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畜牧学概论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660610 上传时间:2019-12-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畜牧学概论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畜牧学概论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畜牧学概论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畜牧学概论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畜牧学概论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概论08 动医二班第一章 动物营养原理1.构成动植物体的化合物为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质(CP) 、粗脂肪或乙醚浸出物(EE) 、粗纤维(CF )和无氮浸出物(NFE)六种成分。2.饲料与畜体的化学组成的异同植物性饲料都含有粗纤维,而动物没有。植物性饲料中的粗蛋质包括氨化物,而畜体组成中除体蛋白外,含有游离氨基酸和某些激素。动植物性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比例不同,如动物蛋白质中的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的含量比植物蛋白质高。绝大多数植物性饲料中含有的脂肪不多,性质也与动物脂肪有别。植物性饲料中所含的无氮浸出物以淀粉为主,而畜体内仅含有少量的糖原和葡萄糖。植物性饲料中矿物质钙较缺乏,钾、镁、铁较多,而动

2、物体则相反,钙多,钾、镁少。3.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主要归纳为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和微生物消化。4.微生物消化的特点(两优一缺)优点:一是借助于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分解酶,消化宿主动物不能直接消化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物质,提高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率;二是微生物能合成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和 B 族维生素等物质供宿主利用。不足之处是微生物发酵使饲料中能量损失较多,优质蛋白质被降解和一部分碳水化合物发酵生成 CH4、CO2、H2、 O2 等气体,排出体外而流失。5.水的来源和排泄动物体获取水的来源有三条途径:饮水、饲料水和代谢水。动物体内的水经复杂的代谢过程后,通过粪、尿的排泄,肺和皮肤的蒸

3、发,以及离体产品等途径排出体外,保持动物体内水的平衡。6.必需氨基酸:是指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须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8 种必需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生长动物尚需精氨酸、组氨酸。雏鸡为了正常生长,还需要甘氨酸、胱氨酸、酪氨酸。7.非必需氨基酸:是指可不由饲粮提供,动物体内的合成完全可以满足需要的氨基酸,并不是指动物在生长和维持生命的过程中不需要这些氨基酸。8.限制性氨基酸:是指一定饲料或饲粮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与动物所需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的量相比,比值偏低的氨基酸。由于这些氨基酸的不足,限制了动物对其他必需和非必需氨

4、基酸的利用。对于猪,赖氨酸常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对于家禽,蛋氨酸一般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9. 反刍动物饲粮中使用尿素(NPN)应注意:供给足够的碳源。日粮中硫、磷、铁、锰、钴等含量应充足,氮与硫适宜比例为 10-14:1。日粮粗蛋白水平不易太高,用量要适宜。尿素的用量不能超过饲粮干物质的 1%,并且要与其他饲料均匀混合,如果饲粮本身含NPN 较高,如青贮料,尿素用量则应酌减。尿素用量应逐渐加入,一般需 24 周适应期 。10.脂类在动物体内的营养作用供能贮能作用是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供给动物必需脂肪酸如亚麻油酸、亚麻酸、花生油酸其他作用如绝热作用、抗湿作用、防护作用概论08 动医二班11.影响反

5、刍动物粗纤维利用率的因素日粮粗蛋白质水平 日粮蛋白质水平是改善瘤胃对粗纤维消化的重要因素饲料中粗纤维含量 饲料中粗纤维含量愈高,粗纤维本身的消化率愈低日粮中矿物质 日粮中加入不同种类的矿物质添加剂可以提高粗纤维消化率饲料加工技术 饲料加工技术不同,粗纤维消化率不同。粗饲料粉碎过细,反刍动物对饲料粗纤维的消化率约降低 10%15%12.常量元素:含量占体重 0.01%以上的矿物质元素,主要包括钙、磷、钠、钾、氯、镁、硫等七种。 幼畜生长是钙磷不足,严重时患佝偻病;成年动物钙磷不足,易患骨质疏松症(溶骨症) 。13.影响钙磷利用的因素溶解度对钙、磷吸收起决定性作用。肠道内容物呈酸性时有利于钙磷的吸

6、收,此时可阻止磷酸钙的生成。饲料中钙磷的比例。一般家畜饲料中的钙磷比例在 2:11:1 的范围内吸收率高。维生素 D 的供给。维生素 D 可使小肠酸度提高有利于钙和磷的吸收。饲料中草酸、植酸的含量。饲料中的草酸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沉淀物,不能被单胃家畜吸收。植酸磷与钙、镁结合成植酸钙镁盐,不易被单胃动物所利用。14.维生素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15.水溶性维生素共同营养方面特点水溶性维生素主要有以下特点:水溶性维生素可从食物及饲料的水溶物中提取。除含碳、氢、氧元素外,多数都含有氮,有的还含硫或者钴。B 族维生素主要作为辅酶,催化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中的各种反应。多数情况

