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一虚词归纳,(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多种关系。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觉而起,起而归。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如: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二).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例如: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三).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 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如:作师说以贻之2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我”“你”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3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此”。 例如:郯子之徒,1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 “的” 。例如: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2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
3、筋骨之强5音节助词,无实义 例如:倚歌而和之 (三)动词,到去。 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代词,助 词,其,一、代词 1第三人称。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它)的”例如: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2第三人称。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例如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3活用为第一人称,译为“我的” 自己的”例如: 日与其徒上高山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例如: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二、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
4、、“可能”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如: 其可怪也欤4.表期望,相当于“一定”例如: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表假设关系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几寒乎?欲食乎?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例:其皆出于此乎?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
5、“啊”“呀”等。例: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例:知不可乎骤得。(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例: 相与枕藉乎舟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例: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乎,(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视具体情况译为“在”“向” “从”“跟”“对”“对于等”,如 1学于余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游于赤壁之下 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二)表比较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三)表被动 例:不拘于时1. 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 下,对此,从此,因此。例:(1)于是饮酒乐甚。 ( 2)游于是乎始 2.连词, 与现代汉语同,于,复音虚词:于是,介词,(向),(在),(由于),(对于),(和),(一)兼词。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二)代词。相当于“之”。 例如: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三)疑问词相当于“哪里”“怎么”。例如: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四)语气词。 例如: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