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染病基本概念及特征,谢 钰,传染病 (communicable disease),定义: 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氏体,细菌,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性疾病 (infectious disease),定义: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染病 (communicable disease),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都属于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中有传染性者才称为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communicable disease,两者可互相转化,特别是感染性疾病变为传染
2、病。有的已随管理而融合。,感染过程中人体和病原体的斗争,机体免疫反应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病原体的致病力 传染力 致病力 毒力 数量 变异性 (抗原、耐药),病原体,人 体,人 体,病原体,感染谱,感染过程传染病在个体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称为,多数病原体和人体之间是不适应的,因而引起双方之间的斗争. 由于适应程度的不同,双方斗争的后果各异,产生感染过程的各种不同表现,即感染谱(infection spectrum ).临床传染病只是感染过程各种表现之一.,环境因素,传染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有病原体(pathogen),有传染性(infectivity),有流行病学特征
3、(epidemiologic feature),有感染 后免疫 (postinfection immunity),特异的病原体。感染性疾病共有特点,区别于其他疾病。追索病原乃现代医学潮流,指病原体能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他人造成发病.此为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传染期,质:外来性与地方性。 量:散发,流行,暴发, 大流行。 时间:季节性 空间:地方性,显性或隐性感染后都可产生特异性免疫,二:临床特征,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发热 发疹:皮疹和粘膜疹 毒血症状 单核-巨噬细胞增生反应,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有助诊断确定
4、检疫期 前驱期从起病致症状明显期开始为止的时期 症状为非特异性,无鉴别断意义本期已有传染性,病程发展的阶段性,症状明显期渡过前驱期后,表现出某些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此期是治疗、抢救的关键时期。 恢复期该期有时病情突变或出现并发症,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复发与再燃复发:初发疾病进入恢复期,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病原体再度繁殖,初发症状再现。再燃:疾病进入恢复期,热未降至正常,又复上升。 后遗症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未能复常者。,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 地理气象生态,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状态生活条件文化水
5、平,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乃传染病 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转归的过程.,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患者 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呼吸道传播 消化道传播 接触传播 虫媒传播 血液、体液传播,(susceptible people),易感人群,人群易感性指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自然因素地理、气象、生态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经济状态生活条件文化水平,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三:传染病分类及疫情报告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39种传染病,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 1、甲类:鼠疫、
6、霍乱;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报告时间城镇不超过2小时,农村不超过6小时,传染病分类及疫情报告原则,乙类:(26)包括病毒性肝炎、细菌性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非典、甲型流感、肺炭疽、禽流感。报告时间城镇不超过12小时,农村不超过24小时。,传染病分类及疫情报告原则,丙类(12)包括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棘球蚴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
7、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手足口病。报告时间城镇、农村不超过24小时。,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一、管理原则 传染病疫情报告实行首诊负责制,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疫情责任报告人。 传染病疫情报告实行保密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泄露传染病人的秘密。 临床各科室设专人负责本科室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医务科设专人负责全院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二、报告时限 1.责任疫情报告人首次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和疑似病人时,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
8、明原因疾病爆发时应在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医务科进行报告。 2.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其他乙类、丙类传染中的病人、疑似病人及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时应在24小时内向医务科进行报告。 3.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迟报、漏报、瞒报传染病疫情,不得授意他人迟报、漏报、瞒报传染病疫情。,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三、报告程序 1.各科室必须设立传染病登记本,首诊医生发现传染病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做好登记。科室里每天2次将传染病报告卡送交医务科:10点前送交前一天夜班报告卡,16点前交送当天报告卡。 2.医务科疫情直报人员接到传报卡后应认真审核,确认无误后进行计算机网络直报,同时做好登记。报卡存档保
9、存三年。 四、填卡要求 首诊医生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的规定认真填写,要求字迹清晰,项目准确完整,不得有缺项、漏项,消毒隔离概念,1消毒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处理。 2灭菌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3. 隔离是将传染源和易感人群分别在指定地点和特殊环境中,暂避免与周围人群接触。,4.消毒灭菌合格标准,(1)消毒合格消毒后媒介携带的微生物等于或小于国家规定的标准。(人工污染的微生物减少99.90%以上,或自然菌的微生物减少90%以上) (2). 灭菌保证水平指灭菌处理后单位产品上存活微生物概率,如10-6即经灭菌处理后在一百万物品中最多只允
10、许有一件存活的微生物。,消毒分类:根据实施消毒目的不同,1疫源地消毒对存在或曾经存在的传染源的场所进行消毒,分随时和终未消毒。 2预防性消毒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物品和场所进行没有明确传染源消毒。,化学消毒方法,常用隔离技术,1.手卫生:所有手部清洁行为的通称。洗手方法:“六步洗手法” 1、掌心相对揉搓2、手指交叉,掌心对手背揉搓3、手指交叉,掌心相对揉搓4、弯曲手指关节在掌心揉搓5、拇指在掌中揉搓6、指尖在掌心中揉搓,第一步 掌心相对揉搓,第二步 手指交叉,掌心对手背揉搓,第三步 手指交叉,掌心相对揉搓,第四步 弯曲手指关节在掌心揉搓,第五步 拇指在掌中揉搓,第六步 指尖在掌心中揉搓,六步
11、洗手法,常用隔离技术,1.口罩的使用2.手的消毒3.避污纸的使用4.穿脱隔离衣,口罩的使用,1.戴上口罩后,不可用污染的手触摸口罩 2.口罩布可挂在胸前,手不可接触污染面,取下后污染面向内折叠 3.帽子,口罩应勤换洗,保持清洁,脱戴前应先洗手 4.口罩潮湿后应立即更换,每次接触严密隔离患者后应立即更换口罩,使用一次性口罩布超过4h,避污纸的使用,拿取避污纸时,只能从上面抓取,不可接触下面的纸片或掀页撕取,以保持干净。 用后丢到污物桶内,集中焚烧处理,穿隔离衣的步骤 手提衣领穿左手 在穿右手齐上抖 系好领口系袖口 折领系腰半袖肘,脱隔离衣的步骤 解开腰带解袖口 套塞衣袖消毒手 解开领口脱衣袖 对
12、好衣袖挂衣钩,注意事项 1.隔离衣的长短要合适,须全部遮盖工作服,隔离衣如有破洞,应补好后在穿 2.系领子时污染的袖口不可触及衣领,面部和帽子 3.穿衣时后侧边缘须对齐,折叠处不能松散 4.穿好隔离衣后,双臂保持在腰部以上视线范围内。不得进入清洁区,避免接触清洁物品 5.刷手时不能弄湿隔离衣,隔离衣也不能污染水池 6.隔离衣挂在半污染区,清洁面向外,挂在污染面则污染面向外 隔离衣应每日更换,如有潮湿或污染应立即更换,家庭常见传染病消毒技术,1 空气消毒 (1)自然通风法 (2)紫外线 (3)空气净化 (4)喷雾消毒,家庭常见传染病消毒技术,2 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 (1)地面消毒 (2)物体表面消毒3 污染物品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