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判定描写方法及分析其作用.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735612 上传时间:2020-01-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判定描写方法及分析其作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判定描写方法及分析其作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判定描写方法及分析其作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判定描写方法及分析其作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判定描写方法及分析其作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判定描写方法及分析其作用 (一)、写人文章中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写人,也要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具体包括六方面,分别为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 各种描写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也各有不同: 1外貌描写的作用 外貌描写的主要指对一个人身着打扮和外在形态的描写,其作用主要是表现人物的生活和身体状况,生活状况往往指身份、地位、贫富、处境等;身体状况主要指胖瘦强弱、健康状况等。 (1)生活状况:孔乙己中,孔乙己是店里面唯一一个穿长衫又站着吃饭喝酒的人,鲁迅通过对他破旧长衫的外貌描写,突出了穷困潦倒的生活状况。 (2)身体状况,药中华老拴的儿子,他吃饭的时候背后呈现出一个阴阳纹的

2、“八”字的形象,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写出他身体的瘦弱和虚弱。 2.肖像描写的作用 肖像描写主要指对一个人外在容貌的描写,其作用主要是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或人物形象。 例如:“他的头发是直直的,又很齐整,好像被什么东西削过一样。他的眼神十分的明亮,看人的时候紧紧地盯着你, 仿佛是在随时准备从你身上挑出错误一般。”这一人物的肖像描写,从侧面描写出了人物精明强干的形象。 3、动作描写的作用 动作描写,是指对故事发展过程中人物具体动作反应的描写,它的主要作用有三个: (1)表现人物当时的心理情感例:“他瞪了我一眼”,中的“瞪”字,表现了“他”对“我“的不满。 (2)塑造人物形象例:“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

3、,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吴敬梓儒林外史) 这段文字中对人物动作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醉心于考取名利的文人形象。 (3)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例:从谈话开始,他一直是两只手盖住他右边的衣襟的角。当他拿手套作证时,他那两只长时间没离开衣襟角的手掌已是满是汗水。“这是他的致命处!”少剑波心里想,所以从开始谈话,少剑波并没有看这家伙的眼睛,而是不住地用眼瞟着他那僵直不正常的两只手。少

4、剑波越看,这家伙越盖得紧,甚至偶尔有点微微的抖动。(曲波林海雪原) 这一段中人物动作的描写,既表现了人物内心的不安,又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4、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指对故事发展过程中的人物对话和内心独白的描写,它要求人物语言自然、真实,它主要有三个作用: 1. 表现人物形象,即通过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2. 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通过语言,表现出人物当时的思想情感。 3. 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5、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是指对人物面部表情和目光变化的描写,其作用是通常用来表现人物当时的心理或情感变化。 6、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指对人物心理活动过程的描写,其

5、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神精神品质,二是用来表现人物当时的情感变化。 (二)记叙文中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记叙文中的描写,总共分为三方面,分别为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景物描写,下面我们注意区分它们各自的作用: 1、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环境描写是指对故事发生过程中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或社会背景的描述,其作用主要包括四方面,分别为交待背景、 (1)交待背景 交代背景通常是放在文章的开头部分,电影开国大典中,剧情一开始,大海之上,海浪波涛汹涌,一浪推着一浪,越推越高。紧跟着镜头一转,上面写两个字南京,南京城里面下着雨,路上行人非常的稀少,背景是南京的总统府,这是属于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

6、背景。 (2)渲染气氛 渲染气氛,是指通过对特定环境或情感的描写,营造出特定的氛围,以使得文章语言更有感染力。 (3)推动情节 水浒传中,写到晚上雪下得特别大,雪下的越来越紧,最后天地间全成了白茫茫的一片,这一段的环境描写,是为林冲的茅草房被压塌做准备,起到推动情节发展作用的。 (4)烘托情感 在一篇文章里面,当这个人不高兴的时候,他看到什么样的景象,什么样的景象跟他的心情相映衬的,还有推动情节发展, 2、场面描写及其作用 场面描写,是指在特定的场景中,对人或事物进行的描写,它为了突出画面感,通常会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即将整体的场面的陈述和局部的细致描写相结合。场面描写在文章中通常起到四个

