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区域建筑能源规划-专题3.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721091 上传时间:2020-01-02 格式:PDF 页数:38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建筑能源规划-专题3.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区域建筑能源规划-专题3.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区域建筑能源规划-专题3.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区域建筑能源规划-专题3.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区域建筑能源规划-专题3.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专题3:区域建筑能源规划的方法 2 1 、区域能源规划的的设计要点 设 计要点 综 合统筹 规 划联动 能 源系统 优化 技 术评价 区 域能源 系统 的 设备选 址2 3 综 合统筹 :将系统 工程方 法 论 应用于 区域综合 能源规 划 中 ,实现 供热、燃 气、电 力 等 各能源 基础设施 之间的 协 调 ,优化 资源配置 。 4 规划联动 纵向上, 与常 规规划联 动。 建立能源 规划 与总规、 控规 、修规及 各专 项规划的 联动 机制,解 决现 有能源规 划与 传统规划 脱轨 、无法指 导相 关规划设 计和 管理工作 的问 题。 横向上, 与低 碳规划中 各专 项规划相 契合

2、。3 5 能源系统优化 配置优化 :区 域能源系 统的 方案优化 具体 又可以分 为系 统结构的 优化 选择和设 备的 具体选型 ,即 容量的确 定。 如何根据 用户 的实际需 求选 择最佳的 原动 机和结构 形式 便是方案 优化 需要解决 的问 题 。在确定 了 系统结构 的基 础上,可 以进 行设备的 选型 ,主要指 原动 机合理容 量的 确定;包 括原 动机的数 量、 单机容量 ,以 及蓄能装 置的 容量、配 套的 制冷机及 辅助 设备的容 量等 。 运行优化 :需 要在不断 变化 的外部负 荷条 件下,调 整各 设备的运 行参 数以实现 经济 运行,此 即系 统的运行 优化 。区域建

3、筑能 源系统的 运行 优化主要 包括 燃机的运 行优 化和蓄能 装置 的优化。 6 技术评价 (1 )选择适 用的多元 指标 :经济性 指标 、技术性 指标 (适应性 )、 碳排放指 标、 能效指标 、环 境影响指 标以 及服务指 标。 (2 )确定各 指标的权 重: 要根据当 时、 当地的情 况灵 活决定, 不是 一成不变 的。 (3 )风险评 估: 尤其 在经 济性方面 ,要 充分估计 能源 价格的提 高。 传统化石 能源 价格肯定 是“ 水涨船高 ”。 新能源应 该随 着技术进 步和 市场扩大 而降 价,但要 考虑 某此资源 未来 的稀缺性 。此 外,政策 变化 的因素也 不得 不考虑,

4、 比如 完全寄望 于某 种财政补 贴政 策是不可 持续 的。4 7 区域建筑 能源系 统 设备选址 :能源 站 的选址应 根据区 域 建筑群的 功能布 局 和使用特 点确定 , 结合项目 实际条 件,按照 设计容 量 统筹安排 ,紧凑 合 理布局, 方便操 作 。 8 2 、区域能源规划的目标设定 节能目标设定 碳排放目标设定 能耗基准线设定5 9 节能目标设定- 节能率 (1 )总节能 率:根锯 我国 建筑节能 “三 步走”的 战略 (35% 、50% 和65% ),区 域规划中 建筑 节能的具 体目 标可在国 家65% 节能标准 的 基础上根 据实 际情况, 设定 更高的节 能率 。 (2

5、 )建筑设 备系统能 源利 用效率指 标: 如能耗系 数CEC (coefficient of energy consumption )能 耗系数CEC 又分成空调 系统 (CEC/AC )、 通风换气 (CEC/V )、照明(CEC/L )、热水供 应(CEC/HW )和 电 梯(CEC/EV )5 个部分。 (3 )分目标 参考值: 在美 国LEED-ND 标准中, 对DHC 系统规定 了管 网系统的 输配 效率不得 高于0. 025 ,也可 作为规划 区域 供冷供热 系统 时的节能 目标 参考值。 借鉴 外国建筑 的节 能目标时 ,一 定要按照 我国 实际情况 进行 修正,切 不可 盲目

