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明朝官职表 旨在列举明朝洪武年以后的官职及秩品,本表依个部门排序。 超品秩的明朝公爵、伯爵、子爵等功臣及外戚的职位,请参见最后。 1、皇宫辅臣 1.1 宗人府 宗人府, 掌管明朝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 并按时撰写帝王谱系, 记录宗室成员子女的嫡庶、 名称封号、 嗣 职 袭位、 生卒年间、 婚嫁、 丧葬谥号等事。 凡是宗室陈述请求, 均为之向皇上汇报, 并引荐贤才、 记录得失等。 明 朝洪武三年, 设立大宗正院。 洪武二十二年, 改名宗人府, 并命亲王掌管, 秦王朱樉为第一任宗人令。 此后, 均 以元勋外戚大臣兼领,不再专设官员,其负责事务转移至礼部。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宗人令 一
2、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左宗正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右宗正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左宗人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右宗人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经历 一人 正五品 宗人府经历司 1.2 三公 古代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并称三公。 明代时的三公, 即明朝的太师、 太傅、 太保三职的合称, 正一品。 负 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 职位至重。 洪武三年, 明太祖朱元璋授李善长为太师、 徐达为太傅、 常遇春为 太 保。 建文年间, 三公职位被撤。 直到永乐二十年八月, 明成祖朱棣再恢复三公职位, 但无实授。 宣德三年, 明 宣 宗授英国公张辅为太师, 沐晟为太傅, 陈懋为太保, 当时三公官职, 几乎
3、为专授。 自宣德、 正统年间以后, 三公 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太师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太傅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太保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太师中 国古代职官。 又名太宰, 掌邦治, 为六卿之首。 殷纣之时, 箕子为太师。 周武王时, 太公为太师。 明 史、 清史稿官职志载 “太师、 太傅、 太保为三公, 正一品。 掌佐天子, 理阴阳, 经邦弘化, 其职至重。 无 定 员,无专授。 ” 太傅中 国古代职官。 起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 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 (辅弼官, 国 王年幼或缺位时他 们可以代 为 管理国家) , 掌管礼法 的 制定
4、和颁 行 ,三公之 一 ;在战国 时 期的齐国 和 楚国也设 有 太傅。秦 朝 时 期 被 废止。西汉曾两度短暂复置该职位;东汉则长期设立。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太保中 国古代职官 。从周朝开 始设置,负 责监护和辅 佐年幼的国 君。召公是 第一个太保, 大戴礼记说: “召公为 太 保,周公 为 太傅,太 公 为太师。 ”武 王去世, 成 王年少, 召 公任太保 , 以长老身 份 监护。春 秋 后 废 , 汉复置,位次太傅。历代沿置,多为大官之加衔,并无实职。 明史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 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 ” 在周朝,太保与太师、太傅合称“三公”
5、 。 2 1.3 三孤 三孤, 即明朝的少师、 少傅、 少保三职的合称, 从一品。 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 职位至重。 洪武 三年,明太祖朱元璋设立少师、少傅、少保,但无兼兼领者。建文年间,三孤职位被撤。直到永乐二十年八月, 明成祖朱棣再恢复三孤职位, 但无实授。 宣德三年, 明宣宗授蹇义进少师, 杨士奇进少傅, 夏原吉进少保, 当时 三孤官职,几乎为专授。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孤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少师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少傅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少保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1.4 东宫辅 臣 太子三师 即明朝的太子太师、 太子
6、太傅、 太子太保三职的合称, 从一品。 最初负责以道德辅导皇太子, 且谨 身护翼,为东宫辅臣。后为虚衔。都不掌管东宫职位,只有虚名。 太子三少 即明朝的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三职的合称, 正二品。 最初负责掌奉皇太子以观三公的道 德而教谕等事, 为东宫辅臣。 后为虚衔。 唯一的特例是永乐年间, 明成祖迁都北京, 命姚广孝专任太子少师, 留 辅太子朱高炽。 太子宾客 简称宾客, 是一种中国古代官职, 唐代始置。 春秋战国时代已有宾客之名, 当时是指食客、 门客和 使者。 汉代的贵族、 豪强都喜欢眷养宾客, 太子也有宾客, 西汉时宾客成为一重家兵、 部曲 (部曲, 又称客, 是 中国魏晋