7、作用。 (1)、烘托(渲染)气氛 通过当时的情景(不同事物或不同人物的反应等)描写,营造特定的气氛 (2)、深化主题 鲁迅在写药的时候最后有一个上坟的场景,坟上孤零零的,只有乌鸦偶尔飞来,但是在夏家的坟前是放着一朵鲜花的,营造了一幅凄凉的气氛,在这凄凉的气氛之中放着一朵鲜花,象征着其实革命并没有结束,还有新的希望在,通过场面描写深化主题的作用。 (3)、推动情节 如前文写到众人取笑孔乙己的场面,推动了后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他的辩解。 (4)、突出人物形象 先描写出故事发生时特定的场景,然后用当时的场景作为衬托,突出人物形象。 3.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主要是指对景物外形特点、色彩、动态和声音等方面

8、的描写,它主要有四个作用,分别为情景交融、烘托情感、交代背景和揭示中心。 4.注意区别: (1)烘托气氛和渲染气氛 当描写特别充分或者通过适当的夸张让语言十分具有感染力,可以当做渲染,只是简单的写营造出气氛,可以当做是烘托。 (2)环境描写与景物描写 环境描写重点在于表现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而景物描写重点交代景物自身的特点,景物描写通常会对景物自身的色彩,外形,声音动态进行充分的描写,这是二者的区别。 在分辨景物描写和环境描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最为典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例 1 枯藤老树昏鸦,是环境还是景物描写?是景物描写。原因是在于枯藤

9、表现景物自身的特点,是对这个景物外形的描写。老树也是对它的外形描写,昏鸦也是对它特征的描写,所以说这是一个景物描写。例 2 小桥流水人家,是环境描写还是景物描写? 是环境描写,原因是它重点交代故事发生背景,而且你会发现小桥没有突出这个桥本身的特点,只是说乡村之中有什么样的桥。还有流水是正常的表述,所以他是一个环境描写。(三)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细节描写通常是融入到上述写人和记叙的描写之中。 三、看看我们在考场遇到的题型 1.第(x)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什么?(2 分) 2.开头划线句子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 分) 3

10、.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 分) 答题思路总述 1、 第(x)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2 分) 例题: 老栓走到家,店面早经收拾干净,一排一排的茶桌,滑溜溜的发光。但是没有客人;只有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夹袄也帖住了脊心,两块肩胛骨高高凸出,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老栓见这样子,不免皱一皱展开的眉心。他的女人,从灶下急急走出,睁着眼睛,嘴唇有些发抖。 参考答案:文章运用了人物的外貌描写,写出了华小栓身体的虚弱。 简要评析:答出“外貌描写”得 1 分,答出“身体的虚弱”得 1 分。 答题思路:根据划线部分内容,我们可以

11、明显看出属于写人方面,写人方面总共有六项,可以确认为其中的“外貌描写”,而在语文知识地图中我们可以查到,外貌描写的作用是表现人的生活或身体状况,因此,我们还需要答出这一段反映了华小栓的身体状况,那就是“身体的虚弱”。 相关真题考点拓展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地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摘自鲁迅药文章画线部分的动作描写会表现出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1)当分值为 2 分时 从答题结构上看,只要是答出运用什么样的描写方法,起到怎么

12、样的作用。本题所考核的知识点,需要我们知道是有什么描写。参考答案及说明:这段话中,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如果没有好几个动作就不加这一句话,如果有必须加上这一句话),写出了刽子手的贪婪,粗暴。(2)当分值为 3 分时三分题时,参考答案为:这段话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的塑造了一个因为刽子手的粗暴的形象。这里面动作描写得一分,生动形象得一分,刽子手的形象得一分。答题结构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3)当分值为 4 分时四分题时,参考答案为:这段话运用了人物一连串的动作描写,通过“抢、扯、裹、塞、抓、捏”六个动词,生动形角地描写出了子手粗鲁、暴力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形象的批判之情。四分题中,多

