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风雅韵闻书香 逸妙诗词品经典,春望,唐 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写作背景,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安史之乱时期,当时全国卷入战火,皇廷仓惶逃蜀,国家遭受极为惨重的破坏,人口数量五六年间便由五千万降到一千六百多万,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八月,杜甫将家小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哀民痛国之心,促使杜甫用饱含泪水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幅战乱图景。该诗作
2、于次年三月。,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shng,zn,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国都,指京城,当时在长安,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长安城里荒草丛生。,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写法,描写了长安城的破败和荒凉,表现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叹时局,离愁别恨,使惊动,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种解释为:感伤时局,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 另一种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由于战乱,都城
3、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局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你同意哪种说法?说说你的理解。,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但都是以美景写哀情,并无本质区别。,这一联运用拟人手法,写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表现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指战事,值,相当,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三个月,家书难得,一封值万两黄金。,千 古名句,这一联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战乱时间长家书珍贵,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人的思想感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So,用手指抓,稀少,简直,能够承受、禁得起,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少,简直都不能插簪了。细节描写,生动细腻地
4、写出了诗人苍老愁苦,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精讲领学,1.诗人春望中“望”的含义是什么?,2.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望”有两层含义: (1)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碎,春天长安城的凄凉景象; (2)诗人心中的盼望:亲人团聚,国家安定。,12,诗人的形象:满头白发,愁苦不堪,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爱国诗人的形象。,思想感情: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总 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悲凉的气氛,情景交融,承上启下,思家念亲承接“恨别”,收结全篇,引领全篇的一个字是“望”,忧国,伤时,念家,悲己,反馈固学,1.春望表现出作者思念亲人的句子是: 2.春望中情景交融、承上启下的一句是: 3.这首诗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