7、南北朝至隋唐的一种社会阶级。 在魏晋南北朝时部曲主要指家兵、 私兵。 隋唐时期指介于奴婢与良人之 间属于贱口的社会阶层) ,具有军事能力,能起兵作战。明代以后废除。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太子太师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太傅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太保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少师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傅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宾客 无定员 正三品 东宫大臣 1.5 詹事府 詹事中 国古代内侍职官之一, 秦朝起设立, 主要掌管皇太子宫中事务。 清朝该官职名为模仿明朝之前的中国 旧有机构并加以扩充功能, 主要从
8、事皇子或皇帝的内务服务以及文学侍从, 品等为正三品。 该官职设置于詹事府, 辖下有少詹事等辅佐官职。1910 年 代,清朝灭亡后,该官职废除。 詹事府 是唐代到清代的官署之一,主要负责东宫事务。詹事之设始于秦代,为太子僚属。至唐代设詹事府, 后历代因之。 清代詹事府官多由翰林官充任, 已出现翰詹合流之倾向。 因清代立储远不及唐宋明时正规, 为密匣 立储制,培育储君向无定制,詹事府几无职掌,逐渐只作为翰林升转之阶。 少詹事 中国清朝中央政府官职之一, 创设于 1644 年, 品等为正四品。 该官职名为模仿明朝旧有机构并加以 扩充。该官职设置于詹事府,主要辅佐詹事等主官。1910 年代,清朝灭亡后
9、,该官职废除。 府丞是 中国古代的 一个官名。 丞,通“承” ,有辅佐的意思。而府丞指的正是“府”编制中为次官或更低级3 的辅佐官。 唐朝之后, 府丞使用编制较少。 清朝之后, 此官制复用, 也是辅佐官的沿用。 例如宗人府内设有府丞 。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詹事 一人 正三品 詹事府 少詹事 二人 正四品 詹事府 府丞 二人 正六品 詹事府 主簿 一人 从七品 詹事府主簿厅 录事 二人 正九品 詹事府 通事舍人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 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庶子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谕德 一人 从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中允 二人 正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赞善
10、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司直郎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清纪郎 一人 从八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司谏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左春坊 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庶子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谕德 一人 从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中允 二人 正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赞善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司直郎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清纪郎 一人 从八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司谏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右春坊 洗马 一人 从五品 詹事府司经局 校书 二人 正九品 詹事府司经局 正字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司经局 大学士 乃唐中宗时首创, 原职为协助皇帝批阅奏章, 起草诏书等。
11、大学士, 主 要是内阁大学士又称殿阁大学 士, 一般有大学士或协办大学士, 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另外, 左 右春坊亦有大学士, 故大学士不等于内阁 大学士。 唐代有宏文馆学士、 集贤院学士, 为掌文学著作之官, 尝以宰相兼领、 知馆、 院事, 称大学士。 宋沿之, 对学士中资望特高者,加大字。 洪武十三年 (1380 年) , 丞相胡惟庸因案被诛, 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 二千余年来的丞相制度被终止, 直接4 由皇帝亲统 六部。但由 于工作份量 实在过于庞 大,洪武十 五年(1382 年)不得不 设殿阁大学 士,为皇帝 顾问 , 一开始大学士并无实权, 类似今日的一般秘书之职。 成祖即位