13、一个分值就是在实的基础上增加虚的表达,表达作者对刽子手的批判和厌恶之情。2开头划线句子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 分) 例题:天山之上,这里听不到一丝富有生机的声音,只能听到北风的怒吼和冰冻的声音。一片冰封的景象,除了挺立的山峰一半露出它青黑的山脊,让人感到格外阴冷之外,到处白茫茫的一片,但那雪地之上,却留下一道长长的足迹,一直通向远方。参考答案 文章开头运用了环境描写,渲染出了天山上生活环境的严酷,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好了铺垫。简要评析 点出“环境描写”得一分,点出环境描写的作用得一分,说明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好铺垫“得一分。答题思路 开头的描写跟记叙有关,应该有三个描写,环境描写、场面

14、描写和景物描写。这里是环境描写。根据语文知识地图,环境描写的作用总共有四个,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第一段的内容,好像除了第三项外,与其他几个都有些联系的,那我们这时需要来看第二段,再判断它的作用。 第二段写到了在天山之上没有行人,却隐居着一批武林高手。其中,他们中最厉害的一位,被人喻为天山奇侠。根据这个判断前面写的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的作用。这是道 3 分题。我们首先做到一点是点出运用什么描写,开头第一段划线句子运用了环境描写,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这时候直接写描写的作用,就是渲染出什么样的气氛。同时,这一段因为在陈述事实,因此属于”实“的, 实的内容在文章中有四种关系

15、(后面会详细讲到),这里面的作用是铺垫。3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 分) 例题:“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参考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简要评析:答出“变化视角”相关的空间顺序的内容占一分,答出视觉、听觉、感觉占中的任何两个,占两分,答出如临其境相关,占一分。 答题思路: 一篇文章的表达方式只包括五种,分别为议论、说明、抒情、描写和叙述,这段话涉及到的,肯定只有叙述和描写。 叙述主要包含叙述

16、的顺序和人称,而这道题考查的正是叙述顺序中的空间顺序;描写方面,则考查的是“外形、声音、色彩、动感、感觉“,感觉中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内心感受“,这段文字考到的正是”感觉“中的视觉、听觉和内心感受。 因此,我们需要对语文知识地图中的内容足够熟悉,考试时便能以不变应万变,层层分解,得到正确答案。 判定文章的结构特点及分析其作用 一、文章结构安排及其作用文章的结构,通俗说是一篇文章各个部分的整体安排,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更读者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它由四大部分组成,分别为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线索与脉络、段落和层次。 (一)、开头与结尾 1判定文章开头的方式 文章的开头,有两

17、个作用,吸引读者和引出下文,中考阅读题中,通常要求考生判定文章是如何做到上述两点的,主要途径有以下五方面: (1)引入读者关心的热点话题或社会现象 在作文的开头便引入读者所关心的话题或社会现象,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展现精彩片断 一部大制作电影还没正式放影前,我们先看到的是它的宣传片花,短短的只有几分钟的片花,它最终将吸引更多的人前往电影院想去观赏整部电影。而这个片花所起的作用,也就是文章开头所要起的作用将故事精彩片断展现出来,吸引人们去观赏其中的细节。(3)可以设置悬念 开头设置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求知愿望,吸引读者更好地阅读后面的内容。(4)可以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 通常为先列

18、出某种社会现象或事件,然后再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读者知道你会在文章中给出你自己的答案和对这一现象或事件的解读。因此,读者会继续阅读下文。(5)介绍背景 通过介绍故事发生的特殊背景,达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总述,当中考阅读题问到,这篇文章开头好在什么地方?需要结全上面的途径答题,参考答案为:“这篇文章的开头通过设置悬念,巧妙地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得文章更有吸引力”。2文章结尾的方式与作用 文章结尾只有两个作用,一个是绾结全文,二个是令人回味,绾结全文是从写作的角度讲的,这一处知识点,与阅读关系不大,不作为考核点。中考阅读考得较多的是令人回味,实现令人回味有三种途径:(1)、言未尽答

