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录诗后四首,课外古诗词学习方法 一、朗读节奏 二、词语注释 句子翻译 三、名句赏析 四、诗词情感(或主旨) 五、背诵默写,学法指导,名句赏析方法 第一步:翻译 第二步:技巧(包括修辞手法,写作手法,字词品析,意境描述,哲理阐述等等) 第三步:情感(表达了-或 抒发了- - -),秋词,刘禹锡 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有刘梦得文集。,了解作者,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 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 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
2、败而 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 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 (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创作背景,秋词 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lio,xio,zho,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 过春天。 晴空万里,一只白鹤直冲云霄;我的诗情也随之飞上蓝天。,秋词主旨:通过描绘一幅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图,表现诗人积极乐 观的心境,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豪情 壮志。,小结,议论:秋犹胜春,赞美秋天,写景:秋景豪迈,赏析:秋词的
3、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一叶而惊秋,多少人面对秋景难以控制悲凉的心境,而刘禹锡则抑制不住内心的独特视角和励志精神,强调秋天并不毫无生机可言,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大家看那只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古代和作者对秋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对比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豪迈的心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好在哪里?,1)大意:晴空万里,一只白鹤直冲云霄;我的诗情也随之飞上青天。2)意境:通过对晴
4、空排鹤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图。3)表现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豪情壮志。,“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一个“排”字,“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1 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2 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独创视角句子:3 诗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4 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5 除诗外,我国古代诗文中还有许多关于“秋”的脍炙人 口的名句,请写出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
5、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2)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夜雨寄北,夜雨寄北,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唐代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作品有李义山诗集。,创作背景:这首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夜雨寄北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
6、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译文: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的情景。,主旨:这首诗既描写了诗人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离别、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与妻子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即兴写来,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在一起,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表达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愁情和对妻子的深切思念。,名句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A.大意: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 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的情景
7、。,B.技巧:通过想象,描述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情景。,C.情感:寄托了诗人心中满腹的寂寞与思念。,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自幼好学,一生坚持抗金,为权贵所嫉。 他是一个富有才华而又多产的作家。他的诗歌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背景介绍: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罢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陆游68岁。他一生主张北伐,渴望统一,虽屡受投降派的谗毁排挤,终矢志不移。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
8、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sh,ln,译文: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深了,躺在床上听那风吹雨打的声音,披着铁甲的战马踏过冰冻的黄河奔赴前线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赏析: 一个著名的学者说: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报国仇、雪国耻的
9、热潮,冲出了他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首诗就是一个证明。 诗人写这首诗时,离开军旅生活已有二十多年,而且已年近七十。他因为主张抗战而被罢官,闲居在家,境遇困顿,身体衰弱。即使这样,他还是念念不忘为国效力。作者人老志不衰,其精神至今读来仍感人至深。,抒情: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梦中抗敌,描写(梦境):奔赴边疆,抗击敌人,概括这首诗的写了什么内容?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思为国戍边,梦赴战场。 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主旨概括,1)大意:夜深了,躺在床上听那风吹雨打的声音,披着铁甲的战马踏过冰冻的黄河奔赴前线
10、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 2)技巧及情感: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出作者渴望保家卫国的心理。 3)情感:抒发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名句赏析,1 诗人巧借自然风雨,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的诗句:2 诗中表现诗人至死不忘报国决心的句子:3 写诗人老病而孤凄冷清却不忘复国的忧国之心的句子:4 陆游示儿诗中写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表现了诗人至死不忘复国的决心。本诗中表达与其相同意思的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理解性默写,
11、潼关,作者简介,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戊戌变法”之一。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写作背景,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
12、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潼关 谭嗣同(清),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拘束,久远,簇c:簇拥,译文: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 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束缚。秦岭山 脉蜿蜒至潼关,只知道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 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句解:.诗歌前两句描绘了高云、孤城、秋风、马蹄声等景物,表现了潼关孤城的寂寥与辽远。,句解: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河流、高山以人的情感,河水奔流还嫌拘束,山入潼关桀骜不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潼关山水的壮阔,也表现出诗人勇往直前的少年意气。,赏析: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是17岁的谭嗣同在陕西潼关饱览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时所作。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从诗中,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诗人随父北上途中所见的北方壮阔的山水,表现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诗歌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