7、下,缺乏症无特异性,而且难以与其生化功能直接相联系。食欲下降和生长受阻是共同的缺乏症状。B 族维生素多数通过被动的扩散方式吸收,但在饲粮供应不足时,可以主动的方式吸收。维生素 B12 的吸收较特殊,需要胃分泌的一种内因子帮助。除维生素 B12 外,水溶性维生素几乎不在体内贮存。主要经尿排出(包括代谢产物 )。16.营养需要:是指动物在最适宜环境条件下达到一定的生产水平时,对各种营养物质的最低需要量。17.营养需要指标营养需要指标应包括采食量、能量、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维生素、必需矿物元素和必需脂肪酸等。能量指标又可分为消化能、代谢能和净能。一般猪用消化能、禽用代谢能、牛用净能。蛋白质可分为粗蛋

8、白质和可消化粗蛋白质。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新体系采用“瘤胃降解与非降解蛋白质” 、 “可吸收蛋白质”或“小肠蛋白质”等体系反映反刍动物的营养需要。18.维持需要:成年动物或非生产动物,体重保持不变,体组织成分保持相对恒定,即体内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即称为处于维持状态。满足处于维持状态下动物的营养需要,称维持需要。19.影响维持需要的因素动物 动物的种类、品种、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皮毛类型及密度等都影响维持需要。动物种类不同,维持需要明显不同,如牛每天维持需要的绝对量比禽高数十倍。同种而不同品种的动物,维持需要也不一样,如产蛋鸡的维持需要高于肉鸡,奶牛维持需要高于肉牛。活动量 动

9、物静卧、站立、走动时的能量消耗都不同。试验证明,站立与静卧各半的动物,代谢强度比全天强迫站立的低。在维持状态下,动物的活动量越大,消耗的能量越多,则维持需要越高。概论08 动医二班饲料 日粮的种类不同对维持需要的直接影响甚大,其中热增耗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蛋白质含量高的饲粮其热增耗明显高于其它类型的饲粮。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与动物的体温和产热密切相关。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增加维持需要量。20.根据生产类型,可将生产需要划分为生长、育肥、繁殖、产奶、产蛋、产毛、役用等营养需要。21.饲养标准:根据动物的不同种类、性别、年龄、体重、生理状态及生产性能,以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结合能量与物质代谢试验和饲

10、养试验的结果,科学地规定每头动物每天应给予的能量和各种养分的数量,称为饲养标准。第二章 饲 料22.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以下 3 类:化学分析方法(实验室评定方法)动物营养试验方法,即包括动物饲养试验、屠宰试验、消化试验和代谢试验等体外模拟试验方法,即通过人工手段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动物体内的消化过程,来评定饲料养分和能量的消化率,以期提高饲料评价的实际效率。23.消化能(DE):指动物食入饲料的总能扣除粪能后所剩余的部分。24.代谢能(ME):指饲料的消化能再扣除尿能和甲烷气体后所剩余的部分。25.净能(NE):指饲料中真正能被动物利用的那部分能量,它是饲料能量价值评定的最终生理

11、指标和最准确指标,尤其对反刍动物更应采用净能体系。饲料净能根据其利用目的不同,可分为维持净能(NE m)和生产净能( NEp)2 种。26.蛋白质化学评分(CS):是以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依据评定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方法。27.蛋白质必须氨基酸指数(EAAI):此法是以鸡蛋(或牛乳)的蛋白质为营养完善的标准蛋白质,假定其组成中的各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比例均是理想的,以此作为评定的标准。28.按照饲料的营养特性等将饲料分为粗饲料、青绿饲料、青贮饲料、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维生素饲料和添加剂等 8 大类。29.青绿饲料的主要营养特性为:水分含量很高,柔嫩多汁,具有良好的适口性和可消化性。3

12、0.能量饲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别:谷食类,如玉米、大麦、小麦、大米等;谷食加工副产品,如米糠、麸皮等;脱水块根块茎瓜果类及其加工副产品;动植物油脂。31.蛋白质饲料类别植物性蛋白质饲料:主要包括豆科籽实、饼粕类和某些加工副产品动物性蛋白质饲料:主要包括鱼粉、血粉、骨肉粉、水解羽毛粉、蚕蛹等微生物蛋白质饲料:主要是酵母蛋白质饲料工业合成产品32.大豆或油料作物籽实提取大部分油脂后的残余副产物,其中用榨油机夯榨加工成大块饼状的称为油饼。而用溶剂浸提油脂后的残余物,呈小片状或颗粒状的称为油粕。饼粕类饲料的共同营养特点:蛋白质含量均较高,切品质一般较好残留有一定量得油脂,含脂量相对较高,而淀粉较少,故