12、后, 以侍讲、 侍读学士等翰林官参预机务, 入内阁, 至明中叶, 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 替皇帝起草诏令, 批条奏章, 商承政务, 其本身官阶在尚书、 侍郎下, 但 实 权甚重。 大学士中居首者, 号称首辅, 其权最大, 有票拟之权, 得到皇帝宠信的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可比以往的 宰 相。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其权最大,有票拟之权,得到皇帝宠信的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可比以往的宰相。 大学士本职其实就是类似于现在的秘书。 在其名称前要加殿名, 数目为六人。 在明朝称 “中和殿大学士” 、 “保和 殿大学士” 、 “文华殿大学士” 、 “武 英殿大学士” 、 “文渊阁大学士” 、 “东 阁大学士” 。
13、 (类似人大秘书、 政府秘书) 。 清代设立军机处,大学士职权为军机大臣所代替,其称仅作为荣衔,授予军机大臣及内外各官资望特高者, 为正一品。 大学士皆以殿阁名入衔, 明有中极、 建极、 文华、 武英等殿和文渊阁、 东阁大学士, 并正五品, 无定 员;清隆十年(公元 1745 年)以后,大学士专以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文渊、体仁、东阁)入衔, 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均为文臣最高官位,汉人一般非翰林出身不授此官。 明史 职 官一载: “ 十五年, 仿 宋制,置 华 盖殿、武 英 殿、文渊 阁 、东阁诸 大 学士,又 置 文华殿大 学 士 , 以 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学士
14、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 ”明洪熙年间增加谨身殿大学士。 但是大学士国家主席办公室主任或者常务秘书。 (中书省是中国从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一省, 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除中书 省以外, 还有负责审查诏令内容的门下省, 以及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的尚书省。 其中, 中书省和门下省为决 策机构,尚书省则为执行机构。 ) 1.6 太医院 太医院 中国古代官署名。秦汉以后设太医令,为掌管医疗;隋唐设太医署;宋设医官院;金代改称太医院, 长官为提点; 明清相沿, 长官称为院使, 其下辖御医、 吏目、 医士等数十人, 分为大方脉、 小方脉、 伤寒、 妇 人、 针灸、 口齿等科, 主要
15、为宫廷服务, 并需分班处理紧急医痛, 是为宫直, 清代又于其中设教习厅, 以培养宫廷医 务人员;1910 年代,清朝灭亡后,该机构废除。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院使 一人 正五品 太医院 院判 二人 正六品 太医院 御医 十人 正八品 太医院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医院生药库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医院生药库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医院惠民药局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医院惠民药局 1.7 女官 女官又 称宫官, 在中国古代和邻近国家是指高级的宫女, 有一定的品秩, 并且领有俸禄。 其工作范围包括管 理较低级的宫女, 训练新入宫的宫女, 照顾公主、 王子等。 女官是由宫女中擢升, 由于是
16、职务官, 选拔时多重视 才德甚于色貌, 但对容姿亦会有一定要求。 女官有的品高位显、 有权有势, 不仅在宫中受尊重, 甚至得到外朝 官 的逢迎, 有的因此得以干预朝政, 但实际上并没有参与朝政的权利, 她们实际上仍然是后宫的仆役。 女官和嫔御 不同, 女官属于仆役, 嫔御 (是指君主的妾室。 经过正式的册封后, 会拥有不同等级的位号、 待遇) 则 是君主之 妾侍, 属于皇族, 但有些女官职衔是兼作嫔御, 而女官本身亦可能得到君主宠幸而成为嫔御。 明朝女官分属 “ 六 局一司” :尚 宫局、尚 仪 局、尚服 局 、尚食局 、 尚寝局、 尚 功局和宫 正 司。每个 “ 尚局” 设 首席女官 “ 尚
17、 ” 二人,宫正司设宫正一人,此 13 名最高等级女官秩正五品。 5 1.7.1 尚宫局 尚宫局掌导引中宫 (即正宫, 指皇后) , 物品出 纳文籍, 涖 (l 监督、 管 理) 其印署; 掌承敕 (帝王的命令) 宣付、诸阁锁钥等。下辖四司: (1 ) 司记司: 司记二人, 正六品, 掌印。 宫内诸司薄书出入录记、 审署加印, 然后授行。 典记、 掌记佐之。 (2 )司言司:司言二人,正六品,掌宣传启奏。凡节令外命妇朝贺中宫,司言传旨。 (3 )司薄司:司簿二人,正六品,掌宫人名籍登录及赐廪(赏赐和俸禄)之事。 (4 ) 司闱司: 司闱六人, 正六品, 掌宫内管键 (钥匙; 键, 锁簧。 指钥
18、匙与锁) 之事。 闱 (w i ) 古代宫室 两侧的小门。 1.7.2 尚仪局 掌礼仪起居,供御经籍,宾客朝见受名、宴食、赞相导引等。 (1 )司籍司:司籍二人,正六品,掌经籍图书、笔札几案之事。 (2 )司乐司:司乐四人,正六品,掌率乐人演习乐阵,悬拊击退进之事。 (3 )司宾司:司宾二人,正六品,掌朝见、宴会及赐廪之事。 (4 ) 司赞司: 司赞二人, 正六品, 掌朝见、 宴会、 导引赞相 (指举行典礼时司仪赞唱导引各种仪式) 之事 。 (5 )彤史:二人,正六品,掌宴见进御之序。凡后妃群妾御于君所,彤史谨书其日月。 1.7.3 尚服局 尚服局掌供服用采章(彩色花纹) 、 御服首饰及宝印符
