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5、言意之辨.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701384 上传时间:2019-12-29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8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5、言意之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5、言意之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5、言意之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5、言意之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5、言意之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五讲言意之辨,第五讲 言意之辨,讲授提纲:一、“言以尽意”说二、“言不尽意”说三、“言不尽意”的解决之道四、言意之辨的文学理论意义,第五讲 言意之辨,一、“言以尽意”说(一)春秋时期: 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阳处父如卫,反,过宁,舍于逆旅宁嬴氏。(宁嬴氏)曰:“吾见其貌而欲之,闻其言而恶之。夫貌,情之华也;言,貌之机也。身为情,成于中。言,身之文也。言文而发之,合而后行,离则有衅。今阳子之貌济,其言匮,非其实也。”(国语晋语五),第五讲 言意之辨,王曰:“於乎!女因方以观之。二曰:方与之言,以观其志。

2、志殷如深,其气宽以柔,其色俭而不谄,其礼先人,其言后人,见其所不足,曰日益者也。如临人以色,高人以气,贤人以言,防其不足,伐其所能,曰日损者也。其貌直而不侮,其言正而不私,不饰其美,不隐其恶,不防其过,曰有质者也。其貌固呕,其言工巧,饰其见物,务其小微,以故自说,曰无质者也。三曰:诚在其中,此见于外。以其见占其隐,以其细占其大,以其声处其气。初气主物,物生有声,声有刚有柔,有浊有清,有好有恶,咸发于声也。心气华诞者,其声流散;心气顺信者,其声顺节;心气鄙戾者,其声斯丑;心气宽柔者,其声温好。”(大戴礼记文王官人),第五讲 言意之辨,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3、(尚书尧典)(二)孔子、孟子: 子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 子曰:“辞达而已矣。”(卫灵公),第五讲 言意之辨,(公孙丑曰):“何谓知言?”(孟子)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尽心下),第五讲 言意之辨,(三

4、)荀子:实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然后说,说不喻然后辨。故期命辨说也者,用之大文也,而王业之始也。名闻而实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名之丽也。用丽俱得,谓之知名。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谕一意也。辨说也者,不异实名以喻动静之道也。期命也者,辨说之用也。辨说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正名而期,质请而喻,辨异而不过,推类而不悖;听则合文,辨则尽故。以正道而辨奸,犹引绳以持曲直;是故邪说不能乱,百家无所窜。(荀子正名),第五讲 言意之辨,君子之言,涉然而精,俛然而类,差差然而齐。彼正其名,当其辞,以务白其志义者也。

5、彼名辞也者,志义之使也,足以相通则舍之矣;苟之,奸也。故名足以指实,辞足以见极,则舍之矣;外是者谓之讱,是君子之所弃,而愚者拾以为己宝。故愚者之言,芴然而粗,啧然而不类,誻誻然而沸。彼诱其名,眩其辞,而无深于其志义者也。故穷藉而无极,甚劳而无功,贪而无名。故知者之言也,虑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则必得其所好而不遇其所恶焉。(荀子正名),第五讲 言意之辨,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荀子劝学) 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

6、矣,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故风之所以为不逐者,取是以节之也;小雅之所以为小者,取是而文之也;大雅之所以为大者,取是而光之也;颂之所以为至者,取是而通之也。天下之道毕是矣。(荀子儒效),第五讲 言意之辨,二、“言不尽意”说(一)老子、庄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八十一章) 是故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而离朱是已。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已。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声,使

7、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而曾、史是已。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杨、墨是已。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庄子骈拇),第五讲 言意之辨,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庄子天道),第五讲 言意之辨,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所不能论,意所不能察者,不期精粗也。(庄子

8、秋水)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外物) 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巵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瓌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庄子天下),第五讲 言意之辨,(二)易传: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易传系辞上) 子曰:“夫易,彰往

9、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易传系辞下)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易传系辞下),第五讲 言意之辨,孔、老之别在于他们把握世界的根本方法不同。孔子只面对现实世界,“罕言天道”,彼岸与此岸合一,故名相与思想、思想与现实,尽可吻合。而老子心仪于超现实的“道”,那么现实中的语言便被贬黜至较低等级了。易经是一部阐明诸如人世吉凶、事物变化等玄奥难测道理的书,语言表达这类道理的功能有限,所以易传借孔子名义提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从认识的角度承认语言的

10、表达功能有限。,第五讲 言意之辨,在庄子认知系统中,语言的认知能力最为低下,它既无法把握幽隐不显、超乎名相的“道”,也无法准确概括、阐释细腻深微的感觉和经验,它只能表现那些易于记述传达的事象和意义。庄子贬抑语言认知能力是与他倾向超验的体悟分不开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佝偻承蜩、梓庆削木等“妙造自然”的技艺经验,只能凭借心解神会才能领悟,语言是传达不出来的。言与意有一致之处,尤其是明晰确定的事实和道理,语言是能够准确传达的。但一些玄奥、空灵、幽微、细腻的感悟和体验,譬如说审美的感受和体悟,语言的表达能力就有限了,于是言、意之间又有了不一致处。,第五讲 言意之辨,三、“言不尽意”的解决之道易传提出