13、能量价值一般也较高每一种饼粕饲料均含有不同的抗营养因子或有毒成分,因此使用时特别需要注意合理应用。33.饲料添加剂:指添加到饲粮中的、能强化基础日粮的营养价值,保护饲料中营养物质避免其在储存期间的损失,并能促进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调节机体代谢,增进动物健康和促进动物生长发育,从而改善饲料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提高动物生产水平以及改建概论08 动医二班动物产品品质的微量添加物质的总称。传统广义的饲料添加剂包括营养性添加剂和非营养性添加剂两类,前者主要包括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剂等;后者主要包括生长促进剂、动物保健剂、助消化剂、代谢调节剂、动物产品品质改进剂和饲料保护剂等。34.配合饲料(

14、formula feed)指根据动物的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理要求、不同生产用途的营养需要以及以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实验和研究为基础,按科学配方把不同来源的饲料,依一定比例均匀混合,并按规定的工艺流程生产以满足各种实际需求的饲料。35.配合饲料按营养成分分类:全价配合饲料、混合饲料、浓缩饲料、精料混合料、预混合饲料。36.日粮(ration) 满足一头动物一昼夜所需各种营养物质而采食的各种饲料总量。饲粮(diet)根据动物的日粮组成,将各原料组成换算成百分含量而配制的混合饲料。37 配方设计 P80第四章 动物育种38.品种应具备的 7 个条件1.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首先能满足人类某些经济生活方面的

15、要求,或生产力较高,或能生产某种特殊产品,或具有特殊适应性等。2.遗传稳定 品种必须具有稳定的遗传性,才能将其典型的优良性状稳定地遗传给后代。3. 来源相同 这是构成一个“基因库”的基本条件。 4.有一定的整齐度 同一品种在体型结构、生理机能、重要经济性状、以及对自然条件的适应性方面都很相似,构成了该品种的特征,据此很容易与其它品种相区别。 5.有足够的数量 品种的个体数量多,才能分布广,适应性强,个体数量足够多才能避免过高的近交,进而引起的衰退。6.一定的品种结构(遗传结构) 一个品种是由若干个各具不同特点的类群构成的,这种品种内在差异存在的形式,就叫品种结构。品种内的类群分为地方类型、育种

16、场类型和品系。 地方类型:同一品种由于分布地区各方面条件不同,形成若干互有差异的类群就是地方类型。 育种场类型:同一品种由于所处育种场的饲养管理条件和选种选配方法不同,所形成的不同类型就是育种场类型。 品系:这是品种的主要结构单位。7.被品种协会承认 经过政府或品种协会等权威机构审定,确定是否满足上述条件,予以命名,才能正式称为品种。39.引种:将外地或外国的优良品种或品系引进到当地来,作为育种的素材,这叫引种。风土驯化:当家畜被引入到新地区后,若能按照新的环境条件(温度、湿度、地势、光照、饲料及饲养管理方式等)改造自身的生理机能,逐渐适应新环境,不但能正常地生存、繁殖、生长发育,并且能保持原

17、有的基本特征和特性,这种逐渐适应新环境的复杂过程,就叫风土驯化。40.体高(鬐胛高):是鬐胛顶点至地面的垂直高度,也称耆甲高。体长(体斜长):是由肩端到臀端的直线距离。猪的身长则是由两耳联线的中点沿着背线量至尾根的距离。41.累积生长:任何一次所测得的体重和体尺,都是代表该动物在测定以前生长发育的累积结果,称为累积生长。它反映动物的一般生长发育情况。累积生长曲线为“S”型。 绝对生长:是在一定时间的增长量,是生长速度的标志。其计算公式为:绝对生长(末重- 始重)/所经过的时间概论08 动医二班生产中常用绝对生长来检查动物的营养水平,生长发育是否正常,作为制订饲养标准及各项生产指标的依据,用来评

18、定肉用动物肥育性能的优劣等。相对生长:是用增长量与原来体重的比率来代表动物在一定时间内的生长强度。计算公式为:相对生长(末重- 始重)始重 10042.生长发育的不平衡性成畜不是幼畜的放大,幼畜也不是成畜的缩影。在同一时期,肌体各部位及各组织之间,并不是按相同比例来增大,而是有先后快慢之分,有规律地表现出高低起伏的不平衡状态,这就是不平衡性。1.骨骼生长的不平衡性2.外形部位生长的不平衡性3.体重增长的不平衡性4.组织器官生长的不平衡性43.评定产肉力的指标(4)屠宰率:动物屠宰后,除去头、四肢下段(腕关节和飞关节以下) 、内脏(保留板油和肾脏) 、皮(猪去毛不去皮)后所得胴体重,以胴体重量与

