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孕产妇及儿童中医健康保健知识何时进行孕前的中医调理为宜呢?一般自己感觉健康者,可在准备怀孕前个月开始,若自感健康状况不够理想,则在孕前半年前至一年时调理较为理想。根据自己的体质,进行适当的调理。一、孕前中医保健1、气虚体质补气、健脾、益肾。气虚体质的人常是形体消瘦或偏胖,说话有气无力、声音低沉,容易倦怠、健忘,常常坐着就出汗,稍微活动出汗更多,食欲较差,易感冒,常腹泻。(1)饮食调理,可多吃糯米、小米、胡萝卜、香菇、豆腐、山药、桂圆、红枣、莲子等,忌食冷饮、生冷蔬菜和水果、肥肉、煎炸食品等。(2)生活调理: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不可熬夜,每天小时午睡,起居有规律,适量运动,每天户外散步 406
2、0 分钟;避免剧烈及竞技性运动;注意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感冒。2、血虚体质滋养阴血。血虚体质的人通常是面色苍白,常有头晕目眩,嘴唇和指甲颜色较淡;月经量少或闭经,不耐体力劳动,易失眠。(1)饮食调理:宜食易消化食物,可多吃一些桑葚、荔枝、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牛肝、羊肝、甲鱼、枸杞、当归、红枣等进行调养。戒烟酒,忌食辛辣腥膻,以免耗伤阴血而影响胎元,此类食品有无鳞鱼、辣椒、生姜、蒜等,不要食入过多甜食。(2)生活调理:中医认为,阴血不足的人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的现象,所以保持良好情绪是自我调护的重点。3、阴虚体质滋阴、清热、润燥。阴虚体质的特征表现为午后低热,口燥咽干,半夜睡着出汗,醒后
3、汗止,心烦急躁,睡不安稳。(1)饮食调理:宜食清淡的食物,可多吃芝麻、糯米、蜂蜜、乳品、鱼类、黑木耳、藕汁、海参、枸杞、银耳等进行调养。戒酒烟,特别是烈性白酒,白酒能助火生热,不宜饮。因阴虚多伴内热,2故忌食一切大辛大热、助阳及刺激性食物,如蒜、辣椒、胡椒、花椒、干姜,还要忌食大热补品,如人参等。(2)生活调理:中医认为,阴虚可由血虚进一步发展而来。因此,除血虚体质应注意的各项因素外,还要节制性生活;学会自我情绪的调节,避免暴怒。4、阳虚体质 温补脾肾、助阳祛寒。 阳虚体质的人通常形体较胖,平时怕冷喜暖,手足总是冰凉,腰膝冷痛,耐春夏不耐秋冬的气候。(1)饮食调理: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可多吃羊
4、肉、鸡肉、韭菜、胡桃、葱、姜等进行调养。戒烟酒,忌食清热解毒之品,不宜过食生冷瓜果及性偏寒凉的食物。(2)生活调理:中医认为“动则生阳” ,要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如在春末夏初时,每周可增加 23 次日光浴,每次约 15 分钟。最后,不可随意使用抗生素、激素类药剂、安眠药、镇静剂、抗痉挛药,除非是在医生指导下。在此特别要提到高龄准妈妈,因为年纪较大的女性容易肝血不足,肝血不足容易使气血不调,则不能摄精成孕。如果加上盼子心切、烦躁焦虑、肝郁不舒,就更不容易受孕了。总之,打算怀孕的准妈妈们,一定要在孕前将自己的身体涸理至最佳状态。这样做不仅有励于成功受孕,更重要的是给你的宝宝营造了一个健康完美助孕育环