19、契等。设尚服二人,正五品,下辖四司: (1 )司宝司:司宝二人,正六品,掌服契图籍。 (2 )司衣司:司衣二人,正六品,掌衣服首饰之事。 (3 )司饰司:司饰二人,正六品,掌巾栉(j n zh 巾和梳篦 。泛指盥洗用具) 、膏沐 (go m 古代妇女润 发的油脂) 、 器玩(可供玩赏的器物)之事。 (4 )司仗司:司仗二人,正六品;掌羽舆仪卫之事。凡朝贺率女官擎执仪仗。 1.7.4 尚食局 尚食局掌膳羞品齐之数。凡以饮食进御,尚食先尝之。设尚食二人,正五品,尚食局下辖四司: (1 )司膳司:司膳二人,正六品,掌割烹煎和之事。 (2 )司酝司:司酝二人,正六品,掌酒酝酏饮事。 (3 )司药司:司
20、药二人,正六品,掌医方药物。 (4 ) 司饎司 : 司饎二人, 正六品, 掌给宫人廪饩 (ln x 给人粮食之类生活物资) 薪炭 (木 炭) 之事。 饎 (x ) 指熟食。 1.7.5 尚寝局 尚寝局掌天子燕寝(古代帝王居息的宫室)及嫔妃进御之次序。设尚寝二人,正五品,下辖四司: (1 )司设司:司设二人,正六品,掌床帷茵席,洒扫张设之事。 (2 )司舆司:司舆二人,正六品,掌舆辇(y ni n 天子所 乘车驾) 、伞 扇,羽仪(仪仗中以羽毛装饰的旌 旗之类)之事。 (3 )司苑司:司苑二人,正六品,掌囿园种植花果蔬菜之事。 (4 )司灯司:司灯二人,正六品,掌灯烛、膏火之事。 1.7.6 尚
21、功局 尚功局掌督妃嫔宫人女红(旧时指女子所做的针线、纺织、刺绣、缝纫等)之程课。设尚功二人,正五品, 下辖四司: (1 )司制司:司制二人,正六品,掌衣服裁制缝纫之事。 (2 )司珍司:司珍二人,正六品,掌金玉宝货之事。 (3 ) 司彩司: 司彩二人, 正六品, 掌缯 (z ng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 绵 (min 通 “棉” ) 丝 ( 蚕丝和丝织 品)絮(x 在衣被等物里铺棉花、丝绵等)之事。 (4 )司计司:司计二人,正六品,掌度支(规划计算经费开支)衣服、饮食、柴炭之事。 1.7.7 宫正司 6 (1 )宫正司掌纠察宫闱、戒令、谪罚之事。下设: (2 )宫正一人,正五品,掌纠察宫闱、戒
22、令谪罪之事,大事则奏闻。 (3 )司正二人,正六品。掌纠察宫人不供职者,以牒取裁,小事决罚,大事奏闻。 (4 )典正四人,正七品。为司正之佐,掌格式推罚。 (5 )女史四人。宫正女史掌书记功过。 2、中央政府 中央政府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与 “地方政府” 相对。 负责统一领导全国的行政工作, 集中掌握国家的国防、 外交、 财政、 内政等行政职权。 联邦制国家的中央政府, 即称 “联邦政府” 。 中央政府通常的作用负责全国事务, 如起草国家宪法和适用全国的法律、负责国防、外交以及代表本国和其他国家签署条约等。 世界各国中央政府有不同的名称,如 国务院、 政务院、 行政院 (Executive
23、Yuan ) 、 国务委员会、 部长会议、 内阁。 其组织形式也不同, 有的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 对议会负责, 议会有权监督政 府并提出质询, 甚至提出不信任案迫使政府辞职, 如英国。 有的政府以选举产生的总统为首脑, 由他直接组织和 领导, 只对总统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如美国。 还有的政府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总统为行政首脑, 他 直接干预由内阁总理及各部部长组成的政府, 议会有权监督、 撤换政府, 如法国。 中国的中央政府是国务院, 由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并报告工作。 2.1 中书省 中书省, 是中国从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
24、三省六部制中的一省, 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唐高宗时 曾一度改 称 西台;武 则 天时称凤 阁 ;唐玄宗 时 一度称紫 微 省,民间 称 之中堂( 中 书省的长 官 ,也称中 堂) 。明朝 初年沿袭元制, 由中书省统六部。1364 年) , 朱 元璋即吴王位, 即沿元朝旧制设中书省, 置左、 右丞相 ( 后改名 丞相) 、平章 政事、参 知 政事等官 。 明朝中书 省 权力很大 , 设官任职 、 发布政令 、 颁行法律 、 封驳章奏 以 及 兵 刑 钱谷各项无 所不统。一 切命令及章 奏, 均由中书省呈转颁发, 否则即属违 法。中书丞 相更是位处 皇帝一人之 下、 百 官之上。随 着元朝
25、势力 向北败退, 明朝胜利的大 局已定, 朱元璋的治国方 略也在逐步 转变。为了 加强君权, 打击 相 权, 洪武十三年 (1380 年) 朱元璋借胡惟庸冤案 (朱元璋对于中书省在自己执行皇权时造成掣肘和潜在的威胁, 早就高度不满和戒备,捏造证据杀了胡惟庸。 ) ,罢中书省,分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制取代三省六部制。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左丞相 一人 正一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右丞相 一人 正一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平章政事 一人 从一品 中书省 洪武九年汰 左丞 一人 正二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右丞 一人 正二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参知政事 一人 从二品 中书省 洪