19、活重相比,就是屠宰率。其公式为:屠宰率=胴体重(kg)/活重(kg)*100%(5)净肉率 屠体去骨后的全部肉脂重量为净肉重,以净肉重与活重相比为净肉率。它说明畜体可食部分的多少,多用于牛、羊。(6)瘦肉率 指胴体剥离皮、骨骼和分离脂肪后所剩的重量与胴体重之比。其公式为:瘦肉率=瘦肉重(kg)/胴体重(kg)*100%(7)膘厚 将猪的屠体劈半,测量第 67 肋骨处背膘的厚度。膘愈薄,瘦肉率愈高。(8)眼肌面积 猪一般以最后一对腰椎间背最长肌的横断面积作为眼肌面积,计算公式是:长度宽度0.7 或 0.8(cm)。眼肌面积愈大,其瘦肉率愈高。 44.选种的概念 就是从畜群中选出符合人们要求的优良

20、个体留作种用,同时把不良个体淘汰。选种的意义和作用从畜群中选择出优良的个体作为种用,选种使品质较差个体的繁殖后代受到限制,而使优秀个体得到更多的繁殖机会,产生更多的优良仔畜。结果使群体的遗传结构发生定向变化,即有利基因的频率增加,不利基因的频率减少,最终使有利基因纯合个体的比例逐代增多。任何动物的育种都需要选种,没有选种,也就没有畜群改良。45.种用价值的评定(一)个体选择1.顺序选择法 指同一时期只选 1 个性状,当这个性状得到满意的改良后,再致力于选择第 2 个性状,然后再选择第 3 个性状,如此顺序递选。2.独立淘汰法 是同时选择 2 个以上性状,并对每个性状分别规定出应达到的最低标准,

21、凡全面达到标准者被选留。若有一项未达标准,即使其他方面都很突出也将被淘汰。3.选择指数法 是根据育种要求,对所选择的每一性状按其遗传力及经济重要性的不同,分别给以不同的加权系数,组成一个综合选择指数,然后按指数高低选种。(二)系谱选择(三)后裔选择1.母女对比法 将女儿与其母亲的生产成绩相比,如女儿成绩显著高于母亲,则证明其父亲是一个改良者,反之则为恶化者,成绩相近则为中庸者。2.同龄女儿比较法 是将被测的几头公畜的同龄女儿进行同伴生产力间比较。由于它们的年龄、饲养管理条件较一致,故结果也较准确。概论08 动医二班3.半同胞比较法 是以同父异母的半同胞后裔的成绩进行比较。此法优点是能最大限度地

22、消陈母亲间和季节间的差异。4.公牛指数法 是将公牛女儿的成绩与其母亲的成绩按公式计算成公牛指数后进行比较。公式是:F2D M 。F父亲的产奶遗传潜力,即公牛指数;D女儿的平均产奶量;M母亲的平均产奶量。(四)同胞选择46.选配是指人为确定个体或群体间的交配系统(mating system) ,即有目的地选择公母畜的配对作用:1.创造必要的变异;2.加速基因纯化;3.把握变异方向;4.避免非亲基因的配对;5.控制近交程度,防止近交衰退。47.品质选配1.同质选配(选同交配或同型交配):以表型相似性为基础的选配:选用性状、性能表现一致,或育种值相似的公母畜配种,以获得与亲代品质相似的优秀后代。2.

23、异质选配(选异交配或异型交配)以表型不同为基础的选配。有两种情况:选具有不同优异性状的个体交配,以将两性状结合在一起,后代兼有双亲的不同优点。选同性状但优劣不同的个体交配,以好改坏、以优改劣为一种“改良选配”。48.近交的用途:固定优良性状:近交可使优良性状的基因型纯化,能使优良性状确实地遗传给后代,很少发生分化。同质选配虽也有纯化和固定遗传性的类似作用,但不如近交的速度快而且全面。暴露有害基因:(揭露有害基因)由于近交使基因型趋于纯合,隐性有害基因暴露机会增多,因而可以早期将有害性状的个体淘汰。保持优良个体血统。提高畜群的同质性:近交使基因纯合的另一结果是造成畜群分化,但经过选择,却可达到畜

24、群提纯的目的。提供实验动物。49.新品种培育的分类(1)依参加品种的数量而分,可分为简单育成杂交复杂育成杂交(2)依据育种工作的目的不同,可分为改变生产方向的杂交育种增进抵抗能力的杂交育种(3)依据育种工作的基础不同,可分为在杂交改良基础上培育新品种有计划地从头开始培育新品种50.新品种培育的方法和步骤(1)杂交创新阶段 主要是根据育种目标选择杂交用品种。通过杂交,综合各品种的优良特性,结合培育,创造出符合育种目标的理想型杂种。(2)自繁定型阶段 是对已达到理想型标准的个体停止杂交,转入自群繁育,从血统上封闭畜群。(3)扩群提高阶段 主要任务是,大量繁殖已固定的理想型,迅速增加数量和扩大分布地

