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阶段:印度文明的支配第二阶段:伊斯兰教文明的兴盛第三阶段:欧洲殖民势力的入侵第四阶段:新移民的到来第五阶段:马来西亚联邦成立第六阶段:经济高速发展第七阶段:现代马来西亚第一阶段:印度文明的支配印度文明的支配。从印度输入的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主导了早期马来西亚的历史。从 7 世纪 到 14 世纪,在苏门答腊的三佛齐文明达到高峰,其影响力延伸至 苏门答腊、爪哇、马来半岛和婆罗洲的大部分地区早在公元前3 世纪,在半岛上已经有人建立了定居点,并针对当地的气候、地形、材料和技术以及人群修建了与之相宜的建筑。最常见的是位于沿海和河边的定居点,因为河流能够提供食物、运输航线,以及为舟船提供避风港。陈文辉指
2、出,在1511 年被葡萄牙殖民者征服之前,“马来人已经为其房屋研究出一套非常精巧的建筑学,其中体现了当代的标准化、预制加工、现场组装和表现力原则”3。除此之外,由于太阳的位置以及周边国家带来的影响,从东海岸至西海岸的建筑在楼梯、开口和墙壁之类的装饰性元素的处理上都不尽相同。另外,屋主的经济状况也会影响房屋的大小以及细节设计的数量和复杂程度。第二阶段:伊斯兰教文明的兴盛伊斯兰教早在 10 世纪 传至马来西亚,但直到 14 世纪和 15 世纪,三佛齐覆灭后不久,伊斯兰教才在马来半岛奠定根基。这个地区分裂成众多以伊斯兰教为主的苏丹国,其中最突出的是马六甲苏丹王朝。伊斯兰文化对于马来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3、但是同时它也受到马来民族的影响在传统上,马来人都聚居在以某个首领为首且缺少物理屏障的非正式规划的村庄之中。土侯管辖数个村庄;苏丹拥有对百姓和村庄的完全控制权。苏丹的宫殿是最大的、设计最复杂的建筑物,同会议厅、举行朝贡仪式的建筑物(Balai Mengadap)之类的其他行政管理组织一同建于村庄附近。自13 世纪末伊斯兰教传入后,许多马来人都信奉了该教,因此,在这些村庄中随处可以见到作为宗教和学习中心的清真寺。之后,其他的宗教建筑,如佛教寺庙和印度教寺庙变成了安顿那些殖民者带来的外国劳工的场所。教堂和犹太教堂也出现在那些充斥着信众的城市之中。第三阶段:欧洲殖民势力的入侵葡萄牙是欧洲第一个在马来西
4、亚建立势力的殖民强权,于 1511 年占领马六甲,紧接着是荷兰。然而,英国先在亚庇、古晋、槟城与新加坡建立基地,最终取得在当今马来西亚领土上的霸权。 1824 年英荷条约规定了英属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群岛(即后来的印度尼西亚)之间的界线早期马来亚受到的西方建筑影响源自于殖民政府。自16 世纪初葡萄牙人到来后,早期的定居点摆脱了乡村风格,取而代之的是棋盘式街道、砌筑结构,并引入了城市广场4。之后,荷兰人展示了将砖块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建筑方式。在英国政府统治期间,如马六甲、乔治城5、新加坡和古晋6 之类的港口城市,得益于殖民贸易商的商业贸易活动而得到了迅速发展。马六甲海峡沿岸的海峡定居点的迅猛发展应
5、归功于该地区所拥有的最为成功的港口。“在15 世纪,马六甲击败了其他的竞争港口。其整体风格、艺术、穿着以及社会习俗已被广泛效仿。马六甲的马来语已经成为了该地区的官方语言”7。早在19 世纪,这些城市在现代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方面一直发挥着带头作用。欧洲的工业革命开创了锡和橡胶的新市场,在道路、铁路和港口方面的建设达到了巅峰。因此,对于行政管理方面的建筑、商业和公共建筑方面的需求逐渐增加。在那些年代,建筑设计主要体现的是混合欧式、地区和当地风味的新古典风格。出于行政和休闲用途由殖民者所修建的建筑范例包括位于吉隆坡的苏丹阿都沙末大厦(1897)8、槟榔屿乔治城的市政厅(1903)9 以及位于吉隆坡的
6、雪兰莪俱乐部(1884)10。第四阶段:新移民的到来殖民者为了满足经济的需要,大量引入华人和印度人的劳动者,以满足在马来半岛和婆罗洲所产生的殖民地经济需求, 1间接对马来民族的经济和职业上的支配势力造成威胁。之后不久,英国意识到了监管马来亚新建工程的必要性。早在1923 年,他们在马来亚创立了建筑学院,该学院为新加坡建筑协会的一个分支机构11。在该学院成立之后,马来亚的建筑师对于马来亚的新建工程的未来表示乐观12。与此同时,马来亚成为锡和橡胶的主要生产地,经济活力十足。为了发展,新的中心城市大规模地引入了商店、学校、办公楼和大厦之类的新颖建筑。修建于1920 年代的位于吉隆坡的建筑物,包括大体