6、套用 。经 修正,适 用于 我国的管 网输 送额定效 率应 为0.02515 。 10 节能目标设定- 低能耗建筑 欧洲低能耗建筑目标参考值6 11 127 13 节能目标设定- 零能耗建筑(ZEB) 14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近零能耗示范楼 STP外保温围护结构体系 Low-e真空玻璃+中置遮阳 高效照明与控制系统 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 地源热泵系统 中高温太阳能集热系统 能量回收利用系统 能源管理平台 近零能耗建筑施工工法及过程管理 室内空气品质控制与PM2.5防控8 15 碳排放目标设定 低碳规划 (1 )减少对 化石能源 的依 赖; (2 )尽量使 用热电冷 联供 系统; (3 )尽量使

7、用分布式 的电 网,而非 公共 电力网络 ; (4 )增加一 次能源系 统对 环境改变 的适 应性; (5 )改善交 通等基础 设施 ; (6 )增加碳 汇; (7 )增加碳 中和技术 的应 用; (8 )减少温 室气体, 尤其 是CO2 的排放 。 16 碳排放目标设定 影响碳排放的要素:活动水平( 人均GDP) 、经济结构、能源 强度和燃料9 17 经济发展水平与建筑碳排放之间的关系 18 产业与碳排放:上海10 19 碳排放目标设定 建筑中CO 2 排放来源: 直接 燃料燃烧 的CO 2 排放、公共 电网电力 消耗 的CO 2 排放、 区域供热/ 冷 系统的CO 2 排放 20 碳排放目

8、标设定- 基准线 注:部分摘录11 21 碳排放目标设定- 测算指标 碳排放总 量 单位建筑 面积 碳排放量 人均碳排 放量 碳减排效 率 22 碳排放目标设定- 测算指标12 23 碳排放目标设定- 测算指标 24 碳排放目标设定- 测算指标13 25 碳排放目标设定- 测算指标 26 碳排放目标设定- 测算指标14 27 碳汇与碳中和 碳汇:一 般是 指从空气 中清 除二氧化 碳的 过程、活 动、 机制。主要 是指 森林吸收 并储 存二氧化 碳的 多少,或 者说 是森林吸 收并 储存二氧 化碳 的 能力。 联合 国气候变 化框 架公约 (UNFCCC )的京都议 定书 于 1997 年在日

9、 本京都召 开的UNFCCC 缔约方大会 第三 次会议上 达成 。它包 含除了UNFCCC 之外法律 上所需承 担的 义务。议 定书 附件B 中包括 的各 国(多数 国家 属于经济 合作 和发展组 织及 经济转轨 国家 )同意减 少人 为6 温室气体 (二 氧化碳、 甲烷 、氧化亚 氮、 氢氟碳化 物、 全氟化碳 和六 氟 化硫)的 排放 量,在2008-2012 年的第一 承诺期内 排放 量至少比1990 年 水平低5% 。 碳中和: 是通 过计算二 氧化 碳的排放 总量 ,然后通 过植 树等方式 把这 些 排放量吸 收掉 ,以达到 环保 的目的。 它是 人们对地 球变 暖的现实 进行 反

10、思后的自 省、 自律,是 世界 人民觉醒 后的 积极行动 。它 最初由环 保人 士 倡导,并 逐渐 获得越来 越多 民众的支 持, 并且成为 受到 各国政府 所重 视 的实际绿 化行 动。通常 可以 通过推动 使用 再生能源 和植 树造林等 方式 , 来实现碳 中和 。 28 森林 森林 = = 碳库 碳库 Carbon Sink Carbon Sink 一年生 植物 多年生 植物 灌木 软木(针 叶树等) 硬木(阔叶 树等) 时间15 29 国内林业碳汇项目试点分布图 30 附件 附件 1 1 国家或 这些国家 国家或 这些国家 的企业联合 执 行限制或 的企业联合 执 行限制或 减少碳排放

11、 或 增加碳汇 减少碳排放 或 增加碳汇 的项目, 的项目, 共 享 排放量减 共 享 排放量减 少单位 少单位 。 。 已经达到减 排目标的国 已经达到减 排目标的国 家把温室气 体的排放权 家把温室气 体的排放权 卖给其他国 家, 卖给其他国 家, 限于 限于 发达国家之 间 发达国家之 间 。 。 发达国家 到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到 发展中国家 实施项目, 获得的减排 实施项目, 获得的减排 量可以抵减 其承诺的量 , 量可以抵减 其承诺的量 , 限于发达国 家与发展中 限于发达国 家与发展中 国家之间。 国家之间。 联合履 约 联合履 约 清洁发展 机 制 清洁发展 机 制 排放贸

