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二章流体静力学 第三节 边界层的概念.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072503 上传时间:2018-06-09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流体静力学 第三节 边界层的概念.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二章流体静力学 第三节 边界层的概念.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二章流体静力学 第三节 边界层的概念.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二章流体静力学 第三节 边界层的概念.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二章流体静力学 第三节 边界层的概念.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三节 边界层的概念,由于N-S方程的非线性特征,使得问题的求解非常困难。在许多情况下,需要根据流动的特点对方程进行不同程度的简化。求解粘性不可压缩流体方程组的近似解时,可分为两种情况: 1、小雷诺数情形,此时粘性力较惯性力大得多(雷诺数代表惯性力与粘性力之比),可以全部或部分地忽略惯性力,得到简化的线性方程。,2、大雷诺数情形,此时惯性力较粘性力大得多,只要在贴近物面的很薄的一层边界层内考虑粘性的影响就可以了,在边界层外仍将粘性力全部忽略,将流体视为理想有势流体。,工程上经常遇到的是大雷诺数情形。边界层理论即为大雷诺数情况下的近似解法。边界层理论已成为近代流体力学的重要基石,它澄清了大雷

2、诺数流动问题中粘性对流动的影响。,2,当运动的粘性流体以很大的雷诺数流过一物体时,大量实验表明,整个流场可分成速度分布特征明显不同的两个区域:边界层和外流区。,一、边界层及流动阻力,1、在边界层内,流速沿法向从,2、速度梯度 很大,比 大一个量级,因此在边界层内切应力 很大;,3、边界层内粘性力和惯性力同阶;,4、由于 很大,因此边界层内旋涡甚强;,3,5、在外流区内, 很小,因此 也很小,与惯性力相比可全部略去,所以外流区可认为是理想流体势流区;,6、整个流场分为外流区和边界层两部分,分别求解,外部流动属于理想流体有势流动,已用势流理论求解,边界层内为粘性流体的有旋流动,其控制方程为N-S方

3、程。,摩擦阻力和压差阻力的概念:,边界层内由于粘性而产生的阻力称为摩擦阻力; 当边界层脱离而在物体后面形成尾迹时,将导致物体表面上产生沿流动方向的压差,此压差称为压差阻力或形状阻力。,4,1、边界层厚度(名义厚度),二、边界层的厚度,边界层是在大雷诺数流动中近壁处的涡量集中区。由于全流场中从粘性区向无粘区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不存在一个非此即彼的明确界限,因此边界层的边缘并不非常清晰。为了实际应用的方便,边界层厚度有着如下几种较为严格的定义。,定义:边界层内速度达到外部来流速度 的99%的那些点的连线。因此,边界层的边线不是流线,而是人为定出的一条线。,5,2、边界层排挤厚度(位移厚度),由于壁

4、面摩擦的影响,与理想流体相比,边界层内实际流过的体积流量会有所减少。为了使基于理想流体理论计算得到的流量与粘性流的实际情况一致,需要把原来的固壁向外推一个距离,该距离被称为边界层的位移厚度。,如图所示,矩形OACE的面积与相当于减少流量的面积ODE应相等,对于不可压缩流动:,(8-28),6,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应该考虑边界层的存在对外部势流场的影响。例如溢流坝面流动中,下泄流量不变,但随着边界层的发展,必然迫使自由水面抬高一个位移厚度。又例如,对于低速风洞的试验段,不能设计成一个平直段,通常有一个约 的扩散角,以补偿边界层增厚的影响。,式(8-28)的积分上限为无穷,在实际计算中,通常取为边界

5、层名义厚度 。在定常流中,边界层内的总是小于 且两者方向保持一致,则可直接推出定常层流边界层的位移厚度 总小于边界层厚度 。,(8-28),7,3、边界层动量损失厚度,由于边界层的存在,使物体界面外势流原有的动量减少了,此减少的动量所对应的势流流层的厚度称为动量损失厚度 。,(8-29),8,本章中重点讨论了平板边界层,但这只是最简单的一种边界层流动。在平板绕流中,势流流场中的压强及速度保持为常数,而当固体壁面为曲线时,压强会沿程变化。逆压梯度区将有可能产生边界层分离现象。,第八节 边界层分离及减阻,图中C点为压力最低点,D点为边界层分离点。,9,为了说明边界层的分离,先来分析一下二维圆柱大雷

6、诺数绕流问题的流动图象。,沿上半部ACDB的流动表示实际流体绕流的情况,沿下半部 ACB的流动表示理想流体无环量绕流的情况。,速度由,压力系数,压力能转化为动能,推动流体向前加速流动,压力沿流向降低,称为顺压区。,称为逆压区。,对于理想流体的绕流:,情况相反,,10,对于实际流体的绕流:,在流动刚启动时,边界层非常薄,边界层外理想流体的运动和圆柱无环量绕流几乎完全一样,沿边界层外边界上的压力分布如前所述。由于穿过边界层压力不变,故压力在边界层中沿柱面的变化与边界层外边界上一样:,A点,C点,B点,在边界层内,流体质点要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在顺压区内,由于压力的推动,流体质点能克服粘性摩擦阻力,

7、加速地由A流向C点;在逆压区内,存在逆压和摩擦阻力的双重作用,流体质点不断减速,终于在CB间某点D处速度V=0,,11,此时,流体堆积,D点后压力又高,出现倒流,倒流流体流到D处,在主流的作用下又顺流而下,形成一个明显可见的旋涡,把边界层自D点处脱开物面,在外流带动下流向下游,在物体后面形成旋涡的尾涡区。由于尾涡区的出现,将引起运动物体很大的尾涡阻力。,由上所述,可知边界层分离要有两个条件:1、粘性对流动的阻滞作用;2、逆压对流动的阻止作用。,分离点后,边界层方程失效。当分离出现时,它排挤势流,从而大大地改变了物面上的压力分布,边界层方程在分离点以后不再适用。,12,介绍流线型的概念:,一个具

