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西方园林的文化差异.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742757 上传时间:2020-01-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园林的文化差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西方园林的文化差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西方园林的文化差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西方园林的文化差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西方园林的文化差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西方园林文化的差异 园林包含着当时的创造者及其时代所留下来的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识, 所以, 中西方园林文化的差异实 质上是由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精神气质决定的。中西方园林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的认知观、思维方式与造园思想、园林意境与审美情趣、造园构景手法与总体风格等几个方面。3. 1 自然认知观方面的差异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西方世界 则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战胜自然为文化发展、文明演进的动力。意大利园林的典型代表朗特别墅 ( V illa Lante)的花园设计以水景为主 , 表现出泉水出自岩洞涌出, 到形成急湍、瀑布、河、

2、湖 , 一直泻入大海的全过 程。而中国园林讲究的是 / 天人合一 0, 是 / 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0。如中国江南的私家园林 , 在造园中运 用以少胜多、以小胜大等造园构景手法, 加之中国园林所特别具有的借景、透景、漏景、补景 ,将自然再 现于园林中但又赋予高于自然的意趣。3. 2 思维方式与造园思想方面的差异自古以来, 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 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释问 题。16 17世纪全欧洲自然科学的进展, 使计算成为理性方法的实质, 几何学是主要的科学。他们所制 定的绝对的艺术规则和标准就是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 以代替直接的感性的审美经验, 用数字来计

3、 算美 , 力图从中找出最美的线型和比例, 并且企图用数学公式表现出来。而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则具有重 关系的特色。从老庄哲学开始就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 进而达到情感、精神的超脱。西方的花园设计和建造是西方哲学家思维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用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花园的对称、 均衡和秩序。而中国哲学家是倾向于整体考察的辩证思维, 这种辩证思维强调整体关照、系统把握、有机 联系、动态平衡与天人合一。这些思想都体现在中国园林的设计和建造中。3. 3 园林意境与审美情趣方面的差异意境, 即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似, 要尽力表达某种内在的神韵, 重视整体境界给人的情 绪的感染效果。意境是中国园林艺术设

4、计的名师巨匠们所追求的核心, 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 也是使中 国园林艺术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 主张酷爱自然, 提倡自然之美。意境在 中国园林、特别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中国园林追求诗的意蕴, 体现画的境界, 处处 表现出一种诗情画意。中国园林中的诗文、楹联、题刻等拓宽了园林的意境, 使人们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如苏州拙政园中的/ 与谁同坐轩 0、/ 雪香云蔚亭 0、/ 远香堂0等。而造园家又惯常使用画画的笔法, 以有 限的笔墨塑造无限的意境, 可谓 / 城市山林, 壶中天地, 人世之外别开幻境0。而西方园林则是通过园林的大面积, 加上透视, 从而体现所

5、要求的意境。西方的意境满足于追求事物 的外在模拟和形似, 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 认为人工美高于自然美。这种数学式的或说几何的审美思想一 直顽强地统治着欧洲的文化艺术界, 西方的几何形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 唯理 0的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而逐 渐形成的。3. 4 造园构景手法与总体风格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园林设计尽管运用相似的造园要素: 山、水、植物、建筑等, 但在造园构景中却有较大的相异之 处。西方园林设计中, 对山石的运用局限性较大, 大部分用作雕塑的材料, 也有岩石园、洞穴和假山的出 现。对水的运用十分重视, 如意大利花园中流动的水, 法国花园平静宽阔的水镜; 植物也构成了西方园林 设计的一个重大要

6、素 , 如古罗马的绿色雕刻, 法国花园的各种花坛等; 建筑在西方园林中从来都是构图的 中心 , 花园是为建筑服务的, 园林是建筑和自然之间的过渡, 花园设计的原则要服从建筑设计的大局。而在中国园林设计中, 对山石的运用极为重视, 假山石的设计更是占有重要的地位, 江南私家园林中, 绝大多数有着脍炙人口的假山设计, 如苏州网狮园、拙政园等; 中国园林中的理水, 是一种以少胜多的典 范, 水在中国园林中绝不可没有, 大部分情况下, 还起着园林的构图中心的作用, 如北京的颐和园, 苏州的 拙政园、留园等; 中国园林中, 也非常讲究植物设计, 正所谓 / 一年四季皆有景, 一天四时观景变 0; 建筑在

7、 中国园林设计中起着画龙点睛、空间转换、供人小驻等作用, 它不是建筑与自然之间的过渡, 而是自然的缩 影和提炼, 是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直接展现。3. 5 受宗教影响方面的差异在古代, 世界各国的意识形态领域, 大体上都是由宗教观念统治着, 基督教统治着欧洲各国, 在中国主 要有佛教等, 宗教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对园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 在西方出现过寺院式的庭 院, 在中国古代出现了寺庙园林。在中国, 由于佛教所追求的是超尘脱俗、清静无欲的境界, 加之出家人惯游名山大川, 对于自然景致有 较高的鉴赏力, 因此, 喜欢选择深山水畔、清幽恬静、地势险绝的地方建造寺庙。在欧洲的社会生活中,

8、 宗教显得更为重要和普遍, 而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是最有势力的时期, 寺院 十分发达, 园林便在寺院里得到发展, 形成了寺院式园林, 整个寺院的总体布置好比一个小城镇一般, 有教 堂建筑, 有僧侣居住的生活区、医院、客房、学校、药圃、果园和游憩的庭园部分。1、世界观的差异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异。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较西方发达得多,这种思维方式注重总体观念和对立统一观点。儒道两家都注重从总体来观察事物,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老子、孔子都注重观察事物时的对立面及

