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专题复习八 联读文本及其他 联读文本及其他(一) 2017湖州四中阅读下面甲、乙两篇短文,完成题目。 【甲】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 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 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 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 太久了。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
2、 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 。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 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 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 “您是谁?” “你不 记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 ”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 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一阵阵唢呐声;四周都是参天古树, 方形祭坛占地几百平方米,空旷坦荡独对
3、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唯唢呐声在星 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 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您可以想象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 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象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 以想象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 ,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 已经不早了” ,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
4、,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 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 。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 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 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 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 ,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 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
5、抱着他的玩具 。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 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乙】 回想铁生 陈 村 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2 消息。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更真实。 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道: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这 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铁 生八九年十月。 他跟我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 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 ,都属残疾
6、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 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比我深入 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他的体格,本来应该很高大,很健硕。开始于十九岁的劫难塞给他另外一条路,母 亲和朋友说服他,他说服自己,后来成了我认识的、阅读的史铁生。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 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 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 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7、。 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 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 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 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做 作,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 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中,时间长了 ,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
8、寻。可是,听他说话 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的书更多被阅读的 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我与地坛 命若琴弦 。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的时候想,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 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 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 。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欣赏自 己,欣赏上帝的手艺。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
9、的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以此走向 内心,走向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这几天重新翻看病隙碎笔和他送我的其他书。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 神的命题。关于上帝和神,关于心魂,关于爱情,关于有无,关于自卑,关于生死。他给 世界找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魂的追求。他将上帝视为同 行,窥探上帝作为编剧的手艺。1998年1月,我带女儿去看铁生。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 名的吃豆子游戏。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 快行走,一路跳跳蹦蹦地吃下许多豆子。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
10、,敢面对真实的人 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他一直在思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 从身体的不能去想精神,想灵魂。他的神不是星相或星座,而在自己心中。他是无法站立 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2011年1月6日,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 ,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上的 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史铁生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 是不会死的。3 1下列对传记回想铁生中有关内容的叙述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史铁生去世后,陈村谢绝媒体的采访,决定自己写文章是因为这样更真实。 B第段中“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肾脏萎缩 和截瘫给
11、史铁生造成的生存艰难。 C史铁生思考关于“上帝和神”的问题,所以他是一个有神论者。 D史铁生的作品给人以心灵的洗礼,启迪人超越智和愚,教人省察自己的内心,教人 爱自己、爱世界。 2甲文的两段中, “孩子” “老人” “热恋中的情人”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 态度?(3分) _ _ _ 3甲文第段中有“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作者在文后还一再说到“回去” ,请说说其作用。(4分) _ _ _ 4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 心与坟墓。(两对反义词并存有什么表达效果?) _ _ (2)开始于十九岁的劫难塞给他另外一
12、条路,母亲和朋友说服他,他说服自己,后来成 了我认识的、阅读的史铁生。(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_ _ 5结合甲文,谈谈你对乙文第段中“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的理解。(4分) _ _ _ 6史铁生说“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 。联系选文内容及链接材料,谈谈你对 “残疾”的看法。(6分) 链接材料 后来得知,约翰逊跑出了9秒79是因为服用了兴奋剂。对此我们该说什 么呢?我在报纸上见了这样一个消息:他的牙买加故乡的人们说, “约翰逊什么时候愿意回 来,我们都会欢迎他,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事,他都是牙买加的儿子” 。这几句话让我感动至 深。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了残疾的人,给予
13、更多的同情和爱吗 ? 选自史铁生我的梦想(写于汉城奥运会后) _ _ _ _ 联读文本及其他(二)4 2017湖州吴兴区阅读下面甲、乙两篇短文,完成题目。 【甲】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 个窗户,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其中一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而另一位病人则 不得不日夜躺卧在病床上。 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 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噢,两人经 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户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 ,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