8、有圆头尖尾的细长剖面形状的物体,称为流线型物体,如机翼、叶片等为流线型物体。否则称为非流线型物体,如圆柱等。,当流体绕流流线型物体时,常常不会产生分离现象,这是因为对流线型物体而言,虽然也存在逆压区,但逆压梯度较小,在该区流动的流体质点受到的压力反推力较小,依靠流体运动的惯性,能够克服逆压及粘性的联合作用而流至后缘点。,综上所述,逆压和粘性作用是边界层分离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13,分离点S位置的确定方法:,假设压力在物体表面的点M处达到最小值,即 ,在M点之前为顺压区 ,在M点后前为逆压区 。,在顺压区边界层内,速度 由表面处的零值增大到边界层外边界处的势流速度 ,故在表面处有,由边界层

9、方程:,在物面上:,14,(7-55),上式说明在物面上速度剖面的曲率决定于 。,在顺压区内, , ,即在物面上的速度剖面是凸向下游的曲线,因此整个速度剖面没有拐点。,在点M处, 虽然,但 ,即在点M处速度分布曲线有一拐点。,15,在M点之后逆压区的一段表面上仍有 ,但由于,故 即速度分布曲线是正曲率的,在物面上速度剖面是凹向下游的曲线。这说明逆压使边界层内的流体在向下游运动时受到了阻止。到下游的某处S,流体的动能已不足以维持继续向下游流动而使 ,即速度分布曲线的切线垂直于物体表面。,在S点之后,逆压将使边界层内的流体产生反向速度,在物体表面与边界层之间形成一个逆流层,使边界层被排挤向势流区。

10、从S点起,流体不再贴着物面流动,而是从物面“分离”出去。S称为分离点 。,16,分离点S位置的确定:,S点之前流体向前流动,因此物面上应有:,S点之后流体发生了倒流,物面上应有:,因此在分离点S处必有:,注意:分离点并不是指物面上速度为零的点,而是指贴近物面速度为零的那一点。,17,分离后物面上的压力分布:,边界层分离的结果是在物体后出现了尾涡区,这使得物面上的压力分布和理想流体的情况大不相同。,S点前,压力分布如同理想流体绕流的情况;,S点后,压力明显降低切趋于常数。,前后压力不平衡,出现了压差阻力(尾涡阻力),压差阻力等于作用于物面上的压力在来流方向上投影的总和。,由于压差阻力的大小与分离

11、点S的位置有关,而S点的位置又决定于被绕流物体的形状,因此压差阻力又称为形状阻力,其亦来源于流体的粘性。,18,粘性阻力包括:摩擦阻力和形状阻力(压差阻力)两种。,摩擦阻力和形状阻力的量级大小: 当边界层未分离时以摩擦阻力为主,一旦发生了边界层的分离,则形状阻力就变得突出起来,其大小可高达摩擦阻力的几十倍。,边界层分离点S的位置确定很重要。在S点之前流动阻力可根据前述边界层计算获得,在S点之后形成了边界层分离与流动尾迹。边界层分离后,其流动很复杂,无法用解析方法去计算。然而要确定边界层分离点S的位置却非常困难,因为点S本身是按照边界层很薄,并用忽略其厚度时物体绕流的势流场所给的压力分布求出的,

12、但边界层分离后完全改变了势流场原来的边界,即改变了求解S点位置的前提。边界层分离点的确定一直是凭经验和实验来进行估计。,19,二、边界层控制,边界层从物面分离会造成很大的压差阻力,因此人们一直在采取各种方法来防止边界层分离,以达到减小阻力的目的。,1、合理的翼型设计,使被绕流物体的外形设计成流线型,且让最低压力点尽量移向物体的尾缘,以推迟其分离。,如航空工业中所采用的层流翼型、叶片式流体机械中的叶轮流道设计等,其最大厚度位于靠后的位置,使绕流的顺压区加长,而逆压区则尽量移向翼型的尾缘。这样作不只使边界层分离推迟,而且可使边界层中层流到紊流的转捩点后移。层流边界层中的粘性摩擦阻力比紊流的要小得多

13、,因此这种作法使粘性摩擦阻力和压差阻力两者皆可大大减小。,20,2、边界层加速,(1)向边界层注入高速气流或水流,使即将滞止的流体质点得到新的能量,以继续向逆压区流动。这种方法对大攻角翼型绕留特别有效。如(a)所示,在机翼内部设置一噴气气源,将高速射流从边界层将要分离之处噴入边界层。(2)前缘缝翼:在主翼前端安装一个小的辅翼,二翼间留一个宽进口、窄出口的小缝隙,流体经它流向机翼的上表面时,流速加快,于是便增加了上表面边界层流体的动能,这样就可使上表面边界层不致在翼前部发生分离。这样作之后机翼的攻角可达260而不产生边界层分离,而一般机翼在攻角为120时在其前缘后面不远处即出现边界层分离。(b),21,3、边界层吸收,在壁面上开缝,把边界层内滞止下来的流体吸走,流来新的具有较大动能的流体,这样也能避免边界层的分离,如图(c)所示。 这种作法还可使边界层中的层流到紊流的转捩点后移,达到减小粘性摩擦阻力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