7、育馆酒店和咖啡馆13,Y.T. 李设计的马来亚国家联合组织大厦(1921)14、李氏橡胶大厦(1921)15、斯万与麦克拉伦事务所设计的博克大厦(1929)以及A.C. 诺曼设计的维多利亚研究院(1929)。在很多建筑上仍能找到这种当时盛行的西方装饰艺术设计的影子。“这种建筑装饰艺术风格代表着与那些迄今为止仍然在马来西亚的现代建筑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古典风格分道扬镳”16。能够体现这种装饰艺术的建筑例子包括新山综合医院(1938)、帕尔默与特纳事务所设计的柔佛州务卿大厦(1939)、巴生的苏丹苏莱曼回教堂(1932)、凯斯与多德斯维尔事务所设计的吉隆坡大华酒店(1932)17、槟城渣打银行(193
8、0 年代)18、吉隆坡中华会馆(1934)19、布提爱德华兹及合伙人事务所设计的吉隆坡华侨银行(1937)、A . O . 考尔特曼设计的位于吉隆坡的马来亚橡胶研究院(P R I M,1937)20 与吉隆坡东方大厦(1939)21、吉隆坡的大英东方大厦(1936)。1930 年代,巴西建筑大师奥斯卡尼迈耶受勒柯布西耶的设计理念的影响(尤其是勒柯布西耶在深遮阳上的运用的影响)发展出了晚期现代建筑风格,这一建筑风格曾在当时的马来西亚风靡一时。1950 年代,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成为马来西亚建筑的一个重要参照。此时,勒柯布西耶正受聘负责印度昌迪加尔城市的规划工作,当时有一位名叫麦克斯韦弗赖的员
9、工也参与了该项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后来,该名员工与其妻子简德鲁分别于1947 年和1964 年共同完成了两部具有影响力的热带建筑书籍热带乡村住宅和干燥与潮湿地区的热带建筑。1961年,麦克斯韦弗赖还以评审员的身份受邀参加了吉隆坡综合医院举办的竞赛。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公共住房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此外,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和外籍工人涌入城市也要求城市能够提供更加健康和更加系统化的生活环境。1952 年,为了支持吉隆坡的发展,政府新建立了一些卫星城市,如八打灵再也。“然而,这些以西方网格规划和区域规划方法为基础的城市快速发展战略都是以消耗本国乡土建筑遗产为代价”26。第五阶段:马来西亚联邦成立在国家
10、独立初期,建筑师们非常热衷于搜寻能与新建国家相匹配的建筑风格。“国家刚刚获得独立,人们正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迈向新生活。那时,人们觉得一切皆有可能”27。在那个时期的马来西亚不仅涌现了一批英国建筑师,同时还涌现了一批本土建筑师,如T.S. 梁、Y.T. 李和冯英梁,以及本土建筑企业,如由林苍吉、陈文辉和威廉姆林少伟成立的马来西亚建筑师合资公司(M A C)。此时,马来西亚本土企业与外籍企业一样在市场上占有相等的工程份额。“1960年代,马来西亚建筑师合资公司(M A C)的林苍吉,威廉姆林和陈文辉从勒柯布西耶的昌迪加尔城市规划以及保罗鲁道夫和密斯凡德罗的设计作品中获得灵感,创造出了一种现代刚塑性建
11、筑风格。这种崭新的、令人震惊的建筑风格为建筑师们指明了马来西亚建筑的未来发展前景”28。建筑师们一面寻找着真正符合本国建筑身份的建筑风格,一面也开始思考如何将国际建筑风格更好地融入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师们以世界流行的、适宜本地气候和建筑材料的现代建筑风格来表达民族愿望。29其中,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建筑物都是以纯粹的几何形状结合高度精密的结构构件用混凝土建成,例如:由马来西亚公共工程局的W . 艾弗希普利在1963 年主导设计完工的吉隆坡国会大厦。它不仅融入了国际建筑风格,同时也以钢筋混凝土材质诚实地反映了一个新成立国家的民主思想意识,树立了一个新成立国家的形象。”此外,还有由马来西亚公共工程局
12、建筑师设计、由霍华德阿什利主导完工的国家清真寺,它包括几个巨大的矩形空间,矩形空间中包含有完美契合在一起的延伸水平面和折叠式混凝土板屋顶,这一设计符合公开和透明的民主价值观。其他代表性建筑物还有由B E P 建筑公司设计的吉隆坡渣打银行(1964)、由S.E. 朱克斯设计的国家体育馆(1962)、由BEP 建筑公司设计的素邦国际机场(1965)、由BEP 建筑公司设计的威士玛商业中心(1970)、由詹姆斯库比特及其合作伙伴设计的八打灵再也大学教学医院(1965)、由M A C 设计的芙蓉市森美兰州清真寺(1967)、由B E P建筑公司设计的八打灵再也E P F 大楼(1962)、由吉隆坡市政