26、武九年汰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左司 洪武十三年废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右司 洪武十三年废 员外郎 一人 正六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检校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 照磨 一人 从七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 7 管勾 一人 从七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参议 一人 正三品 中书省参议府 吴元年革 参军 一人 从三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断事官 一人 从三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 断事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经历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知事 一人 正八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都镇抚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都镇
27、抚司 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后废 考功郎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考功所 洪武元年革 中书舍人 十人 从七品 中书省 旧名直省舍人 平章政事 简称平章。 始设于唐朝初年, 唐太宗以综理政务的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三省长官中书令、 侍中 、 尚书仆射为宰相; 因此其他参予政务并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的官员都是事实上的宰相。 武 则天时改称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参知政事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官职, 于唐朝首先设置, 并非正式官位, 而是三省长官以外的官员, 加上此头 衔(或同 中 书门下三 品 、同中书 门 下平章事 等 的头衔) ,即 可以进入 政 事堂议事 , 等于成为 宰
28、 相群的一 员 。 宋 代 太祖时, 为 分割宰相 权 力,故在 同 平章事( 即 宰相,简 称 平章)底 下 设参知政 事 (简称参 知 、参政) ,为 宰相的 副职,但后来实际权力大致等于宰相,辽、金、元等朝多沿用此制。 【 三 省 六部制 】 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 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三省】 (1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叫做熟拟,亦称熟状拟 定 , 有详拟定稿之意。 中书熟拟送呈皇帝, 皇帝只亲览批阅, 御印可其奏, 称印画。 经此手续后, 便可降
29、出奉行。 即 是说,政 府 所下一切 最 高命令由 宰 相起草拟 定 ,经皇帝 同 意后颁布 。 长官为中 书 令(隋称 内 史令) ,副长 官 为 中 书侍郎( 隋 称内史侍 郎) ,主要职 官 有中书舍 人 。就军国 大 事、重要 官 员的任免 等 事项,替 皇 帝起草诏 旨 , 起 草 之责主要由中书舍人负担。 (2 ) 门下省 : 是审议机构, 负责审查诏令内容。 长官为侍中 (隋称纳言) , 副长官为黄门侍郎 (后改称门下 侍郎) , 主要职官有给事中。 负责审核朝臣奏章, 复审中书诏敕, 有认为不当者, 可以驳回, 称 “封驳” , 驳正之 权主要由给侍中(此处文字有歧义“侍中”/
30、 “给事中” )掌握。 (3 )尚书省:是执行机构。长官为尚书令,实际不任命,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仆射之下有左右丞、 左 右 司郎中、 员外郎。 尚书省设在宫外, 总领六部。 中书、 门下发出的制敕, 皆由尚书省转发到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州 县, 或根据制敕精神, 制定政令, 下达有关部门。 中央寺、 监、 百司等机构下达诸州的政令, 也必须由本省发遣。 【六部】 (1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 (2 )户部:掌管天下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 8 (3 )礼部:掌管国家典章法度、宫内红白事、祭祀学校、科举考试、接待外宾等事务。 (4 )兵部:掌管武将选用、军队训练
31、、兵籍、军械、军令等。 (5 )刑部:掌管法律、刑狱事务。 (6 )工部:掌管山泽、屯田、工匠、水利、交通、各项工程以及贵族的生活用品等等。 【三省制 的 特色】 三省六部 制 的特点在 于 分散了丞 相 及中央机 构 的权力, 把 相权“一 分 为三” ,互 相 牵制;同 时 ,又将尚书省 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 相权三分 : 中书省制定法令, 门下省审核法令, 尚书省执行法令。 这样可互相制衡, 也能分工合作, 从而提高了行政 的 效率。 集思广益 : 三省长官共同协商政务,既可收集思广益之效,又可增加决策效率。 职掌分明 : 三省
32、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构思草诏(中书) 、 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 ,都经 由三省处理。 节制君权 :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 【唐代三 省 六部制之 优 点】 三权分立 : 唐宰相制无专政之弊。 一度命令的颁发必须经过三省。 其过程是先由中书省起草诏令, 经门下省同意及副署, 然后再交尚书省执行。而门下省对不当者,有权驳议。可见三省制把宰相职权划分为三,既可将相权彻底分化, 又可以互相牵制,避免权臣专政。 平衡君权 : 中书省向政府提出建议, 议好后便呈交皇帝检察。 当皇帝认可时, 便在其中写 “可” , 不同意 则交回中书