19、题结构:作者说的话或者是人物要说的话并没有直接说出来,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读来令人深思,令人回味,引人深思。(2)、事未完 答题结构:在文章结尾处,文中故事好像并没有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读来令人回味,引人深思。(3)、象征象征是指文章中提到的某个事物,并不仅仅代表它本身,而是象征着某种精神或品质,如枣核一文中,作者托人从祖国带回的枣核,象征着作者对祖国的思念。答题结构:文章结尾十分含蓄,表面上是在写“XX(文章中的事物)”,但 “XX”在这里象征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上面的三种情况,都是正常的文学作品化的结尾,要求含蓄,但在现实中,有些文章无法做到含蓄,

20、或是根据现实的需要,对它的文学性要求偏低一些,实用性偏高些,这时便涉及到文章结尾的另一个作用,那就是点明中心或画龙点晴。其答题结构是,答这篇文章的结尾,起到了画龙点睛或点明中心的作用。(二)、过渡与照应过渡,是指文章的层次或段落之间,各种衔接的形式或手段。它在文章中起到两种作用,分别为承上启下和引出下文。常见的过渡形式有三种:一是关联词语,二是过渡句,三是过渡段。照应,是指文章内容前后的关照与呼应。 它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或巧妙。照应在文章结构安排中 ,多指的是首尾呼应。 (三)、线索与脉络 1线索线索,是指一篇作品得以形成整体并将各个部分加以连接结构形式,其作用是贯穿全文,将人

21、和事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在不同的文体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表现特征,加以判定和分析(1) 记叙性文章,以文章以人物、事件等为线索。(2) 抒情性文章,线索往往依附于人、事和景之上。(3) 议论性文章,以说理的走向为线索,表现为抽象推演的形态。(4) 说明性文章,以解释的着眼点为线索,许多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本身就是线索。2脉络在语文阅读中,脉络可以看成是作者行文立意的思路,即作者如何安排一篇作品的各个部分,它与一篇作品的构思过程是相互连为一体的。脉络的作用是使文章的构思更加巧妙,内容安排更合理。(四)、段落和层次文章中的段落层次,从语文阅读知识点的角度来看,因没有明确的知识点,通常不作为

22、专核的对象。三、看看我们在考场会遇到的题型 1.本文开头两段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作用?(4 分)2.品味第(X)段,结合全文,从结构上分析其作用(2 分)3.本文的结尾安排非常新颖,请分析其妙处(3 分)4最后一段写到老人说自己其实并不姓候,这与上文哪一处情节相互照应?(3 分)答题思路总述1.本文开头两段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作用?(4 分)例文 小时候,老师在给我们上安全课时就告诉我们:“坏人开门、走路的时候一点声音都不会发出,大家一定要小心!”再加之当时我喜欢看金庸“来无影,去无踪”的武侠小说。所以,自己在家过夜成了我心中一道过不去的坎。但是,有一件事却让我勇敢了起来。参考答案 文章开头介绍了

23、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了我为什么不敢独自在家过夜的原因,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好了铺垫,同时,也起到了吸引读者,引出下文的作用。答题结构:点出知识点介绍背景+概括说明介绍了什么背景+作用本题分值为 2 分时,只要答出“文章开头有什么背景,为文章下文情节做好铺垫”就行了。但当分值为 4 分时,需要增加分析内容,最后点出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一开头,除了铺垫之外,还起到了吸引读者、引出下文的作用。2.品位第 X 段,结合全文从结构上分析其作用(2 分)这道题,我们在第一章中,已经详细讲到过,此处不再细讲。只是作为题型,加以列举,带同学们分析答题思路。虽然我们只看到了题型没有看到真正的文章,但从结构的四方