25、区,建立品系,完成一个品种应该具备的条件,使之成为合格的新品种。51.杂交方式概论08 动医二班1.二元杂交(简单杂交)即两个品种杂交一次,所生杂种一代全部利用,不再配种繁殖,而是全部用作商品。2.三元交杂(三品种杂交)即先用两个品种杂交,生产繁殖性能方面具有显著杂种优势的母猪,再用第三个品种作父本与该母猪杂交,生产经济用畜群。3.双杂交(四元杂交) 即先用四个品种(系)分别两两杂交,获得杂种父本和母本,再杂交获得四元杂交的商品育肥猪。(4.回交是指两个种群杂交,所生杂种母猪再与两个种群之一杂交,所生杂种不论公母一律用作商品。 )4.轮回杂交 即两、三个或更多个品种(系)轮流参加杂交,轮回杂种

26、中部分母畜留作种用,参加下一轮轮回杂交,其余杂种(不作种用母畜和杂种公畜)均作为商品育肥猪。5.顶交 即近交系公畜与无亲缘关系的非近交系母畜交配。第五章 动物繁殖52.隐睾:某些个体出生后,会出现一侧或双侧睾丸未能降入阴囊,仍滞留在腹腔或腹股沟 管的现象,称为隐睾。发情期:是指发情症状出现前到消失为止。初情期:雄性动物初次出现性行为和能够射出精子的时期,是性成熟过程中的开始阶段。雌性动物是指初次发情和排卵的时期,是性成熟的初级阶段。性成熟:雄性动物生殖器官和生殖机能发育趋于完善,达到能够产生具有受精能力的精子,并有完全的性行为的时期。雌性动物生殖器官及生殖机能达到成熟阶段,表现完全的发情特征、

27、排出能受精的卵母细胞,以及出现有规律的发情周期,具有繁衍后代的能力。初配适龄:繁殖终止期:母畜到一定年龄后,由于衰老而不再出现发情表现,失去生育能力,这个时间叫繁殖中止期或绝情期 。53.生殖激素:即是那些直接作用于生殖活动,并以调节生殖过程为主要生理功能的激素。如促卵泡素、雌激素等。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又称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RH) 。来源于下丘脑,主要生理作用:刺激垂体前叶释放 FSH 和 LH。促卵泡素(FSH)又称卵泡刺激素。来源于垂体前叶,刺激卵泡生长、精子发生。促黄体素(LH)又称黄体生成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 )前列腺素(PG

28、F2a)溶解黄体,引起子宫收缩54.精子的发生(部分内容可删减)精子的发生是指精子在睾丸内形成的全过程。是在睾丸的曲精细管内进行的,包括精原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精子的形成和精子的释放等过程。哺乳动物的精子还必须在附睾中进一步成熟。1 第一阶段:精原细胞的分裂和初级精母细胞的形成灵长类动物(包括人):精原细胞可分为 3 种类型,深色 A 型(Ad 型) ,浅色 A 型(Ap型)和 B 型精原细胞。Ad 型精原细胞被认为是“储存的干细胞”,在需要产生精子或其它类型精原细胞被有害因素破坏时,Ad 型则进行有丝分裂,产生 Ad 型和 Ap 型精原细胞。Ad型精原细胞成为储备,Ap

29、型精原细胞则发育为 B 型精原细胞,所以把 Ap 型精原细胞称为“更新的干细胞” 。非灵长类动物:精子发生的干细胞是单个的 A 型精原细胞(As 型) ,As 型精原细胞可自我概论08 动医二班更新。进行精子发生过程时,一部分 As 细胞分化为配对的 A 型精原细胞(Apr 型) 。Apr型精原细胞进一步发育,分裂成链状排列的 A 型精原细胞(Aal 型) ,Aal 型精原细胞分化成 A1 型精原细胞 A2 型 A3 型 A4 型 中间型B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 2.第二阶段:初级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和精子细胞的形成初级精母细胞形成后,细胞核发生减数分裂等一系列变化,主要是染色体的复制,由原来

30、的双倍体复制成四叠体;然后接连进行两次分裂,第一次分裂产生 2 个次级精母细胞,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各分裂成 2 各精子细胞,一个精母细胞最终分裂成 4 各精子细胞,将原先 4 倍的染色体均等分配到 4 各精子细胞中。因此,精子细胞和将由它演化生成的精子都是单倍体。由初级精母细胞到次级精母细胞经历的时间 15-17 天;由次级精母细胞到精子母细胞经历的时间 1-2 天。3.第三阶段:精子细胞的变形和精子的形成精子细胞形成后,需要经过一系列分化变化才最终形成精子。这种分化包括形态和体积的变化、核的变化、细胞质的变化、顶体的形成、线粒体鞘的形成、中心粒的发育和尾部的形成等。 (1)细胞核的变化 体积变

