分,共10 分)1、ABCD 2、ABD 3、ABCDE 4、ABCD 5、ABCE五、简答题(共 5 个,每题 5 分,共 25 分)81. 试分析工作搜寻的成本收益变动规
14、律,并说明最佳信息搜寻量是如何决定的。答:工作搜寻的成本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成,工作搜寻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 (1 分)原因(2 分):(1)工作搜寻一开始总是从成本最低的机会开始的,随着时间推移,边际成本会增加(2)工作搜寻的时间越长,一个人已经拥有的工作机会收入越高,进一步搜寻的机会成本越高(3)工作搜寻的时间越长,搜寻的直接成本越高工作搜寻的收益由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组成,工作搜寻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1 分)原因(2 分):(1)工作搜寻总是从最有希望的机会开始的。 (2)随着搜寻的时间越长,进一步获得更高工资的难度越来越大(3)工作搜寻的时间越长,搜寻者在剩下的生命周期中享用高工资的
15、时间越短。最佳信息搜寻量的决定(1 分,画出图形 1 分):分析(2 分):(1)MR 代表边际收益,根据工作搜寻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所以曲线 MR 是向右下方倾斜的,MC 代表边际成本,根据边际成本递增规律,所以 MC 是向右上方倾斜的,A 是曲线 MR 与 MC 的交点(2)当 MRMC 时,搜寻者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信息搜寻量,所带来的收益是大于增加的成本的,作为一个理性的搜寻者,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会继续增加信息搜寻量,增加收益;当 MRS1),供过于求劳动力需求方处于支配地位,劳动力只能以 W2 的工资率获得雇佣。第三期:依据 W2 的工资率,决定下期的供给量 S3第四期:供给量小于均衡的
16、就业量,供小于求决定了供给方处于支配地位,劳动力以 W3 的工资率获得雇佣。第五期:以此方式循环,工资率的波动导致对劳动力供给量的影响越来越大,劳动力供求和工资率的波动距离均衡点越来越远,无法达到均衡状态。(3)现实状况(3 分):由于现实中劳动力的供给者对工资率存在某种预期,如果现实工资率大于均衡的工资率,他们的工资率会下调,所以不会贸然将本期的工资率作为依据来决策下期的劳动力供给。同样,现实工资率远低于均衡工资率,他们也不会以本期的工作率来决定下一期的劳动力供给,因此现实中很少出现发散型蛛网的现象。2.(1)分别计算 15-25 岁年龄段和 25-35 岁年龄段的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 (6
17、分)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解:(1)15-25 岁年龄段总人口劳动参与率=劳动人口/ 总人口(8+6)/(22+21+28+28+32+33+30+29+37+37)4.71% (3 分)25-35 岁年龄总人口劳动参与率=劳动人口/ 总人口(27+26)/(22+21+28+28+32+33+30+29+37+37)17.85% (3 分)(2)比较(1)中两个年龄段劳动力参与率的高低情况并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7 分) (2)15-25 岁年龄段(8+6)/(22+21) 31.11% 25-35 岁年龄段(27+26)/(27+26 )94.63% 经比较所得,25-35 岁的劳动参与率明显大于 15-25 岁的劳动参与率;(3分)可能原因:1.15-25 岁年龄段中,有部分未达到法定劳动年龄,这成为影响就业的一个因素;2.30-55 岁的劳动力群体就业率最稳定,而 20-30 岁因工作转换形成的摩擦性失业率最高,及其他。 (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