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变动趋势研究_段成荣.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670099 上传时间:2019-12-1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变动趋势研究_段成荣.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变动趋势研究_段成荣.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变动趋势研究_段成荣.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变动趋势研究_段成荣.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变动趋势研究_段成荣.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青年研究 06/201752Shi Zheng Diao Yan实证调研实证调研Shi Zheng Diao Yan摘 要: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事故频见报端,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 注。为了进一步掌握留守儿童现状,推动各界切实有效地开展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本文利用 2000 年以来的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变动状况,主要总结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变动、结构变动、地区分布变动等特征,并重点阐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居住安排和受教育状况变动等问题。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居住安排 ;受教育状况 ;隔代照料 段成荣 赖妙华 秦 敏21 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留守儿

2、童变动趋势研究大量的农民工群体作为建设者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及其家人理应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然而,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仅就农民工留在老家的子女而言,往往长年无法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连最基本的亲情需求都无法满足,更谈不上和城市孩子一样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了。 2016 年 1 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决不能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之痛社会之殇”,并部署全面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工作。同年 2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提出要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受教

3、育等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意见还明确规定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部门职责 :由民政部牵头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随后,“留守儿童”被写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在推动人口城镇化的进程中,让更多的孩子不用再做留守儿童,可以进到城里读书。由此可见,改善留守儿童的困境、推动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是当前政府关注的一大重要议题。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处境与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共享”原则相背离,与国务院提出的意见也还相距甚远。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救助管理工作,是上至政府下至民众都十分关注的重大社会 问题。2015 年 1% 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流动人口

4、已达 2.46 亿,比 2000 年的 1.02 亿增长了 142%,比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 (以下简称六普)的 2.21 亿增长了 11%。留守儿童是与人口流动相伴相生的问题,在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增加的同时,留XJOEE 中国青年研究 06/201753Shi Zheng Diao Yan实证调研守儿童的规模、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研究纵观21 世纪以来的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梳理和总结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变化趋势,试图为推动各界更加有效地开展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提供基础依据。一、概念界定和数据来源1. 概念界定本文参照段成荣和杨舸关于“留守儿童”的界定方法,即指父母中至少有一方外出,

5、且年龄在 017岁的儿童1。而“农村留守儿童”则指户籍所在地为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2. 数据来源和说明本文所用的数据资料包括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2005 年全国 1% 人口抽样调查、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和 2015 年全国 1% 人口抽样调查的相关数据。其中,样本规模分别为 118 万人、258万人、126 万人和 137 万人。各年份中不同省份的抽样比略有差异,本文以下所有指标均为加权之后的 结果。3. 数据处理和筛选根据历年普查和抽样调查登记表的信息和与“户主关系”相互匹配,通过考察儿童的父母是否在本户中居住,筛选出留守儿童;从而进一步计算出 017岁儿童的留守

6、比例,并利用汇总表的数据加以推算,得出历年我国留守儿童的总体规模。并基于此,对20002015 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特征、分布和教育等情况和变动趋势进行纵向分析。留守儿童甄别的具体方法详见段成荣、吕利丹等人的成果2,在此不再赘述。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1. 我国留守儿童的规模根据 2015 年全国 1% 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计算得出, 017 周岁留守儿童在全国儿童中所占比例为 25.39%,而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儿童中所占比例为 20.28%。据此推算, 2015 年全国留守儿童规模为6876.6 万,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规模为 5492.5 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父母均外出的占 48.0

7、9%,其规模为 2641.3 万。2005 年,段成荣、周福林运用 2000 年普查抽样数据计算出 014 周岁留守儿童为 2290.45 万,其中农村留守儿童为 1981 万3。为了与后面几个年份的研究衔接起来,本文用同样的数据和方法计算了 017 周岁的留守儿童。 2000 年以来,全国 017岁的留守儿童从 2904.3 万增加到 2015 年的 6876.6万,增加了近 4000 万,增长了 136% ;农村留守儿童从 2699.2 万增加到 2015 年的 5492.5 万,共增加了 2793.3 万,增长了 103.4%。其中, 20002005 年全国留守儿童增速最快,绝对规模增

8、加了 4421.7 万,增长了 152%,农村留守儿童增长了 117% ; 20052010 年全国留守儿童规模减少了 353.2 万,其中农村留守儿童仍然保持增长的势头,增加了 241.6 万,增长了 4.12% ;而 20102015 年的最近五年间,全国留守儿童的数量减少了 96.2 万,农村留守儿童更是减少了 610.1 万,开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904.373266972.8 6876.62699.258616102.65492.5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2000 2005 2010 2015 -图 1 :20002015 年我国留守儿童规

