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中国信用制度的缺失与建设【摘要】诚信,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个社会只有讲信用,才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契约和精神信仰,而这种良好的社会契约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但在今天,诚信,这个千百年来一向被信奉的传统道德就像一条千疮百孔、备受侵蚀而岌岌可危的大堤,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 在中国当前社会,不诚信的现象在社会生活各领域广泛存在,强烈地预示着我们已濒临诚信严重缺失的社会信用危机中。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只有找准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进行有效的“医治”。行之有效的“诚信建设”对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关键字】信用制度 信
2、用经济 道德文化 信用体系言不信者,行不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众所周知,诚实守信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准则之一,亦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古老优良传统。诚信,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个社会只有讲信用,才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契约和精神信仰,而这种良好的社会契约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 所谓信用,是指依附在人之间、单位之间和商品交易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信任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牛津法律大辞典的解释是:“信用(Credit),指在得到或提供货物或服务后并不立即而是允诺在将来付给报酬的做法。”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信用关系形成和深化的过程。但
3、在今天,诚信,这个千百年来一向被信奉的传统道德就像一条千疮百孔、备受侵蚀而岌岌可危的大堤,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改革开放以来的数十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我国出现了许多违背诚信道德的不良现象。不良事件的严重性甚至不断由道德层面向法律层面发展。诚信缺失和信用危机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危害。同时,层出不穷严重的诚信缺失行为,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影响到我国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也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破坏着整个市场经济秩序,严重冲击着我们的诚信大堤。在这样严峻的现实情况
4、下,中国信用制度的建设变得尤为迫切和至关重要。为了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依据中国的特殊国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指定出适合中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制度建设体制。一、中国信用制度缺失的现状概述在中国当前社会,不诚信的现象在社会生活各领域广泛存在,强烈地预示着我们已濒临诚信严重缺失的社会信用危机中。(1)经济生活中不诚信现象最为突出,有种种恶劣的表现,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朝着良好健康方向发展1、在产品信用方面:表面上虚假的广告宣传、产品的说明介绍、质量保证的承诺让人眼花缭乱,屡屡上当。实际上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各种制假售假手法花样百出。“三鹿奶
5、粉事件”、“毒大米”、“毒瓜子”,泔水油、农药蔬菜,“黑心月饼”,“毒狗肉”和“瘦肉精”这些信用缺失行为侵犯的就不仅仅是消费者的正当权益,甚至直接威胁到了消费者的生命安全。2、在商业信用方面,这些年各种商品流通过程中、经济交易行为发生过程中,坑蒙拐骗行为屡禁不止。我国票据市场的失信和欺诈已经使票据成为资金风险的承载体和聚焦点,而利用合同进行诈骗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一大毒瘤,还有各种企业之间的三角债、经营者之间的拖欠赖账、偷税漏税、走私骗汇等。3、在金融信用方面,对企业没有信用纪录,对银行没有信用考评、信用纪录,对担保没有信用评估系统,对政府没有失信惩罚规范,以至出现许多银行呆坏账、信用卡欺骗;而
6、在证券市场上,各种形式的造假也是层出不穷,编造报表、虚增利润、隐瞒重大事项、伪造银行对账单等各种形式的财务造假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除此之外一些服务性中介机构如会计审计、法律服务、评估监理、技术咨询、房地产中介等领域除了服务质量低下以外,还常常违反独立、公正诚实的基本职业道德,这些现象已造成经济领域的混乱,严重扰乱市场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二)在政治生活领域的诚信缺失,既表现在领导决策及其执行过程中,也体现在党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思想、作风上具体体现在社会政策的制定执行和政府行为上,一些党政机关还存在随意性、缺乏程序规范和严格的法治意识,以至发生诸多失信于民的现象。政治生活领域信用缺失另一个更
7、为明显的表现是工作中耍花架子、搞形式主义、浮夸虚报搞欺骗和弄虚作假。诸如“政绩工程”、“升迁工程”和类似“数字出官”和“官出数字”屡见不鲜。值得指出的是,政治生活领域的这种不诚信现象常常与官僚主义、腐败现象如影随形。(3)在民生方面,不诚信现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相应的表现特别是在职业生活领域,敬业精神与诚实劳动在相当部分人中失去以往的崇高价值,像日前炒得沸沸扬扬的足球“黑哨”现象即是典型一例;在个人生活领域,许多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自己,急功近利,言而无信,还有各种形形色色的假机构、假警察、假工商等假公务人员,甚至假新闻、假婚姻、假文凭、假考、假招聘、假唱等等,这些不诚信社会现象的
8、空前泛滥,使得社会信用正面临严峻的危机考验。此外,社会生活中各种失信现象的泛滥客观上导致社会风气的毒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扭曲,将使人们陷入怀疑一切的境地。当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因为怀疑、戒备而使得真诚、友善荡然无存,这不能不说是最大的悲哀!二、中国信用制度缺失的原因分析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尤其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极大地影响了发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增长。由于历史原因和特殊国情,中国的社会发展程度低,信用体系不健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缺乏市场交易各种有效的限制,造成了一些障碍在信用证或信用缺失等问题。具体说来,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表面看,诚信缺失是由道德滑坡造成的,但从更深层次
