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哲学史期末复习论述题(独家整理版)1、 论述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以及成就。背景:由于中世纪欧洲世俗王权的分崩离析,为罗马天主教会凌驾于王权之上创造了条件。教廷和一些教士的腐化极其严重,各阶层民众对之日益不满。1517 年10月31日, 马 丁 路 德发表九 十 五 条 论 纲 ,抨击罗马教廷出售赎罪券,矛头直指罗 马 教 皇 ,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一、政治上:民族主义观念的兴起,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打破天主教的控制。二、经济上: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成长起来,要求打破天主教神学的精神束缚,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三、文化上:文艺复兴的推动作用。四、宗
2、教上: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内容:十六世纪欧洲基督教国家出现的教会革新运动,其表现形式是反对西欧当时封建制度的主要支柱即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并导致基督教新教会的诞生,形成路德的信义宗,加尔文和兹温利的归正宗,英国的安立甘宗及欧洲各国出现民族教会的新局面.第一, 思想上与天主教三大理论支柱的斗争。首先,针对教皇最高权威论,路德提出了新的教皇观。他认为基督教的首领是基督而不是教皇,教皇仅仅是罗马的主教和牧师。其次,针对“圣礼”得救论与“善功”赎罪论,路德指出了圣礼观,主张减少和简化圣礼。第二,在经济上的斗争。当时的天主教拥有大量
3、的土地,为此,宗教改革时期,许多人倡导将土地收归国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外宗教改革家们还坚决反对教延出售赎罪券,反对高利贷等,从各个方面来打击教延在经济上的种种特权。 第三,政治上,首先否定了教权至上。其次,他又倡导政教分离,他主张政府不干涉信仰,教会也不干涉政治。 成就: 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特权,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精神文化上:A、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B、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
4、遍重视教育,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C、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 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2、 请评价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的观点。德性即知识,这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核心命题, 它将人们的道德教育建立在真实可靠的知识理解基础之上, 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把知识与人的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体现了苏格拉底的本真意图。苏格拉底指出 德性的根据或本质就在于知识。所谓德性 , 在希腊语中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 即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 而人的德性就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善是自然万物的内在原因和目的, 具体到人身上, 就是德性。虽然人人都有德性, 但这并非与生俱来的
5、特性, 因此, 只有在理性指导下才能认识自己的德性, 才能发挥自己的德性。苏格拉底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 奠定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美德即知识 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人的品质的论述 ,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 。它大致具有三重意思 : 第一 ,苏格拉底认为人贵在自知,因此 ,对智慧 ,对理性知识的追求是人必须具有的美德 。第二 , 苏格拉底认为,从道德伦理本身来说 ,“ 无人故意为恶 ”人们之所以恶,是因为不具备“善”的知识 ,而具有了道德知识的人必定会 选择“善”的行为 ,也即是说 ,有理性知识的人必定会是道德的 ,知德必定行德 。苏格拉底说明 ,所谓 善就是“ 有益 ” , 人们之所以会选择
6、某种恶行 ,是因为人们认为这种行为对自己是是有益的 , 如果人们通过理性明白这种行为其实是“恶 ” ,便不会选择这种 恶 的 行为了 。当然 ,苏格拉底这一知德必定行德的论 断 ,在后来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批判 ,亚里士多德指出 , 在道德的知和行之间还有许多其他的环节 ,包括起着很大的影响 作用的非理性的因素在内 。第三 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 ” 的论点中还包含着道德主体的自悟性 ,即追求和践行道德的智慧 。在道德教化中他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悟性 , 他会通过不断的追问 , 迫使受教育者不断的学习和思考 , 依靠自己的心灵实现对道德的理性把握 。根据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的伦理思想,我们认识到:
7、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他知识水平的高低。如果一个社会状态良好,人人相处融洽,则说明整个社会的道德认知水平较高;反之,如果一个社会状态失序,则说明人们整体的道德认知水平较低。对于社会状态与人的道德认知水平的紧密关系,因此我们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必须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但是这里的知识不是僵硬的道德规则,而是通过人们去接受的,通过人的内心主体的认同,把道德规则这种外在的强制性的律令转变为内心的一种约束。3、论述柏拉图的乌托邦思想。乌托邦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最重要的一篇对话国家篇,大体上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一个理想国的组织;这是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 他所得出的结论之一是,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第二
8、部分都是在给“哲学家”下定义。第三部分包括对各种实际存在的体制及其优缺点的讨论。柏拉图一开始就认定公民应该分为三个阶级:普通人,兵士,和卫国者。只有最后的一种公民才能有政治权力。他们的人数比起另外的两个阶级来要少得多。一开头他们是被立法者所选定的,此后则他们通常便是世袭的了;但是在例外的情况下也可以从低等阶级中提拔上来有希望的孩子,而在卫国者的孩子中遇有不能令人满意的孩子或青年时,也可以把他们降级。在柏拉图看来,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卫国者能够实现立法者的意图。他对于这一目的提出了各种建议.第一桩事要考虑的,就是教育。教育分作两部分,即音乐与体育。 “音乐”差不多与我们所称的“文化”同样广泛,
9、而“体育”则比我们所称的“运动”更要广泛。威严、礼仪和勇敢就是教育所要培养的主要品质。其次,对于音乐(近代意义的音乐)的检查制度。所能允许的节奏必须是简单的,并且必须是能够表现勇敢而又和谐的生活的。对于身体的训练是非常严厉的。除了烤鱼烤肉而外,谁都不许吃其他方法烹制的鱼和肉,而且既不许加任何作料,也不许吃任何点心。他说,按照他的食品养生的人绝不会需要医生。经济方面:柏拉图提出卫国者应该实行一种彻底的共产主义,并且士兵也应该实行,卫国者除了绝对必需的东西而外,他们不得有任何的私有财产。立法者选定了一些男女作卫国者之后,就命令他们都住在共同的房屋,吃共同的伙食。象是我们所理解的婚姻,母亲的年龄应该
10、在二十岁至四十岁之间,父亲的年龄应该在二十五岁至五十五岁之间。不在这些年龄的限度之内,则性交是自由的;但却要强迫他们流产或杀婴。在国家所安排的“婚姻”中,个人是没有发言的余地的;他们是受着他们对于国家的义务所驱使,而不是受着那些诗人们所歌咏的那种平庸的感情所驱使的。4、论述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 。 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 “理念”来自动词“ 看”,原意是“看到的东西”。柏拉图把其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可以翻译为“ 理念”或“型相”。 “理念”的译法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的译法强调它向人
11、的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在柏拉图看来,前者是可感的世界,后者是可知的世界。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柏拉图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他用“ 分有” 说明个别事物与型相之间的隶属关系,用“ 摹仿” 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一是“分有” 。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 “如果在美自身之外还有美的事物,那么它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它分有美自身。每类事物都是如此。 ”所
12、谓“美自身”意指美的理念。二是“摹仿” 。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木工是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所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其它事物亦同样。 ”“分有 ”和 “摹仿”实际上并无本质的差别,不同之处只是在于有无造物主。 “摹仿”是有造物主的“分有” , “分有”是无造物主的 “摹仿”。 由此可见,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 首先,理念是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也就是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 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 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 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 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