24、面来查看,可能性最大的会是哪个?只能是过渡或照应。而过渡在一篇文章的结构中,只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引出下文,一个是承上启下,本段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可能性最大的是承上启下。 其答题结构为:(1)点明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答出他承接了上文的什么,或者是由上文的什么内容,引出了下文的什么情节3.本文的结尾安排非常的新颖,请分析其妙处(3 分)参考答案:文章结尾读来令人回味,引人深思,它处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土碗象征着纯朴的精神和人的自尊,作者借助于土碗摔得粉碎,表现了两种精神在年轻人的身上已经消失不见了,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答题结构:点明作用+具体分析+思想情感 判定文章材料的搭配及作

25、用 判定文章的材料搭配只要涉及文章内容(包括事实和人物行为)的,一概定为是文章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的关系总共有四种,分别为铺垫、照应、对比和衬托一、材料之间的关系梳理(一)铺垫1什么叫做铺垫写作中的铺垫是指对文章中故事发生的背景、缘由及故事发展情况所做的必要交待。铺是指展开的意思,垫是指垫高使其显得突出的意思,铺垫的作用也是以此展开。2铺垫的作用和应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或缘由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对故事的发生发展做必要的情况介绍。如皇帝的新装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才发生了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的事。在整个故事中,作者对在场的人物和心理都做了必要的介

26、绍,尽管后面出现了赤身*的皇帝展示自己新装的荒诞举动,也让读者觉得故事情节是合理的,这要归功于文章中对相关情况进行说的铺垫性文字内容。(2)交代故事发生发展的相关情况,使故事情节发展更为自然平稳、内涵丰富发生,是指介绍故事发生的相关事实,能够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突出。如一篇文章中写到,父亲为女儿花 32 块钱买了件衣服,紧跟着文章中交代相关情况当时她父亲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到 40 块钱。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发生背景的介绍,突出了父亲对女儿的疼爱。发展将故事发展过程中的细节加以展开,或是加入一些故事情节,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能够使文章内容更加曲折生动、跌宕起伏;二是使得整个故事的发展更加自然平稳,自然。

27、(3)为下文的情节做暗示这种铺垫形式主要是用次要情节去暗示主要情节的发生,为主要情节埋下一个伏笔。如孔乙己一文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对秋天冷的描写(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也暗示了孔乙己死亡的命运。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开头浓墨重彩地描述“我”一家人如何日夜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来,如何对于勒的钱拟定上千种计划,然后笔锋一转,写全家人意外地发现于勒竟是个靠卖牡蛎为生的穷水手。这样,前面的铺垫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也是铺垫手法的成功使用,情节跌宕,意味深长,艺

28、术效果强烈。 (二)照应1什么是照应照应,从对通俗的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对前面讲到文字或情节,文章其它部分有与其相呼应的内容,前后关照,呼应配合。更加通俗地来理解,就是在一篇文章中,对前文提到的人、事、景、物,提出的问题,原因或结局,后文要做必要的交代;后文将要出现的情况,在前文也要有所预示。使得文章的结构严谨、情节就周详、缜密。2照应的方式或应用(1)文题照应这种照应法即文章的内容要紧扣题目,做到点题,突出中心,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朱自清的背影,开头点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篇中点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

29、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篇末点题:“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文章内容紧扣题目,几处照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父子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2)情节照应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谈小说创作时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挂在那儿。”这里所说的就是情节上的照应。文章中的情节之间互相呼应和照应,其作用是使前后内容的联系变得紧密,行文自然,结构严谨,脉络畅通。如鲁迅故乡中写中年闰土的到来,便照应了“我”刚回乡进家时母亲说的一段话:“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

30、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如果没有这段交代,而后面写闰土的到来,就太突然了,失去了照应。(3)首尾呼应:有些文章为了突出自身的完整性,使结尾照应开头。这就是说,把开头描写的事物或提出的问题,在结尾处用各种方式加以深化或回答,给人首尾圆合的印象。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开头作者从切身的感受中提出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问题,结尾则把志愿军战士奋不顾身的战斗同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指出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文章首尾呼应,突出了主题。(三)衬托1什么是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