33、省。 故此皇帝无提议权, 只有赞同权。 而皇帝签 “可” 后, 交门下省审查, 若门下省同意, 才交尚书省执行。 任何政 令未经中书、 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法。 换句话说一切皇帝诏令, 必经中书门下两省。 此对君权有一定的平衡作用。 设政事堂 : 唐代不仅将原宰相的职权分由中书、 门下、 尚书三省共掌, 而且太宗设立了政事堂, 形成一套三省长官会议 政事的制 度 。除三省 长 官外,其 他 较低的官 员 也可参加 机 务,只要 在 他的原有 官 衔下,加 上 一个“参 议 朝政 ” 、 “平章政事” 或 “同中书门下三品” 、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之名号, 便有资格参加政事堂会议。 因此通过集
34、体议 政,不单只解决互相间之争执,而且审慎稳重,可收集思广益之效,又可以弥补帝皇才干之不足。 职务分明 : 三省六部是一种比较健全的中央政制, 不仅各部门职责有明确的规定, 而由对员额也有严格限制, 可谓分工 明细、组织精密。 规模完备 : 六部乃政府机关, 而秦汉之九卿则是王室的, 从九卿转变到六部, 正是政府逐步脱离王室独立之证明, 规模 趋于完备。 【唐代三 省 六部制之 缺 点】 因为三省分别掌管对诏令的制定、审核与执行,使原来独立的相权分属三个部门,结果往往造成相互掣肘、 职责混淆, 虽有政事堂之设以协调矛盾, 然并未能收到预期效果。 即如 资治通鉴 唐纪 所云: “每议 政之际,
35、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 ” 唐代宰相又失之名称过多, 重床叠屋。 “唐世宰相, 名称尤为不正” , 除了中书令、 侍中、 尚书令等原三省长 官外, 后来尚书仆射、 参议得失、 参知政事等等, “其名非一, 皆宰相职也” , 往往造成 “有宰相之职, 而无宰相 之权;有宰相之权,未必有宰相之责”的流弊,及至中唐以后,乃导致宦官擅政、牛李党争等弊政。 【宰相】 是古代中国辅助君主 (含诸侯、 帝王等) 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非正式便宜通称而非法制上的名称。 “宰” 有控制、 掌握之意。 相有 “交接扶助” 之意。 中国从 “皇国” 和 “王国” 转换成 “帝国” 后正式称谓有丞相、 相9 国等。秦 朝
36、时,宰相 的 正式官名 为 丞相。汉 朝 与秦朝相 仿 ,一般称 为 丞相(金 印 緺绶,绶 紫 青色) ,只是 如 果 称 为“相国” ( 金印綟绶,绶似绿似紫)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 緺(gu ) :紫青色。綟(l )苍绿色 。綬(shu)一种丝质带子,古代常用来拴在印纽上,后用来拴勋章: 印。带。 【丞相】 是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最高领导。古代中国战国、 秦朝、汉朝,辅佐君主的最高官吏。西汉初期,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 丞有“帮 助 、辅助” 之 意。看不 见 东西,需 要 一个人帮 助 他看,这 个 帮助他看 的 人就叫“ 相
37、” ,其本意是察 看,判断、省视。相使用到了周代又有了新的外延。周代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这些天子、 诸侯未必 都 娴于礼仪 , 但又不能 闹 笑话,这 就 得有一个 熟 悉礼仪的 人 在旁边帮 助 指点,这 个 人就叫“ 相 礼” ,简 称 “相” 。 春 秋的时候, “ 相礼” 之人一般都是主礼者的重要大臣、 或者助手。 于是 “相” 就完全脱离 “省视” 的 本义,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 秦统一(公元前 221 公元 前 207 )后 ,仍以丞相为百官之长,有两人时,分为左右,以左为上。西汉惠帝、 高后时亦有左右丞相,文帝后只置丞相一人。在皇帝右手站立的丞相叫右
38、丞相;在皇帝左手站立的丞相左丞相。 在古代中国, 是 “左” 尊 还是 “右” 尊 ,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不同的时期和时代, 存在着不同的规定。 周、 秦、 汉时, 以及后来的 “元朝” 都以 “右” 为尊。 此时的右丞相称主相、 左丞相称副相。 东汉、 三国、 隋唐、 两 宋、 、明、朝 (至今)都是以左位尊。 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宰相在不同朝代, 有不同的官职对应。 比如在唐玄宗时期改尚书仆射为丞相, 当时的丞 相就不是宰相之职;元朝的行省丞相则为地方官,亦非宰相。 【相国】汉朝廷臣 最高职务。 战国时代称 为“相邦” , 如秦国吕不 韦。汉高祖 刘邦即位, 为避讳改为 相国 。 后代
39、对担任宰相的官员,也敬称相国。明清对于内阁大学士也雅称相国。 2.2 内阁 内阁是政府高级官员代表政府各部门商议政策的行政机构。 内阁的中文词源来自明朝, 但作为现代国家机构 的用法则源自英国。 现 代 内 阁的种 类 议会制 内 阁国家中 ( 包括君主 立 宪制的国 家 ,如英国 、 日本等国) , 国家的实 际 权力由内 阁 掌握,来自议 会多数党或几个党派的大臣(部长)组成内阁,实行集体决策制,部长们必须公开支持内阁所作出的所有决定。 如果内阁成员不同意首相的决策,可以自动辞职或被首相解除职务。 总统制 内 阁国家中 ( 如美国) , 国 家的最高 行 政权力掌 握 在总统, 内 阁只是