12、易 排放贸易 三机制的核心 三机制的核心 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三种机制 缔约方国家可以通过碳交易 缔约方国家可以通过碳交易 , , 实现温室气体减排 实现温室气体减排16 31 国际碳贸易 碳交易 为了 达到适应与 减 缓气候变化 的 目的,在国 际 碳基金的推 动 下,在区域 和 国家间开展 减 排或增汇项 目 ,实现了碳 信 用指标超越 国 家界限的买 卖 和交易,于 是 便形成了国 际 碳市场。 发展中 国家政 府和公 司 发达国 家政府 和公司 碳基金 应对气 候变化 推 动 目的 资金和技术 资金和技术 等量碳信用排放指标 等量碳信用排放指标 碳市场 32 国际碳市场运行模式 主要是项目

13、市场 碳市场结构 京都市场 非京都市场 项目市场 准许市场 欧 盟 排 放 贸 易 计 划 其 他 计 划 或 交 易 美国加洲碳温室气体交易计划 英国排放贸易计划 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计划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17 33 能耗基准线设定 门槛 34 能耗基准线设定18 35 能耗基准线设定 36 能耗基准线设定19 37 能耗基准线设定 38 能耗基准线设定20 39 全国城镇或地方城镇建筑能耗总量及建筑能耗强 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能耗基准线设定 k k j j i i s q s q s q Q Q Q Q 3 3 2 2 1 1 3 2 1 S Q q 40 能耗基准线设定 9.4 15

14、.4 乌鲁木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7.9 13.3 银川 宁夏回族自治区 7.7 14.7 西宁 青海省 6.5 12.1 兰州 甘肃省 4.1 9.0 西安 陕西省 4.9 12.5 拉萨 西藏自治区 4.0 8.7 郑州 河南省 4.5 9.1 济南 山东省 11.0 16.7 哈尔滨 黑龙江省 10.8 15.9 长春 吉林省 8.8 14.0 沈阳 辽宁省 8.8 15.5 呼和浩特 内蒙古自治区 6.9 12.4 太原 山西省 5.1 10.0 石家庄 河北省 5.9 10.7 天津 天津 6.0 11.3 北京 北京 引导性指标值 约束性指标值 建筑供暖能耗指标 kgce/(m 2

15、 a) 城市 省份 城市大规模集中供暖建筑供暖能耗指标21 41 能耗基准线设定 9.3 16.0 乌鲁木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7.9 13.9 银川 宁夏回族自治区 7.7 15.3 西宁 青海省 6.4 12.6 兰州 甘肃省 4.1 9.3 西安 陕西省 4.9 13.0 拉萨 西藏自治区 4.0 9.1 郑州 河南省 4.4 9.4 济南 山东省 10.9 17.4 哈尔滨 黑龙江省 10.7 16.6 长春 吉林省 8.7 14.6 沈阳 辽宁省 8.7 16.1 呼和浩特 内蒙古自治区 6.8 12.8 太原 山西省 5.0 10.4 石家庄 河北省 5.8 11.1 天津 天津

16、6.0 11.7 北京 北京 引导性指标值 约束性指标值 建筑供暖能耗指标 kgce/(m 2 a) 城市 省份 城市中小规模集中供暖建筑供暖能耗指标 42 能耗基准线设定 60 75 非国家机关办公建筑 45 60 单位建筑面积年综合电耗 kWh/(m 2 a)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 引导性指标值 约束性指标值 指标单位 建筑分类 夏热冬冷地区办公建筑能耗指标(A类)22 43 能耗基准线设定 120 140 五星级A 100 120 四星级A 80 100 单位建筑面积年综合电耗 kWh/(m 2 a) 三星级及以下A 引导性指标值 约束性指标值 指标单位 建筑分类 夏热冬冷地区宾馆酒店建筑能

17、耗指标(A类) 44 能耗基准线设定 50 60 一般商铺A 50 60 餐饮店A 95 120 大型超市A 90 110 购物中心A 90 110 单位建筑面积年综合电耗 kWh /(m 2 a) 百货店A 引导性指标值 约束性指标值 指标单位 建筑分类 夏热冬冷地区商场建筑能耗指标(A类)23 45 能耗基准线设定 190 2200 温和地区 160 2800 夏热冬暖地区 200 3100 夏热冬冷地区 140 2900 寒冷地区 160 2200 严寒地区 燃气消耗约束性指标值 (m 3 /a) 综合电耗约束性指标值 (kWh/a) 气候分区 居住建筑能耗指标 46 区域气候分析 (1