14、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 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 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荫下散步。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 赛确实精彩。 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不靠窗口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 ,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
15、夜难眠。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 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 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来 。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_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到最后呼 吸声也停止了。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 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了几天,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 员把他抬了过去,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肘支起了身 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
16、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选自外国小说选刊 ,有删改) 【乙】 最先吸引她的就是这一排窗子。 这一排窗子邀进来一大片令人感到奢侈的阳光,许是与对街建筑相隔着一段可观的距 离,采光才这么好。伫立在这如此的天然中,她觉得可以踏着铺开的亮色穿窗而去。她当 时就决定搬进来后要沿窗放上盆栽。 后来她果真这样做了,盆栽长得很好,尤其是非洲兰,粉的、红的、蓝的和此行的花 朵接力赛一般绽开着没完没了。 这天,浏览着盆栽时她想,_ 沉迷在这想法中,她挪移过来一把轻便的躺椅,随手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躺在椅子 中开始阅读。 她有些后悔,取书时应该挑选一下。这本她手中的小说集子太枯燥了,她曾经翻阅过
17、 几次,总是难以终页。 书里的巧思奇想的字句,充满张力的叙述吸引着她,连特地沏的一杯茶从武夷山5 带回来的“大红袍”也忘了喝。专心一意地读着读着,直到被电话铃声中断,她才愕然悟 到:这书怎么发生了异变? 她把书拿到离窗远的另一端的餐桌上,她一向读书报的地方,打开灯驱逐开白天里也 一直悬罩着的昏暗,再读这同一本小说。 眼睛接触到的仍然是以往那粗疏单调的字句。书还原成原本的无味。 自此,她在临窗处安置了一张书桌,她总是坐在那里誊抄修改写就的诗稿。 当有人问起她获得诗作奖的感想时,她笑着说:“都靠一排引进自然天光的窗。 ” 听到的人都各自深沉地去琢磨那“窗”的象征意义。 (选自微型小说鉴赏辞典) 1
18、.联系上下文情节,给甲、乙两文的空白处各补写一句心理活动。(2分) _ _ 2品读文中的画线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1)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简析这句话在全文 中的作用) _ _ (2)伫立在这如此的天然中,她觉得可以踏着铺开的亮色穿窗而去。(品味句中加点词 的表达效果) _ _ 3微型小说常有让读者“意外”的情节。请以甲文为例,说说你读到的“意外” 。(3 分) _ _ 4 “窗”在文学作品中常被赋予不同的含义。读完两篇小说,你认为两文中“窗”的 含义是否相同?请简述你的观点和理由。(5分) _ _ 联读文本及其他(三)2017温岭模拟阅读下面的
19、文字,回答问题。 受 骗 沈石溪 我从上海下放到西双版纳当知青的第三天,就被狐狸骗了一次。 那天,我到勐混镇赶集,买了只七斤重的大阉鸡,准备晚上熬鸡汤喝。黄昏,我独 自提着鸡,踏着落日的余晖,沿着布满野兽足迹的古河道回曼广弄寨子。古河道冷僻清静 ,看不到人影。拐过一道弯,突然,我看见前面十几步远的一块乱石滩上有一只狐狸正在 垂死挣扎:它口吐白沫,绒毛恣张,肩胛抽搐,似乎中了毒;看到我,它惊慌地站起来想 逃命,但刚站起来又虚弱地摔倒了。那摔倒的姿势逼真得无懈可击,直挺挺栽倒在地, “咕 咚”一声响,后脑勺重重砸在鹅卵石上。它四仰八叉躺在地上,眉眼间那块蝴蝶状白斑痛 苦地扭曲着,绝望地望着我。我看
20、得很清楚,那是只成年公狐,体毛厚密,色泽艳丽,像6 块大红色的金缎子。我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前去擒捉的欲望和冲动,那张珍贵的狐皮实在 让我眼馋,不捡白不捡,贪小便宜的心理人人都有。再说,空手活捉一只狐狸,也能使我 将来有了儿子后在儿子面前假充英雄有了吹嘘的资本,何乐而不为? 我将手中的大阉鸡搁在身旁一棵野芭蕉树下,阉鸡用细麻绳绑着腿和翅膀,跑不动 飞不掉的。然后,我解下裤带绾成圈,朝那只还在苟延残喘的狐狸走去。捉一只奄奄一息 的狐狸等于瓮中捉鳖,太容易了,我想。 我走到乱石滩,举起裤带圈刚要往狐狸的脖颈套去,突然,狐狸“活”过来了,一 挺腰,麻利地翻起身,一溜烟从我的眼皮下窜出去。这简直是惊尸还
21、魂,我吓了一大跳。 就在这时,背后传来鸡恐惧的啼叫,我赶紧扭头望去,目瞪口呆,一只肚皮上吊着几只乳 房的黑耳朵母狐狸正在野芭蕉树下咬我的大阉鸡:大阉鸡被捆得结结实实,丧失了任何反 抗和逃跑的能力,对母狐狸来说,肯定比钻到笼子里捉鸡更方便。我弯腰想捡块石头扔过 去,但已经晚了,母狐狸叼住鸡脖子,大踏步朝干枯的古河道对岸奔跑而去。而那只诈死 的公狐狸兜了个圈,在对岸与偷鸡的母狐狸胜利会合,一个叼鸡头,一个叼鸡腿,并肩而 行。它们快跑进树林时,公狐狸还转身朝我挤了挤眼,那条红白相间很别致的尾巴怪模怪 样地朝我甩摇了两下,也不知是在道歉还是在致谢。我傻了眼,啼笑皆非。我想捡狐狸的 便宜,却不料被狐狸捡
22、了便宜! 我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寨子,把路上的遭遇告诉了村主任。村主任哈哈大笑说:“这 鬼狐狸,看你脸蛋白净,穿着文雅,晓得你是刚从城里来的学生娃,才敢玩声东击西的把 戏来骗你的。 ”我听了心里极不是滋味,除了失财的懊丧、受骗的恼怒外,还体味到一种被 小瞧了的愤懑。 (本文节选自沈石溪猎狐 ,后来“我”又被这两只狐狸骗了一次。为了让母狐狸把 嗷嗷待哺的小狐狸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自残”的公狐狸因失血过多,在“我”的追赶下 死去。) 小说文体知识四则 故事 小说就是讲故事,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是一切小说不可或缺的最高要素。一 本小说必须有个故事作骨干。所谓故事就是对一些按时间顺序的事件的叙述。现代
