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探究题集锦.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704175 上传时间:2019-12-29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95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探究题集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探究题集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探究题集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探究题集锦.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探究题集锦.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实验探究题集锦 1、某同学为了测定物理课本内一张纸的厚度,采用了如下步骤: A量出一本书的厚度,记 录H; B选用学生用三角尺并检查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设:没有磨损); C翻看物理书最后一页的页码,记录n; D用H/n表示物理书内每张纸的厚度,记录h; (1)上述各措施中错误的步骤是_,应改为_; (2)实验措施改正后,正确的实验步骤应该为(填字母序号)_。 2、在图1中,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测得物体的长度是 cm。如图2所示用一把 刻度尺和两块三角板测一枚硬币直径的示意图,由图示可得硬币的直径是 cm。 3、 为了探究误差产生的原因,小名和同学做了如下的实验;

2、(1)找出几把不同的刻度尺(可以是分度值不同,也可以是制作材料不同),从中取两把不 同的刻度尺,将它们的零刻度线对齐,再看看它们的10cm或15cm刻度线是否还对齐;换用 其它尺子仿照上述方法再做两次。 (2)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根直线,由几个同学独立测量直线的长度,注意:使用的是同一把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直线的起点。 现在请回答下列几个问题:15cm的刻度线不再对齐说明了:_;不同的人测量的结果的最后一位不完全相同,说明了: _。通过上述实验,你认为引起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4、沿长廊AB 方向铺有30块完整的相同的正方形地砖,如图甲(1)小明用最小分度值是lmm的尺测量其中一块地砖长度如图

3、乙所示, 则每块地砖的长度是 cm。 (2)小明用停表测量自己从长廊的A端 走到B端所用的时间,停表的读数如图 丙所示,他所用的时间是 s。(3) 根据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v , 算出小明的步行速度为 m /s。 5、同学们用图甲玻璃管做了“测量气泡 的速度”的实验,该实验的测量工具有 ;用测量的数据画出路程时间图像如图乙,分析乙 图像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6、小新和同学一起用硬纸板搭建了图示的轨道,测量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1).根据实验的原理_,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球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2).他们 先用钢卷尺 对轨道的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 标记,因_ _的测量误差

4、较大,需多次测 量。为保证小球每次通过A 点的速度相 同,必须用同一小球从左边斜面的_ _ 高度由静止释放。要使小球能够通过E 点,释放小球的高度应_ _水平段BD的高度。 (3).从A点开始计时,用电子秒表分别测量小球经过B、C、D、E各点时间, 整理数据并记录在下表中。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vBC_ _vCD,这是因为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受到_ _ 作用;小球从A点运动到E点的过程中,在_点的速度最小。 (4).小球在BD 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7、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17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 是小车到达

5、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 路段 距离cm 运动时间t/s 平均速度v/(ms -1 ) AB 50.00 0.45 1.11 BC 50.00 0.60 0.83 CD 50.00 0.75 0.67 DE 100.00 0.93 1.08 2 (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 ,(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_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 A点才开始计时, 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填 “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做 _(匀 速/变速)直线运动 (4)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

6、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下半 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BC = _m/s (5)在测量过程中,发现下落时间较难测出,可采用的 措施是_ 8、小明、小红和小强一起在实验室做了如下几个实验: 小明把手放在喉头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红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激起水花;小强在吊着的大钟下固定一支细小的 笔,敲响钟后,笔尖在纸下迅速拖过,纸上便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1)他们共同探究的问题是:_;(2)分析上面的实验现象,能得出共同的 结论是:_;(3)如果由你来设计一个类似验证问题的实验,你将怎样设计?写出你的设计。 _ 9、小明同学在生活中发现当两个人离得很远时,无论你怎么大声讲话,都很难听见;而对

7、一群人讲话,有的人能够听见,有的人 却听不到。【提出猜想】小明对此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猜想。 (1)对此现象你的猜想是人耳能否听见声音,与 (填出一个因素即可)有关。 【实验探究】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小明利用音频信号发生器和小华同学一起进行了探究实验。 (2)将信号发生器的频率旋钮置于5 Hz的位置,转动音量开关改变音量的大小,始终听不到声音,一段时间后,实验者产生烦 躁的感觉。此现象说明: 。(写出一条即可) (3)将音频发生器的频率旋钮置于200 Hz 的位置,转动音量开关至合适位置,距离信号发生器5 m 时能听到声音,向前走到8 m 时完全听不到声音。此现象说明人耳能否听见声音与 有关。 (4