40、总 统 领导下的 高 级官员会议。 内阁成员由总统任命的各部部长组成。 内阁只是总统的集体顾问, 为做出决策的总统提供建议, 因而不必对决策 负责。如果内阁成员不同意总统的决策,可以自动辞职或被总统解除职务。 双首长制(半总统制)是总统制内阁的变体,由总统与内阁总理共同掌理国务。此制度以法国为代表。 在总统制国家, 政府的内阁主要向国家元首负责, 国会负责行使监督的权力; 而在议会制国家, 内阁则主 要向国会负责。 明朝内阁 大明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执政期间, 因担心丞相胡惟庸相权权力过大而架空君权, 以谋反罪名废相, 罢中 书省, 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 但由于工作份量实在过于庞大, 洪武十五
41、年, 朱元璋不得不设殿阁大学士, 为皇 帝 顾问,一开始大学士并无实权,类似今日的秘书之职。 明成祖朱棣靖难夺位后, 召解缙、 胡广、 杨荣等人直入文渊阁, 参与机务, 内阁制度至此建立。 然而, 当时 内阁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 并不参与决策。 进入内阁的成员均来自翰林院编修、 检讨与试读等官职, 并不兼任六 部职位, 也不得专制九卿 (九卿是秦汉时期的中央政府九个主要的官职, 通常也以此来表示整个朝廷。 明朝, 以 六部尚书、 都察院都御史、 大理寺卿、 通政使为 “大九卿” ; 太常寺卿、 太仆寺卿、 光禄寺卿、 詹事、 翰林学士、 鸿胪寺卿 、 国子监祭 酒 、上林苑 卿 、尚宝司 卿
42、为“小九 卿” 。 ) 。而九卿 等官员上 奏 ,亦不得 向 内阁通知 。 但 国 事 繁忙, 明成祖一人无暇顾及诺大的国家。 内阁作为秘书处, 便替皇帝处理国政。 朱棣本意为将内阁权力降低, 事 实上由于皇帝的信任, 权力可以与宰相相比, 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 到明世宗中叶, 夏言、 严嵩等人执掌内阁,10 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 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 辅臣奉使出外办事, 多自称阁部。 内阁最高领导是 “首辅” 一人, 其次 是“次辅 ” 一人,其 余 皆称“群 辅” ,在文渊 阁 办公。内 阁 大学士都 是 正五品, 但 排名的先 后 顺序从大 到 小 依 次
43、为:华盖 殿 (后改中 极 殿)大学 士 (首辅) 、谨 身殿(后 改 建极殿) 大 学士(次 辅) 、文华殿 大 学士(群 辅) 、武 英殿大学士(群辅) 、文 渊阁大学士(群辅) 、东 阁大学士(群辅) 。 名称 人数 秩品 备注 中极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旧称华盖殿大学士。掌管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等职位。 建极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旧称谨身殿大学士,掌管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等职位。 文华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以辅导太子读书。清变为辅助皇帝管理政务,正一品,统辖百官。 武英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掌管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等职位。清代为正一品。 文渊阁大学士 一
44、人 正五品 又称殿阁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东阁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掌管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等职位。 2.3 六部 从隋唐开始, 对中央行政机构中的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各部的总称。 六部归属尚书省。 以 上各部的最高领导长官称为尚书, 所以分别有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 等各部首长。六部发端于秦少府尚书,经东汉尚书台诸曹演化而成。 2.3.1 吏部 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吏部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吏部 吏部左侍
45、郎 一人 正三品 吏部 吏部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吏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吏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验封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稽勋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吏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 洪武三十一年增设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 正统十一年增设 2.3.2 户部 户部掌管天下土地、 户籍、 赋税、 财政 收支等。 相当于今日的财政部。 其长官为户部尚书, 即今之财政部长。 11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户部尚书 一人 正二品 户部 户部左侍郎