31、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衬托有正面衬托、反面衬托、以景衬情(侧面)等。在写作时,要注意拉开主次,用来衬托的人、事物要突出特征,但要略写;被衬托的人、事物需要进行详写。2衬托的几种方式及作用(1)正面衬托(烘托)是用相类似的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主要事物。简言之,就是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2)反面衬托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3)侧面衬托先通过侧面描写来提到其它事物,之后再引出作者想表达的方面,在以景衬情类的文章片断中,作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衬托渲染人物的情感。例如 “天气渐渐凉了,院子里曾经绿得发亮的叶子变得枯黄、干燥,

32、不再有生命的质感,秋风刚刚哀号几声就飘落了一地,光秃秃的枝桠像一只干瘦的手伸向天空,这一切都显得那么悲凉”这样悲凉的景物描写自然就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凄苦。(四)对比1什么是对比对比也叫对照,为的是能够突出人和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它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意思或同一事物相关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的修辞方式,为的是能够突出人和事物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在文章中运用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加深人们的印象和启示。2对比与衬托的区别衬托突出所要表现人或事物的形象,而采用的写作表现手法。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在写作时,要

33、拉开主次,衬托部分突出特征,但要略写,重点部分需要进行详写。它与对比不同,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人或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而衬托则是以次托主,突出主要人和事物的形象。三、看看我们在考场会遇到的题型 1.在遇到有人在雪地被冻僵时,作者多次写到两人不同的反应,请试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3 分)2.文章第 912 段内容删掉也不会影响文章故事内容的讲述,你是否建议删掉,为什么?(5分)3.读完这篇文章,请联系生活,谈谈你的感受。(3 分)4.文章中在到“淡竹”的同时,也写到了文天祥、陶渊明等人,这样的安排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

34、 分)5最后一段写到老人说自己其实并不姓候,这与上文哪一处情节相互照应?(3 分) 答题思路总述1、 在遇到有人在雪地被冻僵时,作者多次写到两人不同的反应,请试析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3 分)故事内容概述:一对好朋友出去滑雪,在半山腰上遇到了暴风雪,他们必须快速下山,否则会被冻死在山上,就在他们下山途中,杰克看到雪地里躺着一个已经被冻得僵硬了的一个人,但还活着,于是他打算背他下山。但他的行为遭到了好朋友本的强烈反对,因为如果他们行动稍慢一点,就有可能都死亡。但杰克坚持自己的想法,本只好一个人提前下山,而杰克背着那个人,往山下缓慢地移动。故事的结果是,但杰克一路强打精神背着那个人下山后,从救

35、援人员的口中得知,他的朋友ben 因为暴风雪的侵袭,冻死在了路上。而他,因为背着这个人,身体的热量支撑着他挺过了危险地段。题目中问到: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其实涉及到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之间的关系总共有四种,分别为铺垫、照应、对比和衬托,文章属于这里面哪一个?这段内容是两个人物的表现,所以不属于铺垫,也不符合照应,我们判断它是对比还是反衬?反衬是要突出其中一方的特征,另外一个事物是为次要的;而对比是两个都要突出。文章中杰克坚持说“我要背这个人下山”,而本说我们赶紧要自己下山。因为没有突出其中的一方,所以是对比。参考答案 这篇文章中,多次将杰克和本的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了本的自私和杰克对生命的尊

36、重与珍惜,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突出。2、 文章第 912 段内容删掉也不会影响文章故事内容的讲述,你是否建议删掉,为什么?(5 分)例文概述:一个人带着另外一个人爬雪山,然后那个爬雪山的过程中遭遇四次困难,而每一次困难都比上一次更加艰难,能不能删掉第三次、第四次(912 段)遇到的困难?也就是在问,这个情节是否可以被略去,其实是仍是在考材料在文章中的作用。如果要想故事情节更吸引人一点,那就要把这个故事变得更加的曲折更加的复杂,问到故事情节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往往是说他这个情节里面的优点,故事情节就是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曲折。参考答案说明:文章 912 段写出了他遭遇了什么事把这个情节概

