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笔落惊风雨”专题复习课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 褚树荣,笔落惊风雨,以“笔落惊风雨”为例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 褚树荣,, 古 诗 词 的 抒 情,辞格多样 托物起兴 铺陈富丽 用典古雅 虚实相生 烘托点染 象境营造 直抒胸臆,一、温故练习,二、情感体验,2、把握情感基调:抒发什么情?,1、寻找抒情词句:何处抒情?,3、了解情感缘由:为什么抒情?,6、表达情感体验:情感体验的模式?,4、明白情感寄托:凭借何种景物?,5、体会抒情效果:有什么表达效果?,根据下面词句,说说李煜下列词句抒情的特点 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2、。,三、课堂练习1,李煜作为南唐最后一位君主,有着一般亡国之君的沉痛,但他又是一位蕴藉的词人(谁?原因?),所以在词中运用滔滔滚滚、长流不反的江水(通过什么景物人事?),通过隐喻(借景抒情)的方式(什么方法?),表达了绵绵不绝的家国之思和亡国之恨(什么感情?)。哀思极深,无奈极深,沉痛极深,但又有情志之雄、气象之阔。(什么效果?),1、 参考答案,分别解释下面词句中“月亮”意象所包涵的情感 虞美人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蝶恋花: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课堂
3、练习2,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作为一个亡国之君(身份),眼看着奢华不再,家国无存(原因)。词人借着明月和东风(景物)把一个朝代的更替引起的君主的哀伤(情感)表达得含蓄而浓烈,明白而深沉(效果)。 蝶恋花: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词人模拟思念远人的女性(身份),通过拟人手法(方法),描写不了解离恨之苦的明月长夜照彻(景物),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彻夜无眠的情景(情感和效果)。,2、参考答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人李白因为好友王昌龄的迁谪(身份和原因),把一腔担忧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诗友(方法和景物),明
4、月成了情感的媒介和信使,抽象的友情就显得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效果) 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词人面对情人别离(身份和原因),通过想象(方式),描摹了残月西沉,秋风袅袅,柳岸阴冷的场景(景物),抒发了一觉醒来,景过事迁的感慨(情感)。客情之凄凉、风景之凄幽、怀人之邈远皆从残月见出(效果)。,古代文人为什么对秋景情有独衷?为什么悲秋似乎成了他们共同的人生感受? 试从季节、身世、性情、文化等角度阐述之。,四、课外提高练习,把握情感基调,蜀道难:行路之畏难。 登高:人生之艰难苦恨。 琵琶行:迁谪之恨和飘零之怨。 锦瑟:追忆之迷茫。 虞美人:亡国之哀愁。 蝶恋花:离别之苦。 雨霖铃:离别之
5、伤。 声声慢:怀人之愁。 滕王阁序:不遇之感喟。 秋声赋:秋声之悲,人生之忧。,寻找情感词句,蜀道难: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蝶恋花: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滕王阁序: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呜呼,胜地不常,盛宴难再。 秋声赋:噫
6、嘻悲哉,此秋声也!,体会抒情效果,化抽象为形象性:一江春水向东流。 造成空间临场感:杨柳岸晓风残月。 引发类型化情感:江州司马青衫湿。 意蕴的多元和模糊:锦瑟无端五十弦。,表达情感体验,谁在抒情? 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因什么原因引起? 借用了哪些人、事、物、景? 起到什么效果?,辞格丰富,下列辞格判断及效果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通过叠字写出了寻觅不得而冷落,进而到凄惨悲戚的情感过程。 B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以拟人手法写明月之懵懂无知,长夜照彻,反衬离人的苦恨。 C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通过夸张手法,渲染了蜀道的高、危、
7、险、峻。 D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这个句子通过对秋声的描摹,表达了独特的思考:人生的艰难苦恨自有因由,又何必埋怨秋声呢?,托物起兴,“赋比兴”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先言他物”是描述,“引起所咏之词”是抒情。下面对于托物起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滕王阁序描述滕王阁的历史地理文化以及欢宴之盛事,引发出人生短暂、怀才不遇的感喟,就是“兴”。B、秋声赋虽以赋(铺陈直叙)为主,但借助秋声之悲,引发人生之忧,也兼用了托物起兴的手法。C、锦瑟借锦瑟之物,写到年华之思,引发众多意象精彩纷呈,是典型的托物起兴。D、琵琶行通过各种直观形象的修辞渲染琵琶的音乐魅力,其中主要的修辞就是