31、小,形状有圆形变为流线形,同时,核内染色质高度浓缩、致密化,核蛋白由鱼精蛋白取代组蛋白与 DNA 结合。精细胞核形成精子头部的主要部分。 (2)细胞质和细胞器的变化 高尔基体发育形成顶体,剩余的高尔基体逐渐退化为残余物,在精子形成后与多余的细胞质一起被足细胞清除。中心小体演变成精子的尾,线粒体聚集在尾的中段。4.第四阶段:精子的释放精子细胞埋植于足细胞表面凹窝及足细胞-足细胞连接形成的近腔室中,在足细胞微管、微丝的作用下,随着精子发生的进程,更高级别的生精细胞逐渐移向管腔。新生的精子释放进入精细管管腔内,本身并没有运动能力,而是靠小管外周肌样细胞的收缩和管腔液的移动运送至附睾内。精子形成后,精

32、子从足细胞之间被释放到管腔中,这个过程叫做精子的释放。 55.精子的形态结构哺乳动物的精子具有基本相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分为头、颈、尾三部分,在电镜下观察,尾部又可分为中段、主段和末断。中段是精子能量代谢的中心。56.卵子的发生(可删减部分内容)雌性动物的生殖细胞经一系列的分化和成熟而形成卵子的过程称为卵子发生。卵子的发生过程包括卵原细胞的增殖、卵母细胞的生长和卵母细胞的成熟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卵原细胞的增殖和初级卵母细胞的形成早期胚胎的卵黄囊中有一种起源于囊胚内细胞团的细胞,称为原始生殖细胞(PGCs) 。概论08 动医二班原始生殖细胞从卵黄囊迁移到生殖脊,形成原始卵巢。原始卵巢中的原始

33、生殖细胞分化为卵原细胞。卵原细胞经过多次有丝分裂形成初级卵母细胞。2.第二阶段:卵母细胞的生长在初情期后,部分卵泡启动发育,其卵母细胞进入迅速生长阶段,形成大量的细胞质(卵黄) 。对于多数物种,卵泡发育到腔前卵泡结束即卵泡腔形成时,卵母细胞完成生长,达到其最大体积。卵母细胞的生长不仅仅是体积的增大和胞质的积累,而且发生细胞器形态学和活性的改变,并分泌形成透明带。3.第三阶段:卵母细胞的成熟卵母细胞的成熟,需要经过两次成熟分裂过程。卵泡中的卵母细胞是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在排卵前不久完成第 1 次成熟分裂,变为次级卵母细胞,受精时才完成第 2 次成熟分裂。卵母细胞完成生长后,停留在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前

34、期,需在外来信号的刺激下恢复减数分裂。卵母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细胞核膜破裂,核内物质与卵质混合,称为生发泡破裂,生发泡破裂发生很快即排除第一极体,极体中含有极微量的胞质。第二次成熟分裂时,次级卵母细胞分裂为卵细胞和一个极体,这个极体称为第二极体,此外第一极体也可能又分裂成两个极体,称为第三极体和第四极体。第二次成熟分裂时间很短,是在排卵后受精中完成。应该指出,大多数哺乳动物的卵子是在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释放出第一极体后排卵的,即成熟卵泡破裂时释放出的是次级卵母细胞。排卵后在精子穿过透明带及卵黄膜时,才激活了处于发育停滞期的次级卵母细胞,恢复成熟分裂过程,释放出第二极体,这时第二次成熟分裂才算完

35、成。但狗和狐狸的卵子在排卵后才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卵母细胞的成熟还应包括卵膜的成熟,即透明带和卵黄膜的成熟,这些被膜在受精中对于精卵识别起重要作用;同时保护卵子,使早期胚胎发育有一个较好的微环境。57.卵子的形态和结构哺乳动物的正常卵子为圆球形。结构包括放射冠、透明带、卵黄膜、卵黄和细胞核。放射冠:位于卵子的最外层,放射冠对卵母细胞起提供养分和进行物质交换的作用。透明带:为一均质的蛋白质半透明膜,一般认为它是由卵泡细胞和卵母细胞形成的细胞间质。其作用是保护卵子,此外在受精时阻滞多精入卵,使受精正常进行。卵黄膜:是卵母细胞的皮质分化物,其作用主要是保护卵母细胞完成正常的生命活动。卵黄:排卵时卵黄

36、较接近透明带,受精后卵黄收缩,在透明带和卵黄膜之间的卵黄周隙扩大,排出的极体即在周隙之中。卵黄内有线粒体、高尔基体和细胞核等。细胞核中有一个或多个染色质核仁。如卵母细胞未受精,则退化的细胞卵黄断裂为大小不等的碎块。58.卵泡的发育1.原始卵泡 为卵泡发育的起始阶段,由一层扁平或多角形的体细胞(前颗粒细胞)包围着停留在核网期的卵母细胞组成。在前颗粒细胞外围有一层薄的基底膜。2.初级卵泡 启动发育的原始卵泡卵母细胞开始增长,前颗粒细胞由扁平变为立方形(柱状)颗粒细胞,形成初级卵泡。 3.次级卵泡 初级卵泡继续发育,卵母细胞继续增长,颗粒细胞增生变成 2 层继而变成多层,此阶段为次级卵泡。4.三级卵