13、厅设计的阿卜杜勒拉赫曼陛下公寓(1969)、由公共工程局设计的位于吉隆坡市的马来西亚国家银行(1970)、由乔伊斯及威尔斯建筑事务所与博尔赛库图建筑公司联合设计的吉隆坡综合医院(1965 1974),以及由BEP 建筑公司设计的八打灵再也的马来西亚大学东姑大礼堂(1966)。遍布马来西亚全国的典型建筑例子当属公共工程局的建筑设计师所设计的办公楼、医院和学校。他们的设计遵循一定的设计标准,他们通常将外走廊设计成悬臂结构起遮阳作用,并且采用线性空间规划和水平通孔达到对流通风的目的。这类建筑风格的代表性建筑物有由BEP 建筑公司的S.P.M. 迈耶设计的EPF 大楼(1962)以及由乔伊斯及威尔斯建
14、筑事务所设计的吉隆坡综合医院(1961)。其中,由何高鸿设计的国家博物馆(1963)就是将传统建筑风格融入现代技术和建筑的最初尝试。另外,在独立后,政府引进了新经济政策,这个政策旨在增加原住民,包括马来人、伊班人和迪亚克人等在国家财富增长中所占的利益份额。引进了旨在推动鼓励经济增长的5 年计划。这些政策和计划在1970 年代取得成功,在那时出现了更多按国际质量和标准制定的发展和建筑计划。“1970 年代精神以贸易、国家发展计划和统一的国家政治抱负的持续扩大为特征。”30第六阶段:经济高速发展1970 年代在吉隆坡出现了建筑业的急速发展,例如,库普兰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李氏橡胶大厦(1980)、B
15、E P 建筑公司设计的希尔顿酒店(1972)、P W D 事务所设计的市政厅(1970 年代末)、D P 和S . P周及拉坎拉坎事务所设计的安邦坊(1973),以及库普兰建筑事务所设计的马来西亚本土银行。同样迅速发展的八打灵再也进一步吸收了西方风格,引进了第一家汽车餐馆,并且马来建筑师合资公司设计了A&W 餐馆(1963)。1980 年代,马来西亚出现了后现代主义风格并给马来西亚的建筑业带来了新的意识。“在世界各地,渴望认同和身份的新兴后现代主义正在对令人厌烦的现代主义的统一均化起反作用。很多新的城市建筑转向传统建筑风格,本地建筑和伊斯兰风格的图案都是在马来西亚和地区的认可下产生的。”31建
16、筑师试图在他们的综合式现代设计中传达民族主义精神。屋顶、墙面处理以及装饰品等在外观上或理论上采用了传统特征。在吉隆坡和马来西亚的其他城市可以看到大量这样的建筑。像库普兰建筑事务所设计的马来西亚本土银行总部(1980)与吉隆坡太子世界贸易中心(1985),以及哈吉斯卡斯图里事务所设计的朝圣基金会那样的建筑,引导了马来的传统风格在现代建筑设计方面的大胆表达。MA A 和B E P 建筑公司设计的宏图大厦和加鲁班纳博尔提卡设计的莎阿南的苏丹萨拉赫丁阿卜杜勒阿齐兹沙阿清真寺(1987)参考了伊斯兰建筑。库普兰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关丹县凯越酒店(1980)、林嘉蓬设计的位于亚庇哥打基的沙巴州立博物馆(198
17、5)以及新建的大学校园,如士古来的马来西亚科技大学(1985)和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大学(1983),则体现了本地的信用复兴主义风格。同时,人们对建筑保护项目产生了兴趣,出现了改造和保存老建筑的项目。陈文辉和威廉姆林在1986 年在吉隆坡的中心市场改造工程中实现了成功的修缮改建。其他人继续采用现代主义方法,但考虑了当地的气候条件,例如,杨经文在1992 年完成设计的梅那拉梅西加尼亚大厦就是。这栋建筑为他的生物气候摩天大楼的实践和方法树立了榜样。随着马来西亚进入新世纪,有更多的私有或共有大型工程是按发达国家的标准完成的。这些建筑包括西萨佩里设计的吉隆坡双子塔(1998)、黑川纪章和Jururanc
18、ang 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吉隆坡国际机场(1998)、哈吉斯卡斯图里事务所设计的吉隆坡证券监督委员会(1999)以及众多采用多种方法表现马来西亚建筑条件的新摩天大楼。第七阶段:现代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的建筑业的发展是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的结果。今天,这个行业在应对全世界的关注和期望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担心历史结构和传统价值观丧失的阴影多年来一直笼罩着建筑业,但仍未找到正确的解决之道。“多种建筑表现形式成就了国际大都市,引进的风格、建筑样式和智能的公司图标在这些城市取得了迅速发展,而传统的建筑特征正在消失”32。另外,对保护环境的绿色建筑的需求赋予建筑师新的使命。因此,这个需求平衡了现代和传统之间的矛盾,现代和全球化会成为未来马来西亚建筑师要完成的主要任务。而对马来西亚建筑业的探索将永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