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校本课程开发讲座,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一位母亲写给世界的信,亲爱的世界:我的儿子今天就要上学读书。一时之间他会感到新奇有趣。我但愿你能待他温柔些。你瞧,到现在为止,他一直是家中的宠儿,后院的王者。我总是忙着为他治疗伤口,慰藉他的心情。但是现在不同了。今天早晨,他就要走下门前的楼梯,冲我挥挥手,开始他的伟大的历程。其间或许有争斗、不幸或者伤害。
2、在世界上度他的日子,他需要信心、爱和勇气。,所以,世界,我希望你能时不时地牵起他的小手,教予他应知之事。教予他,尽可能温柔些。教予他知道,每有恶人之地,必有豪杰所在;每有权诈小人,必有献身之士;每见敌人,必有一友在侧。教予他书中自有黄金之屋。让他见空中的飞鸟,日光里的蜜蜂,青山上的簇簇繁花,给他时间静思其中亘古绵传之奥秘。教予他,磊落的失败远比欺骗的成功更荣耀;教予他,自有我信念,哪怕人人言错;教予他,可以最高代价付出自己的精力和智慧,但决不能出卖良心和灵魂;教予他,置群虻的喧嚣于不顾,在自觉正确时要挺身而战。请温柔地教予他,世界。但是不要娇纵他,因为只有烈火的考验才能锻炼出真钢。此要求诚为冒
3、昧,世界。但是请尽你所能。,无心的教育 南方周末专栏 (固执愚见)据我所知,现在中国各中学的高中,已经结束了正常的学习,进入轰轰烈烈的高考备战阶段。学校现在只上一门课,就是如何对付高考。家长也密切配合,与高考无关的知识,就是天塌下来,诗歌、音乐、舞蹈、艺术、哲学、美学、伦理是坚决不学的。算起来,考试技术成为教育的最高知识、唯一知识。这种情况,我估计全世界仅中国。其实从学生一进入学校开始,就在为最后的考试做准备,每门课的目的都为一门课服务,就是最后的考试。平时学生们上课,经常被老师告知,这个不考,那个不考,就翻过去,不学了。比如历史,考试重点在政治经济制度,人文历史就可以忽略不计。教育为最后的高
4、考而实用是中国当代教育的根基。,这种教育最终培养的是教育的潜在敌人,一旦分数过线,知识就被弃若敝履。而最严重的是,现代教育与传统的私塾不同,传统的私塾代表的是教师个人的形象。而在现代教育,教师的私人风格、品德操行是隐匿的,他们统统代表一份国家试卷。不是吗,分数高的就是好老师,老师的人格、德性都不重要。老师完全没有必要对德负责,他只要对分数负责就够了。今天的学生不尊重老师,老师只是枯燥的国家考试机器上的螺丝钉,老师不关心学生如何做人,只关心他们的分数,意味着老师对学生也没有恻隐之心。不这样教,不这样学,老师就没有薪水,学生就没有学校。,中美两国中学生的对比,价值取向的考察(对智慧、权力、真理、金
5、钱和美的选择):美国学生几乎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中国学生除一人选择了美,其余有的选择金钱,有的选择权力,无一人选择真理和智慧。 制定对非洲贫困儿童的援助计划:中国学生从历史、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弹古筝、钢琴、吹箫、合唱、朗诵、最后组织非洲旅游、组织募捐、建希望小学;美国学生:食物、教育、饮用水、艾滋病、避孕等,行动方案,财务预算、分工合作等。,大学的账单,不会读 不会写 不会算 不会父母的愤怒:我们的孩子在学校到底学会了什么?,“一无所有”的大学生,无方向 无目标 无问题 无需要 无激情 无教师的困惑:这些优秀的孩子到底为什么要上大学?,校本课程开发,一、背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推广,
6、高中选修课的开设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选修课是一个新事物,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这样明确地被要求开设选修课。,一、背景,教育部、河北省的课程改革方案都对高中新课程从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整体关注课程结构的变革,突出选择性和多样性,力图构建既体现基础性又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课程结构。学习领域的设置能更好地反映现代科学的综合化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更合理地确定科目设置,研制各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以防止学生过早偏科,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其实。模块教学与通常的必修课教学没有本
7、质上的区别,语文模块教学也是语文教学,本质上的相同并不排除它们有多方面的区别:目标上体现校本化,有利于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内容编排上独立成块具有更大的综合性和更强的相对独立性和灵活性;由于内容集中单纯,教学方式上便于进行研究学习。,在认真完成河北省课程改革方案所列必修模块、选修(一)模块的基础上,我校也将大力开发选修(二)(即校本课程)的模块。,二、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学校为本 学生主体 多元学习 面向社会 面向生活,要选择具有综合性和更强的相时独立性和灵活性的模块课程作为切入点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这有利于学校选择适合于本校教与学特点的模块,进行课程模块的整合,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十中特色
8、的校本课程。 模块课程要有利于形成学生个性化学习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不同的模块,切合自己的需求与期望,使其主体意识得以强化。,模块课程要有利于组织学生自主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模块可以相对集中地对某一个专题进行学习,比如语文,我们可以开设 “鲁迅选读”,相对集中地对鲁迅作品进行研究;可以开设“诸子百家选读”,集中探究中华思想文化之源。 模块课程要根据现实生活和实际问题进行设计,不必拘泥于学科界限。如史记选读,既是历史的。也是文学的、政治的。又如环境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等等。,三、校本课程的培养目标,自立精神 共生意识 科学态度 人文情怀 领袖气质 奠基成功的人生,培养目标,未来人才
9、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素质是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和领袖气质。这应该注入到我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从而为学生成功的人生奠基。,所谓自立精神是指学生在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以及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所具有的自主自立的精神。 所谓共生意识是指学生具有与他人合作共事的意识,有与自然、社会合作共生的意识,具有全球视野、历史视野;包括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与历史、理解多元文化的素质态度和一定的外语能力。 所谓科学态度是指具有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事物的眼光是客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理性的。 所谓人文情怀是指在一定的人文积淀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人的深厚情感,积极向善,理解他