5、境 。二、产前中医保健妊娠期保健是指从怀孕开始至分娩前这一段时期的保健。搞好这一时期的保健对降低孕产期并发症、合并症及难产的发病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围产儿死亡率和病残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妊娠期保健要从早孕开始,对孕妇应当宣传普及卫生知识,包括优生、少生、产前检查的重要性;孕期营养、烟酒、医疗用药和农药等对胎儿的影响;以及放射性物质对母婴影响等问题。妊娠以后,月经停闭,脏腑经络之血皆注于冲任二脉。由于生理上的特殊情况,在生活起居和精神调摄方面尤为重要,以保障孕妇的健康和胎儿的正常发育。31 健康孕妇的中医调养(1)劳逸有节:妊娠期妇女应注意休息,睡眠要充足。不宜过度劳累,攀高负重,慎防跌仆一
6、面伤胎。但也要适当活动,否则易致气滞难产。(2)慎起居防外感:妊娠三个月以内是胎儿分化发育,脏腑形成时期,应防止外邪入侵,损伤胎儿。尤其是防止感受风寒、风热感冒及风疹热毒的入侵。故应注意生活起居,居必静处,避免同外感病人接触。(3)饮食适宜:妊娠早期出现厌恶油腻,泛恶呕吐之症,为气血聚以养胎,脏腑之气不得宣通致胃气上逆所致,要注意忌生冷、油腻之食物,给予营养丰富清淡宜消化饮食。宜少食多餐,保证对胎儿的营养供给。妊娠末期如有子痫生兆、水肿等症应给予低盐饮食。总之孕期饮食宜清淡平和而富于营养,切勿过饥过饱损伤脾胃。(4)注意胎教:胎教是指妇人怀孕,其思想、视听、言行均应端正,则胎儿可得到感应,有利
7、于胎儿的发育。妊娠期应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如果多愁、恐惧、胆怯,思虑过度,则不利胎儿发育。(5)房事:妊娠三个月以内和七个月以后,必须避免房事,以防流产、早产及感染的发生。(6)妊娠期使用中药的安全问题:妊娠期妇女使用中药应首先考虑孕母及胎儿的安全。治疗特点应是治病与安胎并举,不可盲目滥用药物。常见几类中药对孕妇及胎儿有影响. 1 峻下滑利药:巴豆、芫花、芒硝、牵牛、瞿麦、南星等; 2 祛瘀破血药:如水蛭、虻虫、桃仁、红花、三棱、牡丹等。另外还有一些耗气有毒药,如麝香、水银、乌头、附子等。2 对于有问题的孕妇 (1)妊娠呕吐 以调气和中,降逆止呕为主,可含服少量姜片,乌梅,陈皮等缓解或减轻
8、呕吐。适当食疗,可口服安胎鲫鱼姜仁汤。原料为鲫鱼 1 条,生姜,春砂仁,精盐和味精。4(2)胎漏胎动不安 以止血安胎为主, 可口服莲子糯米粥,加白糖;葡萄干莲子汤,(3)妊娠合并贫血 以补气养血为主,可服用参归猪腰汤。 三、产后的中医保健1、产后不适调理法 (1)体虚 分娩时失血过多、用力、疼痛、创伤,都会导致气、血、津液的耗损,会带来一系列的不适症状,如眩晕、出汗,便不利等。调理法:选用党参、黄芪、当归、麦冬、枸杞、山药、桂圆、核桃仁、黑芝麻、莲子等煮粥或煲汤喝。(2)血淤 分娩时胞宫的脉络被损伤,导致脉络淤阻不通,旧血停留,经气郁滞。从而出现腹痛、小腹硬满、恶露不尽等淤血停滞的症状。调理法
9、:经常对腹部施以自我按摩,可以促进血脉流通;也可以采用桃仁、黄酒、玫瑰花、三七、鸡冠花等进行食疗。(3)体虚而易感 由于气虚血弱而致身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产后经常怕冷怕风,容易患感冒,关节冷痛。调理法:洗澡和洗头,而是要水温适度。要避免身体被冷风吹,避免盆浴。月子里外出,要气温适宜,不能身体带汗。刷牙做家务,要用温水。2、常见产后病患调理法(1)眩晕 产后至少要卧床休息一天。服用乌鸡白凤丸,也可采用食补.方法 :如取羊肉 500 克洗净切片,取黄芪 50 克、当归50 克、大枣 10 个、生姜 1 块,用慢火炖烂,吃肉喝汤。(2)出汗 可以服用玉屏风散(丸),也可以服用浮小麦羊肚汤。方法;