9、其相互转化。古代中国人把这种宇宙模式的观念渗透到园林活动中,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群体空间艺术。与西方清晰客观的雄辩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大多有道佛之风范,参禅悟道,却始终没有一句明确回答。中国园林正有这种味道,如同中国画写意多于工笔,中国人讲究和谐,“乐者,天地之和也”,因此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互生,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西方园林方正严谨,直道轴线,一览无遗。而我国园林讲究“移步换景”,在遮遮掩掩中即使是小园亦可拉出很大景深,其中奥妙正在于藏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2、自然观的差异:中国哲学传统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易传提出天人协调,其象传谓:“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10、”,又系辞上:“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节制自然须符合它自己的法则,辅助自然应适度,效法自然的造化功能而不过分,并用以成就万物而无欠缺,都是人对自然既进取又维护,适度而和谐,不同又必互动而变化。崇尚自然的思想在中国建筑中首先表现为中国人特殊的审美情趣。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虽然一方面是基于人性的尺度,但与崇尚自然的思想也是密不可分的。例如造园的要旨就是“借景”。“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风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织成曲。”可见,中国传统园林正是巧于斯,妙于斯。明明是人工造山、造水、造园,却又要借花鸟虫鱼、奇山瘦水,制造出“宛若天开,浑如天成”

11、之局面。尤其是江南园林,越是小园越讲究自然之美。白居易在庐山建草堂,赋诗曰“何以洗我耳,屋头飞落泉;何以净我眼,砌下生白莲;左手携一壶,右手擎五弦倦鸟得茂林,涸鱼还清泉,舍此欲焉往,人间多艰险。”这种中国文人的理想,化为人间烟火,使成了私家园林。即使皇家园林,亦比西方皇家园林有着更多闲情逸趣。筑材料的分歧,浮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发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成长成熟的建筑系统中,搜罗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根基上,都是以砖石为首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

12、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籍”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搜罗临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域)是以木材来做衡宇的首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籍”。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因为自然身分分歧外,更主要的是由分歧文化,分歧理念导致的功效,是分歧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猎体例为主的原始经济,培育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必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聪明能够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体例,培育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勾当体例。由此衍生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鼓吹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不

13、美观。“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心心相印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根基建材,恰是正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正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功效。筑空间的结构分歧,反映了中西方轨制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结构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锁的群体的空间名目,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室第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名目,近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陋习模巨年夜的建筑群,各类建筑前后摆布有主有宾合乎纪律地枚举着,浮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惟和礼教轨制。与中国

14、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名目向高空成长。以四周年月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斗劲,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衡宇组成的波澜壮阔,气焰恢宏的建筑群体,环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复杂;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年夜而富于转变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宏伟壮不美观的整体。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起头,就普遍地使用柱廊、门窗,增添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抄建筑,以凸起建筑的实体形象。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经由过程海上往来互订交往及社会内部实施奴隶平易近主制有关。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平易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同时,若是说中国建筑占

15、有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年夜斗兽场高为 48 米,“万神殿”高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年夜教堂,其中心年夜厅穹窿顶离地达 60 米。文艺回复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年夜教堂,高 137 米。这肃静雄的建筑物当然反映西方人崇敬神灵的狂热,更多是操作了前进前辈的科学手艺成就给人一种高昂向上的精神力量。筑的成长分歧,默示了中西方对刷新立场的分歧。从建筑成长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 3000 年不变。与中国分歧,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斗劲急剧。从希腊雅典卫城上呈现的第一批神庙起到今天已经2500 余年了,时代整个欧洲古代

16、的建筑形态不竭演进、跃变着。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窿顶手艺,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手艺到欧洲文艺回复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年夜教堂,无论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结构,都发生了很年夜转变。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门路,勇于立异的精神。筑价值的分歧,闪现中西方审美不美观念的异殊。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什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较,不靠定量剖析,不用形式逻辑的体例构想,而是靠师傅带门徒体例,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我们对于古代建筑,尤其是唐以前的建筑的熟悉,多从文献资料上获得信息。历代帝王陵园和平易近居皆按风水之说和五行恶马恶人骑事理经营。

17、为求得与六合和自然万物协调,以趋吉避凶,招财享福,在借山水之势力,聚落建筑座靠年夜山,面临平川。这种“仰不美观天文,俯察地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始创的几何美学和数学逻辑,亚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义“协调美论”,对整个西方文明的结构带来了抉择性的影响,一切科学和艺术,它们的道路都被这种理念确定了命运。掀开西方的建筑史,不难发现,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雅典帕提隆神庙的外形“节制线”为两个正方形;从罗马万神庙的穹顶到地面,刚好可以嵌进一个直径米的圆球;米兰年夜教堂的“节制线”是一个正三角形,巴黎凯旋门的立面是一个正方形,其中心拱门和

18、“节制线”则是两个整圆。甚至于象园林绿化、花卉树木之类的自然物,经由人工剪修,决心雕饰,也都呈献出整洁有序的几何图案,它以其超脱自然,把握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光鲜的对照。早在 2000 年前古罗马奥古斯都时代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就在他的闻名建筑十书中提出了“合用、坚贞、美不美观”这一经典性的建筑三要素不雅概念,被后人奉为圭臬,世代相传。17 世纪初建筑师亨利伍登提出优异建筑物必需具备三个前提;“坚贞、适用和欢愉。”西方人把“坚贞”和“适用”作为评价优异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因而傍边国古老的建筑物跟着时刻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消云散”的时辰,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无缺地保留着,用什物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经由过程对中西方建筑的斗劲可见出中西方在不美观念文化上,轨制文化,物质文化上的分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