10、人,同情弱者,既关爱身边的人,又关爱民族,关爱人类。 所谓领袖气质不是狭义的,而是指具有创业的意识、组织的才能、领导的艺术,具有包容性和高度的团队责任感以及自我牺牲精神。,四、校本课程的领域、科目、模块,上述培养目标要依靠我校校本课程来实现;我校校本课程又要共同为培养目标服务。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设立八大领域,各领域都有全面服务于各项目标的功能,但在主观立意上又各有侧重。其分别是:,八大领域,心理健康和主体发展学习领域侧重于自立精神的培养: 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学习领域侧重于共生意识的培养: 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学习领域侧重于科学态度的培养: 中华文化和民族思想学习领域侧重于人文情怀的培养(民族精神
11、); 西方文化和国际交流学习领域侧重于人文情怀的培养(世界眼光); 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学习领域侧重于领袖气质的培养: 艺术审美和休闲健身学习领域侧重于健康身心的培养。 活动评比和学科竞赛学习领域侧重于兴趣特长的培养。,学习领域与相关科目、模块间的对应,学生心理和主体发展学习领域心理、校会、班会主题活动、学习心理、人格心理、高中生毒品预防 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学习领域理化生、政史地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远足、武安行、京娘湖写生 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学习领域数理化生、信息科技、劳技网络技术、数学思维训练、电脑组装、机器人 中华文化和民族思想学习领域语文、政史地诸子百家选读、史记选读、青年时事教
12、育、磁山文化、东山文化 西方文化和国际交流学习领域外语、政吏地一莎士比亚选读、英语写作欣赏、英语风俗文化欣赏 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学习领域各学科学农、学军、播音主持、摄影技能基础、航模社团、跆拳道社团、书法、象棋、围棋 艺术审美和休闲健身学习领域音体芙文学与美、艺术设计、音乐会、国庆通宵、健美操、电脑绘画 活动评比和学科竞赛学习领域各学科作文比赛、数学竞赛、化学竞赛,在实施模块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采用“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教育部课程标准先必修,后选修,如语文必修课在高二上前半段完成,然后进入选修的“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而我
13、们采用每个学期都有基础型必修和拓展型选修。即在高一上开始就进入选修模块,比如语文高一就进入“五个系列”组成的模块,一直持续到高二下,且这五个系列组合的模块课程界于必修和选修之间,是从必修课中抽出课时作为选修一(限定选修),同时仍然保持选修二(自主选修),其结构是:“必修+选修(一)+选修(二)”。,五、校本课程的文化建设,1.课程建设的基本目标: “学校一切教育活动都是课程”。因此,开展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统一整合德育与教学活动,构建我校校本课程,即将学校的德育活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社区活动、体育锻炼等一系列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统一纳入课程管理范畴,构建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学生为课程主
14、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学分制评价为纽带,以“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为课程文化内涵,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系统。,2.宗旨: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确立课程的服务意识,学校教育的产品是服务,学校应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而不是去“创造”适应“课程”的学生。,3.课程观念:课程不能仅仅视为学科,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进程,是一种实践状态的教育。课程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他们是课程的开发者、知识的建构者,在师生平等对话、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有效地指导,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究,自主地建构。,4.课程文化特性:基础性、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 所谓基础性,指课程设
15、置、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均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社会化要求,落实合格层面的基本要求,并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打好基础。,所谓开放性是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开放。凡古今中外的人类文明财富都可以选择作为课程内容,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凡有利于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学习手段都可以选择为我所用,无论接受式的,还是探究式的,无论是文本的,还是网络的;承认个体智能是多元的,因而评价学生的标准也是多元的,否弃划一、僵化的评价标准,强调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倡导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统一,否弃“选拔为本”的评价体系,力主“发展为本”,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所谓选择性是基于开放性形成的,