10、浮小麦 50 克用纱布包好,羊肚 200 克切片,加水后放在一起煮熟,喝汤吃肚片,会起到一定效果。(3)便秘和痔疮:产后应该及早下床活动,饮食上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吃富含粗纤维的蔬菜等,多喝白开水。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可以服麻仁润肠丸等润肠类中成药,还可以选择药膳.方法:核桃仁 5 个捣烂;桃仁 20 克去皮捣烂;黑芝麻 20 克炒熟研烂;蜂5蜜 50 毫升(找到两样以上即可,配齐更好),与适量粳米煮粥,早晚喝。(4)小便不利:尝试听流水声音以刺激排尿。也可以用温热的生理盐水冲洗外阴,对小腹施以按摩,并点按关元穴(肚脐下三寸)。如果症状几天后没有缓解,在中医的指导下服用补中益气丸,也有一定的效
11、果。(5)腹痛:注意保暖,保证充足的休息,尽早下床活动。服用益母草冲剂也有一定的效果,或取山楂 30 克、红糖 30 克、干姜面5 克用水煎,一天分两次服用。体质虚弱者,可以吃传统的百补鸡,方法为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熟地、白芍各 10 克;当归 20克,川芎 6 克,洗净后用于净纱布包裹浸湿;然后取肥母鸡 1 只,把 500 克精猪肉切碎、500 克猪骨打碎,将鸡、猪肉、骨、药包一起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用武火烧开,打去浮沫,加入葱、姜少许,再用文火烧至鸡肉烂熟,去药包,吃肉喝汤。(6)恶露不尽 居家做一些生化汤粥,方法:当归 15 克、川芎10 克、桃仁 10 克、干姜 7 克(用火烤黑
12、)、甘草 3 克,加水和少量黄酒煎煮,取汁去渣,再和淘洗干净的粳米 50-100 克煮为稀粥,放入红糖适量,每天喝 1-2 次,趁温热喝下。可按摩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子宫穴。(7)四肢疼痛 如果能够积极地预防,可以尽可能避免产后四肢疼痛的出现。如果出现症状,尽快予以治疗也不会留下什么后患。首先,要保证疼痛部位不再受寒,多吃一些含钙高的食品,如牛奶、黄豆制品、虾仁;或适量服用钙剂(8)乳房疼痛 可外用如意金黄散和米醋调开涂抹乳房,随干随换;或把仙人掌去刺后捣成泥外敷,一天 2-3 次;也可以服用中药粥,方法是蒲公英 60 克、金银花 30 克先煎汤,再下粳米 100-150克在汤中熬成粥
13、,不拘时喝。早期症状不重时可以坚持喂奶,但如果乳房红肿疼痛症状加重,甚至形成脓肿则应停止喂奶,立刻到医院就医。 (9)产后缺乳:应正确哺乳,多吸吮。服丝瓜鲫鱼汤;中药生麦芽 30-60g,水煎代茶喝。6(10)产后抑郁:应避免精神刺激,采取情志调节,做产后保健操。在社会中广泛普及中医关于儿童的日常保健知识,加强儿童保健,倡导科学育儿,可以降低儿童多发病、常见病的发病率,提高疾病的防治水平。儿科范畴之中,保健方法包括食疗、小儿推拿等常见方法,它既起到了防病治病的作用,还解决了小儿服药难的问题。一、小儿保健中常用的望诊方法1 、面部望诊面部望诊的主要方法为五色主病,与成人相同。面呈白色,多为寒证、
14、虚证;面呈红色,多为热证;面呈黄色,多为脾虚证或湿浊;面呈青色,多为寒证、痛证、淤证、惊痫;面呈黑色,多为寒证、痛证、淤证、水饮证。2、望形态望形态就是观察患儿形体的强弱胖瘦和动静姿态。形体望诊包括头囟、躯体、四肢、肌肤、毛发等、凡发育正常、筋骨强健、肌丰肤润、毛发黑泽、姿态活泼者,是胎禀充足,营养良好,属健康表现;若生长迟缓,筋骨软弱、肌瘦形瘠、皮肤干枯、毛发萎黄、囟门逾期不合、姿态呆滞者,为胎禀不足,营养不良,多属有病。3、察舌正常小儿舌体柔软、淡红润泽、伸缩自如,舌面有干湿适中的薄苔。苔白为寒,苔黄为热,苔白腻为寒湿内滞,或有寒痰食积,苔黄腻为湿热内蕴,或乳食内停。舌苔花剥为气阴两虚,光
