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科学技术局 2019 年科技创新工作总结暨2020 年工作思路2019 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6+8”工作重点,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2019 年科技创新重点工作(一)科技创新研发投入超额完成任务。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技创新指标任务,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带动企业加大科研投入。2018 年我市R&D 经费投入为 4.29 亿元,比上年增加1.15 亿元,R&D 经费投入强度达到 1.06%,与 2017 年相比增加 0.22 个百分点,居全区第二位 R&D 经费投入增幅为 36.7
2、2%。R&D投入强度超额完成了自治区下达的 0.94%的目标任务,其中:沙坡头区 R&D 投入 2.11亿元,强度为 1.12%;中宁县 R&D 投入2.14 亿元,强度为 1.32%;海原县 R&D 投入 0.04 亿元,强度为 0.07%,实现了零突破。(二)争取科技项目资金实现新突破。聚焦全市产业重点,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各类科技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争取国家、自治区各类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106 个,到位资金 5935.37 万元,占市委政府下达任务 4000 万元的 148.3%,是2018 年全年的 1.75 倍。其中,我市中化锂电池公司“高容量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关键
3、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被列入 2019 年度自治区对外科技合作重大专项,获得支持 1000 万元,当年到位 460 万元;宁夏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太阳能大尺寸多晶硅料加料设备开发”等 8 个项目获得自治区资金支持 760 万元。到目前,各类科技项目实施顺利,效果良好。同时,通过全力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为我市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后劲。(三)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结合机构改革,两县一区均设立了科技局,成立了中卫市科技创新促进中心(中卫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服务中心),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加大科技项目改革力度,完善了科技
4、项目网上申报系统,在科技项目管理上“做减法”,对科研项目实施“两头严、中间松”管理机制。建立了科研诚信管理体系,启动了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改革,重点围绕我市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以及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等领域广泛征集需求项目,目前,共征集需求 55 项,凝练发布科技需求 22 个。制定了关于推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方案,沙坡头区申报了自治区县域科技创新改革试点。(四)科技金融服务不断深化。为有效缓解科技型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我局积极推进“宁科贷”项目。今年以来,发放企业贷款 15 家次,贷款金额 3760 万元,全市累计为科技型企业发放
5、贷款 66 家次,贷款金额 1.6417 亿元。积极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入库工作,全年共有 24 个项目入库,15 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 3433.34万元科技项目贷款获得 218.9 万元利息补贴,有效降低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五)科技型企业培育再创佳绩。我局将培育科技型企业作为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抓手,建立了科技型企业培育库,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着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今年以来,组织中冶美利云等 4 家企业申报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有 3 家通过认定,1 家正等待评审;乙征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 37 家企业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6、,乌玛农林等 5 家企业申报了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23 家企业申请备案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并通过专家评审。同时,我们积极为科技型企业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在我市成功举办了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宁夏赛区)暨“共享杯”第四届宁夏创新创业大赛复赛。组织 29 家企业报名参赛,其中,宁夏塞上江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荣获大赛三等奖,市科学技术局获最佳组织单位奖。组织 11 项成果亮相 XX 科博会。(六)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加快。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积极推动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宁夏含酸废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蛋氨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动力与储能锂电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组建,
7、并获得相应资金支持。利安隆(中卫)新材料有限公司建设的“三嗪类紫外线吸收剂新工艺研发”创新团队,成为我市首个柔性引进类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指导协鑫晶体、宁钢集团等 5 家公司申报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通枸杞、宁夏红等 5 家企业申报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指导天元锰业、恒力电控等 13 家企业申报 2019 年度科技创新团队,天仁枸杞、杞源堂等 4个企业申报自治区柔性引进创新团队。中宁县建成了枸杞院士工作站。指导宁夏三公质量检验测试中心等 4 家公司开展大型科学仪器共享。(七)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进展顺利。一是加快沿黄试验区建设。我市把推进沿黄试验区建设作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积极落实
8、“云计算军民融合产业培育壮大”等三大行动,加快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等五大工程,稳步进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四项改革,沿黄试验区建设顺利推进。目前,中卫工业园区申报了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通过自治区专家论证。二是中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验收。园区自 2015 年获批建设以来,通过聚集农业创新资源、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三产融合,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为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发挥了引领和支撑作用,在三年建设期满验收中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海原有机旱作农业被认定为自治区第二批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区。三是打造多层次双创载体。截至目前,累计创建创业孵化示范园区 18家,其中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
9、园区 1 家(中卫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自治区级创业孵化示范园区 11 家、市级 6 家;国家级“星创天地”7 家、自治区级“众创空间”4 家,今年又向科技厅申报备案“星创天地”11 家。(八)东西部科技合作成果丰硕。充分发挥“科技支宁”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作用,支持、组织企业与东部科技强省的优强企业、名牌高校、大型科研院所开展项目合作,促进科研成果、技术、资金、人才等优质创新要素在我市的集聚。紫光蛋氨酸公司联合 XX 紫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科技大学实施的对外科技合作重大专项“年产 1 万吨氰醇法制蛋氨酸项目”颠覆了传统氯化钠工艺制备蛋氨酸的做法,使每吨产品成本降低 3000 元,极大地提高