23、派小说 对故事的深恶痛绝与坚决唾弃,无非是对故事的更大胆的切割与肢解。而它一旦真的让人 完全看不到故事时,也就不会再被人看成小说了。故事是小说的本性之一本性难改, 改了也就不是小说了。 曹文轩小说门 情节 情节是小说的逻辑面。与故事不同,情节也要叙述事件,但它特别强调因果关 系。如“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 ”则是情节。虽然情节中也有时间顺序,但却被因果关系掩盖。对于王后已死这件事,如 果我们再问“以后呢” ,便是故事;要是问“什么原因” ,则是情节。这就是小说中故事与 情节的基本区别。把握故事是受好奇心驱使的,而情节则是要凭智慧和记忆力才能鉴赏的
24、 。 人物 把人物纳入虚构的环境中,是虚构的想象世界能够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这 里,一切都通过对人物与行动或者错综复杂的故事之间的关系描写在小说中得到模仿。小 说家一般是以人物的“五种事件”(出生、饮食、睡眠、爱情和死亡)来创造人物的。小说 的人物创造可谓多种多样,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的创造。扁平人物也称 为“性格”人物、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被创造出来的。圆 形人物则具有复杂而多变的性格。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在小说创造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有 时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英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7 场景 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小说是由一个又一个场景连缀而成的。场景
25、描写 是场面描写与风景描写的合称,类似于“环境描写” 。它是某一时间段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 ,包括人物、事件和环境三个因素,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 写。 曹文轩小说门 1曹文轩认为,小说就是讲故事。请根据受骗这一小说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 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分) 起因:_ _ 经过:_ _ 结果:_ _ 2小说的场景描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 “黄昏,我独自提着鸡,踏着落日的 余晖,沿着布满野兽足迹的古河道回曼广弄寨子”一句中的场景描写有何作用?(3分) _ _ 3小说的情节特别强调因果关系,请阅读文章,品味下列语句,回答问题。(6分) (1)那摔倒的姿势
26、逼真得无懈可击,直挺挺栽倒在地, “咕咚”一声响,后脑勺重重砸 在鹅卵石上。它四仰八叉躺在地上,眉眼间那块蝴蝶状白斑痛苦地扭曲着,绝望地望着我 。(作者为什么如此细致地去描写狐狸摔倒后痛苦的样子?) _ _ _ _ (2)就在这时,背后传来鸡恐惧的啼叫,我赶紧扭头望去,目瞪口呆,一只肚皮上吊着 几只乳房的黑耳朵母狐狸正在野芭蕉树下咬我的大阉鸡。(从对母狐狸的外形描写中,你觉 得狐狸想尽办法,甚至冒着危险骗“我”的原因是什么?) _ _ _ _ 4以下对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 受骗一文中, “我”被两只狐狸骗了,向村主任述说遭遇,村主任却大声嘲讽“ 我” ,让“我”觉得
27、有被村主任小瞧了的愤懑。 B 受骗一文中, “却不料被狐狸捡了便宜”是指狐狸趁“我”解了裤带跑不快,又 离开被绑了腿和翅膀的大阉鸡,从而成功地叼走了“我”的鸡。 C曹文轩认为,现代派小说虽然对故事进行大胆的切割与肢解,但依然是有故事的。 D中国传统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往往好就什么都好,坏就连长相都透着坏,这种扁平 人物是不可取的。 5你是如何看待小说中狐狸这一欺骗行为的?是觉得有趣、可恶,还是请结合你 的阅读感受加以阐述。(6分) _8 _ _ _ _ 6 “我”作为大城市上海来的知识青年,竟然被山林里的两只狐狸骗了。你从这个故 事中得到了哪些生活启示?(3分) _ _ _ _ _ 7读了上述文
28、字,你肯定清楚了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的区别。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 海底两万里中的尼德兰、 俗世奇人中的泥人张是扁平人物,还是圆形人物呢?请 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形象,结合你平时的阅读体验,阐述你的看法。(6分) _ _ _ _ 联读文本及其他(四)2017温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本,回答问题。 【甲】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他一生恬静优雅似水,离去后魂归于水。而他的文字,与后世的读者同在,似水流淌 不绝。 如果说作家是以文字征服世界,那么,对沈从文来说,前30年的文学创作,后30年 的文物研究结出的果实,证实了自己生命的价值。他一生中出版各种作品80多种,500多 万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书最多的作家之
29、一。 无论是身外报偿还是身内所获,无论是物质上的得失还是精神上的毁誉,沈从文从不 以为意。 他一生所得收入,除维持一家生活必需的花费、社交应酬和帮助别人外,都陆陆续续 花在购买书籍和陶瓷文物上。他家里曾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坛坛罐罐” ,解放后全送了博物 馆,不仅没有索取任何报酬,连一张收条也没留下。1982年,他收到花城出版社寄来的九 千多元稿费,立即凑足一万元,寄给家乡的小学,修建一栋图书楼。 说起沈从文在文坛上的沉浮,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典型。在这沉浮的背后,重叠着因“ 历史的误会”而带来的种种人生坎坷与痛苦。但他几乎从来不主动提及自己几十年来遭遇 的损害与屈辱。当别人问及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