8、)小明和小华都站在距离信号发生器10 m的位置,转动音量开关,小华听到声音时,小明仍然不能听到。要使小明能听到, 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在生活中, 扩音器与此目的相同。 扩音器中的扬声器是一个把 信号转化为 信 号的装置。 【实验扩展】(5)不考虑空间因素,如果宇航员在“天宫一号”太空授课时演示此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 成功。利用上述设备还能研究的问题是: (可添 加其他仪器等,写出一条即可)。 10、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一次性喝水用的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

9、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 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 。 (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4)某研究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 弦长度、材料在上图(右)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的直径(即粗细)关系: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 紧程度一致。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选填符号a、b、c 或 d)。 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 。 两位同学还可以选择琴弦 (选填符号a、b、c 或d),研究“琴弦音调高低

10、与材料的关系”。 11、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 有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 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 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 3 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 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 次。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 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右表中的数据:(2)受到橡胶球的敲

11、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12、衡衡同学在爸爸车库边上看到竖起的一只装油的铁皮桶,他好奇地在桶不同部位敲了几下,注意到发出的声音有差别。于是 衡衡决定探究为何敲桶不同部位声音有差别? (1)衡衡敲桶的上部时,听到声音比较清脆悦耳;敲打桶的下端时,声音比较沉闷沙哑,于是他明白桶上边发声的音调比桶下边 发声的音调 (填“高”或“低”)。他通过思考判断出:桶内的油是不满的,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2)他继续进行探究,当他敲打桶发声时,用手摸了摸桶壁,感觉桶在动,这说明桶发声的原因是桶壁在 ,他再 根据物理课学到的: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

12、动的 有关。于是他猜想可能是下面装了油,振动时受油的阻碍作用,下部振 动得较 ,上部没有浸到油,振动就较 (填“快”或“慢”)导致的桶上、下 部发出的声音音调不同。 13、如图7所示,用尺子作乐器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 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1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 ,发出 声音的音调越 ;2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 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 高低与 有关 14、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 将会

13、看到小球 ,这个现象说明 ;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 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叫做 “共振”,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也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如果将甲、乙实验装置搬上月球,则实验甲 (能/不能) 成功实验乙 成功,这是因为 在这个实验中,小球起的作用是 15、每年冬天的大雪给人民群众的生活, 生产带来很多困难,小明看到抢险队员在 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大量的盐,他产生了 这样的疑问:含盐的冰熔化时跟纯净的冰 熔化特点有何不同?含盐浓度不同的冰, 熔化特点有无区别?为此,他进行了下列 探究过程: 设计实验:他用同样多的适量纯水、淡盐 水、浓盐水制得纯冰、淡盐冰、浓盐冰, 然后

14、将这些冰弄碎放入试管中,在碎冰中 插入温度计,记下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试管中冰块状态的变化在选择冰块吸热 方式时他遇到了一个难题, 现有如图甲所示的两种方法, 请你为他选择一种最佳的方法, 你选择的方法是 (选填 “A” 或 “B” ) , 这样选择选择的理由是: ; 4 【测量数据】在相同条件下测量三者温度变化,得到三条温度变化曲线,如图乙(纯冰对应曲线 、淡盐冰对应曲线、浓盐冰对应曲线) 【分析数据】根据曲线图可知:利用盐水制成的冰 (选填“是”或“不是”)晶体 【得出结论】根据分析可以得到: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盐,可以 (选填“提高”或“降低”)

15、 冰的熔点 【拓展思维】小明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图线,又有了新发现:(1)含盐浓度越高的冰,熔化前升 温越 (选填“快”或“慢”) (2)小明想起一件事,他们在学习熔化时,也用冰块做了这样的实验,但那次做实验时,测量冰熔化时的温度不是0,请你分 析造成冰的熔化温度不是0的原因是什么? 含有杂质 (只要讲出一点即可) 16、用同一均匀的热源加热水,得质量和温度的变化图像如下图所示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加热时间T1、T2、T3的大小顺序是 ; (2)若T3=30S,则T2= S, T1= S。 17、小明同学用如图13甲所示的装置对冰加热 (1)根据实验记录他绘制了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