9、分析,既有经济转型、市场缺陷、机制不完善和诚信道德教育缺失的影响,也有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1)是源于我国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基础建设的薄弱,社会规范、制度安排的不成熟、不合理以往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稀缺经济资源由政府直接通过行政命令在所属的各单位之间配置,信用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辅助手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基础建设落后,必然导致信用关系混乱、各种失信行为广泛发生。从实际情况看,长期以来,我们没有认真研究信用问题,没有完善的管理信用立法,没有有效的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没有信用管理中介服务机构,更没有开展有关信用管理的全民教育,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国家信用管
10、理体系。这使得我们的社会信用基础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显得相当脆弱。(2)是源于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诚信教育的薄弱欠缺和社会舆论媒介的引导和监督的乏力偏失我们正处在经济建设关键时期,社会呈现出日新月异变化,新形势使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跟不上物质文明建设的步法。特别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许多人往往比较看重的是物质效益、经济效益,而精神效益、社会效益被摆在第二位,社会责任意识、道德要求常常是被忽略的。包括“诚实守信”在内的许多道德原则在很多时候、很多领域被忽视、淡忘甚至被抛弃。同时,诚信的维系离不开舆论媒介的引导和监督。这几年,舆论媒介对激励先进、倡导诚信、鞭挞落后、揭露黑假等方面发挥了很大
11、的作用。但我们应该看到,在有些地方、有些时候由于出于错误的思想指导(特别是地方保护主义)、出于利益的考量,舆论媒介此时常常不能及时有力揭露制止虚假不实现象。(3)社会诚信缺失不仅有现实原因,也有历史的根源,落后的传统思想文化的消极影响扭曲了诚信意识诚信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没有真实也就没有了诚信。然而,中国长时期的封建专制,民众的命运随时会因为当权者一时的喜怒哀乐而改变,说谎献媚往往可以给人带来好处,真诚信实却常常吃亏遭殃,因此造就了许多人不能坚持实事求是。这种消极落后的思想意识,在我们当前各种民主制度还不健全、社会民主风气还不浓厚的条件下,仍有其存在的土壤,这是社会(特别是在思想政治领域)诚信意
12、识缺失的重要原因。(4)社会诚信缺失现象的产生也包含着各种主观因素这其中既包括一些人出于急功近利的心理,也包括一些行为者出于私利的因素,使许多人变得短视功利、心态浮躁,失却长远的理想精神追求,做出不守信用、不负责任之举。三、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用制度综上所述,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只有找准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进行有效的“医治”。(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加强制度性硬约束。成熟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建立一套既能保障权益人的合法权利,又能对违约行为进行惩罚的制约机制。为此,首先要在立法上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加强规范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建设,使市场法制明确、
13、完备,制定公开信用信息的法律制度,为中介机构依法进行信息的搜集、处理以及服务提供法律依据;其次要在执法上强调公正的司法体系。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审判力度、提高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使失信者不仅受到应有的行政或司法处罚,还要使他们在经济上受到惩罚,直到无法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立足;二是大力加强执行力度,维护法律的权威,使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切实受到法律的保护,使违法违约侵犯他人权益者受到法律制裁,使失信企业付出高昂的代价,守信企业有一个稳定的收益预期。(二)以道德文化建设为支撑, 增强全民信用意识。法律和道德都是约束人行为的,社会道德的约束是法律约束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只有具有道德约束的品质修养
14、,才能自觉遵守法律的约束。在经济发达、法制健全的社会,个人信用在银行的地位甚至比其他抵押物更加重要,就如同一个人的第二张身份证。因此,要深入开展以诚实守信为重要内容的道德文化教育,唤起全民的信用意识,逐步形成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三) 必须建立和完善对失信的惩罚制度首先,要列出失信企业和个人的黑名单,并以合法的形式向合法信用机构和用户传播其交易的不良信用记录,使失信者名誉扫地,并为之付出经济代价,从而达到防范与震慑的双重效果;其次,要对失信者进行直接的经济处罚和间接的道德谴责,要使其失信的成本远远高于其收益;另外,还要强化政府和各相关机构对信用的监督和惩治力度,使得缺乏信用记录
15、或信用记录历史很差的企业很难在业界生存和发展,使信用记录差的个人在信用消费、求职等诸多方面受到很大的制约。(四)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体系一是要加快以行业协会为主体和以行业自律为基础的行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二是要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和以信用管理技术为基础的内部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三是加快以信用中介为主体和以个人资信管理体系的建设;四是要加快以信用中介为主体和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的社会商业服务信用体系的建设。总而言之,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伦理思想,我们应该弘扬其中积极的诚信观念,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学者的著述中不乏有诚信观点。
16、如周易中有“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在论语中,孔子讲:“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些关于诚信的观点,今天仍有基本的适用价值,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和承继。中国信用建设的进程在继续着,也坚信中国信用建设的会有一个光辉前景,它引导着人们一步步攀登现代社会诚信的高峰。这也说明,建设诚信社会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有理由相信,行之有效的“诚信建设”对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1彭泅清 信任的建立机制 :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J 社会学研究,1999,(2)2郭铁民 信用制度的缺失与构建N 光明日报,2002,4,16,BZ版3童士清 社会
17、信任结构论J 财经科学,1999,(4)4陈国庆 道德修养的基石信J 华夏文化,1994,(5)5宫敬才 诚信的经济规律性质J 求是,2002,(15)6王向前 道德诚信与法律诚信N 光明日报,2002,10,BZ 版7曾康霖 信用论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8邱兆祥 马克思的货币、信用和银行理论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9骆玉鼎 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0何清涟 现代化的陷阱M 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11李新庚 中国信用制度建设干部培训读本M 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12林有权 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流通与信用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