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讲座稿一、内容变动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 1、2 单元) (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 1、2 单元合并为第 1 单元 “ 准备课 ” 。第 1 单元 “ 准备课 ” 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 1、2 单元合并而成的。数一数是原来的第 1 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 2 单元 “ 比一比 ” 的内容,而原来第 2 单元的 “ 比高矮 ”“ 比长短 ” 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 “ 位置 ” 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第 2 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 “ 上下、前后、左右 ” 。是从一
2、下移过来的,而原来 “ 位置 ” 中 “ 左右的相对性 ”以及 “ 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 则删去了。2.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四、七单元)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 ” 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所以把 “ 半时 ” 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 “ 整时 ” 。3.保留的内
3、容 1-5 的认识和加减法;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 各数的认识;20 以内的进位加法。4.增删的内容删去原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改为:数学乐园二、修订后教材的编排特点1. 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这也是全套教材的一个特点。这册教材共九个单元,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准备性知识(第 1、2 单元)、数与代数(第 3、5、6、8 单元)、图形与几何(第 4 单元)、量与计量(第 7 单元)、综合与实践(安排在第 6 单元后面)等内容。这些内容穿插安排,互相搭配。如数与代数一共有四个单元,都相隔一单元,使同一领域的内容从总体上有所变化,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不觉枯燥。并且每册第
4、 1 单元尽可能安排内容比较少、活动性强的单元,给一定过渡时间,让玩了一个假期的学生慢慢地恢复学习状态。2根据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体现合理的教学顺序和节奏,更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 例如,对一年级上下册的教学内容出现顺序进行了调整,将 “ 位置 ” 调到一年级上册,将 “ 分类 ” 调到一年级下册作为 “ 统计 ” 的教学内容。又如,对一些知识的具体教学也做了更符合学习规律的安排,如对一年级上册 “ 10 的加减法 ” 的教学,进行了新的编排,使之更符合学习规律,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图一为实验教材 “10 的加减法 ” 图二为修订本 “10 的加减法 ”
5、 内容 ( 见 p61) (1)教材让学生对照点子图直接利用 10 的组成进行计算。内容的呈现则逐步提高要求:逐步曾加了算式中的空格数,要求学生自己根据点子去填写;同时 5+5 和 10-5 的计算直接让学生想相应的 10 的组成算出得数。这样安排既反映了循序渐进的编排原则,也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及规律。(2)由于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有了“两个数相加时,调换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认识,在这里根据点子图写加减法算式时,教材只在第一次出现了两个加法算式,后面都只出现一个加法算式,由“一图四式”过渡到“一图三式”(一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使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更为突出,也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6、3. 加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力度,更加注重使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在小学低年级的教材中,一般采用渗透的方式让学生对一些数学思想有所感受和体会。在一年级修订后教材中每一部分知识学习中都渗透了数学思想,如符号思想、模型思想、化归思想、推理思想、函数思想、统计思想、集合思想(包括一一对应)。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 15 的认识和加减法 ”中的 “ 比大小 ” 的教学。图三 (1)教材从“小猪帮助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2)利用有情节的两种素材小兔与所搬的砖、小猪与所搬的木头的比较,使学生直观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初步感受比较物体多少的
7、基本方法 一一对应的方法。(3)借助“图中还可以比什么”提示教师利用情境中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充分地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又如,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 整理和复习第 1 题(p101),设计了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先在卡片上写出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算式,然后自行整理成有规律的表。教材给出了晶晶同学整理的加法表的一部分,让学生观察并找出规律,再把表格填写完整。通过让学生进行计算,一方面巩固了 20 以内进位加法,另一方面让学生计算第一列算式并观察加数与和的关系,体会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不断变化,和也随之变化,渗透了函数思
8、想。 图四(1)第一题是系统整理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其整理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对 36 道 20 以内进位加法算式的全面梳理,并有序排列;二是对任意一道算式都能很快说出得数,包括对不同计算方法的整理;三是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一些排列规律。(2)第二题是整理并落实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教材在情境图的下面,用红色字注明了“想”的过程,明示在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时,学生经过多次对解题步骤的实践应达到的基本掌握的要求。图五 p64 12这道呈现了一幅小学生在课外玩耍的情境图,给出 7+3=10 的算式,要求学生根据算式的含义,找出情境中能用此算式表达的具体事物。通过这一练习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事情可以用同
9、一个算式表示,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概括性和简洁性,渗透了数学抽象的思想。在使学生 “ 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 ” 方面,修订教材除了提供 “ 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 外,还注意设计了更为丰富的教学活动,希望以此提示教师在课堂上多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并尽量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活动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4.增加了数学的背景知识(p60、p72)。 教材结合学生所学的内容安排了一些数学背景知识,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如 P60 介绍用算筹表示数的方法,p72简单地介绍古埃及的象形数字。图六图七5.解决问题突出对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的体验。同时,加强四能的培养,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供清晰的线索和步骤。教师们在如何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小学生 “ 四能 ” 方面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或困惑,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教师没有准确把握 “ 解决问题 ” 的教学理念,进而没能很好地理解实验教材为落实 “ 解决问题 ” 课程目标而采取的措施。在培养学生 “ 四能 ” 方面,教师们还缺乏有效的经验。 实验教材的编排处理比较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