10、产品市场竞争力。海原县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及华润集团成立了西海固牛产业发展研究院,探索政府倡导、企业主导、科技指导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宁夏阜康生物公司与浙江大学共同承担实施的自治区东西部科技合作“养殖场沼液沼渣资源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及其产业化”项目,有效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积极开展技术合同交易认定登记工作,全市新增技术合同交易额 0.14 亿元,占下达任务的 140%。(九)科技助力精准扶贫成效显现。今年全市下派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 3 个、科技扶贫指导员 73 名、“三区”人才 73 名,深入全市 22 个镇的 73 个深度贫困村,开展科技扶贫工作。针对全市贫困村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技术需求,积极
11、谋划科技扶贫项目,组织申报 2019 年自治区科技扶贫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专项等项目 41个,争取资金 663 万元。充分发挥“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的优势,引进转化“渗水地膜波浪式穴播技术”,启动实施了“小杂粮高效种植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在海原县建设小杂粮科技扶贫示范基地 4个,面积 2000 亩,辐射带动周边小杂粮种植 2.2 万亩,亩产量可达 300-500 公斤。全市共引进种养新品种 47 个,推广新技术65 项,为助力脱贫攻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十)党建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一是持续推进党建工作。我局认真落实“机关作风建设年、干部队伍素质提升年”,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
12、题教育,以抓实 10 个关键动作为重点,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四项重点措施融合贯通、统筹推进,对标对表检视问题,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应改尽改。积极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等制度,健全完善了党建工作档案。今年以来,我局共召开党员大会 10 次、支委会 10 次、支部“主题党日”10 次,干部集中学习 34 次。二是持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两个责任”,制定完善全面从严治党“三个清单”,压实责任,真正做到履职尽责。单位无违法违纪现象发生。三是持续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我局积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先进典型教育和警示教
13、育,加快 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扫黑除恶”等活动,并规范整理了各类活动档案资料。四是持续抓好结对帮扶工作。局主要负责人前往海原县关庄乡宋庄村、中宁县喊叫水乡周沟村共计驻村蹲点 10 天,深入贫困户家中走访调研。进一步完善帮扶干部联系贫困村制度,协调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有的放矢的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我局针对宋庄村实际情况,投入 1.5 万元,协调社会资金近 9 万元,帮助解决部分群众住房不安全、无力建房及生产生活困难。二、存在的问题(一)创新群体基础薄弱。中卫市设立较晚,由于人才、产业、环境等创新禀赋的差异性,致使创新群体基础薄弱,创新资源匮乏,创新主体及创
14、新平台总量少,创新群体严重不足。同时,受地域影响,两县一区科技创新发展不平衡。(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自主创新活动尚未成为我市企业的普遍行为,企业科技创新意识还不强,在科研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申报方面能力不足,有的企业至今没有一项自主知识产权,自身建立的研发平台也只是简单的化验或检测产品质量,离科研开发还有很大距离。同时,企业 R&D 投入意识不强,多数企业无力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究,技术创新活动只维持在对一些低端技术的研发上。(三)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短缺现象严重。我市缺乏具有研究能力的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缺乏,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和本土人才培养难并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许多企业只顾追
15、求短期效益,对技能人才重使用轻培训,缺乏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长远计划,技能培训的经费支出较少,甚至只使用不培训,不注重人才的储备,可持续性培养机制缺乏,导致高技能人才较为短缺。三、2020 年工作思路2020 年我市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是:进一步贯彻落实自治区、市委创新驱动战略有关部署,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抓实科技创新投入提高、关键技术攻关、科技企业培育等五方面工作,力争 2020 年我市 R&D 投入强度达到 1.43%,培育建设自治区级技术创新中心 5 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 家。(一)在提高科技创新投入上再发力。一是积极实施各类科技项目。围绕全市主导产业,争取
16、更多国家和自治区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落户中卫。二是切实加大政府引导投入。加大政府的引导性投入,把政府财政投入和企业科研投入全部列入政府硬性考核指标以及企业享受优惠政策的先决条件,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三是抓好 R&D 投入归集统计工作。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统计工作和研发费用辅助建账的培训力度,提高研发投入申报工作的质量。力争 2020 年我市全社会 R&D 经费投入 6.67 亿元,R&D 投入强度达到 1.43%。(二)在培育创新主体发展上再提升。一是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好相关优惠政策,在符合我市产业发展要求下适当给予倾斜。二是继续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力度,按照企业的
17、发展目标,量身定制服务方案。力争 2020 年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3 家,科技型小巨人企业 3 家,自治区级科技型中小企业 20家。(三)在抓好创新载体建设上再升级。一是采取“项目+人才+团队”方式引才育才,大力吸引东部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来卫,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力争 2020 年培育建设自治区级技术创新中心 5 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 家。二是加快中卫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认真落实中卫市建设宁夏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以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支撑,加快各项任务的落实。三是抓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宁夏中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
18、,以枸杞产业为突破口,组织中宁县积极申报建设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继续推荐沙坡头区申报速冻蔬菜自治区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区,引领基层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四)在创新科技体制机制上再深化。一是深入推进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改革,向企业解读科技创新政策,积极开展项目需求征集工作。二是进一步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力争 2020 年完成融资需求入库项目20 个,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放“宁科贷”贷款项目资金 5000 万元。(五)在科技助力脱贫富民上增措施。认真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实效,在开展技术服务、解决技术难题上为贫困户分忧解难,在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上为贫困地区输送新鲜血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扶贫“造血功能”。认真抓好海原有机旱作农业展示区建设,通过科技引领,探索科技助力脱贫富民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