18、 )区域尺 度气候特 的改 变对建筑 能耗 的影响; (2 )建筑周 围气候与 表面 微环境对 建筑 能耗的影 响; (3 )建筑与 建筑群布 局对 建筑人居 环境 的影响。 3 、区域可利用能源资源24 47 区域气候分析 区域尺度 的气 候预测: 热岛 效应 资源可用 性分 析与评价 :日 照/ 采光、风 速/ 自然通风 、温度、 湿度 建筑表面 微环 境气候分 析: 建筑表面 太阳 辐射、建 筑周 围风场、 建筑 表面热湿 环境 3 、区域可利用能源资源 48 可利用能源分析 量的平衡 :是 否按真实 需求 决定供应 规模 。 质的平衡 :“ 能”尽其 用, 按能级对 口利 用能源, 实

19、现 梯级应用 。 能量“存 ”与 “取”的 平衡 :特别是 以土 壤或地下 水作 为蓄热载 体时 。 价值的平 衡: 投资回报 和PCDM (规划 方案下的 清洁 发展机制 )的 利用。 3 、区域可利用能源资源25 49 其他可利用资源分析 来自城市 电网 、燃气管 网和 热网的传 统能 源资源量 及其 禀赋。 区域内可 获得 和可利用 的可 再生能源 资源 量,如太 阳能 、风能、 地热 能和生物 质能 。所谓“ 可获 得”是指 可再 生能源的 利用 在经济和 技术 上可行, 并能 形成规模 化应 用。 区域内可 利用 的末利用 能源 。即低品 位的 排热、废 热和 温差能。 如土 壤恒温

20、层 的换 热、江河 湖海 的温差能 、地 铁排热、 工厂 废热、垃 圾焚 烧、污水 温差 能等。 日照和自 然通 风等可采 取被 动式设计 手法 获得的天 然资 源。一般 需要 用动态手 法、 用计算机 模拟 手段确定 。 由于采取 了比 节能设计 标准 更严格的 建筑 节能措施 而预 计减少的 能耗 。 由于负荷 错峰 和负荷参 差率 而降低的 需求 以及由于 设备 满负荷高 效运 行的小时 数增 加而减少 的能 耗。 3 、区域可利用能源资源 50 负荷预测环节是区域能源规划的关键,必须改变传统暖通 空调设计的思路。 在区域冷热负荷计算上要本着“宁紧勿松”的原则。 4 、区域建筑能源需求预

21、测26 51 4 、区域建筑能源需求预测 能源需求预测对象详细内容 城市道路与景观照明用电、城市给水用电、城市排水用电、 城市污水处理用电、城市再生水给水用电。 市政用能 采暖、空调用热;生活热水用热;空调制冷用电;室内照明 用电;办公设备用电;动力、电器设备用电;居民炊事用燃 气、商业用燃气。 建筑用能 内容 类别 52 基础数据 (1 )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的基础数据; (2 )正式出版的国家和地方节能设计标准、技术措施、技术手册中的数据; (3 )类似地区、城市的能耗统计和调研数据; (4 )模拟计算数据; (5 )国外相关能耗统计指标; (6 )规划区域指标体系和实施模式及相关标准。

22、4 、区域建筑能源需求预测27 53 能耗需求的关键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形态 人口密度 建筑形式 4 、区域建筑能源需求预测 54 新型城镇 化进 程中能源 应用 形态的改 变 1 )伴随新型 城镇化的 是产 业结构的 升级 和转型, 重点 发展现代 服务 业和先进 制造 业。这些 产业 均以建筑 为生 产基地, 都属 于建筑环 境依 赖型产业 。 2 )我国有很 多新建城 区( 包括各种 工业 园区、科 技城 和金融商 务区 ) 都以发展 现代 服务业和 先进 制造业为 目标 。由于产 业结 构转型, 过去 工业化时 代高 温、高压 、高 品位能源 需求 逐渐向后 工业 时代低温 、低 压、低

23、品 位能 源需求转 化, 能源的主 要用 途是保障 建筑 环境的照 明、 供暖、供 冷和 供热水。 3 )保障居民 衣食住行 的城 市生活消 费性 能源需求 持续 增长。我 国经 济逐渐从 投资 和出口拉 动转 向以消费 为主 的结构, 越来 越多的人 会追 求健康舒 适的 建筑室内 环境 ,而基本 室内 环境的保 障措 施将形成 法律 条文。应 该鼓 励并倡导 科学 合理的能 源消 费。 4 )由于能源 资源紧缺 和环 境污染加 剧, 我国已作 出2030 年温室气体 排放将达 到顶 峰的承诺 ,国 家将实行 更严 格的能耗 总量 控制和排 污量 控制措施 。因 此,需要 进一 步提高能 源