9、模变化趋势 (单位 :万人)与此同时,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从 2000 年的 1.02亿增加到 2015 年的 2.47 亿,增长了 142%。20052010 年流动人口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增长了 49.99%,年均增速达 8.4% ; 2010 年以来的五年间流动人口继续增加,增长了 11.76%。虽然相较于 2014 年(流动人口规模为 2.53 亿)4,2015 年末流动人口减少了568 万人5,但根据多方面的资料和数据整理分析判断,流动人口增长的趋势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6。另外,据 2010 年普查资料分析,我国青壮年已婚流动人口绝大多数为夫妻一起流动。我国人口流动的家庭化过程正处于从夫妻共

10、同流动的第二阶段到核心家庭流动的第三阶段过渡过程中。在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以及人口流动模式的转变过程中,留守儿童的规模也发生了变化。分析我国留守儿童规模减小,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减少的原因,首先要从全国儿童规模和农村儿XJOEE 中国青年研究 06/201754Shi Zheng Diao Yan实证调研童数量下降的“大环境”考虑。 2000 年,我国 017岁儿童数量为 3.45 亿; 2005 年为 3.25 亿,略有减少。到了 2010 年,017 岁儿童数量下降到 2.79 亿,而 2015 年较 2010 年则减少了近 800 万,降速达到2.79%,农村儿童规模降速更是全国儿童规模降

11、速的3 倍多,达到了 9.78%。其次,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减少的直接原因就是部分留守儿童跟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学习生活。其三,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下降与近年来我国城乡行政区划调整步伐加快有关。 2015 年中国城镇化率从 2000 年的 36.2% 上升到了 56.1%,增加了近 20 个百分点,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身份转变很可能使得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份不复存在。从 20002015 年以来留守儿童规模的变化情况和流动人口的发展趋势来看,人口流动还会更加频繁,流动家庭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清晰,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继续增加的可能性不大。从意见中也可以看出,减少甚至消除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也是政策的目标所在。当前我

12、国城镇化进程加速,随着流入地未来对于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保障和福利的逐步提升,对其随迁子女教育、随迁家属权益保障相关政策的有序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可以和父母一起生活在城市 ;流出地政府依托扶贫攻坚、返乡创业等优惠政策的落实,也会使得一些具备条件的外出流动父母返乡就业,使他们的子女不再留守。显然,无论哪种情况都将促使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在未来继续呈下降趋势。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城镇留守儿童的规模逐渐增加,留守儿童中城镇留守儿童的份额也在逐渐增大,虽然具体年份中有所波动,但是城镇留守儿童的增长趋势仍然非常明显。 2000 年,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占了 93%,同期城镇留守儿童仅占 7%,规模仅

13、为 205 万人; 2005 年城镇留守儿童规模就增至1456 万人,在全国留守儿童中所占比例达到 20% ;到了 2015 年城镇留守儿童在全国留守儿童中所占份额依然保持在 20%。城镇留守儿童的增长主要源于我国流动人口的城乡结构发生了变化。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持续快速提高,农村人口总量持续减少,乡 -城流动人口的规模仍远远高于城 - 城流动人口,但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 - 城流动人口在流动人口中的比例必将快速提高7。据 2015 年 1% 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计算,城 - 城流动人口占流动人口总量的 37.93%,2010 年该比例仅为 21.5%,五年间上升了 16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小城

14、镇到大城市、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将会越来越频繁,而由此引发的城镇留守儿童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当前关于留守儿童的政策主要是针对农民工的留守子女,城镇留守儿童尚未纳入政策视野,但作为祖国未来的一部分,城镇留守儿童也应该受到相应的关注,在留守儿童的政策设计中也应该将其纳入考虑的范围。2.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结构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结构有低龄化的趋势。05 岁学龄前留守儿童和 611 岁小学适龄儿童所占比例较大, 1217 岁的初、高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较小。具体来说, 05 岁的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在 20002005 年有小幅度降低,之后的十年大幅度增长,到了 2015 年该比例已达到四