15、剥无苔为阴伤津亏。地图舌为胃之气阴两虚。4、察指纹小儿指纹是食指桡侧的浅表静脉。婴幼儿皮肤薄嫩,络脉易于7显露,故对于 3 岁以下小儿察指纹是望诊内容之一。指纹的辨证纲要,可以归纳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分虚实,三关定轻重” 。二、小儿日常保健不同年龄的小儿,其形体、生理、病理方面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常见保健方法也有一定区别。1、1 岁以内儿童1.1、喂养方法:婴儿喂养共有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三种。婴儿期喂养保健重点是提倡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在医生指导下断奶。1.2 母乳喂养生后 6 个月之内以母乳喂养为主要食物的叫母乳喂养。母乳为水谷之精气所化生,母乳喂养最适合婴儿需要,断
16、奶时间视母婴情况而定,以 8-12 个月最为适宜,夏季不是断奶的合适季节,最好到秋凉以后再断奶。断奶前应采取逐渐减少喂奶次数,逐渐增加辅食的方法。不可突然断奶,否则容易发生厌食、腹泻。1.3 人工喂养以奶粉、牛奶、羊奶、豆浆、奶糕或其他代乳品喂养的称为人工喂养,其中以牛奶最通用。1.4 混合喂养因母乳不足而需加用牛奶或其他代乳品喂养的,叫混合喂养。1.5 婴儿护养婴儿期 ,脏腑气血未充,生长发育迅速,护养方面除合理喂养之外,必须注意安排起居作息。古人有头要凉、背要暖、腹要暖、足要暖等说法,以及“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等。1.6 预防接种婴儿时期脏腑娇嫩,卫外不固,易于发生脾胃疾病、肺系疾病和
17、时行疾病。婴儿时期对各种传染病都有较高的易感性,必须切实8按照计划免疫工作条例规定的免疫程序,为 1 岁以内的婴儿完成预防接种的基础免疫。2、1 岁-3 岁儿童2.1 饮食调养此期幼儿处于以乳食为主转变为以普通饮食为主的时期。此期乳牙逐渐出齐,但咀嚼功能仍差,脾胃功能仍较薄弱,食物宜细、软、烂、碎。2.2 起居活动幼儿 1-1.5 岁学会走路,2 岁以后能够并且喜欢跑、跳、爬高。要为孩子保留一定的自主活动空间,引导孩子的动作发育。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培养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保证睡眠时间,逐渐教孩子学会洗手洗脚、穿脱衣服,正确使用餐具的独立进餐。2.3 疾病预防幼儿生活范围增大,患病机会增
18、加。要训练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腐败污染的食品不能吃,衣被经常换洗。还要继续按免疫程序做好预防接种,以预防传染病。幼儿好奇好动,但识别危险的能力差,应注意防止烫伤、触电、外伤、中毒等意外事故的发生。3、3 岁-6 岁儿童此期儿童活动能力较强,智识已开,求知欲旺盛,虽然随着体质增强发病率明显下降,但也要根据这一时期的特点,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成长。3.1 体格锻炼 此期小儿一般进入了幼儿园,也可能散居。要加强体格锻炼,以增强小儿体质,要有室内外活动场所,接受日光照射,呼吸新鲜空气。3.2 早期教育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若自然。 ”此期儿童好学好问,家9长与保育人员应因势利导,耐心