24、效 率、提高 可再 生能源的 应用 比例,能 源消 费从“少 增长 ”到“多 减少 ”。 5 )新建城区 建设都以 绿色 生态为目 标, 需要在能 源合 理利用方 面体 现节能减 排理 念。各项 能耗 和排放指 标应 优于当地 水平 。 4 、区域建筑能源需求预测28 55 能源应用 形态 的特点为 城市 能源带来 一系 列新的挑 战 1 )高密度城 镇空间布 局与 低密度可 再生 能源生产 之间 的矛盾; 2 )可再生能 源生产的 波动 性与建筑 负荷 变动的不 同步 性; 3 )可再生能 源资源的 空间 分布与用 户空 间分布的 不一 致性; 4 )城市空间 布局对微 环境 的影响; 5

25、)城市形态 对建筑负 荷和 能耗的影 响; 6 )“建筑成 为微型发 电厂 ”与城市 空间 布局的矛 盾; 7 )日趋个性 化的能源 应用 与集中式 能源 供应之间 的矛 盾; 8 )能源领域 的市场化 进程 与高度集 中的 能源供应 机制 之间的矛 盾; 9 )巨大的能 源需求与 资源 环境容量 之间 的矛盾; 10 )先进的节 能技术与 落后 的管理之 间的 矛盾。 4 、区域建筑能源需求预测 56 需求侧能 源规 划 1 )综合能源 规划,即 面向 绿色经济 的能 源规划( 第1 种能源规 划) 。 涉及生产 性能 耗和消费 性能 耗,包括 产业 能耗、建 筑能 耗和交通 能耗 三大领域

26、 。它 主要建立 能耗 总量和各 领域 能耗量目 标, 建立能耗 绩效 评价指标 ,建 立产业和 建筑 的能效准 入门 槛,建立 城区 的能源管 理体 系等。 2 )建筑能源 规划 ,即 面向 绿色建筑 的能 源规划( 第2 种能源规 划) 。 包括对各 类建 筑的能耗 预测 ,建立各 类建 筑的能耗 基准 ,建立绿 色建 筑绩效评 价指 标,可再 生能 源与建筑 一体 化规划, 调整 城市形态 以发 挥其节能 潜力 、自然资 源利 用的空间 协调 等。 3 )城区能源 系统规划 ,即 面向绿色 能源 的能源规 划( 第3 种能源规 划)。包 括有 效整合城 区内 各种资源 ,降 低终端用 能

27、负 荷,以能 源效 率和经济 效益 最大化的 原则 配置能源 系统 ,实现城 区内 能源资源 的互 联互通、 多源 供能、多 级利 用、多技 术集 成、多策 略运 行,以及 多元 化经营。 4 、区域建筑能源需求预测29 57 需求侧能源规划的关键技术 规划目标和关键性能指标(KPI )的设定:绿色生态城区的能源规划需要有非 常明确的节能目标,作为开发的依据和必须实现的关键性能指标KPI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要 求各利益相关方共同接受和遵守。 可利用的能源资源分析:运用综合资源规划(IRP )方法,将需求侧的能源利 用效率提高而节约的资源视为一种替代资源

28、,并给予像其他传统资源供给方 式同等的重视,在比较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资源供给费用和效益的基础上选 择一种资源组合方案,作为城区能源利用的最终方案。 负荷和需求预测:需求侧能源规划中,城区内建筑的冷热负荷和需求预测是 非常重要的环节。负荷预测包括以下两类:1 )为配置城区集中能源系统用的 设计负荷(静态负荷)预测;2 )为确定系统运行策略和作能耗分析用的运行 负荷(动态负荷)预测。 4 、区域建筑能源需求预测 58 需求侧能源规划的关键技术 城区建筑基准负荷影响因素分析:气候因素、规划因素、 建筑因素、政策因素 能源系统的配置方案和优化:7 条原则 4 、区域建筑能源需求预测30 59 1 )对

29、节能、减排、环境、经济性、用户体验、技术水平等各种影响因素赋以 不同权重,综合研究方案的可行性。 2 )在前述资源分析和负荷预测基础上,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负荷特点确定系 统方案。 3 )绿色生态城区的能源系统(无论集中还是分散系统)一定是多种能源(包 括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热源)复合的系统。 4 )在计算投资回报时,区域供冷供热系统或能源总线系统的管网应作为基础 设施,由城区开发者投资,并分摊到土地招拍挂的费用之中,在能源使用费 或接入费中不应再记入。 5 )集中设置的城区能源系统的配置,应依据逐时叠加的负荷,不应采用以各 类建筑最大值叠加的负荷。 6 )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应尽量缩短供冷半径,一般