15、成,远高出2000 年的 30% ; 611 岁小学阶段的儿童十五年来比例有所下降,但近五年又有所增长,仍然保持在较高的比例水平, 2015 年 011 岁儿童合计占到全部农村留守儿童的 3/4 ; 1214 岁的初中学龄段留守儿童总体呈下降趋势,从 2000 年到 2015 年下降了近 6 个百分点; 1517 岁的高中阶段留守儿童在 20002005年大幅增长之后,开始逐年降低,初高中阶段的留守儿童加在一起的比例刚刚超过四分之一。表 1:20002015 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年龄分布(%)年龄分布 2000 2005 2010 2015 05 岁 30.00 27.05 38.37 40.3

16、4 611 岁 40.58 34.85 32.01 33.47 1214 岁 19.44 20.84 16.30 13.75 1517 岁 9.98 17.27 13.32 12.44 合 计 100 100 100 100数据来源:由 2000 年、2010 年第五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样本数据,2005 年、2015 年 1% 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计算整理所得。以下数据如无特殊说明,来源均同此。父母在儿童早期的智力开发、人格培育和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一角色的缺位会对儿童的长期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很多农村父母认为 05岁的学龄前儿童还小,暂时离家外出并不会对这些孩子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然而,

17、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在情感上是非常依赖父母的,父母长期外出对其行为和心智的发展都极为不利。另外, 2014 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发现,父母外出对小学中年级的儿童影响更大,父母外出对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日常生活、负面体验和人际交往行为都有更大的消极影响8。因此, 611 岁留守儿XJOEE 中国青年研究 06/201755Shi Zheng Diao Yan实证调研童占比的上升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3.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性别结构 2000 年以来,农村留守儿童呈现出性别比偏高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全国留守儿童中男孩约占 54%,女孩约占 46% ;总的性别比大幅提升,从

18、2000 年的 116.8 增加到 2015 年的 119。表 2 :部分年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性别构成表年 龄男 女 性别比2000 2010 2015 2000 2010 2015 2000 2010 201505 岁 16.4 21.0 20.9 13.6 17.4 17.9 120.4 120.6 116.8611 岁 21.8 17.4 19.3 18.8 14.7 15.6 115.6 118.6 123.71214 岁 10.2 8.7 7.5 9.2 7.6 6.4 111.2 114.5 118.01517 岁 5.5 7.0 6.6 4.5 6.3 5.8 121.8 111

19、.8 114.3合 计 53.9 54.1 54.3 46.1 45.9 45.7 116.8 117.8 119.020002010 年 05 岁组的性别比有所下降,而614 岁的小学、初中阶段留守儿童性别比有增加的趋势,1517 岁的大龄留守儿童性别比又有所回落。从分年龄的性别构成来看,农村留守儿童各年龄组的性别比均高于 100。随着年龄段的增长,留守儿童性别比总体呈下降趋势,具体表现为 : 05 岁低年龄段留守儿童性别比较高, 1517 岁的大龄留守儿童性别比较低。结合留守儿童的性别年龄结构来看,低龄阶段的男性留守儿童显著偏多,而大龄段的男性留守儿童相对减少,但仍多于女童。传统观念中的男

20、孩偏好导致农村的出生性别比一直偏高,当孩子较小时,父母更多地把孩子留在家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多的儿童可能随父母一起流动,既能得到父母更好的照顾,还能在更发达的地区接受比在农村更好的教育。在下文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时发现, 1517 岁大龄留守儿童性别比低于其他年龄段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处于高中教育阶段的留守男童辍学后进城务工了。4.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地区分布2015 年农村留守儿童的区域分布显示,中部所占比例最多( 35.53%),东部最少( 29.95%);在 每个区域的农村儿童的留守比例上,中部地区的农村儿童的留守比例最高,西部其次,东部地区相对较低。农村留守儿童在各地的分布也

21、不均衡。 2015 年农村留守儿童规模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河南、四川、广东、湖南、广西、安徽、湖北、江西、江苏、贵州。河南与四川的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国留守儿童比例最高,分别达到 12.14% 和 9.84%,其规模分别为664 万和 538 万。其次,广东、湖南、广西和安徽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占全国百分比也较高,分别为7.13%、6.75% 、6.39% 和 5.55%。以上六个省份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达到47.8%,接近一半。此外,湖北、江西、江苏、贵州的留守儿童规模也超过了 250 万。纵观 20002015 年各省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比重,发现十五年间各省