16、化的图像,如图13乙所示由 图像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10min末这一时刻,杯里的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 或“固液共存态”);从AB 段和CD段的比较可知,冰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要 (选填“大”或“小”) (2)继续加热到水沸腾,此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13丙所 示且一直保持不变,则水的沸点是 ,这说明当 时水面上方的大气压 (选填“高于”、“低于”或 “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18、如图所示的是湖水长时间受冷,表面结了冰,且冰层 还在继续增厚的情况, 表示湖面的冰层, 表示湖底, 已知湖中 点处的温度为 ,对于其他各点温度,请在 、 ,小于 、小于 、大于 中选择

17、合适 的填在下面各小题的横线上.(1)对于 点下方的 位置, 温度是 .(2)对于十分靠近冰层的 位置,温度是 .(3)对于冰层上方 位置,温 度是 . 19、(1).写出下面几种情况下的温度值:甲_,乙_。 (2).为了探究蒸 发快慢与气流的关系,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A 、同样多的水,倒在碟子里干得快,装在瓶子里干得慢。B、同样湿的衣服挂有风的地方干快,挂在没风的地方干得慢。 C、晒粮食时,把粮食放在向阳的地方干得快。D、将手伸入水中后取出来判断风向。 你认为能说明蒸发快慢与气流有关的实验是_。 其他现象虽然不能说明蒸发快慢与气流有关,但分别说明的是 _,_。 20、某同学 准备

18、用温度计来测量热水 的温度,他 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a 用温度计 测量热水的温度;b用手 试一下热 水, 估计热水的温度; c 检 查所用的温度计,认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d设计实验记录表格;e记下估计的温度值;f记下用温度计测量的值;g比较 测量值和估计值的差别,形成对温度的初步印象;h整理仪器正确的实验次序应该是_(填各步骤前的序 号) 21、小明在厨房中发现:(1)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这“白气”实质上是一些_小明仔细观 察又发现:“白气”从喷出到消失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 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 为壶内水沸腾时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在壶嘴附近由于温

19、度比较_,仍然保持_状态? 水 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_,形成“白气”。 “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 的空气中, 发生_现象,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2)冬天,在炉子上烧菜的时候, 火焰熄灭前、 后一瞬间会出现如图所示的两种情景,(3) 你可以确定_(甲乙)是火焰熄灭后的图片。 22、由于怕饭菜太烫,来不及冷却而影响小明的早餐,妈妈总是很早 就起床了。为了让妈妈多睡一会儿, 5 小明就想找到一种让物体快速冷却的方法。为此小明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小明注意到妈妈是把饭菜放在空气中冷却的,而厨房中适合用来冷却的另一种物质就是水。水和空气哪个的导热性能好呢?为此 小明用两个相同的牛奶瓶,都装入

20、热牛奶,一个放在温度与室温相同的水中,另一个就放在空气中,为了尽量减少其他因素的影 响,他把两个瓶都用木块垫起来,放在同一个桌面上如图所示实验时他每隔一定的时间记录一次甲、乙两温度计的示数,得 到的数据如下表: (1)对甲、乙两个瓶 中的牛奶,除了温度相同外小明要控制它们哪些量相同? ; (2)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正确结论是什么? ; (3)进一步分析表中甲的示数,小明又发现,在冷却过程中,牛奶冷却的快慢前后并不一致,是越 来越_的。小明想用“冷却速度”(用字母V代表)来定量表示冷却的快慢程度,请你给物理 量下个定义:_叫做冷却速率。 (4)小明又仔细分析了冷却速度变小的原因, 认识到这是因为

21、牛奶冷却 的快慢还会受到_的影响。 (5)根据(4)中的分析,小明终于找到了一个用水使物 体快速冷却的 办法,并且举一反三,明白了工业生产中使用流水喷淋法冷却高温物 体的好处:_;_ 23、 小明看到家中日光灯管的两端各有一圈黑色(如图甲所示),从 外面擦怎么也擦不掉,他觉得奇怪,于是向爸爸请教,爸爸让他在一 支长试管内装入少量的碘粉,塞上底部悬挂了少量棉 线的橡皮塞,用酒精灯慢慢加热,如图乙所示。 (1) 加热时小明看到碘粉没有熔化就有紫色的烟雾升 起,这是_过程,需要_热同时发现 棉线上好像下了紫色的霜, 这是_过程。 (2) 一段时间后,小明看到离试管底一段距离处,出现了 一圈紫色的堆积