37、泡 随着次级卵泡的生长、发育,颗粒细胞之间逐渐出现多个不规则的间隙,间隙不断变大,最终汇集成一个新月形的腔,称为卵泡腔,进入三级卵泡阶段。5.成熟卵泡 实际为三级卵泡进一步发育至最大体积,卵泡壁变薄,卵泡腔内充满液体,这是的卵泡称为成熟卵泡或排卵卵泡。 59.发情周期的阶段划分:发情前期、发情期、发情后期、间情期(休情期)4 个阶段。60.受精(论述)概论08 动医二班一、精子的运行: 所谓精子的运行,是指精子由射精部位(或输精部位)到达受精部位(输卵管壶腹部)的过程。三道栅栏 1. 第一道栅栏:子宫颈。进入子宫颈的精子,大部分进入宫颈“隐窝”形成精子库,然后再缓慢释放出来。2.第二道栅栏:宫

38、管连接部。子宫的收缩波由宫颈传向输卵管,从而带动精子到达宫管连接部。3.第三道栅栏:壶腹部和峡部连接部。输卵管壶腹部和峡部连接部是精子到达受精部位的第三个栅栏,此处常可限制过多的精子进入壶腹部,防止卵子发生多精受精。二、卵子的运行:1.卵子的接纳排卵前,输卵管伞充分开放、充血,输卵管系膜肌肉活动使输卵管伞紧紧贴附于卵巢表面。同时,卵巢借卵巢韧带的收缩而环绕其纵轴往复旋转运行,并使卵巢移至输卵管伞表面。有时卵子并未进入同侧的输卵管内,可能借助于肠蠕动和腹腔液体流动及其表面张力而横越腹腔,进入对侧输卵管伞内。 2.卵的运行卵子本身不运动,卵子在输卵管中的运行,主要依赖于输卵管的收缩,液体的流动及纤

39、毛的摆动。卵的运行是随着管壁的收缩波量间歇性向前移动。平滑肌的收缩活动受输卵管类固醇激素的影响,排卵时,其作用加强。使卵子在很短时间内被运送到受精部位,一般在壶峡连接部停留 23 天,然后迅速通过峡部进入子宫。卵子在输卵管中的运行时间:一般不超过100h。牛:80 小时、鸡:50 小时、绵羊 72 小时、马 98 小时。当卵子进入输卵管的峡部,便失去受精能力,进入子宫则完全失去受精能力。 三、配子的准备1.精子获能(Capacitation ) 是指刚进入雌性生殖道的精子没有受精能力,必须和雌性动物生殖道分泌物进一步接触、混合,从而进行某种生理上的准备,发生形态及生理生化变化,经过进一步的成熟

40、,而获得受精能力的过程。获能的本质:精子在附睾移行过程中,经过复杂的膜修饰和结构变化,获得了功能上的成熟,但射出的精子并不能立即使卵子受精。现已证实,哺乳动物精子都要经历获能,才能受精。获能的本质在于暴露精子膜表面卵识别因子,去能因子解除对精子顶体反应的抑制,并使精子得以识别卵子并穿入卵内,完成受精。此过程精子外膜要发生一系列形态、生理和生化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与雌性生殖道中的物质在关。获能作用的变化,主要发生于精子的膜(顶体膜) 。 获能的部位:获能是一个多时相过程,子宫是精子获能的主要场所,但输卵管液、卵泡液与卵丘细胞也通过各种不同机制参与获能过程;精子在阴道内不能获能,除非宫颈口开放而

41、使子宫液流入阴道才能使阴道内精子获能。动物精液中存在一种抗受精的物质,叫去能因子。它来源于精清,可抑制精子的获能、稳定顶体,与精子结合后可抑制顶体水解酶的释放,也叫“顶体稳定因子”。若将获能精子重新置于精清中,便又失去受精能力,这种叫去能。如果去能精子再回到母畜生殖道中,精子又可获能,称为再次获能。2.卵子在受精前的准备 成熟的卵子排出进入输卵管后,也有类似于精子获能的成熟过程或准备过程,经过几概论08 动医二班小时后,卵黄膜的亚微结构发生变化,暴露出和精子结合的受体,这时卵子才具有受精能力。刚排出卵子,在输卵管的起始部是不会受精。 四、受精 1.顶体反应(AR,acrosome reacti

42、on)获能后的精子,在受精部位与卵子相遇,出现顶体帽膨胀,顶体外膜与精子细胞质膜融合,形成许多泡状结构,这种泡状结构最后与精子头部分离,释放出透明质酸酶等酶类,以溶解卵丘、放射冠和透明带,这一过程为顶体反应。通过顶体反应,包裹精子顶体膜破裂,释放出内容物的过程,这是精卵融合必须经历的反应之一,也是获能后的必然结果。有人称顶体的变化为精子结构的获能,顶体反应与物种及周围环境有关。2.受精过程 受精始于精、卵相遇,两性原核合并形成合子时结束。 受精是指精卵完成生理成熟后,两者互相相遇,精子主动向卵子内部转入,从而出现一系列的复杂的细胞学和细胞化学的变化过程,此变化才能使两者充分结合成新的结合子。哺