46、一人 正三品 户部 户部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户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户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湖广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广东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户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 四人 正五品 户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广西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贵州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47、 户部四川清吏司 宣德七年增设,后仍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宣德七年增设,后仍革。 主事 七人 正六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湖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陕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福建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山东清吏司 12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贵州清吏司 照磨 一人 正八品 户部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户部 提举 一人 正八品 户部宝钞提举司
48、副提举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后革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钞纸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钞纸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印钞局 后革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印钞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宝钞广惠库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户部宝钞广惠库 嘉靖中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广积库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广积库 嘉靖中革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广积库 嘉靖中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赃罚库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户部赃罚库 嘉靖中革 大使 五人 正九品 户 部甲 字、乙 字、丙字 、 丁字、戊字库 副使 六人 从九品 户 部甲
49、字、乙 字、丙字 、 丁字、戊字库 丁字库二人, 嘉靖中革一人, 并革乙字、 戊字二 库副使。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广盈库 副使 二人 未入流 户部广盈库 嘉靖中革 大使 二人 正九品 户部外承运库 后革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户部外承运库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承运库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承运库 嘉靖中革。行用库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行用库 后革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行用库 后革 13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太仓银库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太仓银库 嘉靖中革,御马仓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御马仓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御马仓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军储仓 后革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军储仓 后革 副使 四人 未入流 长 安、 东安、 西安、北 安 门仓,各副使一人 仓旧 二人 未入流 户部东安门 万历八年革一人,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隆庆六年革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隆庆六年革 2.3.3 礼部 礼部掌管国家典章法度、 宫内红白事、 祭祀学校、 科举考试、 接待外宾等事务。 相当于今日的教育部和外 交 部。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