22、份之间的比例变化较为明显。四川、广东、江西、重庆、福建等省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占的比重持续下降,其中四川在十五年间下降了 5 个百分点;同时河南、江苏、陕西、云南等省的比例则是在不断攀升,尤其是河南,从 2000 年的 4.46% 一直飙升到 2015 年的 12.14% ;还有一些省份如安徽、贵州,留守儿童在全国的占比先升后降, 20002010 年表现为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到 2015 年比例又降下来。湖南、湖北、广西等地留守儿童占全国的比例变化不明显,一直较高地保持在5%7% 之间波动。各个省份的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的比重从2000 2015 年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突出的表现是,各个省份在

23、 2000 2010 年的十年之间,农村儿童的留守比例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有大幅度增加,全国平均水平从 8.05%增加到 37.73%。其中,增幅最显著的是重庆,从 2000 年的 22.32% 增加到 2010 年的 66.52%,这意味着 2010 年在重庆,每 10 个农村儿童中就有 67 个是留守儿童。儿童留守比重增加同样较为迅猛的还有四川、江西、安徽、湖北、广西等地。但是到了 2010 2015 年的这五年,各个省份的农村儿童的留守比例都有大幅度下降,下降了 1020 个百分点不等。20002015 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先增XJOEE 中国青年研究 06/201756Shi Zhe

24、ng Diao Yan实证调研加后减少,农村儿童的留守比例也遵循先增后减的整体规律。一方面,在全国留守儿童规模减小的情况下,一些省份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增加,规模也并未减少,如河南、福建、湖北、陕西等省。另一方面,从农村儿童的留守比例来看,在全国农村儿童的留守比例从 2010 年的 37.73% 降到 2015 年的26.94% 的情况下,一些省份 2015 年的这一比例却不降反升,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说明这些省份农村儿童的留守情况还十分严重。5.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居住安排留守儿童与哪些家庭成员居住在一起对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和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 响9 10。考察农村留守儿

25、童的父母外出情况发现,2015 年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有 48.09% 的儿童其父母均外出;仅父亲外出的,占比 30.75% ;仅母亲外出的,占比 21.16%。在各个年龄段上,父母均外出的比例都是最高的。表 3:2015 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情况(%)外出类型0 5岁611岁1214岁1517岁合计父母均外出 48.94 47.97 50.02 52.50 48.09 仅父亲外出 29.21 31.52 31.28 30.14 30.75 仅母亲外出 21.85 20.51 18.69 17.37 21.16 合 计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26、 与祖父母留守、与母亲留守、与母亲和祖父母留守三种居住类型,一直是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居住类型。但是 2000 年以来,各居住类型所占的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 20002015 年,儿童单独留守、与父亲单独留守的比例虽有波动但总体是下降的 ;与母亲单独留守的比例下降很明显,从 2000 年的 32.55% 下降到 2015 年的 14.87%,下降了一半多;与父亲和祖父母一起留守的比例一直呈增加的趋势,从 5.61% 增加到 12.92% ;与母亲和祖父母一起留守的比例十五年来变化不大 ;与祖父母一起留守的隔代留守居住类型近五年大大降低,与此同时,与其他亲属一起居住的留守儿童比例大大增加。农村

27、年轻夫妇逐渐意识到隔代教育因祖辈教养人的教育水平不高、教育方式陈旧等弊端,因此与祖辈同住的留守儿童比例也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亲属一起居住的留守方式2005 年以来十年里增加了 21 个百分点。与最亲密的父母、祖父母分开居住,而其他亲属究竟是什么样的亲缘关系由于普查项目的局限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和别的什么亲属在一起居住,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和人们所诟病的隔代教育相比,其他亲属的受教育程度也许会更高一些,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可能有帮助,但另一方面,其他亲属对留守儿童并没有很强的监管责任,这可能会给留守儿童尤其是大龄留守儿童的生活留下监管真空,从而引发一

28、系列问题。表 4 :20002015 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居住安排(%)留守儿童的居住安排 2000 2005 2010 2015儿童单独留守 4.58 2.08 3.37 2.89与父亲单独在一起 11.47 15.5 8.44 8.24与母亲单独在一起 32.55 27.71 20.33 14.87与父亲、祖父母在一起 5.61 7.02 8.43 12.92与母亲、祖父母在一起 15.48 14.54 16.06 15.88与祖父母在一起 30.24 32.8 32.67 23.91与其他亲属在一起 0.07 0.37 10.7 21.29合 计 100 100 100 100不同年龄段的