37、括出来,再点出 912 段内容使得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使他具有非常强的可读性,因此不能删掉。3、读完这一篇文章联系生活,谈谈你的感受。答这一类题时先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何通过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1 突出人物品质的文章概括出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叙事为主文章概括出谁做了什么,什么结果。概括完主要内容后,联系生活实际,再引入你生活中的事情,在什么情况下我做了什么,或者是我做了什么,什么结果。4.文章中写到“淡竹”的同时,也写到了文天祥、陶渊明等人,这样的安排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 分)例文节选(片断)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

38、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要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这样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真是空的吗? 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那一节节空里

39、,是永远的满盈。 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 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林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中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荫,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 他也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40、悠然见南山”。 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 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他是我们身边那些还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的丰衣足食。 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

41、长笑。 (选自散文2009 年第 12 期) 这篇文章写竹子的,写到了它的正直、空心、淡泊名利,最后写到文天祥。根据材料间的四种关系来看,有四种可能性:铺垫、照应、对比、衬托,其中,铺垫、对比和照应明显与文章情况不相符,因此,只能是衬托,因为没有直接写人物,而是从一个侧面,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烘托了人物的品质(答题时要点出人物的具体品质)。参考答案 这篇文章,由淡竹引出了文天祥、陶渊明等人,通过对淡竹的描写,从一个侧面烘托了历史人物淡泊名利、孤高正直的伟大品质。 5最后一段写到老人说自己其实并不姓候,这与上文哪一处情节相互照应?(3 分) 例文内容概述: 这是毕淑敏写的一篇文章。内容是有次她迟

42、到了,上课铃响时她往教室里跑,那个老师傅故意就把这个铃声拉着没有放开,就铃声一直一直响着,她就趁着这个铃声赶紧到了教室,心里很感激他。后来有 一次问那个老师傅您姓什么呢,老师傅就告诉他姓了。但是她记性不太好,记不住别人的姓,她就想,老师傅的姓与花果山上的孙猴子有关,只要自己记得花果山上的孙猴子,就知道老师傅姓什么了。 后来他再经过这个老师傅门口的时候,看见老师傅在,还有学校其他的帮工人在,就很感谢老师傅,就主动向老师傅问好,说候师傅好,候师傅脸上总是非常表情不自然的尴尬的笑,旁边的师傅不说话都笑呵呵的看着他。他总不知道出在哪,就这样问候。到最后那一天要毕业了,走的时候跟师傅问好,师傅就说其实我

43、姓孙,不姓候。 参考答案文章结尾处与上文中的当我叫他的姓时,他脸上的表情的不自然形成照应,使得文章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严谨。 照应总共分为三种,分别是首尾呼应、文题照应与情节照应,这道题中,已点明属于情节照应。情节照应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文章中某处故事情节,与前文相近,另一种是前文的某处内容与后文的情节相互映衬,接近与伏笔的效果,只是伏笔的目的往往事推动故事情节的进行,而情节照应 判定文章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判定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甚至是要求考生将某个句子改成比喻句或排比句,都是出题的热门,本节站在中考阅读的解度,从修辞手法的判定、作用分析和运用三个方面,进行讲解。 1. 修辞手法。 1.比喻

44、比喻是为了生动形象地将某一事物或人物情感展现给他人的一种修辞手法,原本存在的这样事物或情感,叫做比喻句中的本体,另一个能使它变得生动形象的事物则为喻体。比喻是人们使用最早和最频繁的修辞手法。 (1)、判定 判定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主要从二个方面确定: 一是,本体和喻体不能是同一类事物,如:“那个人长得像人一样”、“这朵花非常漂亮,简直像画上的一样”;二是,本体和喻体要有共同特点,并且在比喻中能表现出这一特点,如,“他的手粗糙得如同老树皮”,他的手和老树皮共同的特征是“粗糙”,句子中表现出了这一特点,因此,是个较为成功的比喻句。 (2)运用 要写好比喻句,除了上面的两个要求为,还有两个求: 喻