11、“立象以尽意”的方式“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词焉以尽其言”。即以卦象来象征幽微难明的意,再以言来说明卦象,就能使意从语言对卦象的描述、解释中显现出来。在言、意关系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象。象做为一个中介,起到沟通语言和意义的作用。易传中的认识途径虽然是针对易经这一设象来占吉凶的卜筮之书提出的,但在言、象、意三者之间关系上,却有普遍意义。文学创作中,正是以形象来体现作者细微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意图,以语言为工具去塑造形象。起到沟通语言和作者意图中介作用的同样是形象。,第五讲 言意之辨,庄子提出的方法“得意忘言”。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

12、子认为语言仅仅是了解意义的工具。为了得意,不得不借助语言这一最基本的表达手段,但若拘限于语言,则又会领悟不到意,所以他强调“忘言”。“忘言”并不是舍弃语言,而是超越语言表意的有限性,求得对意的心会神解。庄子解决言、意问题的方法提供了一个求之于语言之表,而入于无言之域的领会文本意义的理路。这一理路非常近于文艺欣赏活动中通过具体的形象,体验到超越形象的美感意味的审美过程。,第五讲 言意之辨,无论是“立象尽意”还是“得意忘言”,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对“言不尽意”的思考及其相应的解决方法,为后来文学理论家“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说的探讨提供了理论参考和认知角度。,第五讲 言意之辨,四、“言意之辨”的文学

13、理论意义“言意之辨”讨论的是一个语言表达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语言表达是文学的命脉。语言形式(以及如何表达),是区别文学与非文学以及文学不同文体样式的依据,也决定着文学表现的不同特征。因此,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文学理论意义的问题。,第五讲 言意之辨,当然,“言意之辨”在先秦主要是讨论“语言能否表达意志”(语言功能)这样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它主要是一种语言学或者语言哲学,和文学理论的关系较远(也不是完全无关)。不过,它同时也涉及“表达率”(语言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表达意志,比如庄子的精粗说)、“表达理想”(是辞达而已还是淋漓尽致)和“如何表达”(比如“立象以尽意”)等问题,这就离文学理论很近了甚至就是

14、文学理论问题。,第五讲 言意之辨,先秦思想家开列的两份答案“言以尽意”和“言不尽意”,对后世的文学理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有时是坚持其一点,有时则两点混合。总的趋势,是在“言以尽意”的语境下发展的。今简要胪述之。,第五讲 言意之辨,(一)“言以尽意”观念的坚守者1、汉代诗教说如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孔子早就说过,诗可以“兴观群怨”。这些说法本身,就深含着一种观念诗可以表达人的情志。,第五讲 言意之辨,2、王充“文见实露”说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实诚在

15、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论衡超奇),第五讲 言意之辨,3、白居易的“救济裨补”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贤圣,下至愚騃,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乃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于时六义始刓(wn,削弱)矣。(与元九书),第五讲 言意之辨,4、韩、柳“文以明道”(文道合一)说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

16、,其言蔼如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第五讲 言意之辨,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

17、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第五讲 言意之辨,5、桐城派文论臣闻:言者,心之声也。古之作者,其气格风规莫不与其人之性质相类,而况经义之体以代圣人、贤人之言?自非明于义理、挹经史古文之精华,虽勉焉以袭其形貌,而识者能辨其伪,过时而湮没无存矣。其间能自树立、各名一家者,虽所得有浅有深,而其文具存,其人之行身植志亦可概见,使承学之士能由是而正所趋。(方苞进四书文选表),第五讲 言意之辨,唐臣韩愈有言“文无难易,惟其是耳”,李翱又云“创意造言,各不相师”,而其归则一,即愈所谓“是”也。文之清真者,惟其理之是而已,即翱所谓创意也。文之古雅者,

18、惟其辞之是而已,即翱所谓造言也。而依于理以达乎其词也,则存乎气。气也者,各称其资材,而视所学之浅深以为充歉者也。欲理之明,必溯源六经,而切究乎宋、元诸儒之说;欲辞之当,必贴合题义,而取材于三代、两汉之书;欲气之昌,必以义理洒濯其心,而沈潜反复于周秦盛汉唐宋大家之古文。兼是三者,然后能清真古雅而言皆有物。(方苞进四书文选表凡例),第五讲 言意之辨,(二)“言不尽意”观念的纵深发展1、王弼“得意忘象”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