29、儿童,对家庭的依赖和情感的需求状况也有所不同。通过分析 2015 年农村留守儿童分年龄的居住类型发现,留守儿童与母亲单独留守的比例大致是与父亲留守的两倍 ;在小学阶段以前,和父母一方及祖父母在一起的比例较高,初中和高中阶段大幅下降;与祖父母一同留守的比例一直在20%30% 之间,初中和高中阶段有所下降,尤其是高中阶段 ;在幼儿时期和高中阶段,与其他亲属在一起的比重最大。孩子年幼时需要更多的关爱却因父母打工忙而被搁置,而当青春期来临,过往的经历加上叛逆心理,即使父母回到身边,家庭教育也大打折扣。应该说,这样的家庭教育和居住安排,无论是观念还是效果上都是不科学的,特别是对于 06 岁的留守儿童,这

30、是极其违背家庭教育规律的。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1.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留守儿童最初之所以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其核心问题是受教育问题11 12 13。通过数据分析,20002015 年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受教育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各个学龄段的留守儿童中途肄业和辍XJOEE 中国青年研究 06/201757Shi Zheng Diao Yan实证调研学的比例都大幅度下降,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大幅下降 ;尤其是初高中阶段的留守儿童在校比例有较大的提升、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下降非常迅速。应该说,全面义务教育已经涵盖到了绝大多数的适龄儿童,农村适龄留守儿童绝大部分正在接受

31、义务教育。表 5 :部分年份农村留守儿童分年龄受教育状况和学业完成情况(%)就学情况611 周岁 1214 周岁 1517 周岁2000 2010 2015 2000 2010 2015 2000 2010 2015未上过学 4.23 2.44 3.83 0.62 0.37 0.84 0.90 0.47 0.53在校 95.13 96.49 94.78 92.44 96.07 96.41 56.50 81.00 82.85毕业 0.24 0.86 1.01 4.68 2.89 1.80 36.78 16.70 14.01肄业 0.08 0.13 0.04 0.77 0.26 0.25 2.24

32、 0.65 0.49辍学 0.28 0.04 0.08 1.47 0.36 0.22 3.58 1.08 1.21其他 0.04 0.03 0.11 0.02 0.05 0.19 0.00 0.11 0.24合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1214 岁的初中阶段教育状况改善最为明显,2000 2015 年,受教育和学业完成情况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1517 岁的大龄留守儿童正处于高中阶段,其教育状况大都得到了改善,但在辍学比例上 2015 年比 2010 年略高。而 611 岁的小学阶段,未上过学的比例近年来反倒有所增加, 2015 年的这一比例远高

33、于2010 年,2015 年在校比例上也低于其他年份。 611岁的未上过学比例较高、在校比例较低,两者结合起来考虑,笔者认为,这一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是推迟了入学年龄,教育进度明显滞后 ;同时,这一年龄段留守儿童的小学肄业和辍学的比例略有提高,导致该年龄段 2015 年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最高。表 6 :部分年份农村留守儿童中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状况(%)就学情况611 周岁 1214 周岁 1517 周岁2000 2010 2015 2000 2010 2015 2000 2010 2015未上过学 4.23 2.44 3.89 0.62 0.37 0.84 0.9 0.47 0.53小

34、学毕业或肄业就终止学业0.31 0.86 0.92 3.95 1.56 0.88 12.26 3.37 1.9小学辍学 0.28 0.04 0.08 1.03 0.18 0.14 1.49 0.33 0.39初中辍学 0.03 0.44 0.18 0.08 2.04 0.65 0.69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4.82 3.34 4.92 6.05 2.29 1.94 16.7 4.83 3.52如前所述, 011 岁即学前及小学留守儿童占到全部留守儿童的 3/4,这对教育的供给和需求方面来说是一个应当重要考虑的因素。但是目前留守儿童小学阶段的教育状况还存在较多问题,为了使这些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尤

35、其是让目前尚处于学前阶段、很快也将进入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优化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必须从现在做起。总体来说, 20002015 年十五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中尚有几点需要关注 :一是 611 岁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偏高。 2015 年该指标高于以往任何一个年份,小学就终止学业、中途辍学的比例合计为 1%。相比较高学龄段的儿童辍学,小学阶段就辍学和终止学业的情况更加不容忽视,对这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二是 1517 岁大龄留守儿童在校比例仍需提高。1517 岁大龄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已经