30、遭遇时,他只是说:“我只是要打扫 茅房,那是普通的事,在家里不是也要打扫吗?”人们常常为他在文学史上的“失踪”感 到遗憾,他只是笑笑:“那未必不是塞翁失马。 ” 1978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后,沈从文长期冷落的门庭重新变得热闹起来,他构筑的富 有魅力的“湘西世界”被人津津乐道, “他是自新文学运动以来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这一 评价又被人记起,学术界开始确认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师”地位。对这一切 ,沈从文表现出惊人的平静。他总是轻轻地挥着手:“那都是些过时了的东西,不必再提 起它。我只不过是个出土文物。 ” 对涉及个人荣辱得失的人事,沈从文表现出一种令人吃惊的宽容与平和。他宁愿记住 别人
31、的好处,而忘了别人对自己的损害。是湘西的水深深流进沈从文的血脉,滋润和培育9 着他的性格。 然而,他心头还有无法释怀的东西。这头一件便是他30余年来从事的中国古代文物研 究。他常常叹息说“手头有许多题目可做,现在是来不及了” ,话语中总是透着惆怅与悲哀 。前几年,有关部门通知他去办理从历史博物馆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手续时,他误以为是 办理退休手续,紧张得手足无措,只是嗫嚅着说:“我还能做点事,请不要让我退休。 ” 1983年,他身患重病,几乎足不出户。对故乡的思念日夜侵蚀着他,家乡人的来访, 使他兴奋不已。任何有关家乡的人事,山川风物的点滴,都不愿放过。然而他终于只能在 想象与回忆里,同那片熟悉
32、的土地亲近。每当他独自静静地坐在客厅里出神,都似乎在神 游故土。 静寂中,突然响起河船拍打水面的桨声,油坊里油锤与油榨相撞时爆发的声响,伴和 着古老、悠长而又悲凉的船歌号子,沉沉的牛角声,水车飞转发出的“咿呀”声 (选编自凌宇沈从文传) 【乙】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 龙良骅 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指引,我和妻子 虔诚地前往听涛山寻找心中的圣地。拜谒沈从文墓,这是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现在终 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八十六级之字形 的石级,湿漉漉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
33、。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 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但几 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游人稀少,在我们的前 面,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我们也尽量放轻脚步,怕打扰沈从文 先生的安息。 墓在山腰。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 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 在了一起。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是沈 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从凤凰出发,沿着沅水流域,然后北京、上海、
34、昆 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回家了。听涛山是幸运的,它容纳了蜚声 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人” 。 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墓志铭吧?墓碑顶上,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 ,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 一点点灰烬。传统的和新潮的祭奠方式就这么巧妙地汇聚在一起了。碑的后面,刻着沈从 文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算是对其姐夫 最深刻的理解,最恰当的评价。走在我们前面的那位女孩儿,低头读着碑
35、上的文字,她忽 然一回头,乌黑的眸子一闪一闪,我的思维触电似的拼接起一些记忆的碎片:渡船上的翠 翠,守着碾坊的三三,做着“女学生梦”的萧萧,橘子园里的夭夭 水,是理解沈从文的最佳途径。他自己就曾经说过:“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 清波给予我的印象实在不少。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 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沈从文是顽皮的逃学大 王,枯燥的私塾和新式的学校都吸引不了他,他总是逃学去看河中的行船,船上的水手; 看河岸的树木,林中的小鸟;看河边的小城,城中的针铺、伞铺、皮靴店、染坊、豆腐坊 、明器铺。哪怕是因逃学而被罚在孔夫子牌位前跪着
36、,他脑中呈现出的,仍是河中的鳜鱼 被钓起、风筝飞满天、黄鹂在山中歌呼、树上果实累累的情形。他就这样读着一本小书,10 同时读着一本大书。十四岁多一点,他就到地方的部队里当兵,那是当地大多数青年人的 首选出路。辗转在沅水流域,又从水里认识了船家、水手、兵士、妓女、商人。直至二十 岁,才脱下军装上岸,背着一卷小小的行李,孤身一人出现在北京车站的站台上,来读那 本永远也读不尽的大书。中国现代文学从此多了难得的水的灵气。水的滋润,让沈从文的 作品永远水汽盈盈,他笔下的人物永远都那么健康丰满,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美丽光辉。 听涛山没有涛声,就像寂寞一生的沈从文缄默着。 想当年那些红极一时的作家都湮没在历史的风烟中,孤独的沈从文却成了常青树, 这莫非也是自然的法则?沈从文曾说,他和他的读者都将老去。其实,沈从文的读者确实 在一批批老去,但他的作品则永葆生命力,新的读者也在不断涌现。我相信,刚才和我们 同来的那对年轻的情侣也一定是沈从文的崇拜者。因为,他的作品有丰沛的水,源头是鲜 活的。 (选自散文百家 ,有删改) 1沈从文“星斗其文”的成就,甲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3分)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