19、地回答孩子的提问,尽可能给予解答。不能强迫孩子过早地接受正规的文化学习,违背早期教育的规律,犯拔苗助长的错误。3.3.疾病预防此期的儿童发病率下降,要利用孩子体质增强的时机,尽可能根治某些疾病。三、小儿常见疾病的保健方法:1、伤食积滞1.1 主要临床表现:胃纳呆甚至厌食,腹胀,恶心欲呕,口臭,夜眠不安,大便不调。1.2 保健要点:(1)外治法:常用穴位:神阙穴操作方法:用 40g 紫苏煎沸水,将毛巾在汤内浸泡,拧干趁热敷在腹部,用手顺时针推磨,冷则随换。(2)推拿疗法:取穴及部位 脾土穴、腕阴阳穴、三关穴、六腑穴、腹阴阳穴。(3)饮食疗法:推荐食物:炒麦芽、炒山楂、炒神曲、鸡内金、芒果核。食疗
20、举例:炒麦芽 20g、炒山楂 5g、炒神曲 10g,煮水,早晚2 次分服。2 脾虚厌食2.1.主要临床表现:面色偏黄或偏白,肌肉松软,进食不多也常出现食积,大便多稀溏。2.2.保健要点:(1)外治法:常用穴位:足三里穴。定位: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外侧一寸处。(2)推拿疗法:取脾土穴、腕阴阳穴、三关穴、腹阴阳穴。10(3)捏脊疗法:(背脊皮肤感染及紫癜病患儿禁用此法。 )(4)针刺四缝(5)饮食疗法:推荐食物:淮山、莲子、炒扁豆、茯苓、北沙参、陈皮。食疗举例:北沙参 12g、肉豆蔻 5g、陈皮 3g、褒瘦肉 200g,每周 2-3 次服。3、便秘(中阳不足)3.1 主要临床表现:面色偏白或偏黄,
21、肢冷畏寒,喜饮温水,大便粒状或大便不干却秘结难解。3.2 保健要点:(1)外治法:吴茱萸敷脐法。处方:丁香 3g,广木香 3g,吴茱萸 4.5g,肉桂 1.5g。操作方法及要求:上药研粗末,加粗盐 100g,炒温热后装布袋,温度合适后,敷于肚脐,每次 30 分钟,每日 1 次。(2)推拿疗法:补脾经 300 次(3 分钟) ,推肾水 300 次(3 分钟) ,清大肠 200 次(2 分钟) ,推上三关 100 次(1 分钟) ,摩腹200 次(2 分钟) ,捏脊 5 遍,按揉足三里 100 次(2 分钟) 。以上推拿手法每天 1 次,5 天为一疗程,治疗 1-2 疗程。4、虚汗过多4.1 主要
22、临床表现:白天动则汗出淋漓,夜眠头汗淋漓,易感冒,面色苍黄。4.2 保健要点:(1)外治法:五倍子敷脐法操作方法及要求:处方:五倍子、肉桂,比例 10:1,研末备用。取中药粉末 30g,用食醋调湿以成形为度,做成一元硬币大小,分别贴在肚脐和左右涌泉穴,外用麝香壮骨膏在上面固定。每日 1 次,连续使用 1 周。贴药后若局部皮肤出现水泡和破损等应暂停,结痂后可继续给药。5 体虚易感115.1 主要临床表现:无特殊疾病而体弱易感冒,常见于刚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常伴见面色萎黄,乏力或手足心热,易汗出,纳食差,大便干燥。5.2 保健要点:(1)外治法:佩戴中药香囊法贴身佩戴“防感中药香囊” (生黄芪,炒苍术,防风,辛夷,白芷,佩兰。藿香,艾叶,桑叶,野菊花,花椒,川芎,桂枝,砂仁,苏叶,桔梗,冰片) ,夜晚置香囊于枕边睡眠,每 30 天待香囊中药气变淡后更换,连续使用 3 个月为一疗程。(2)捏脊疗法:(见上述“脾虚厌食篇” ) (3)冬病夏治:适于阳虚易感,支气管哮喘。(4)食疗:芪参鹌鹑汤:黄芪 10g,太子参 10g,谷芽 10g,鹌鹑 1 只。做法:以上材料处理洗净,加清水 6 碗,慢火煲 1-2 小时,喝汤,食肉。(5) 十个常用保健穴位:12脾经、肺经、大肠、板门、三关穴、六腑穴、天河水穴、肺俞穴、七节、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