30、应在500m 以下,最大不得 超过1000m 。 7 )集中式城区能源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的综合一次能源效率应大于1.0 。 4 、区域建筑能源需求预测 60 需求侧能 源规 划的关键 技术 经济性、 能源 效率、环 境影 响和碳足 迹分 析 :选择 区域 能源系统 ,无 论分散系 统, 集中系统 ,或 是分布式 系统 ,都必须 是技 术上可行 、经 济上合理 的项 目。切忌 以绿 色、生态 的名 义,不顾 成本 ,不计回 报地 采用先进 技术 ,或为了 争取 更多国家 投资 ,而做大 负荷 、做大系 统, 在设备选 择和 采购中“ 选贵 不选对” 。 4 、区域建筑能源需求预测31 61 区域能

31、源系统的经济性与系统的能源效率、碳足迹、投融资方式 1 )能效高则运行成本低,经济回报高。 2 )如果能源系统碳排放量低于基准线,则减碳量可以用来交易变现。 3 )通过城区能源规划,可以实施“规划方案下的清洁发展机制”,集成分散 的减排量,形成规模化交易量。 4 )城区能源系统的建设最有可能实现能源领域体制改革的突破,可以实行如 建设经营转让(BOT ) 、建设拥有经营(BOO )、合同能源管理 (CEM )、公私合作(PPP )、特许经营(franchise ) 等各类经营方式。而 城区能源系统的配置和运行,依不同的经营方式会有所不同。 5 )影响能效和经济性的关键因素是终端能源的价格。 4

32、 、区域建筑能源需求预测 62 城区能源系统的环境影响 1 )设备排热产生的热岛效应; 2 )冷却塔飘水造成的军团菌传播; 3 )燃料燃烧带来的空气污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细微颗粒物等; 4 )燃料制造和燃烧过程的残渣(如沼气废液、秸秆灰分,以及生物质能源运 输过程中的飘散等); 5 )光伏或光热装置的光污染; 6 )汽车废弃电池的处置; 7 )地下水地源热泵对地下水的潜在污染; 8 )水源热泵从江河湖海中取水时对水生物潜在的伤害危险; 9 )水源热泵向江河湖海中排水时对水域的热污染和对水域生态的破坏。 4 、区域建筑能源需求预测32 63 主要的资 源分 配问题 1 )地埋管地 源热泵的

33、 地下 埋管与地 下空 间利用之 间的 矛盾; 2 )地下管线 与道路等 地面 构筑物以 及土 地权属之 间的 矛盾; 3 )光伏和光 热装置的 安装 与屋顶权 属和 建筑红线 之间 的矛盾; 4 )生物质能 源资源与 农业 对有机肥 的需 求之间的 矛盾 ; 5 )地表水取 水口和排 水口 的布置与 景观 设计之间 的矛 盾; 6 )能源站位 置与土地 利用 价值之间 的矛 盾; 7 )需求侧与 供应侧能 源规 划之间在 数量 和空间布 局上 的不匹配 ; 8 )城区开发 进度与能 源系 统建设进 度的 不一致。 4 、区域建筑能源需求预测 64 区域建筑 负荷 预测流程 图 4 、区域建筑

34、能源需求预测33 65 区域建筑负荷预测模型 4 、区域建筑能源需求预测 建筑物 外扰 内扰 负荷 66 4 、区域建筑能源需求预测34 67 情景分析法 4 、区域建筑能源需求预测 提出关键 假设 严格推理 构想可能 方案 避免过高或过低估计未来变化和影响 68 4 、区域建筑能源需求预测 当地节能政策和 能源规划目标 区域控制性规划 指标 社会经济 发展因素 人口密度 建筑朝向 建筑体量 建筑形式 建筑冷热负荷 建筑能耗 情景设定 情景计算 情景设定条件 参数量化 情景计算和分析 区域建筑冷热负荷预测的情景分析方法35 69 4 、区域建筑能源需求预测 70 4 、区域建筑能源需求预测36 71 4 、区域建筑能源需求预测 72 4 、区域建筑能源需求预测 政府 间气 候变 化专 门委 员会 第三 工作 组定 义的 四种 气候 变化 情景37 73 4 、区域建筑能源需求预测 74 4 、区域建筑能源需求预测38 75 The 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