22、物,这是碘_而形成的,并且 时间越长,堆积越多。由此小明推断日光灯管上的黑 圈是_形成的。(3)经过这个探究,小明明白了高压电线上凝结的厚冰柱(如图丙所示)经过一个无雨、无雪的寒冷夜 晚变粗的原因,你认为下列原因分析合理的是A. 白天温度高,电线和冰柱遇热膨胀 B.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厚冰柱变成了冰C. 空气中的水珠遇到厚冰柱后凝固成冰 D.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遇到厚冰柱变成了干冰 2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 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 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

23、腾有关资料表明, 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 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 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 15考虑到混合液的其它因素的变化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 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 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 是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 高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甲的示数/ 70 60 53 47 42 39 37 35 34 33 乙的示数/ 7

24、0 66 61 58 55 52 50 48 46 44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6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 A.30% B.40% C.60% D.90% (3)如图是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 (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 (选填“升高”、“

25、降低”或“不变”),其 原因是: 25、热管 青藏铁路早已实现了全线贯通铁路要通过“千年冻土”区,“冻土”区路基在温度过高时会变得松软不牢固,所以修筑青藏 铁路必须解决千年冻土问题 如图甲是青藏铁路通过“千年冻土”区的照片,照片中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m 的 热管,热管在路基下还埋有5m深,热管有效地解决了“千年冻土问题” 。 热管是一根两端封闭的金属管(如图乙),管内充有容易变成气体的液体,若管的上端处在温度较 低的地方,管的下端处在温度较高的地方,下端由于受热里面的液体会变成蒸气,蒸气跑到温度低的 上端时又会由于放热而还原为液体,此后,液体又会回到受热的下端,如此循环往复热管就

26、相当于 一个天然“制冷机”。 请回答下列问题:(1)热管里面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和 。(2)当热管开始“制冷”时,上端的温 度 (高于/低于)下端温度,当热管上方的温度和下方的温度相同时,热管 (继续/停止)制冷。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路基在温度过高时会变得松软不牢固,这里面涉及到的物态变化主要是熔化 B正是由于热管一年四季能不停地致冷从泥土中吸热,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千年冻土这一难题 C说热管是个制冷机,其实只有热管下端在致冷,上端不会致冷D热管实质就是一个热量运输机 器,将热由高温搬到低温处 26、如图18所示,是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的实验装置图 (1)组装实验装置时,要根据_

27、(酒精灯/酒精灯及其火焰/烧瓶)高度,先固定好 (铁夹/铁圈),然后再依次固定好 其他器材 (2)点燃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当水沸腾时,往瓶口的上方倾 斜放置一金属盘,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金属盘的底部出现_ ,这是 因为水蒸气由于_而发生了_(填物态变化名称)(3)若要 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可以在金属盘内盛放适量的_ (冰块/热水) . (4)实验时,握金属盘的手明显感觉到金属盘的温度_(升高/降 低),下列生活中的哪个事例与此现象原理一致_(填序号) 夏天饮料里加冰块 北方储存蔬菜的菜窖里常放几桶水 蒸笼 蒸馒头 用干冰作为致冷剂人工降雨 27、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

28、、海以及大地表层 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 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是云。 在一定条件下, 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 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 (1)请依次写出上文划线处涉及到的物态变化的名称_、 _、_;(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_;(3) 我国属于缺水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两项节 水措施: 28、假如你身处偏远海岛,缺乏生存所需的淡水怎么办?小明为你提 供一种简便的海水淡化方法。在地面上挖一水池,往池内灌海水,按 图22所示完成设备的安