36、从 2000 年的56.5% 上升到 2015 年的 82.85%,可以说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是,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在校比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三是留守儿童中还有一部分未上过学,应当引起XJOEE 中国青年研究 06/201758Shi Zheng Diao Yan实证调研重视。1214 岁的本应就读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还有少量的没有上过学,该比例一直在增加, 2015 年达到 0.84%;另外,1517 岁还有 0.44% 的从未上过学,较 2010 年略有下降。虽然未上过学的留守儿童比例并不多,但这个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教育作为个人社会化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最基本方式,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37、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作为未来社会接班人的年轻一代,却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没有接受任何学校教育,此现象令人担忧。2.我国分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状况农村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情况也呈现出地区差异。对于绝大部分地区来说, 2000 年以来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状况取得明显好转,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下降非常迅速,从 2000 年的 7.14% 下降到 2015 年的 1.47%。具体来看, 2000 年很多省份的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远高于 10%,如云南、贵州、内蒙古、甘肃、黑龙江、山西等省,到 2015 年大都降到了 3% 左右。其中,云南省最为典型,留守儿童未

38、完成义务教育的比例从 2000 年的 24.38% 骤降到 2015 年的 3.32% ;贵州、黑龙江、山西等省的下降速度也非常快 ;还有一些省份,尽管十五年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比例已经持续下降,但是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是偏高,如甘肃省 2015 年的比例为 7.08%,较 2000 年以来已经下降了一半,但是还远远高出 2015 年全国的平均水平,是全国比例的近 5 倍。3.我国不同居住类型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完成状况017 岁的儿童尚处于限制行为能力阶段,只能为其适龄行为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对其学习、生活的监管和照料尤为重要。因为家庭缺乏完整性,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和教育各方面或多或少会

39、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不同的居住安排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如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和独居留守儿童之间,在情感抚慰和生活照料上就有着天壤之别。以下着重分析不同居住安排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完成情况。与其他亲属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学业完成情况最令人担忧,相较之下,与母亲居住的留守儿童学业完成情况相对较好。与其他亲属居住、与祖父母居住的留守儿童未完成义务教育比例最高,其小学毕业或肄业就终止学业的比例也是各种居住类型中最高的。与其他亲属留守的儿童小学和初中辍学的情况都相对较严重,与父亲单独留守和与祖父母留守两类儿童的初中辍学比例也相对较高。与母亲留守的儿童在小学和初中辍学的比例上都低于与父亲留守

40、的儿童,与母亲和祖父母一起留守的儿童初中辍学的比例也是最低的。可见,仅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学业完成状况良好,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比例较低,肄业、辍学的比例也较低。这里面排除了留守选择的内生性问题之后,可能的结论是 :母亲对留守子女的学习管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为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母亲应当尽可能留下来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四、农村隔代照料留守儿童的祖父母状况2015 年农村留守儿童中,有 23.91% 的儿童父母都不在家,由祖父或祖母隔代照料。人们习惯性地认为,留守儿童被留在家乡是由“年老体弱”的祖父母照顾14,但事实情况果真如此吗?对 20002015 年以来隔代照料留守儿童的祖辈年龄结

41、构、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人口学特征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这部分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支持状况。1. 隔代留守的祖辈近一半不足 60 岁,尤其是祖母更为年轻从 2000 年以来的各个年份看,隔代留守的祖辈有接近一半的“老人”还不足 60 岁,平均 40% 以上的尚处于 5059 岁年龄组,甚至还有 10% 左右的祖辈年龄在 49 岁以下,尤其是祖母的这一比例更为显著 。在 60岁以前,隔代照料留守儿童的祖母比例较大,60 岁以后祖父比例更多。祖父的平均年龄高于祖母的平均年龄,十五年来祖辈的平均年龄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大,这与当前的人口老龄化加速是密切相关的。 80 岁以上的高龄祖辈呈

42、增长的趋势, 2015年 80 岁以上隔代照料留守儿童的祖父占到 1.69%,祖母占到 1.81%,高于祖父的比例。2.隔代留守的祖辈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自理能力不足的祖辈对留守儿童的照料状况尤为堪忧自 2005 年以来,采取隔代留守居住类型的祖辈自评“健康”的比例大幅下降,“不健康但基本能正常生活”的比例大幅上升,“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在下降。其中,祖母的健康状况明显不如祖父。祖父健康的比例从 2005 年的 81% 下降到 2015 年的48.12%,祖母的这一比例从 78.19% 下降到 38.77% ;祖父基本能正常生活的比例从 12.49% 上升到XJOEE 中国青年研究 06/201