43、乳动物的受精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的步骤:精子穿越放射冠(卵丘细胞) ;精子接触并穿越透明带;精子与卵子质膜的融合,雌雄原核的形成;配子的配合和合子的形成等。(1)精子穿过放射冠 这是精子入卵的第一道屏障 放射冠是包围在卵子透明带外面的卵丘细胞群,它们以胶样基质相粘连,基质主要有透明质酸多聚体组成。经顶体反应,精子释放出透明质酸酶和放射冠穿透酶,溶解放射冠细胞间的基质(胶质状) ,使精子穿越放射冠,与透明带接触。最终到达输卵管的壶腹部并且参与受精的精子虽然很少,但精子的浓度对破坏放射冠则很有意义,当精子浓度大时,能产生更多的透明质酸酶,而使粘蛋白的基质更容易溶解,这并不是由于精子多,利用它们

44、机械的钻透性来达到目的的。但浓度过大则使卵子完全溶崩。(2)精子附着和穿过透明带 精子穿过放射冠后,以刚暴露的顶体内膜附着于透明带外表面的特异受体(精子受体)上。未获能和顶体反应者不能发生附着,这种附着有着明显的种间特异性。 特异受体位点叫精子受体(recepter for sperm) 。 哺乳动物地顶体内含有 20 种以上的酶,其中顶体酶为穿过透明带的主要溶解酶。顶体酶将透明带溶出一通道,精子借助自身的运动穿过透明带,精子穿过透明带的路径往往是弯曲的,很少见垂直穿过的。精子通常在附着透明带后 515 分钟穿过透明带。受精过程中,当精子触及卵黄膜的瞬间,会激活卵子,使之从一种休眠的状态下苏醒

45、。同时,卵黄膜发生收缩,由卵母细胞的颗粒细胞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各种酶类,传播到卵的表面以及卵周隙,引起透明带糖蛋白的变化及透明带硬化,从而阻止后来精子再进入透明带。透明带反应是阻止多精子入卵的屏障之一。(3)精子进入卵黄膜 穿入透明带后先到卵黄周隙,精子停止活动。卵黄膜表面具有大量的微绒毛,当精子与卵黄膜接触时,即被绒毛抱合,精子实际是躺在卵子的表面,接触膜大约 20 分后,微绒毛抓住精子头并收缩,同时卵黄旋转将精子拉入到卵内。这时,在精子进入卵黄膜的部位形成一个明显的突起,称受精锥。 在精子头与卵黄膜融合的同时,卵子激活并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排出第二极体,并概论08 动医二班为两原核形成做准

46、备,此时,受精第一阶段宣告完成。卵黄膜反应(vitelline membrane reaction)或卵黄封闭作用(vitelline block reaction ) :精子进入卵黄膜时,精子质膜与卵黄膜融合,卵黄膜立即发生变化,表现为卵黄紧缩,卵黄膜增厚,并排出部分液体进入卵黄周隙。具有阻止多精子入卵的作用,又称为卵黄膜反应或多精子入卵阻滞,可看作在受精过程中防止多精受精的第二道屏障。透明带反应和卵黄膜反应,共同构成多精子入卵阻拒作用(Block to polyspermy) 。(4)原核形成 精子入卵后,头膨大,核疏松,膜消失,在疏松的染色质外形成新膜,这个重新形成的核叫雄原核。 雌原核

47、的形成类似雄原核,二者同时发育,体积上升(可达原来 20 倍) ,雄原核往往比雌原核大,雌原特点染色质分布不均(不对称) 。精子进入卵子的细胞质后,卵子第二次减数分裂完成,排除第二极体。(5)配子配合(合子形成) 充分发育的原核,相向移动至卵中央,核仁,膜消失,二者紧密接触,再迅速收缩,染色体重新组合,至此受精结束。 61.妊娠识别:受精后,妊娠初期,孕体(即胎儿、胎膜和胎水构成的综合体)即能产生信号(激素)传感给母体。母体遂即产生一定的反应,从而识别或知晓胎儿的存在。由此孕体和母体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叫做妊娠的识别。62.分娩发生机理胎儿发育成熟时,脑垂体分泌大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刺激子宫内膜分泌前列腺素,溶解黄体,孕酮浓度急剧下降。ACTH 同时也促使胎盘分泌大量雌激素。前列腺素可刺激子宫肌收缩,进一步促进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刺激垂体释放催产素。胎囊及胎儿对子宫颈及阴道的刺激,反射性地使母体垂体后叶释放的催产素增多。孕激素与雌激素的比值发生改变,使子宫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增强。在前列腺素和催产素的共同作用下,子宫肌和腹肌发生有节律的强烈收缩,从而将胎儿排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