29、装,即可收淡水。则: 阳光照射使池内海 水加快_,形成水蒸气; 水蒸气在塑料膜上_,形成 小水滴; 塑料膜下表面结成的水滴受_的作用滑到最低处 后滴入水桶中,得到淡水。 7 29、小雁告诉同学:自己将被踩瘪乒乓球(但没有破)放在热水里烫一会,被踩瘪的地方重新鼓起来了。 这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难道空气的体积会随温度变化吗? 于是他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根玻璃管穿过软木塞插进烧瓶里,在玻管里装入一段带色的小水柱,如图8 所示。然后用手握 着烧瓶,使烧瓶里的空气变热,发现玻璃管里的小水柱向外移动。手离开后,烧瓶里的空气温度降低,这时小水柱向内移动。 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炎

30、夏,小雁骑着打足气的自行车出去玩。路上遇到同学小明,她就将自行车停放在烈日下与小明聊天。正聊在兴头上,猛听的 “砰”的一声巨响,车胎爆裂!这是怎么回事?请你用刚才探究出的结论解释一下。 答:在烈日照射下,车胎内空气温度 ,空气的体积 ,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将车胎胀 破。 3、小雁和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的思维程序是 。 30、小华所在小组的同学为了研究水的沸腾,取了200 g的水加热,下表是他们记录的有关数据 (2)下图中,表示水沸腾的图是 (3) 根据 表中 数据分析可知,水在沸腾时的特点是 (4)小华发现,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这段时问过长如果要适当缩短实验时间,则可行的一种方法是 (5)试分析

31、水的沸点不是100的可能原因(写出一种即可) 31、教材实验情景再现:(1)实验一:“探 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图1 中甲为实验装置 图让一束光线EO贴着纸板射到平面板上, 在 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线OF,将纸板沿ON向 后折,此时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如图 1乙所示,此现象说 明: 在图1甲中,如 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到平面镜上,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此现象说明: (2)实验二:“探究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图2 甲是实验装置图,在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竖直玻璃板后出现蜡烛的像,再拿出一支外形 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当移到A处时,看到它跟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体大小的

32、方法是 法经三次实验,分别 将图2乙中像点A、B、C和对应物点A、B、C连接,发现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32、星期天,小明约小刚逛公园。在游玩时看见了一些现象,他俩从物理角度议论起了下列问题。 (1)阳光下,小明看见自己在地面上留下了影子,可以用光的 知识来解释。看见公园中 红色的花朵,是因为花朵_(填“反射”或“吸收” )红色光的缘故(2)来到湖边,小 刚看见湖水中的鱼在蓝天白云间游弋。看见的鱼是光的 形成的像,看见的蓝天白云是光的 _形成的像。 (3) 若湖中的水深 1m, 则白云形成的像到水面的距离 _1m。 (填 “大于” 、 “小于”或“等于” ) (4)图是小明同学看远处物体时的光路

33、图,由图可知他是_(填“近视”或“远视” )眼,如需矫正 视力,他应选 用的镜片是_ _透镜。 33、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课堂上,小明对老师关于“阳光透过树叶缝隙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形状与树叶间缝隙的形状无关” 的说法感到怀疑,于是他决定在课后找几个有兴趣的同学共同探究“树荫下的光斑”。以下是他们的探究过程:实验器材:10cm 5cm的卡纸两张,小刀一把,白纸两张(1)探究光斑形状是否与小孔形状有关 步骤1:用小刀在一张卡纸上均匀刻出几个不同形状的小孔,请你在虚线框中画出这些小孔的形状(至少三个形状),在刻这些 小孔时,不同形状的小孔尺寸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大致相同。 时间min

34、0 1 2 3 4 5 6 7 8 9 水温 90 92 94 96 97 98 99 99 99 99 8 步骤2:将其中的一张白纸铺在地面上当 做 ,把带孔的卡纸置于白纸上方1m 左右的位置,正对太阳,使太阳光透过卡片上 不同形状的小孔,观察地面的白纸上出现的光 斑形状。 步骤3:比较 形状与小孔形状, 若白纸上的光斑如乙图所示,则可得出的结论 是树荫下的太阳光斑形状与小孔形状 (选填“有关”或“无关”)。 (2)探究光斑的形状是否与小孔的大小有关 方案一:在另一张卡片上挖几个直径不同的圆形小孔,如图丙所示,正对太阳,使太阳光透过卡片上不同的小孔,观察地面的白 纸上出现的光斑形状。 方案二