43、759Shi Zheng Diao Yan实证调研40.18%,祖母的这一比例从 14.99% 上升到 46.15%。近 1% 的祖辈生活不能自理,虽然这一比例较小,但是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自身尚且生活不能自理,就更谈不上照料孙辈了。因此这样的隔代监护,实际上是“逆向监护”,留守儿童不仅得不到来自祖辈的关爱和帮助,还要在学习之余来照顾祖辈的生活起居,他们自身的安全和生活压力甚是堪忧。3.隔代留守的祖辈受教育程度仍较低,祖父的受教育程度高于祖母祖父母“未上过学”的比例整体是下降的,受教育程度“小学”的是主体,平均占到一半多 ;“初中”的比例在不断增加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虽然所占比例较少

44、,但也呈现了增加的趋势。具体来看,祖父未上过学的比例从 16.17% 下降到 7.83% ;而 祖母未上过学的比例本身比较高,近十五年下降也较快,但 2015 年仍然有 1/4 的祖母没有上过学。祖父文化程度是小学的比例随时间推移在减少,而祖母这一比例反倒在增加。祖父在初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明显多于祖母。 20002015 年总体上祖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都增加了,但还是存在性别差异。2015年祖父增加到 6.83 年,而祖母为 5.03 年。受到自身教育水平的限制,祖父母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诸多挑战。生活在这样家庭环境中的留守儿童,其课业很少能获得较大支持。4.隔代留守的祖辈主要依

45、靠劳动收入和家庭成员供养生活祖辈生活来源为劳动收入的比例下降了,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比例上升了。祖父主要生活来源以“劳动收入”为主,而绝大部分祖母主要生活来源以“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为主。祖父的劳动收入比例下降了几乎 20 个百分点,但是仍然超过一半 ;祖母下降了 25%,到 2015 年接近四成的祖母依靠劳动收入生活。依靠家庭成员方面,祖父的比例从 16.44%上升到 31.77%,祖母则是从 32.68% 上升到 53.27%,可见相对于祖父,祖母更加依赖家庭成员的供养。享有离退休金、养老金的祖父母仍然较少,仍然有较大部分隔代照料留守儿童的祖父母需要自食其力,他们在担负照顾孙子女任务的同时

46、,还肩负着生活的重担。五、总结和讨论1. 主要结论(1)2015 年全国留守儿童规模为 6876.6 万,其中农村留守儿童为 5492.5 万。留守儿童规模从 2000 2005 年突增之后,增速就开始缓慢下来,全国近十年来留守儿童数量呈下降的趋势,而农村留守儿童规模下降幅度更大。 2000 年以来农村留守儿童呈现低龄化趋势,各个年份学前和小学阶段比重合计都占到七成左右。留守儿童的性别比在各个年份都偏高,低龄组尤其明显。(2)农村留守儿童的地区分布依然较为集中。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和农村儿童的留守比例都有所下降的情况下,一些中西部省份农村儿童的留守比例不降反升,留守情况仍然比较严重。(3)农

47、村留守儿童的居住类型上更加多元。与祖父母留守、与母亲留守、与母亲和祖父母留守三种居住类型一直是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居住类型。2000 年以来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与父亲和祖父母留守、与其他亲属留守的比例增加,其他居住类型都减少了,和其他亲属居住的情况超过 1/5。(4)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整体明显改善。尤其是初中阶段教育状况改善最为明显。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611 岁延迟入学和小学阶段终止学业、辍学的比例偏高; 1517 岁的辍学率比 2010年略高,需要特别关注。(5)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祖辈在人口和经济社会特征上存在较大差异。在留守儿童的隔代教养人中,一半的祖辈不足 60 岁,80% 以上的祖辈年龄在 70岁以下,受教育程度主要是小学和初中,其中女性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弱,生活来源上也更依赖家庭成员。值得注意的是, 80 岁以上高龄、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面临诸多困境,应当引起重视。2. 讨论和思考(1)减少农村儿童留守现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进入 21 世纪以来,从规模上来看,无论是全国留守儿童还是农村留守儿童都已经自发地进入了逐渐减少的过程,这符合“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的国家政策趋势,但是留守儿童规模的下降仍然比较缓慢。目前,全国留守儿童规模仍有 6876.6万人,农村留守儿童仍有 5492.5 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