8、赋比兴中的“兴”。,蜀道难:然细观此诗,定为明皇幸蜀而作。(唐诗援) 登高: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登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艰难,催人老也。(诗薮),琵琶行: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也。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情哀以思,其辞丽以则。”(唐宋诗醇) 锦瑟:中山诗话认为是爱情诗,锦瑟“或谓是令狐楚家青衣名也”;缃素杂记认为是咏物诗:“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义门读书记则认为是悼亡诗:“旨趣晓然,何事纷纷附会乎”;唐诗笺注认为是感怀诗:“此义山年登五十,追溯平生而
9、作也”;隋唐史则认为是政治诗:“余颇疑此诗是伤唐室之残破,与恋爱无涉。”,虚实相生,下面对于虚实相生效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实写江心秋月的惨白和东船西舫的静谧,营造了人们沉浸在琵琶乐声中而不自觉的效果。 B、“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虚写长江奔流不息,寄托了人事短暂而自然永恒的感慨。 C、“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实写小楼、东风、夜晚、明月,表达对故国往事的追忆。 D、“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实写登楼望远,不着望乡怀人字眼,但离别思念之苦俱在其中。,铺陈富丽,对下列诗词的铺陈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道难中
10、神话传说的铺陈,突出蜀道的高危和古远。 B、琵琶行从音色旋律和演奏过程两方面铺陈音乐,突出了琵琶女出色的演奏艺术和动人的演奏效果。 C、雨霖铃和声声慢是长调,其叙事、抒情和写景具有铺陈的特点。柳永雨霖铃可看作恨别赋,李清照声声慢可看作悲秋赋。 D、滕王阁序从地理、历史、风物、景观、人物等不同角度铺陈夸张,极尽渲染之能事。秋声赋以时间线索写,却不用铺陈手法。,用典古雅,典故运用最多的一组课文是 A、蜀道难登高 B、滕王阁序锦瑟 C、秋声赋雨霖铃 D、蝶恋花虞美人,烘托点染,下面不是描述烘托效果的一项是 A、琵琶行江中月色的描写烘托出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和听众沉浸其中的情景。 B、登高中的前四句“急风
11、高天”“清渚白沙”“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衬托了诗人“艰难苦恨”的情感。 C、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有环境、有时间、有地点、有气候,为离情别绪制造了浓浓的氛围。 D、秋声赋中对秋声的摹写,也是烘托和点染,作者要描写的主体形象其实不是“秋声”。,象境营造,下面对于意象和意境关系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煜善于用流水的“意象”营造故国之思的“意境”。如虞美人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晏殊蝶恋花借独立西风、翘首高楼、遥望天涯的形象,表达了失去故国、有家难回的漂泊和失落的心境。 C、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之情景,暮霭沉沉楚天阔之环境,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光景,使情之凄冷、境之阔大和人之孤单,协调得很好。 D、李清照声声慢中故雁南飞、黄花堆积、梧桐秋雨的经典场景加上抒情主人公的落寞之态、感伤之情,营造出特别的意境。,对下面直抒的胸臆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长咨嗟”三字,直接点出行路之难的愁叹。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抒发情理:只要遭遇相同,情感相通,路人也是知己。 C、“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直接表达在惘然中追忆,在追忆中惘然的情态。 D、“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这个句子运用典故寄托人生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叹。,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