35、:在另一张卡片上挖一个边长约1cm的菱形小孔,用另一张白纸遮住菱形小孔的一部分,如图所示丁所示,正对太阳,使 太阳光透过卡片上的小孔,移动覆盖在小孔上的白纸,改变通光孔的大小,观察地面上的白纸上出现的光斑形状的变化。 以上两种方案,你认为方案 更合理,理由是: ; (3)如果小明想继续探究“光斑的形状是否与小孔到地面的距离有关”,小明接下来的操作是: 。 34、 在探究光学规律时,做了以下实验。 (1)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时,一般情况下,光传播的路径是看不到的,你在实验中显示光路的方法是:_ (答出一种方法即可)(2)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小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人射光线是否在同

36、一平面内,他接下 来的操作应该是:_ _; (3)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如图17所示,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 _。 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 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 _关系。 (4)小红经过仔细观察,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支蜡烛的两个挨得很近的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 _。 (5)如果点燃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A,在玻璃板 后面的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 像完全重合,其原因是 。 (6)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_ (填 “变大”、“变小”或“不变”)。 (7)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 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

37、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 变, 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 观察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 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 进行与 上述(2)相同的操作 35、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 和油时, 哪种液体对光的偏折本 领较大”的实验中,小明提出如下实验方案:先让一束入射光从空气直接斜射入透明的空水槽中,记录下光斑位置(如图甲所示); 接着分别倒入水和油,记录对应的光斑位置,再通过分析就可得到实验结论。经讨论,同学们认为这一方案是可行的,于是进行 了探究实验。 (1)要实现探究目标,他们应选择图乙中的 (选填字母序号)两图示实验,这样选择的目的是_。 (2)某小组同学正确实验后,所记录的三次光斑的相对位置如

38、图丙所示,经分析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 对光的偏 折本领较大。 36、如图甲所示,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手电筒里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如图乙),它可以让小灯泡发出的光又远又直, 这种设计应用了光在反射过程中,光路是_的原理。 小欣猜想:声音也有反射现象,凹形面对声音是否也有类似的作用呢?于是,小欣利用雨伞和机械手表进行了下列探究活动: 9 (l)如图16丙所示,水平放置并固定雨伞,他把耳朵贴在伞柄上,逐渐改变耳朵在伞柄上的位置,直到听到周围的声音一下子清 晰了很多,记下这个位置A。这说明声音在凹形面上反射时,凹形面对声音有_的作用。 (2)为了进一步探究凹形面对声音的作用, 他把一

39、块机械手表挂在伞柄上的A点,当 他的耳朵位于三米远的B点时 (B与A在同 一水平高度),听不到手表声。经过擒到 分析,他又找到另一把相同的雨伞,在做 了必要的调试后,终于听刭了手表声。那么这两把伞的摆放方式应该如图17中的_(填“甲”或“乙”)所示。 37、现在,一些大厦都用许多大块的镀膜玻璃做外墙(俗称“玻璃幕墙”),这种外墙既能透射光线也能反射光线。 外面看玻璃幕墙相当于平面镜,光线照射到光滑的玻璃幕墙上时会发生 反射(填“镜面”或“漫”),物体经玻璃幕墙反 射后所成的像是 (填“实”或“虚”)像。 (2)如图3所示三幅图中,哪幅图能真实反映太阳光 线通过玻璃幕墙进入室内的传播途径. 答:

40、 _(填选项中的字母) 38、有一种五角棱镜实际上是一个玻璃棱柱,几个平 面都经过精密磨光,是一种常用的光学器件,图a是 它的横截面图图中A=B=C=D=1125, E=90,AB和 CD两个平面外侧镀银 1如图(a)所示,一束光线PQ垂直射入AE 平面,画出它射入棱镜后直至射出的 路径,标出在每一个镀银界面上的入射角 2如图(b)所示,一束平行光以45的入射角射向平面镜 M如果用一个箭头形 小纸片“”挡光,请在磨砂玻璃R上以箭头标出纸片的影设光源、小纸片的方 向和磨砂玻璃的位置都不变(图3c),用上述五角棱镜代替平面镜,如果也要在磨砂 玻璃上得到小纸片的影,应该怎样放置这个棱镜?在图c 中作