16、除了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的选择,还有课程进程中的选择,教材的选择,教师的选择,基础型必修课不同层次的选择,拓展型选修课科目、模块的选择,研究型课程课题的选择,活动课程社团的选择,是否参与某次考试的选择,考试层次的选择,考试科目的选择。给学生自己以充分选择的自由,就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给学生发展特长的自由。,所谓综合性是基于未来需要全面发展的复合性人才而形成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所以课程的每个模块都是德育与教学的综合,课程的每一次活动都是德智体美诸因素的综合。综合的另一个含义是改变学科门户独立毫不相干的现状,学科之间加强沟通,建立学科联系,组织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
17、的能力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5.课程建构的几项重要原则 德育渗透原则 自主探究原则 合作协同原则 师生互动原则 前瞻开放原则,a、德育渗透原则:统整德育与教学活动,强调全员德育,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每一个教师都要意识到自己的每一个教学步骤甚至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德育资源,必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体现教学的德育性。,b、自主探究原则:与我校文化主体相契合,提倡课程建设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发挥学生在课程建构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课程建设应该为学生的研究探索留下足够的空间。,c、合作协同原则:学校课程应该体现出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课程开发上要坚持合作协同的学习原则,提倡课程对于学生学习型组织的构建的
18、指导与影响。,d、师生互动原则:课程设置应该体现出师生互动的特点,课程不应该是一个单向的灌输的过程,而应该体现出师生之间,知识与受教育者以及教育组织者之间的民主关系。,e、前瞻开放原则:知识永远应该是向未来开放的,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圆融自足的自闭系统,而应该是一个向未来开放的知识生成结构,因此课程的设置也应该体现这样的特点。,六、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1.加强理论学习 2.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1.加强理论学习 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研究国内外校本课程相关资料与文献,编写校本课程学习材料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利用教研组活动、课题组活动、教学论坛、校园网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
19、的基本技能。,2.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它专门为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而设计,并依据未来公民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强调基础性和统一性,但无法兼顾不同地域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要求学校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更为合理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因此,我校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的同时,积极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与优化的探索试验。学校和教师通过调整课程计划和结构、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个性化的再加工、再创造,使课程结构更符合学生个性、学校和社会的特点和需要。改革开发校本课程的办法有两种:,一种办法是开发
20、学科课程,一方面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特长和学习特长。内容包括学科知识条块整合、学科知识内容更新、学科学习策略指引、学科疑难知识探究、学科重点知识拓展等。同时对学科竞赛培训、高中生学习方法指导、学习策略指导、数学思维训练、英语写作欣赏、英语风俗文化欣赏等形成适合我校的校本课程。另一方面针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在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弥补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不足,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如摄影技能基础、高中生毒品预防、青年时事教育、现代中学生文明礼仪、文学与美、世界战争史、艺术设计、书法、播音
21、主持、象棋、围棋等。,第二种办法是活动性课程,我们在原有活动课的基础上,用课程开发的程序及理念去审视原有的活动课,对其进一步进行全面筛选,进行重新开发与规范,把活动课转化为校本课程,学校把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内容整合到课程体系中,所有参加相关活动的学生均可获得活动课程学分。如校园劳动、军训、逃生训练、升旗仪式、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英语节、成人仪式、文学社、广播组、舞蹈队、国旗护卫队等。,3. 每名任课教师都要围绕我校课程开发的培养目标,结合我校课程开发的领域、学科,研究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模块。写出该模块明确的教育目的、意义、学期课时数(一学期不少于18课时)、导学案设计、模块适合人群(对象)以及该模块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等。,4. 每名教师将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通过多种形式(校园网、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公布给学生,供学生自主选择、选报。只要所报学生满20人,该模块即为我校校本课程开设科目;不满20人的则为待开设模块,学校暂不开设该模块。,考核办法,根据每名教师所开设的校本课程模块参加的学生人数(模块开设上限人数为50人,下限为20人。满20人按必修主学科计算,满30人按必修主学科1.5倍,满40人按必修主学科2倍,满50人按必修主学科2.5倍。)计算课时工作量给予考核量化,纳入我校绩效工资考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