19、,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第五讲 言意之辨,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第五讲 言意之辨,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而或者定马于乾,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弥甚。纵复或值,而义

20、无所取。盖存象忘意之由也。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周易略例明象),第五讲 言意之辨,2、嵇康“声无哀乐论”夫天地合德,万物资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浊乱,其体自若而无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夫殊方异俗,歌哭不同。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戚,然其哀乐之情均也。今用均同之情而发万殊之声,斯非音声之无常哉?夫哀心藏于内,遇和声而后发;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无象之和声,其所觉悟,唯哀而已,岂复知“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哉!(声无哀乐论),第五讲 言意之辨,(琴声)诚可以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矣。是故怀戚

21、者闻之,莫不憯懔惨凄,愀怆伤心,含哀懊咿,不能自禁;其康乐者闻之,则欨愉欢释,抃舞踊溢,留连澜漫,嗢噱终日;若和平者听之,则怡养悦愉,淑穆玄真,恬虚乐古,弃事遗身。是以伯夷以之廉,颜回以之仁,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惠施以之辩给,万石以之讷慎,其余触类而长,所致非一,同归殊途,或文或质,总中和以统物,咸日用而不失,其感人动物盖亦弘矣!(嵇康琴赋),第五讲 言意之辨,“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声之与心,殊涂异轨,不相经纬。” “夫会宾盈堂,酒酣奏琴,或忻然而欢,或惨尔而泣,非进哀于彼、导乐于此也。其音无变于昔,而欢戚并用,斯非吹万不同耶?” “心不系于所言,言或不足以证心也。” “夫言非自然一

22、定之物,五方殊俗,同事异号,举一名以为标识耳。”(均见声无哀乐论),第五讲 言意之辨,3、六朝玄佛合流的“言不尽意”论 僧肇涅槃无名论:“夫涅槃之为道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岂曰无辩?辩所不能言也。经曰:真解脱者,离于言数。论曰:涅槃非有,亦复非无。言语路绝,心行处灭。”又其答刘遗民书:“善言言者,求言所不能言;善迹迹者,寻迹所不能迹。至理虚言,拟心已差,况乃有言?恐所示转远,庶通心君子有以相期于文外耳。” 慧皎高僧传竺道生载竺道生云:“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第五讲 言意之辨,4、刘勰之“隐秀”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

23、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文心雕龙隐秀)(案: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刘勰云:“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第五讲 言意之辨,5、钟嵘之“文已尽而意有余”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邪?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义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则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则患在意浮

24、,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诗品序),第五讲 言意之辨,6、盛唐、中唐的诗境论 殷璠之“兴象”说; 王昌龄之意境论; 皎然之诗境论; 刘禹锡“义得而言丧”、“境生于象外”说。这些理论观念,材料比较零散,可参见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册317325页;340351页。,第五讲 言意之辨,7、司空图之“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是资于适口者,若醯(x,醋),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cu,盐),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彼江岭之人,习之而不辨也宜哉

25、!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今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与李生论诗书),第五讲 言意之辨,戴容州(戴叔伦曾任容州刺史)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与极浦书) 味出酸醎。司空图论诗云:“梅止于酸,而盐止于咸,味尝在于酸咸之外。”谓其诗“棋声花院静,旛影石坛高”之句为得之。又云:“戴容州叔伦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暧,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目睫之前也。”(明人陈耀文编纂之类书天中记卷三七引一鸣集),第五讲 言意之辨,8、严羽“别材”“别趣”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

26、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沧浪诗话诗辨),第五讲 言意之辨,9、明代中后期的“神韵”说中期如胡应麟诗薮:作诗大要不过二端: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而已。体格声调,有则可循;兴象风神,无方可执。譬则镜花水月,体格声调,水与镜也;兴象风神,花与月也。必水澄镜明,然后花月宛然。,第五讲 言意之辨,晚明如陆时

27、雍诗境总论:诗人之妙在一叹三咏,其意已传,不必言之繁而绪之纷也。故曰“诗可以兴”。诗之可以兴人者,以其情也,以其言之韵也。夫献笑而悦、献涕而悲者,情也;闻金鼓而壮、闻丝竹而幽者,声之韵也。是故情欲其真,而韵欲其长也,二言足以尽诗道矣。乃韵生于声,声出于格,故标格欲其高也;韵出为风,风感为事,故风味欲其美也。有韵必有色,故色欲其韶也;韵动而气行,故气欲其清也。此四者,诗之至要也。,第五讲 言意之辨,10、王士禛之“神韵”说关于王士禛之“神韵”说的来源及其多层次意义,参见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下册398410页。,第五讲 言意之辨,思考与讨论1、“言意之辨”的现实依据及其不同情状。 2、“言意之辨”的文学理论意义(如形神、虚实、境界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