41、出五角棱镜位置的示 意图并以箭头标出磨砂玻璃上的影 3如图(d)是一种单镜头反光相机的示意图,镜头L的焦距f满足关系式 fAB+BC+CD2f取景时来自镜头的光经过两个小平面镜M、N的反射后在磨砂玻璃R 上成像(曝光时小镜M向上弹起,处于水平位置,来自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成像)试作 简图分析,这种取景器的最大缺点是什么,提出解决办法 39、(1)华华家是做玻璃切割安装生意的,华华上午在学校刚学过平面镜成像规律, 中午回家利用有利条件进一步体会物距、像距关系及物像方位关系(如图14),他将 软尺拉直铺在地面上,将镜子架在尺上,举起右手并做鬼脸,沿尺靠镜两步,再横行 两步镜子最好选用 (填“透明 玻璃

42、”或“不透光水银镜”) 镜面最好与地面成 (填“45” “60”或“90”) 华华朝着镜子走两步,再横行两步(平行镜 面) , 则横行过程中人像间距 。 (2)如图14 亮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情况,A、B、C、分别是燃烧的蜡烛、凸透镜、光屏,它们都竖立在光具座上,此 时屏上出现清晰的像,A、B、C所处位置对应的标尺刻度.如图图示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 的成像特点(填“照相机” “幻灯机”或“放大镜”) 亮亮通过上网检阅科技资料发现,凸透镜成像规律符合公式1/u+1/v=1/f(u为物距,v为像矩,f 为焦距),请你据此计算出 该凸透镜的焦距f= cm 取下该凸透镜,将它作为放大镜用来观察墙上

43、地图的细微处,则该凸透镜与墙壁的距离应 ; 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烛焰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一下,可到的 像。 10 40、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等器材制成凹、凸形状可改变的液体透镜,并利用液体透镜探究 “光的折射”和“透镜成像”,如图所示(1)在探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时,首先在两个透明玻璃长方体容器中充入蚊香 烟雾,然后将水注入橡皮膜,制成液体透镜,再将液体透镜放置在两个玻璃容器之间,如图甲所示,让光线沿图示方向射入玻璃 容器,经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将 (选填“偏离”或“偏向”)主光轴如果此时再用注射器向橡皮膜注水,改变液体透镜的 凸起程度,则折射光线偏折的程度

44、(选填“会改变”或“不改变”),在玻璃容器中充入蚊香烟雾的目的是 (2)在用液体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蜡烛、光屏和液体透镜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若透镜 位置不动,将蜡烛移到光具座10cm刻度时,则烛焰经凸透镜所称的像是 A放大、倒立的实像 B放大、正立的虚像 C缩小、倒立的实像 D缩小、正立的实像 (3)为了探究“影响液体透镜折光能力强弱的因素”,物理兴趣小组人员做了如下实验:在图甲所示的装置中,保持液体透镜 的凸起程度、即形状不变,先后在橡皮膜中注入酒精和煤油,观察光线经不同液体透镜折射后的偏折程度,此时,他们是在探究 液体透镜折光能力与 是否有关,在此探究过程中

45、保持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即形状不变的具体原因 是 (4)利用液体透镜还可以探究哪些问题?(写出一个即可) 41、下面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和“平 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的实验装置,此时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 的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 的实像,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 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 (2)如果保持光屏的位置不变,把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时,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该在凸透镜和蜡烛 之间放置一个焦距适当的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才能实现.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就是利 用这个原理进行矫正的. (3)如图

46、18乙所示,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将凸透镜换成了薄玻璃板.此时调节光屏(未画出)的位置, 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其原因是 . 42、小明发现:水滴 可使平行光发生如 图(1)(2)所示的变 化,且水滴变凸,其 焦距 (变小不变 变大) 把写有 “爱 物理” 字样的纸条先 后放在左右两水滴下方的桌面上,小明从水滴上方看到的像如图(3)、(4)所示,这种放大功能类似于 (放大镜 投影仪),且水滴变凸,其放大功能 (变小不变变大)列文虎克当年也有类似发现,他制作玻璃球以观察 青蛙卵用高温火焰加热玻璃棒的一端使其熔化,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如图(5)所示,由此可知玻璃是 (晶体非 晶体);用镊子将液态玻璃球取下并使其自然冷却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