45、体要选择大家熟悉的事物; 喻体要能给人带来美感,不能说:“瀑布像挂面一样,直直地挂在山前”,可以说“瀑布像是一面用珠玉做成的帘子”。后一句所选的事物比第一句更能给人带来美感。 (3)作用 生动形象。 2. 拟人拟人就是给看似没有思想情感的事物,赋予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使得它更为生动形象、亲切感人。 拟人和比喻是整个修辞手法里面最古老的两个。它们最初的名字不叫比喻、拟人,叫一个字”比,”就是诗经里边的赋、比、兴中的“比”。后来演变成了比拟。 (1)、判定 判定一个句子是不是拟人句,主要看在句子中是符给这一事物赋予了人的情感、行为和思想,只要是有其中之一,可判定为拟人句。 (2)运用 在写拟人句

46、时,只要给一样事物赋予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三者中一样,便可以成为拟人句。如要站教室里的课桌用拟人句来表现,可以说“课桌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站是用来形容人物行为的动词,用在了桌子身上,便变成了拟人句);也可以说“课桌虽然看上去并不是很美,但它并不在意”(对某件事是否在意是人们常有的思想,这里用在了桌子身上,等于给它赋予了人的思想);还可以说“桌子看上去有些不高兴了”( 高兴用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在这里用在桌子身上,是给它赋予了人的情感)。 (3)作用 生动形象、亲切。 有一道语言综合应用题:“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什么内容或情感。” 一说生动形象,从修辞角度来看,肯定有两个办法可以用,一

47、个是拟人,一个是比喻。如果用拟人的话,就它赋予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中的某一样即可。 3.夸张 夸张的前提是抓住某一事物的特征,为了将突出事物的这一特点,而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这一手法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一定程度的夸大或缩小而实现的。 如,夸大,他的眼睛比铜玲还要大;缩小,他的眼睛看上去比芝麻粒还要小。 (1)判定 前面我们说到的“一定程度”,是指只要能很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这个夸张句便是成功的,而不是越夸张越好,而是在能突出这一事物特点的基础上,夸张的程度越能给人以直实感越好。(2)作用 突出特征;引发联想;烘托气氛 4.排比排比句通常用来抒情或说理,为了在抒情或说理过程中使得语

48、言更有感染力,表述更加充分。 排比最早应用在是古代的政论文上,就是政治论文,抒发他作者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所以说作者为了更好的抒发他的看法,增强语言的感染力。(1)判定排比句通常会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近的句子构成。如“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2)运用写排比句时,要注意选择三个相近的事物,用相似的结构进行表达。 (3)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叙事透避、条分缕析; 表达强烈的情感。 长于抒情,增强语言感染力 考试频率高的有两个点,一是表达作者强烈情感,二是使它具有感染力。

49、 5对偶 对偶是通过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对偶产生于汉朝,汉朝汉赋盛行的时候对偶这种句式慢慢变得兴起来。 (1)判定特征: 它是由两个句子组成,句式结构是完全相同,字数相等。 (2)运用 有一道考题,他写的是留守儿童,写出了留守儿童悲惨的生活,所以请你拟定一个标语呼吁大家关注留守儿童。 凡是这样的题,或让你写广告语、宣传语一类的,需要运用对偶句来表达,如“关注留守儿童,共建和谐社会”。 (3)作用 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借代 在文章中,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叫做借代,被替代的事物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1)判定抓住事物的特征,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叫做借代。 (2)运用 比如说我要写他的品格非常高尚,但文章中他根本不出现,而是我在松树,运用的就是借代。 (3)作用 以实代虚;以简代繁;以物代情。 7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它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